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儿童手功能康复训练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331614发布日期:2020-04-10 16:44阅读:318来源:国知局
一种儿童手功能康复训练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儿童手功能康复训练装置。



背景技术:

调查显示,95%以上的人仅仅使用了大脑的一半,即左脑,而且许多人左边的力量小于右边,肢体也是左边比右边细小。右脑支配左半身,控制左手运动,反过来,左手、左半身器官的运动也刺激右脑,有意识的调动左手、腿、眼、耳,特别是左手和左手指的运动,对大脑皮层产生良性刺激,是开发右脑的有效方法。所以,特别是对儿童,要多开发鼓励用左手活动,多做左侧肢体运动以帮助刺激右脑。因为人体的每一块肌肉在大脑层中都有着相应的神经中枢,其中手指运动中枢在大脑皮层中所占的区域最广泛,所以手的动作,特别是手指的动作,越复杂、越精巧、越娴熟,就越能在大脑皮层建立更多的神经联系,从而使大脑变得更聪明,所以锻炼右脑的方法可通过刺激手部来实现。

为了使儿童的手指快速康复,需要对儿童的手指进行康复训练,目前对儿童手指进行康复训练时,通常是让儿童用手去拿较重的物品进行锻炼,但是此方式较难对儿童的锻炼强度进行调节,如此会降低儿童手指康复的速度。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儿童手功能康复训练装置。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儿童手功能康复训练装置,包括瓶盖和瓶体,瓶体分为上瓶体和下瓶体,上瓶体和下瓶体之间活动连接,上瓶体和下瓶体中均放置有小球。

所述的上瓶体和下瓶体之间通过螺栓相连接,上瓶体的下方设置有下凸起,下凸起与上瓶体一体成型,且下凸起的直径小于上瓶体的直径,上瓶体和下瓶体的直径一致。

所述的上瓶体的底部下方设置有下部开口的下凸起,下瓶体的顶部内侧圆周设置有一圈内凸起,所述的下凸起的外壁圆周上设置有外螺纹,内凸起的内壁圆周上设置有内螺纹,该内螺纹与外螺纹相匹配。

所述的小球分为直径为1cm的小球、直径为0.6cm的小球和直径为0.3cm的小球,这三种直径的小球均至少为一个。

所述的小球3的中心有通孔。

所述的上瓶体中的小球均通过弹性绳与固定座相连接,固定座固定在上瓶体的内部的瓶底。

弹性绳6与小球3连接的一端穿过小球中的通孔,并在另一端打死结,该结的直径大于小球3的通孔的直径,保证小球3不会从弹性绳6中脱离。

所述的固定座至少为三个,均匀设置在上瓶体的底部,且固定座为半球形结构,半球形结构的顶部中间设置有贯穿半球形结构的通孔,弹性绳穿过该通孔在下凸起的内部打结。

所述的下瓶体中的小球不用弹性绳连接,且下瓶体中有三种不同直径的小球均至少为一个。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设置有三种不同直径的小球,来训练儿童的手指的灵活度,分别用来训练不同的儿童的三指捏物、拇食指捏物和指尖捏物,以及盖瓶盖和拧瓶盖,通过不断的提高儿童手指的灵活度,从而达到儿童手指康复训练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上瓶体的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上瓶体的下部的侧视图。

图中,1、瓶盖,2、上瓶体,3、小球,4、下瓶体,5、固定座,6、弹性绳,7、内凸起,8、下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4所示,一种儿童手功能康复训练装置,包括瓶盖1和瓶体,瓶体分为上瓶体2和下瓶体4,上瓶体2和下瓶体4之间活动连接,上瓶体2和下瓶体4中均放置有小球3。

所述的上瓶体2和下瓶体4之间通过螺栓相连接,上瓶体2的下方设置有下凸起8,下凸起8与上瓶体2一体成型,且下凸起8的直径小于上瓶体2的直径,上瓶体2和下瓶体4的直径一致。

所述的上瓶体2的底部下方设置有下部开口的下凸起8,下瓶体4的顶部内侧圆周设置有一圈内凸起7,所述的下凸起8的外壁圆周上设置有外螺纹,内凸起7的内壁圆周上设置有内螺纹,该内螺纹与外螺纹相匹配。

所述的小球3分为直径为1cm的小球3、直径为0.6cm的小球3和直径为0.3cm的小球3,这三种直径的小球3均至少为一个。

所述的上瓶体2中的小球3均通过弹性绳6与固定座5相连接,固定座5固定在上瓶体2的内部的瓶底。

所述的固定座5至少为三个,均匀设置在上瓶体2的底部,且固定座5为半球形结构,半球形结构的顶部中间设置有贯穿半球形结构的通孔,弹性绳6穿过该通孔在下凸起8的内部打结。

所述的下瓶体4中的小球3不用弹性绳6连接,且下瓶体4中有三种不同直径的小球3均至少为一个。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针对7个月的儿童,可以打开瓶子,拿出直径为1cm的小球给儿童玩,让儿童练习三指捏物;针对9-11个月的儿童,拿出直径为0.6cm的小球给儿童玩,让儿童练习拇食指捏物;针对12个月的儿童,可以将0.3cm的小球拿出来,供儿童练习拇食指的指尖捏物;

1岁以前或1岁左右的儿童,需要家长将瓶盖打开,拿出带弹性绳的小球给儿童玩,这样不仅小球不会丢,也会保证儿童的安全;

15个月以上的儿童,可以直接把瓶子给儿童,儿童可以联系盖瓶盖、拧瓶盖,进一步提升儿童手指的灵活度和力量。

而且15个月以上的儿童在家长的看护下,可以自己打开下瓶体,拿出没有弹性绳的小球,自己玩耍,来达到手功能康复训练的目的。



技术特征:

1.一种儿童手功能康复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瓶盖(1)和瓶体,瓶体分为上瓶体(2)和下瓶体(4),上瓶体(2)和下瓶体(4)之间活动连接,上瓶体(2)和下瓶体(4)中均放置有小球(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儿童手功能康复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瓶体(2)和下瓶体(4)之间通过螺栓相连接,上瓶体(2)的下方设置有下凸起(8),下凸起(8)与上瓶体(2)一体成型,且下凸起(8)的直径小于上瓶体(2)的直径,上瓶体(2)和下瓶体(4)的直径一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儿童手功能康复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瓶体(2)的底部下方设置有下部开口的下凸起(8),下瓶体(4)的顶部内侧圆周设置有一圈内凸起(7),所述的下凸起(8)的外壁圆周上设置有外螺纹,内凸起(7)的内壁圆周上设置有内螺纹,该内螺纹与外螺纹相匹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儿童手功能康复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小球(3)分为直径为1cm的小球(3)、直径为0.6cm的小球(3)和直径为0.3cm的小球(3),这三种直径的小球(3)均至少为一个。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儿童手功能康复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瓶体(2)中的小球(3)均通过弹性绳(6)与固定座(5)相连接,固定座(5)固定在上瓶体(2)的内部的瓶底。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儿童手功能康复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固定座(5)至少为三个,均匀设置在上瓶体(2)的底部,且固定座(5)为半球形结构,半球形结构的顶部中间设置有贯穿半球形结构的通孔,弹性绳(6)穿过该通孔在下凸起(8)的内部打结。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儿童手功能康复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瓶体(4)中的小球(3)不用弹性绳(6)连接,且下瓶体(4)中有三种不同直径的小球(3)均至少为一个。


技术总结
一种儿童手功能康复训练装置,包括瓶盖和瓶体,瓶体分为上瓶体和下瓶体,上瓶体和下瓶体之间活动连接,上瓶体和下瓶体中均放置有小球;本实用新型设置有三种不同直径的小球,来训练儿童的手指的灵活度,分别用来训练不同的儿童的三指捏物、拇食指捏物和指尖捏物,以及盖瓶盖和拧瓶盖,通过不断的提高儿童手指的灵活度,从而达到儿童手指康复训练的目的。

技术研发人员:钱东辉;刘亚莉;邢文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刘亚莉
技术研发日:2019.05.23
技术公布日:2020.04.1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