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旋转式天轨平行杠训练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566041发布日期:2020-07-21 12:43阅读:236来源:国知局
一种旋转式天轨平行杠训练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康复训练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旋转式天轨平行杠训练装置。



背景技术:

天轨悬吊训练系统近年来发展迅速,它是建立在大脑功能重组和神经可塑性基础上新的康复训练方法。目前,市场上的天轨系统仅仅是利用其悬吊功能对康复患者进行悬吊,防止患者在康复过程中出现意外而摔倒。但是,这种系统在患者做康复训练时,患者使用天轨和吊具进行康复训练时,患者将吊具吊住自己的身体,可是由于患者的平衡力较差,可能会出现站不稳的情况发生,虽然不至于摔倒,但是会失去平衡,这时很容易再次将患者弄伤,而且想让患者再次做康复训练,需要有人协助,这样患者在做康复训练时,就需要有人陪同,这样就浪费一定的人力和物力。在专利公布号为cn106693373a,名称为“一种天轨平行杠一体训练系统”中提出了一种天轨和平行杠结合的一种训练系统,但是这种训练系统,结构复杂,成本较高,而且患者在进行转身做往复运动时,可能会因为手滑而摔倒,造成二次伤害。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期望提供一种旋转式天轨平行杠训练装置。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一种旋转式天轨平行杠训练装置,包括天轨、支撑吊杆和平行杠,所述天轨位于所述平行杠的上方,所述支撑吊杆滑动连接所述天轨,还包括转盘、链条、圆环、绑带,所述支撑吊杆的上端面固定连接所述转盘,所述转盘的上端面通过滑块滑动连接所述天轨,所述支撑吊杆的下端面固定连接所述链条,所述链条的数量为两根,所述链条的下端面固定连接所述圆环,所述链条的下端面以所述圆环的圆心对称,

所述平行杠包括杠体a、杠体b和支撑杆,所述杠体a、所述杠体b均为水平放置的长方体杠体,所述杠体a、所述杠体b均固定在所述支撑杆的上端面,所述杠体a、所述杠体b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杠体a位于所述杠体b的左侧,所述杠体a、所述杠体b和所述天轨平行,所述天轨位于所述杠体a、所述杠体b之间中心部位的正上方,所述杠体a、所述杠体b上设有凹槽,所述凹槽为长方体凹槽,所述杠体a上的所述凹槽位于所述杠体a的右端面,所述杠体b上的所述凹槽位于所述杠体b的左端面,所述凹槽的高度小于所述杠体a的高度,所述凹槽的长度小于所述杠体a的长度,所述杠体a、所述杠体b相同,所述圆环的左端部位、右端部位均放置在所述凹槽内,

所述圆环包括半圆环a、半圆环b和搭扣,所述半圆环a插入所述半圆环b内,所述半圆环a的一端插入所述半圆环b内,所述半圆环a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搭扣的第一搭扣件,所述半圆环b的一端连接所述半圆环a,所述半圆环b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搭扣的第二搭扣件,

所述绑带包括绑带a、绑带b,所述绑带上设有插扣,所述绑带a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圆环的下端面,所述绑带a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插扣的插扣主体,所述绑带b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圆环的下端面,所述绑带b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插扣的舌板,所述绑带a与所述圆环的连接处、所述绑带b与所述圆环的连接处以所述圆环的中心对称。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圆环内直径与所述圆环外直径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凹槽的宽度,所述圆环的高度小于所述凹槽的高度。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绑带a与所述圆环的连接处位于所述圆环下端面离所述圆环的圆心较近的部位,所述绑带b与所述圆环的连接处位于所述圆环下端面离所述圆环的圆心较近的部位。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圆环的外直径大于所述杠体a、所述杠体b之间的距离,所述圆环的外直径小于所述杠体a左端面与所述杠体b右端面之间的距离。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凹槽与所述杠体a、所述杠体b平行。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半圆环a、所述半圆环b的圆心相同,所述半圆环a的高度小于所述半圆环b的高度,所述半圆环a可插入到所述半圆环b内。

综上所述,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本申请装置能有效的防止患者在康复过程中摔倒的几率,且结构简单,成本较低,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装置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整体装置的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整体装置的左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整体装置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圆环和绑带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天轨-1;支撑吊杆-2;平行杠-3;杠体a-3.1;杠体b-3.2;支撑杆-3.3;转盘-4;链条-5;圆环-6;半圆环a-6.1;半圆环b-6.2;搭扣-6.3;绑带-7;绑带a-7.1;绑带b-7.2;凹槽-8;插扣-9。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发明,而非对该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发明相关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一种旋转式天轨平行杠训练装置,包括天轨1、支撑吊杆2和平行杠3,所述天轨1位于所述平行杠3的上方,所述支撑吊杆2滑动连接所述天轨1,还包括转盘4、链条5、圆环6、绑带7,所述支撑吊杆2的上端面固定连接所述转盘4,所述转盘4的上端面通过滑块滑动连接所述天轨1,所述支撑吊杆2的下端面固定连接所述链条5,所述链条5的数量为两根,所述链条5的下端面固定连接所述圆环6,所述链条5的下端面以所述圆环6的圆心对称,所述圆环6内直径与所述圆环6外直径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凹槽8的宽度,所述圆环6的高度小于所述凹槽8的高度。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平行杠3包括杠体a3.1、杠体b3.2和支撑杆3.3,所述杠体a3.1、所述杠体b3.2均为水平放置的长方体杠体,所述杠体a3.1、所述杠体b3.2均固定在所述支撑杆3.3的上端面,所述杠体a3.1、所述杠体b3.2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杠体a3.1位于所述杠体b3.2的左侧,所述杠体a3.1、所述杠体b3.2和所述天轨1平行,所述天轨1位于所述杠体a3.1、所述杠体b3.2之间中心部位的正上方,所述杠体a3.1、所述杠体b3.2上设有凹槽8,所述凹槽8为长方体凹槽,所述杠体a3.1上的所述凹槽8位于所述杠体a3.1的右端面,所述杠体b3.2上的所述凹槽8位于所述杠体b3.2的左端面,所述凹槽8的高度小于所述杠体a3.1的高度,所述凹槽8的长度小于所述杠体a3.1的长度,所述杠体a3.1、所述杠体b3.2相同,所述圆环6的左端部位、右端部位均放置在所述凹槽8内,所述圆环6的外直径大于所述杠体a3.1、所述杠体b3.2之间的距离,所述圆环6的外直径小于所述杠体a3.1左端面与所述杠体b3.2右端面之间的距离。所述凹槽8与所述杠体a3.1、所述杠体b3.2平行。

如图5所示,所述圆环6包括半圆环a6.1、半圆环b6.2和搭扣6.3,所述半圆环a6.1插入所述半圆环b6.2内,所述半圆环a6.1的一端插入所述半圆环b6.2内,所述半圆环a6.1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搭扣6.3的第一搭扣件,所述半圆环b6.2的一端连接所述半圆环a6.1,所述半圆环b6.2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搭扣6.3的第二搭扣件,所述绑带7包括绑带a7.1、绑带b7.2,所述绑带7上设有插扣9,所述绑带a7.1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圆环6的下端面,所述绑带a7.1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插扣9的插扣主体,所述绑带b7.2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圆环6的下端面,所述绑带b7.2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插扣9的舌板,所述绑带a7.1与所述圆环6的连接处、所述绑带b7.2与所述圆环6的连接处以所述圆环6的中心对称。所述绑带a7.1与所述圆环6的连接处位于所述圆环6下端面离所述圆环6的圆心较近的部位,所述绑带b7.2与所述圆环6的连接处位于所述圆环6下端面离所述圆环6的圆心较近的部位。所述半圆环a6.1、所述半圆环b6.2的圆心相同,所述半圆环a6.1的高度小于所述半圆环b6.2的高度,所述半圆环a6.1可插入到所述半圆环b6.2内。

实施例1:所述支撑吊杆2固定在所述转盘4的下端面,所述转盘4的上端面固定连接滑块,所述转盘4通过滑块滑动连接所述天轨1,所述支撑吊杆2的下端面的左端部位和右端部位均固定连接所述链条5,所述链条5以所述支撑吊杆2对称,所述链条5的下端部位固定连接所述圆环6,所述支撑吊杆2与所述链条5的连接方式、所述链条5与所述圆环6的连接方式均相同,所述圆环6的左端部位、右端部位放置在所述杠体a3.1、所述杠体b3.2的所述凹槽8内,所述圆环6可在所述凹槽8内做360度旋转,所述杠体a3.1、所述杠体b3.2固定在所述支撑杆3.3的上端面。所述绑带7通过固定铆钉固定在所述圆环6的下端面上。

实施例2:使用前,先将所述天轨1固定安装在屋顶上,然后将所述平行杠3安装在所述天轨1的正下方,然后按照图1所示,分别将所述支撑吊杆2、所述转盘4、所述链条5、所述圆环6和所述绑带7固定连接。使用时,将所述绑带7放置在患者的胯部,将所述圆环6圈住患者的腰部,然后患者就可以进行康复训练。当患者在训练过程中,不平衡时,由于所述圆环6圈住患者的腰部,且所述圆环6由所述平行杠3支撑,所以患者不会摔倒,当患者需要转身训练时,只需自主转身,患者转身时,所述圆环6和所述支撑吊杆2也会随着转动,保护装置所述圆环6在患者转身的过程中继续保护患者,这样也会防止患者摔倒。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等方案的说明。同时,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