一种可移动的气包式蹦蹦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78964发布日期:2018-12-07 22:36阅读:563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移动的气包式蹦蹦床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儿童游乐设施设备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可移动的气包式蹦蹦床。



背景技术:

气包式蹦蹦床, 是一种通过向密闭的膜结构中充气使之形成充气气包,游人可站立于富有弹性的气包表面玩耍跳跃的蹦床类游乐设备,由于其弹性效果较好、游玩安全性高且可同时满足多名游人共同玩耍,因而受到广大游客尤其是儿童和家长的青睐,并得以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开展。

国内现有气包式蹦蹦床,基本采用单层膜布围合成的密闭气包充气后锚固于地面形成。该类气包式蹦蹦床在一些诸如高温曝晒的特殊环境条件下使用时,一方面由于受膜内气压膨胀影响和游人踩踏摩擦,气包表面膜布极易发生破损,影响使用和引发安全隐患;另一方面,由于气包膜内气压变化较为剧烈,充气时采取常规的一次性闭气结构难以保证气包时刻处于最佳充气和弹性状态,因而需采用连续性供风方式;而与此同时,由于需要采用连续性供风方式,需要额外开设供风管路和泄压管路,同时在对气包边缘进行锚固固定时为保证固定强度也需额外开挖基建设施,从而使得该类气包式蹦蹦床一旦安装完毕便难以移动。以上缺陷,均限制了该类气包式蹦蹦床游乐设施的推广应用。

因此,本着简便气包式蹦蹦床安装过程,减少基建设施、地形等因素对蹦蹦床安装限制,提升蹦蹦床安全使用寿命的设计目的,开发设计一款可移动的蹦床类儿童户外游乐设施,将具备积极的研究意义和极为广阔的市场前景。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现有气包式蹦蹦床装置存在的结构应用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可移动的气包式蹦蹦床,通过在充气气包上方设置张拉外膜的方式极大提高了蹦床面的结构强度和使用寿命,同时通过在充气气包下方设置可移动配重底座的方式,实现了气包式蹦床无需任何基建条件下的快速安装,方便了蹦床装置的整体移动和拆装布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可移动的气包式蹦蹦床,包括密闭的充气式气包和罩设于气包外表面的张拉外膜,充气式气包和张拉外膜下方设置有移动式配重底座,所述移动式配重底座为平面支架结构且由若干段刚性杆件相互插接组合而成,所述充气式气包和张拉外膜周圈外缘固定连接于移动式配重底座的上表面。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充气式气包的下表面设置有充气口,所述移动式配重底座为桁架式结构且其框架内部布置有与充气口连通的供风管路,通风管路的另一端连接设置有供风风机;移动式配重底座亦可设置为具备一定支撑高度的中空台架,供风管路布置于台架的中空夹层内。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充气式气包的下表面设置有放气口,连通放气口设置有泄压管路,泄压管路上布置有压力控制阀;当压力控制阀监测到气包内压力超出设定阈值时,自动开启进行放气,直至压力不超出设定值。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移动式配重底座的中央上表面设置有向上拱起的平底穹顶式支撑结构,所述平底穹顶式支撑结构的上表面与充气式气包的下表面紧密贴合;当气包内充满气体时,由于气压充斥力的各向异性,气包底膜中心受气压充斥作用易向下隆起,同时气包边缘会相应向上牵引翘起,加装该平底穹顶式支撑结构后,能够有效改变气包底膜受力方向,冲抵气包边缘对底膜的向上牵引作用,从而增强气包在内部气压充斥下的抗压能力,维持气包整体在高压充斥作用下的稳定性。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平底穹顶式支撑结构为刚性支撑结构且与下方的移动式配重底座为一体式连接结构;平底穹顶式支撑结构采用若干段刚性杆件相互插接组合而成,拼接尺寸可调且拆装方便,平底穹顶式支撑结构通过与下方的移动式配重底座连接为一体即可作为整套气包式蹦蹦床装置的配重使用。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平底穹顶式支撑结构的下方设置供风风机,供风风机通过贯穿平底穹顶式支撑结构表面设置的通风管路与充气式气包下表面的充气口连通;当移动式配重底座直径较小,平底穹顶式支撑结构顶端距离地面较低时,风机无法安置于平底穹顶式支撑结构的下方,此时风机可通过布置于框架内部的通风管路与充气口连通,当移动式配重底座直径较大,平底穹顶式支撑结构顶端距离地面较高时,此时风机可直接内置于平底穹顶式支撑结构下方的空间内并与充气口连通,而无需再额外布置通风管路,从而增加整体美观度和节约成本。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充气式气包和张拉外膜间的空隙处填充有柔性缓冲材料;在此位置填充柔性缓冲材料,可防止位于此处外膜表面的游人发生踩空磕碰,保证游玩的安全性。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移动式配重底座的下方铺设有柔性防护垫层;柔性防护垫层的设置可防止游人由蹦床顶端滑落时与硬质地面发生磕碰。

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制备的蹦蹦床装置,通体采用充气式气包承载的结构方式,外部额外张拉有一层支撑外膜,从而有效增强了气包的承载强度和抗磨损能力,使用寿命长,可同时满足多名游人同时体验玩耍。

2、本实用新型制备的气包式蹦蹦床装置,整体可直接布置于地面上而无需搭建支撑框架,使得弹跳面距离地面高度较低,外膜与内膜气包的空隙处均填设有柔性防护材料,从而保证儿童在跳跃过程中不存在跌落扭伤危险,同时弹跳面顶端与地面间为圆滑斜坡过渡,方便了低年龄段儿童的向上攀爬。

3、本实用新型制备的可移动式气包蹦蹦床装置,通过在充气气包下方设置可移动配重底座的方式,实现了气包式蹦床在无需任何基建条件下的快速安装,方便了蹦床装置的整体移动和拆装布置,有利于材料的维护更换和循环使用,同时气包结构充气后即可使用,放气后可轻松收纳,从而方便了整体蹦蹦床组件的移动和运输。

4、本实用新型制备的可移动式气包蹦蹦床装置,可根据底座大小和支撑高度情况将风机合理地选择进行内置,从而提升了设备整体的美观度,且节约了材料用量和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施例中可移动气包式蹦蹦床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中蹦蹦床连续供风方式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中带有平底穹顶式支撑结构蹦蹦床装置的风机外置时的设备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中带有平底穹顶式支撑结构蹦蹦床装置的风机内置时的设备结构示意图;

附图说明:1、张拉外膜,2、充气式气包,3、移动式配重底座,4、平底穹顶式支撑结构,5、供风风机,6、柔性缓冲材料,7、柔性防护垫层,8、充气口,9、供风管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进一步的详述。

实施例1:

本实用新型制备的一种可移动的气包式蹦蹦床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密闭的充气式气包2和罩设于气包外表面的张拉外膜1,充气式气包2和张拉外膜1均采用高分子膜材制得,充气式气包2充满气体后形成平底穹顶式气囊结构,充气式气包2和张拉外膜1的下方设置有移动式配重底座3,移动式配重底座3为平面支架结构且由若干段刚性圆管杆件相互插接组合而成,所述移动式配重底座3的整体架构设置为具备一定支撑高度的中空台架,充气式气包2和张拉外膜1的周圈外缘通过螺栓等紧固件连接于移动式配重底座3的框架表面;充气式气包2和张拉外膜1间的空隙处填充有海绵等物质组成的柔性缓冲材料6,柔性缓冲材料6可有效防止位于此处外膜表面的游人发生踩空磕碰,保证游玩的安全性;移动式配重底座3的下方铺设有EVA等软质材料制成的柔性防护垫层7,柔性防护垫层7的设置可进一步防止游人由蹦床顶端滑落时与硬质地面发生磕碰。

整套设备采用连续性供风方式,在充气式气包2的下表面设置有充气口8,且在移动式配重底座3的框架内部布置有与充气口8连通的供风管路9,供风管路9的另一端连接设置有供风风机5,如图2所示;此外,在充气式气包2的下表面还设置有放气口,连通放气口设置有泄压管路,泄压管路上布置有压力控制阀,当压力控制阀监测到气包内压力超出设定阈值时,自动开启进行放气,直至充气式气包2内的压力不超出设定值。

实施例2:

一种可移动的气包式蹦蹦床结构如图3所示,包括密闭的充气式气包2和罩设于气包外表面的张拉外膜1,充气式气包2和张拉外膜1均采用高分子膜材制得,充气式气包2充满气体后形成平底穹顶式气囊结构,充气式气包2和张拉外膜1的下方设置有移动式配重底座3,移动式配重底座3为平面支架结构且由若干段刚性圆管杆件相互插接组合而成,所述移动式配重底座3的整体架构设置为桁架式支撑结构,充气式气包2和张拉外膜1的周圈外缘通过螺栓等紧固件连接于移动式配重底座3的框架表面。

其中,移动式配重底座3的中央上表面设置有向上拱起的刚性平底穹顶式支撑结构4,所述平底穹顶式支撑结构4采用若干段刚性杆件相互插接组合而成且拼接尺寸可调,其上表面与充气式气包2的下表面紧密贴合,其周圈与下方的移动式配重底座3通过螺栓进行一体式连接,通过该种连接方式,平底穹顶式支撑结构4可通过与下方的移动式配重底座3一体作为整套气包式蹦蹦床装置的配重使用;当充气式气包2内充满气体时,由于气压充斥力的各向异性,气包底膜中心受气压充斥作用易向下隆起,同时气包边缘会相应向上牵引翘起,加装该平底穹顶式支撑结构4后,能够有效改变气包底膜受力方向,冲抵气包边缘对底膜的向上牵引作用,从而增强气包在内部气压充斥下的抗压能力,维持气包整体在高压充斥作用下的稳定性;此外,在充气式气包2和张拉外膜1间的空隙处填充有海绵等物质组成的柔性缓冲材料6,移动式配重底座3的下方铺设有EVA等软质材料制成的柔性防护垫层7。

整套设备采用连续性供风方式,在充气式气包2的下表面设置有充气口8,且在移动式配重底座3的框架内部布置有与充气口8连通的供风管路9,供风管路9的另一端连接设置有供风风机5,如图3所示;此外,在充气式气包2的下表面还设置有放气口,连通放气口设置有泄压管路,泄压管路上布置有压力控制阀,当压力控制阀监测到气包内压力超出设定阈值时,自动开启进行放气,直至充气式气包2内的压力不超出设定值。

实施例3:

一种可移动的气包式蹦蹦床结构如图4所示,包括密闭的充气式气包2和罩设于气包外表面的张拉外膜1,充气式气包2充满气体后形成平底穹顶式气囊结构,充气式气包2和张拉外膜1的下方设置有移动式配重底座3,移动式配重底座3为平面支架结构且由若干段刚性圆管杆件相互插接组合而成,所述移动式配重底座3的整体架构设置为桁架式支撑结构,充气式气包2和张拉外膜1的周圈外缘通过螺栓等紧固件连接于移动式配重底座3的框架表面。

其中,移动式配重底座3的中央上表面设置有向上拱起的刚性平底穹顶式支撑结构4,所述平底穹顶式支撑结构4采用若干段刚性杆件相互插接组合而成且拼接尺寸可调,其上表面与充气式气包2的下表面紧密贴合,其周圈与下方的移动式配重底座3通过螺栓进行一体式连接;整套设备采用连续性供风方式,在平底穹顶式支撑结构4的下方设置供风风机5,供风风机5通过贯穿平底穹顶式支撑结构4设置的通风管路9与充气式气包2下表面的充气口8连通,如图4所示,此外,在充气式气包2的下表面还设置有放气口,连通放气口设置有泄压管路,泄压管路上布置有压力控制阀;当压力控制阀监测到气包内压力超出设定阈值时,自动开启进行放气,直至压力不超出设定值,在充气式气包2和张拉外膜1间的空隙处填充有海绵等物质组成的柔性缓冲材料6,移动式配重底座3的下方铺设有EVA等软质材料制成的柔性防护垫层7。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拓展,移动式配重底座3既可以通过配重结构压置于地面,也可通过牵拉或锚固装置直接固定于地面;张拉外膜1与移动式配重底座3间的弧形或倾斜夹角可根据需要设置为任意角度;充气式气包2亦可根据需要选择采用连续性充气工艺或一次性闭气工艺;充气式气包2的内部亦可加设灯光和音响设备等以增强渲染娱乐氛围。

当然,上面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保护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构思的前提下,本领域中普通工程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型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