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道线用浮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904231发布日期:2020-02-11 14:16阅读:205来源:国知局
分道线用浮子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申请涉及设置于比赛泳池等的分道线用浮子。



背景技术:

以往以来,已知有各种分道线用浮子,例如,如图8的(a)和(b)所示,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分道线用浮子设有:空心的内浮子1,在中心部形成有供绳索r插入穿过的绳索插通孔2,并且左右外侧形成为小径阶梯部4;以及外浮子6,具有宽度比内浮子1小的凸台7,在中央的臂8上穿设有进水孔9,并在凸台7与轮缘10之间形成有翼板11,通过将外浮子6的凸台左右的小径内表面7a嵌合到内浮子1的小径阶梯部4,从而将两者组合成自由旋转状。

此外,如图8的(c)所示,沿着泳池内的绳索r设置多个该分道线用浮子而划分各泳道。该分道线用浮子在浮于水面的状态下受到在各泳道的游泳者激起的波浪而摆动,使波浪衰减而消失,也就是说“消波”。

但是,如图8的(c)所示,该分道线用浮子的左右的翼板11的外端11a由于向外浮子6的外周面逐渐倾斜,所以在分道线用浮子之间存在较大的间隙x。因此,在各泳道的游泳者激起的波浪的一部分通过该间隙x传播到相邻泳道,因此该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分道线用浮子具有消波性能低的问题。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实公昭61-15920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因此,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申请提供一种与以往相比消波性能高的分道线用浮子。

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申请的技术方案1涉及的分道线用浮子通过筒状部而安装于绳索上,对泳池的各泳道进行划分,所述分道线用浮子其特征在于,具备:多个翼板,从所述筒状部的侧面与所述绳索平行地突出;以及壁面部,连结于该翼板的侧端部并覆盖该翼板,在从所述筒状部的中心到所述壁面部为止的所述分道线用浮子的外端部中,从所述筒状部的中心到所述壁面部为止的至少1/2的范围形成为沿着相对于所述筒状部垂直的垂直面。

根据上述特征,在多个分道线用浮子安装于绳索上时,相邻的分道线用浮子的相对的外端部在从筒状部的中心到壁面部为止的至少一半(1/2)的范围内呈相互平行状态彼此非常接近。其结果,相邻的分道线用浮子之间的间隙显著小于现有技术中的分道线用浮子之间的较大间隙。此外,根据本发明申请的分道线用浮子,由于间隙显著地小,所以在各泳道的游泳者激起的波浪难以传播到相邻泳道,与以往相比,提高消波性能。

进而,本发明申请的技术方案2涉及的分道线用浮子通过筒状部而安装于绳索上,对泳池的各泳道进行划分,所述分道线用浮子其特征在于,具备:多个翼板,从所述筒状部的侧面与所述绳索平行地突出;以及壁面部,连结于该翼板的侧端部并覆盖该翼板,在从所述筒状部的侧面到所述壁面部为止的所述分道线用浮子的外端部中,从所述筒状部的侧面到所述壁面部为止的至少1/2的范围形成为沿着相对于所述筒状部垂直的垂直面。

根据上述特征,在多个分道线用浮子安装于绳索上时,相邻的分道线用浮子的相对的外端部在从筒状部的侧面到壁面部为止的至少一半(1/2)的范围内呈相互平行状态彼此非常接近。其结果,相邻的分道线用浮子之间的间隙显著小于现有技术中的分道线用浮子之间的较大间隙。此外,根据本发明申请的分道线用浮子,由于间隙显著地小,所以在各泳道的游泳者激起的波浪难以传播到相邻泳道,与以往相比,提高消波性能。

进而,本发明申请的技术方案3涉及的分道线用浮子通过筒状部而安装于绳索上,对泳池的各泳道进行划分,所述分道线用浮子其特征在于,具备:多个翼板,从所述筒状部的侧面与所述绳索平行地突出;以及壁面部,连结于该翼板的侧端部并覆盖该翼板,在从所述筒状部的侧面到所述壁面部为止的所述分道线用浮子的一外端部中,从所述筒状部的侧面到所述壁面部为止的至少1/2的范围形成为凸形或者凹形,所述分道线用浮子的另一外端部以与所述一外端部的凸形或者凹形对应的方式形成为凹形或者凸形。

根据上述特征,当多个分道线用浮子安装于绳索上时,在相邻的一分道线用浮子的外端部与另一分道线用浮子的外端部之间,从筒状部的侧面到壁面部为止的至少一半(1/2)的范围彼此保持规定距离地在平行状态下极其接近。其结果,相邻的分道线用浮子之间的间隙显著小于现有技术中的分道线用浮子之间的较大间隙。此外,根据本发明申请的分道线用浮子,由于间隙显著地小,所以在各泳道的游泳者激起的波浪难以传播到相邻泳道,与以往相比,提高消波性能。

进而,本发明申请的技术方案4涉及的分道线用浮子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端部上形成有向外侧突出的突起。

根据上述特征,在多个分道线用浮子安装于绳索上时,即使相邻的分道线用浮子之间受波浪摇晃而彼此相撞,突起也会更先抵接于相邻的分道线用浮子的外端部,从而能够防止相邻的外端部挂住彼此。

进而,本发明申请的技术方案5涉及的分道线用浮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道线用浮子构成为使所述分道线用浮子的比重为0.4至0.6,使得在所述分道线用浮子安装在设置于泳池的绳索上的状态下,以所述筒状部为中心呈直线状排列的两个翼板能够位于与所述泳池的水面同等的高度。

根据上述特征,如果将分道线用浮子设置成以筒状部为中心呈直线状排列的两个翼板位于与水面同等的高度,则分道线用浮子的下半部分正好沉入水中,因此改善消波性能。

进一步地,本发明申请的技术方案6涉及的分道线用浮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道线用浮子构成为使所述分道线用浮子的比重为0.4至0.6,使得在所述分道线用浮子安装在设置于泳池的绳索上的状态下,所述分道线用浮子的比所述筒状部靠上侧的部分能够位于所述泳池的水面的上方。

根据上述特征,如果分道线用浮子的比筒状部靠上侧的部分处于水面上方,则分道线用浮子的大致下半部分沉入水中,因而改善消波性能。

进而,本发明申请的技术方案7涉及的分道线用浮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翼板从所述筒状部到所述壁面部逐渐增厚而形成。

根据上述特征,由于分道线用浮子的最外侧部分的惯性力矩增大,因而在分道线用浮子因波浪的力而以绳索为中心摆动时,必须大量利用波浪的能量,从而相应地提高消波性能。

进而,本发明申请的技术方案8涉及的分道线用浮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壁面部的壁厚形成得比所述翼板厚。

根据上述特征,由于分道线用浮子的最外侧部分的惯性力矩增大,因而在分道线用浮子因波浪的力而以绳索为中心摆动时,必须大量利用波浪的能量,从而相应地提高消波性能。

进一步地,本发明申请的技术方案9涉及的分道线用浮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道线用浮子构成为,在多个所述分道线用浮子连续地安装在绳索上的状态下,侧视观察时1m范围内的分道线用浮子之间的空隙率为5%以下。

根据上述特征,通过使空隙率为5%以下,从而在各泳道的游泳者激起的波浪难以传播到相邻泳道,与以往相比,提高消波性能。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申请的分道线用浮子,与以往相比,消波性能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申请的实施方式1涉及的分道线用浮子的整体立体图。

图2的(a)是分道线用浮子的主视图,图2的(b)是该分道线用浮子的侧视图。

图3的(a)是将多个分道线用浮子安装于绳索上的状态的侧视图,图3的(b)是放大图3的(a)中的分道线用浮子的外端部附近的侧视图。

图4的(a)是将合计8个分道线用浮子安装于绳索上的状态的侧视图,图4的(b)是放大端部的分道线用浮子的侧视图。

图5是多个分道线用浮子安装于绳索并浮于泳池水面的状态下的分道线用浮子的主视图。

图6的(a)是本发明申请的变形例1涉及的分道线用浮子的侧视图,是放大外端部周边的图,图6的(b)是本发明申请的变形例2涉及的分道线用浮子的主视图,是放大翼板周边的图,图6的(c)是本发明申请的变形例3涉及的分道线用浮子的主视图,是放大翼板周边的图。

图7的(a)是本发明申请的实施方式2涉及的分道线用浮子的侧视图,图7的(b)是多个分道线用浮子安装于绳索上的状态的侧视图,图7的(c)是放大图7的(b)中的分道线用浮子的一外端部与另一外端部附近的侧视图。

图8的(a)是本发明申请的现有技术涉及的分道线用浮子的主视图,图8的(b)是图8的(a)中的a-a剖视图,图8的(c)是多个该分道线用浮子安装于绳索上的状态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分道线用浮子

110筒状部

111侧面

120翼板

121侧端部

130壁面部

170外端部

v2垂直面

r绳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使用附图对本发明申请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首先,图1和图2示出本发明申请的实施方式1涉及的分道线用浮子100。图1是分道线用浮子100的整体立体图,图2的(a)是分道线用浮子100的主视图,图2的(b)是分道线用浮子100的侧视图。

该分道线用浮子100具备:长条形的筒状部110,位于该分道线用浮子100的中心,可供绳索r插入穿过;多个翼板120,从该筒状部110的侧面111与绳索r平行地突出;以及壁面部130,连结于该翼板120的侧端部121并覆盖翼板120。

相邻的翼板120之间的壁面部130倾斜地形成。此外,在该倾斜形成的部分的两侧形成有开口部140,从侧方前进而来的波浪由该开口部140进入分道线用浮子100内部。进而,在翼板120的内侧表面以从该表面突出的方式形成有与绳索r平行的突出板150。于是,从开口部140流入的波浪撞到突出板150,因而在分道线用浮子100内更容易进一步发生紊流。

另外,如图2所示,分道线用浮子100的两端的外端部170包括筒状部110的外端112和翼板120的外端122。该筒状部110的外端112比翼板120的外端122略微突出。这是为了在如后文所述将多个分道线用浮子100安装于绳索r上进行使用时,防止相邻的分道线用浮子100的外端部170彼此挂住。

进而,翼板120的外端122由直线状的沿端部123和倾斜部124构成,该沿端部123沿相对于筒状部110的中心轴v1垂直的垂直面v2与该垂直面v2平行地延伸,该倾斜部124从该沿端部123向壁面部130的内周面位置倾斜。该倾斜部124在如后文所述将多个分道线用浮子100安装于绳索r上进行使用时,防止相邻的分道线用浮子100的壁面部130之间、外端部170的侧端之间彼此挂住。

此外,如果将从筒状部110中心到壁面部130的外端部170的长度设为l1,则从筒状部110中心到沿端部123的端部的长度l2至少是长度l1的一半(1/2)的长度以上。也就是说,在分道线用浮子100的外端部170中,从筒状部110的中心到壁面部130为止的至少一半(1/2)的范围形成为沿着相对于筒状部110垂直的垂直面v2。

需要指出,在分道线用浮子100的外端部170中,从筒状部110的中心到壁面部130为止的至少一半的范围形成为沿着垂直面v2不仅包括如图1和图2所示的如下情况:即使筒状部110的外端112略微突出,也是从筒状部110的中心到壁面部130为止的至少一半的范围整体沿垂直面v2呈直线状延伸,而且还包括在图6的(a)中如后文所述在外端部170的表面形成有突起180a的情况。

另外,在分道线用浮子100的外端部170中,能够在从长度l1的一半(1/2)的长度到等于该长度l1的长度的范围内适当地改变形成为沿着垂直面v2的范围,其中,该长度l1是从筒状部110的中心到壁面部130的长度。例如,也可以将从筒状部110的中心到壁面部130为止的2/3的范围形成为沿着垂直面v2。另外,在将形成为沿着垂直面v2的范围设定为长度l1的一半的长度时,只要缩短沿端部123,以使从筒状部110的中心到沿端部123的端部为止的长度l2等于长度l1的一半长度即可。另外,在将形成为沿着垂直面v2的范围设定为与长度l1相等的长度时,只要去掉倾斜部124并将沿端部123延长至壁面部130的外周面位置即可。

至此,关于本发明申请的分道线用浮子100的外端部170,对从筒状部110的中心到壁面部130为止的范围进行了说明,但除此之外,本发明申请的分道线用浮子100还在从筒状部110的侧面111到壁面部130为止的范围上具有特征,下面对该特征进行说明。

首先,如果将从筒状部110的侧面111到壁面部130为止的外端部170的长度设为l3,则沿端部123的长度l4为至少长度l3的一半(1/2)长度以上。也就是说,在分道线用浮子100的外端部170中,从筒状部110的侧面111到壁面部130为止的至少一半(1/2)的范围形成为沿着相对于筒状部110垂直的垂直面v2。

需要指出,在分道线用浮子100的外端部170中,从筒状部110的侧面111到壁面部130为止的至少一半的范围形成为沿着垂直面v2不仅包括如图1和图2所示的如下情况:从筒状部110的侧面111到壁面部130为止的至少一半的范围整体沿垂直面v2呈直线状延伸,而且还包括在图6的(a)中如后文所述在外端部170的表面形成有突起180a的情况。

另外,在分道线用浮子100的外端部170中,能够在从长度l3的一半(1/2)的长度到等于该长度l3的长度的范围内适当地改变形成为沿着垂直面v2的范围,其中,该长度l3是从筒状部110的侧面111到壁面部130为止的长度。例如,也可以将从筒状部110的侧面111到壁面部130为止的2/3的范围形成为沿着垂直面v2。另外,在将形成为沿着垂直面v2的范围设定为长度l3的一半(1/2)的长度时,只要缩短沿端部123,以使沿端部123的长度l4等于长度l3的一半(1/2)的长度即可。另外,在将形成为沿着垂直面v2的范围设定为与长度l3相等的长度时,只要去掉倾斜部124并将沿端部123延长至壁面部130的外周面位置即可。

需要指出,如图1和图2所示,在分道线用浮子100的中心部分一体形成有分隔壁160,在该分隔壁160上形成有允许水从前后流入的通水孔161。另外,在分道线用浮子100上,以筒状部110为中心等间隔地,即以60度的间隔配置有6块翼板120,因而相对的翼板120排列成直线状。另外,翼板120的数量、配置不限于图1和图2所示的方式,可以适当地改变。

另外,为了使整个分道线用浮子100浮于水面,对发泡性合成树脂进行注塑成型而使分道线用浮子100一体成型,作为该合成树脂能够采用聚丙烯、聚乙烯等。进而,在注塑成型时,使熔融的合成树脂从筒状部110的外端112侧流入对分道线用浮子100进行铸形的模具。

接下来,用图3对将多个分道线用浮子100安装于绳索r上的状态进行说明。需要指出,图3的(a)是多个分道线用浮子100安装于绳索r上的状态的侧视图,图3的(b)是放大图3的(a)中的分道线用浮子100的外端部170附近的侧视图。

首先,如图3的(a)所示,将绳索r插入穿过各分道线用浮子100的筒状部110,以分道线用浮子100的筒状部110的外端112彼此抵接的方式将分道线用浮子100无间隙地排列成直线状。

此外,如图2及图3的(a)和(b)所示,在各外端部170中,从筒状部110的中心到壁面部130为止的至少一半(1/2)的范围形成为沿着垂直面v2,或者从筒状部110的侧面111到壁面部130为止的至少一半(1/2)的范围形成为沿着垂直面v2。因此,在从筒状部110的中心到壁面部130为止的至少一半(1/2)的范围内,或者在从筒状部110的侧面111到壁面部130为止的至少一半(1/2)的范围内,相对的外端部170在相互平行状态下彼此非常接近。其结果,相邻的分道线用浮子100彼此之间的间隙y显著地小于现有技术中的分道线用浮子之间的较大间隙x(参见图8的(c))。于是,根据本发明申请的分道线用浮子100,由于间隙y显著地小,所以在各泳道的游泳者激起的波浪难以传播到相邻泳道,与以往相比,提高消波性能。

需要指出,图1和图2所示的分道线用浮子100中,在分道线用浮子100的外端部170中,从筒状部110的中心到壁面部130为止的至少一半(1/2)的范围形成为沿着垂直面v2(以下称为特征1),进而,从筒状部110的侧面111到壁面部130为止的至少一半(1/2)的范围形成为沿着垂直面v2(以下称为特征2),但不必同时满足该特征1与特征2,本发明申请的分道线用浮子100只要具备特征1和特征2中任一方,就可以得到与以往相比消波性能提高的效果。

另外,由于使分道线用浮子100浮于水面进行使用,所以有时由于水面产生的波浪,相邻的分道线用浮子100之间彼此向内侧移动(参见图3的(a)中所示箭头)。这样,相邻的分道线用浮子100的外端部170之间有可能彼此相撞或挂住。但是,分道线用浮子100的筒状部110的外端112略微突出,因而外端部170彼此不会贴紧而略微分离。因此,能够防止分道线用浮子100之间彼此相撞或挂住。另外,外端部170的侧端成为向壁面部130倾斜的倾斜部124,因而相邻的分道线用浮子100之间彼此向内侧移动时(参见图3的(a)中所示箭头),能够有效防止壁面部130之间、外端部170的侧端之间彼此相撞或挂住。

需要指出,图1至图3所示的本发明申请的分道线用浮子100中,筒状部110的外端112比翼板120的外端122突出零点几mm(例如,0.1mm以上且小于1mm),进而分道线用浮子100之间彼此分离间隙y。但是,由于实际的间隙y小到不易看到,因而为了便于说明,在附图中将间隙y表示得比实际大少许,以使其醒目。

另外,图1和图2所示的本发明申请的分道线用浮子100中,使筒状部110的外端112的高度为零点几mm(毫米),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消除高度而使筒状部110的外端112与翼板120的外端122为同一面。

接下来,参照图4,示出数值说明本发明申请的分道线用浮子100的消波性能。需要指出,图4的(a)是将合计8个分道线用浮子100安装于绳索r上的状态的侧视图,图4的(b)是放大位于最端部的分道线用浮子100的侧视图。另外,通过在连续安装多个的分道线用浮子中于侧视观察时1m(米)范围内的分道线用浮子之间的空隙率来表示消波性能。

在此,侧视观察时1m(米)的范围是指在图4的(a)所示的侧视观察时由直线l5和直线l6包围的四边形的面积s1,其中,该直线l5连接分道线用浮子100的各壁面部130,该直线l6与该直线l5成直角相交,并与位于最端部的分道线用浮子100的外端部170相切。需要指出,如图4的(b)所示,直线l6与构成外端部170的筒状部110的外端112相切。

此外,在四边形的面积s1内存在没有被分道线用浮子100占用的空间,即存在间隙。具体而言,在相邻的分道线用浮子100彼此之间存在间隙y,在两端的分道线用浮子100中,分道线用浮子100的外端部170与直线l6之间存在间隙z。

因此,当将所有间隙y与所有间隙z的合计面积设为s2时,面积s2与四边形的面积s1之比为侧视观察时1m(米)范围内的分道线用浮子之间的空隙率。需要指出,该空隙率(%)通过面积s2除以面积s1再乘以100、即通过空隙率(%)=(s2÷s1)×100这一计算公式导出。

此外,在本发明申请的分道线用浮子100中,相对的分道线用浮子100的外端部170在从筒状部110的中心到壁面部130为止的至少一半(1/2)的范围内,或者在从筒状部110的侧面111到壁面部130为止的至少一半(1/2)的范围内,以相互平行的状态彼此非常接近。其结果,与现有技术中的分道线用浮子之间的较大间隙x(参见图8的(c))相比,相邻的分道线用浮子100彼此之间的间隙y显著变小。

因此,如图4所示,能够将侧视观察时1m(米)范围内的分道线用浮子之间的空隙率设定为5%以下。这样,通过使空隙率为5%以下,从而使在各泳道的游泳者激起的波浪难以传播到相邻泳道,与以往相比,消波性能提高。尤其,空隙率优选为3%以下,更优选为2%以下。

不过,如果是能够将侧视观察时1m(米)范围内的分道线用浮子之间的空隙率设定为5%以下的构成,则可以任意设定筒状部110的外端112的高度、沿端部123的长度l4、倾斜部124的长度和倾斜角度。例如,如果降低外端112的高度,则间隙y进一步变小,因此空隙率进一步变小。另外,如果减小倾斜部124相对于沿端部123的倾斜角度(即,如果使倾斜部124更接近垂直面v2),则间隙y进一步变小,因而空隙率进一步变小。

接下来,参照图5,对浮于泳池的水面w的分道线用浮子100的消波作用进行说明。需要指出,图5是多个分道线用浮子100安装于绳索r并浮于泳池的水面w的状态下的分道线用浮子100的主视图。

如图5所示,绳索r设置在水面w附近,安装于该绳索r的分道线用浮子100浮于水面w。在这种状态下,假设由相邻泳道的游泳者激起的波浪从分道线用浮子100的侧方向分道线用浮子100前进。于是,一部分波浪边使水面w上下摇晃,边如箭头p1所示从浮在水面w上方的开口部140进入分道线用浮子100的内部。另外,另一部分波浪如箭头p2所示从沉入水面w下方的开口部140进入分道线用浮子100的内部。然后,进入到分道线用浮子100内部的波浪撞到翼板120、突出板150,由于该力,分道线用浮子100上下摇晃或者分道线用浮子100以绳索r为中心摆动。这样,波浪的动能转换为分道线用浮子100的旋转能量而被消耗,其结果将波浪消除。

特别是,如图5所示,如果将分道线用浮子100设置成以筒状部110为中心呈直线状排列的两个翼板120位于与水面w同等的高度,则消波性能提高。具体而言,由于分道线用浮子100的下半部分沉入水中,因此水流入由位于该下半部分的翼板120分隔的空间。于是,分道线用浮子100必须旋转,以抖出流入下半部分的水,因而相应地消耗分道线用浮子100的旋转能量,其结果,消波性能提高。另一方面,如果分道线用浮子100的下半部分或更多部分沉入水中,则浮出水面w的分道线用浮子100的上部部分变少。于是,波浪容易越过分道线用浮子100而不能可靠地消除波浪。因此,如果将分道线用浮子100设置成以筒状部110为中心呈直线状排列的两个翼板120位于与水面w同等的高度,则分道线用浮子100的下半部分正好沉入水中,因此改善消波性能。

需要指出,以筒状部110为中心呈直线状排列的两个翼板120位于与水面w同等的高度不仅包括翼板120与水面w位于同一平面的情况,而且还包括翼板120的位置略低或略高于水面w的情况。

另外,如图5所示,为了将分道线用浮子100设置成以筒状部110为中心呈直线状排列的两个翼板120位于与水面w同等的高度,将分道线用浮子100的比重设定为0.4至0.6的范围。特别是,如果将分道线用浮子100的比重设定为0.5至0.6的范围,则能够更可靠地实现图5所示的状态。需要指出,例如通过适当地改变构成分道线用浮子100的发泡剂的配合量、发泡剂的种类,能够容易地变更分道线用浮子100的比重。

至此,描述了在本发明申请的分道线用浮子100中以筒状部110为中心呈直线状排列的两个翼板120位于与水面w同等的高度的特征,但除此之外,本发明申请的分道线用浮子100还具有比筒状部110靠上侧的部分位于水面w上方的特征,下面,对该特征进行描述。

如图5所示,如果分道线用浮子100的比筒状部110靠上侧的部分o(参见图5中以灰色表示的部分)位于水面w的上侧,则分道线用浮子100的大致下半部分沉入水中,因此分道线用浮子100必须旋转,以抖出流入大致下半部分的水。由此,相应地消耗分道线用浮子100的旋转能量,其结果,消波性能提高。另一方面,如果分道线用浮子100的大致下半部分或更多部分沉入水中,则浮出水面w的分道线用浮子100的上部部分变少。于是,波浪容易越过分道线用浮子100而不能可靠地消除波浪。因此,如果分道线用浮子100的比筒状部110靠上侧的部分o位于水面w的上侧,则分道线用浮子100的大致下半部分沉入水中,从而改善消波性能。

另外,如图5所示,为了将分道线用浮子100设置成分道线用浮子100的比筒状部110靠上侧的部分o位于水面w的上侧,将分道线用浮子100的比重设定为0.4至0.6的范围。特别是,如果将分道线用浮子100的比重设定为0.5至0.6的范围,则能够更可靠地实现图5所示的状态。

需要指出,图5所示的分道线用浮子100中,将分道线用浮子100设置成以筒状部110为中心呈直线状排列的两个翼板120位于与水面w同等的高度(下面称为特征3),进而,将分道线用浮子100设置成分道线用浮子100的比筒状部110靠上侧的部分o位于水面w的上侧(下面称为特征4),但不必同时满足该特征3和特征4,也可以使分道线用浮子100具备特征3和特征4中任一方。

虽然世界上已知有各种分道线用浮子,但一般来说,分道线用浮子在安装在设置于泳池的绳索上的状态下,过于沉入水中或过于浮出水面的话,则得不到良好的消波性能。因此,本申请中发现了用于取得良好的消波性能的多个特征a至c。以下各特征单独成立,但也可以组合各个特征。另外,只要具备特征a至c中任一个特征,则分道线用浮子的构成不受特别限定,除了本申请的分道线用浮子100之外,还可以采用已知的分道线用浮子。

具体地,特征a是一种在中心具备筒状部的分道线用浮子的设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具备以该筒状部为中心呈直线状排列的两个翼板的分道线用浮子设置成在通过筒状部安装在设置于泳池的绳索上的状态下,所述翼板可位于与所述泳池的水面同等的高度。

接着,特征b是一种在中心具备筒状部的分道线用浮子的设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分道线用浮子在通过筒状部安装在设置于泳池的绳索上的状态下,分道线用浮子的比所述筒状部靠上侧的部分可位于泳池水面的上方。

接着,特征c是一种分道线用浮子,其特征在于,该分道线用浮子的比重设定为0.4至0.6的范围,更优选设定为0.5至0.6的范围。

于是,具备上述特征a至c中任一特征的分道线用浮子或其设置结构由于该分道线用浮子的上半部分浮出水面,而下半部分沉入水中,因此波浪也不会简单地越过分道线用浮子,进而由于分道线用浮子的旋转能量的消耗增加,因而得到较高的消波性能。

接着,参照图6的(a)对作为分道线用浮子100的变形例1的分道线用浮子100a进行说明。需要指出,图6的(a)是分道线用浮子100a的侧视图,是放大外端部170a周边的图。另外,分道线用浮子100a的构成除在外端部170a的局部设有突起180a这一点与分道线用浮子100的构成不同之外,其它方面均与分道线用浮子100的构成相同,因此省略其详细说明。

首先,如图6的(a)所示,突起180a形成为从翼板120a的外端122a表面向外侧突出。因此,当多个分道线用浮子100a安装于绳索r上时,即使如图3的(a)所示相邻的分道线用浮子100a之间受波浪摇晃而彼此相撞,比外端122a突出的突起180a也会更先抵接于相邻的分道线用浮子100a的外端部170a,从而能够防止相邻的外端部170a挂住彼此。

需要指出,该突起180a形成在翼板120a的外端122a,但也可以形成在筒状部110a的外端112a。另外,突起180a的高度设定为几mm(毫米)以下。

接着,参照图6的(b)对作为分道线用浮子100的变形例2的分道线用浮子100b进行说明。需要指出,图6的(b)是分道线用浮子100b的主视图,是放大翼板120b周边的图。另外,分道线用浮子100b的构成除翼板120b的形状与分道线用浮子100的翼板120不同之外,其它方面均与分道线用浮子100的构成相同,因此省略其详细说明。

如图6的(b)所示,翼板120b从筒状部110b朝着壁面部130b逐渐增厚而形成。由此,按照设计准确地形成分道线用浮子100b。具体而言,在对分道线用浮子100b进行注塑成型时,使熔融的合成树脂从筒状部110b的外端112b侧流入模具。然后,熔融的合成树脂在模具内从筒状部110b经由翼板120b朝着壁面部130b流入。因此,如果使作为合成树脂流下去的通道的翼板120b从作为流入侧的筒状部110b朝着末端侧的壁面部130b逐渐增厚而形成,则合成树脂容易流入至末端侧而不会停滞。其结果,合成树脂流入至模具的末端侧,因而按照设计使分道线用浮子100b准确地成形。

另外,由于翼板120b从筒状部110b朝着壁面部130b逐渐增厚而形成,所以分道线用浮子100b的最外侧部分的惯性力矩增大。于是,在分道线用浮子100b因波浪的力而以绳索r为中心摆动时,必须大量利用波浪的能量,从而相应地提高消波性能。

接着,参照图6的(c)对作为分道线用浮子100的变形例3的分道线用浮子100c进行说明。需要指出,图6的(c)是分道线用浮子100c的主视图,是放大翼板120c周边的图。另外,分道线用浮子100c的构成除壁面部130c的形状与分道线用浮子100的壁面部130不同之外,其它方面均与分道线用浮子100的构成相同,因此省略其详细说明。

如图6的(c)所示,壁面部130c的壁厚形成得比翼板120c厚。因此,按照设计准确地形成分道线用浮子100c。具体而言,在对分道线用浮子100c进行注塑成型时,使熔融的合成树脂从筒状部110c的外端112c流入模具。然后,熔融的合成树脂在模具内从筒状部110c经由翼板120c朝着壁面部130c流入。因此,通过使末端侧的壁面部130c侧的壁厚比作为合成树脂流动下去的通道的翼板120c的壁厚厚,从而合成树脂容易流入至末端侧而不会停滞。其结果,合成树脂流入至模具的末端侧,因而按照设计准确地使分道线用浮子100c成形。

另外,由于壁面部130c的壁厚形成得比翼板120c厚,因而分道线用浮子100c的最外侧的部分的惯性力矩增大。于是,在分道线用浮子100c因波浪的力而以绳索r为中心摆动时,必须大量利用波浪的能量,从而相应地提高消波性能。

<实施方式2>

接下来,参照图7对本发明申请的实施方式2涉及的分道线用浮子100d进行说明。需要指出,图7的(a)是分道线用浮子100d的侧视图,图7的(b)是多个分道线用浮子100d安装于绳索r上的状态的侧视图,图7的(c)是放大图7的(b)中的分道线用浮子100d的一外端部170da和另一外端部170db附近的侧视图。另外,分道线用浮子100d的构成除一外端部170da和另一外端部170db的构成与分道线用浮子100的外端部170不同之外,其它方面均与分道线用浮子100的构成相同,因此省略其详细说明。

如图7的(a)所示,在分道线用浮子100d的一外端部170da中,翼板120da的局部形成为呈凸形的凸状部123da。此外,在外端部170da中,当将从筒状部110d的侧面111d到壁面部130d为止的长度设为l7时,凸状部123da的长度l8至少是长度l7的一半(1/2)的长度以上。也就是说,在分道线用浮子100d的外端部170da中,从筒状部110d的侧面111d到壁面部130d为止的至少一半(1/2)的范围形成为凸形。

另一方面,在分道线用浮子100d的另一外端部170db中,翼板120db的局部形成为呈凹形的凹状部123db。该凹状部123db以与凸状部123da一致的方式形成为与凸状部123da对应的形状。此外,在外端部170db中,当将从筒状部110d的侧面111d到壁面部130d为止的长度设为l7时,凹状部123db的长度l8至少是长度l7的一半(1/2)的长度以上。也就是说,在分道线用浮子100d的外端部170db中,从筒状部110d的侧面111d到壁面部130d为止的至少一半(1/2)的范围形成为凹形。

因此,如图7的(b)和(c)所示,当将多个分道线用浮子100d设置于绳索r时,相邻的一分道线用浮子100d的外端部170da的凸状部123da和另一分道线用浮子100d的外端部170db的凹状部123db保持规定距离地排列成相对。也就是说,在一外端部170da与另一外端部170db之间,从筒状部110d的侧面111d到壁面部130d为止的至少一半(1/2)的范围彼此保持规定距离地在平行状态下极其接近。其结果,相邻的分道线用浮子100d彼此间的间隙g显著地小于现有技术中的分道线用浮子之间的较大间隙x(参见图8的(c))。于是,根据本发明申请的分道线用浮子100d,间隙g显著变小,因而在各泳道的游泳者激起的波浪难以传播到相邻泳道,与以往相比,提高消波性能。需要指出,如图7的(c)所示,筒状部110d的外端112d彼此相互抵接,因此凸状部123da与凹状部123db分开相当于外端112d的高度的距离。也就是说,规定距离等于相对的外端112d的高度。

另外,在分道线用浮子100d的一外端部170da和另一外端部170db中,能够在长度l7的一半(1/2)的长度到等于该长度l7的长度的范围内适当地改变形成为凸形或者凹形的范围,其中,该长度l7是从筒状部110d的侧面111d到壁面部130d为止的长度。例如,也可以在一外端部170da和另一外端部170db中,将从筒状部110d的侧面111d到壁面部130d为止的2/3的范围形成为凸形或者凹形(需要指出,如下文所述,也可以使该2/3的范围成为具备多个凹凸的凹凸形。)。另外,在将形成为凸形或者凹形的范围设定为长度l7的一半(1/2)的长度时,只要缩短凸状部123da和凹状部123db,以使凸状部123da和凹状部123db的长度l8等于长度l7的一半(1/2)长度即可。另外,在将形成为凸形或者凹形的范围设定为等于长度l7的长度时,只要消除端部124da和端部124db并将凸状部123da和凹状部123db延长到壁面部130d即可。需要指出,图7所示的分道线用浮子100d中,在一外端部170da中,从筒状部110d的侧面111d到壁面部130d为止的至少一半(1/2)的范围呈凸形,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具备多个凹凸的凹凸形。在这种情况下,也变更另一外端部170db的形状,使其对应于该凹凸形。另外,端部124da和端部124db可以是任意形状,但在图7中相邻的壁面部130d呈相互分离那样的形状,以免其彼此挂住。

需要指出,本发明申请的分道线用浮子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权利要求书记载的范围、实施方式的范围内可以是各种变形例、组合,这些变形例、组合也包含在其权利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