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结构限位功能的摇杆开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130909发布日期:2020-12-01 12:18阅读:98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结构限位功能的摇杆开关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摇杆开关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结构限位功能的摇杆开关。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业余活动日益丰富多彩,集休闲娱乐、开发智力、培养情商、甚至运动健身于一体的电子游戏机越来越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作为电子游戏机的重要组成部件,游戏摇杆开关则是人们体验电子游戏的重要部件。

现有技术中,游戏摇杆开关一般包括分别设置于上盖与电阻片之间的摇杆、与摇杆连动的摇臂组件、与摇臂组件连动的滑动连接组件、及位于摇臂组件下方的复位弹簧,滑动连接组件与电阻片连接。通过倾斜摆动摇杆,即可控制滑动连接组件中的连接片在电阻片上滑动,从而改变在电阻片上的电阻大小,即改变电压大小,实现不同方向的控制。

为了增加相应的功能,在摇杆开关上还增设了轻触开关,并将轻触开关的弹片贴膜固定于电阻片组件上,再由电阻片组件固定于连接壳体上,通过放置于壳体内的导芯按压实现功能。这样结构设计,需要贴膜工艺,增加了工艺复杂度,不便于自动化组装,不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

同时,在这种摇杆开关内部,轻触开关、复位弹簧等结构无限位结构,在倾斜或倒置连接壳体时,轻触开关、复位弹簧等结构会出现散件、掉出现象。因此,由于结构设计的限制,不但增加了组装难度,组装效率降低;而且由于各结构与电阻片均没有相应的支撑与限位结构,使得各结构在发生动作时,动作精确度难以保证,最终影响摇杆开关功能的实现。

同时,电阻片通常采用整块软板设计,在生产过程中,需要购买较贵的设备来加工生产,存在生产成本较高,工艺较复杂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结构限位功能的摇杆开关,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对各内部结构进行限位,使内部结构整合为一个整体,组装后不会出现散件与掉出现象,利于自动化装配,不但简化了生产工艺,而且便于提高组装效率,利于提高产品内各结构的动作精度,从而提高产品精密度。

本实用新型为达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具有结构限位功能的摇杆开关,包括一基座、设置于基座上方的一盖子、及一电阻片,在该基座上且位于盖子下方分别设置有一摇杆、与摇杆连动的一摇臂组件、与摇臂组件连动的一滑动连接组件、及位于摇臂组件下方的一复位组件,在该盖子上开设有供摇杆上端穿出的一开口,该滑动连接组件下端与电阻片接触,其特征在于,在该基座上形成有贯穿至电阻片上方的一限位孔,在该限位孔上部边缘形成有一限位台阶;在该限位孔内设置有位于摇臂组件侧边的一轻触开关,该轻触开关包括设置于限位孔内的一导芯、及设置于导芯下方且与电阻片接触的一弹片,该弹片限位于导芯与电阻片之间,在该导芯侧边形成有限位于限位台阶下方的一导芯台阶。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限位台阶为形成于限位孔内侧上部边缘的上环形台阶,所述导芯台阶为形成于导芯下部外围的下环形台阶。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限位孔的纵截面呈凸字型。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导芯下端凸设有用于按压弹片的一导芯凸起;在该摇臂组件一端向外延伸设置有位于导芯上方的一导臂,在该导芯上端面形成有与导臂相匹配的一导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基座底部设置有一后盖。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基座与后盖之间形成有供电阻片嵌入的一嵌入腔,该电阻片为硬板电阻片,该硬板电阻片通过一fpc软板延伸至嵌入腔外部,在该硬板电阻片上布设有电阻片导线,在该fpc软板上布设有与电阻片导线连接的fpc软板导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硬板电阻片与fpc软板上分别开设有若干连接孔,在所述基座或后盖上设置有嵌入连接孔内的若干连接凸起。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阻片导线与fpc软板导线之间通过焊接、压接与粘接三种方式中的任意一种方式连接于一体。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基座上具有贯穿至后盖上端面且供复位组件与摇臂组件嵌入的一嵌入孔,该复位组件包括一复位圈、及设置于复位圈下方的一弹性件,该复位圈限位于嵌入孔内,该弹性件限位于复位圈与后盖之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嵌入孔内壁上形成有数个纵向滑槽,在该纵向滑槽上端设置有一限位块;在所述复位圈外壁上设置有嵌入纵向滑槽内且与纵向滑槽一一对应的数个纵向滑块,在该纵向滑块上端部形成有与限位块相对应的一上顶块。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复位圈下端面形成有一环形卡槽,所述弹性件为锥形压簧,该锥形压簧的上部嵌入环形卡槽中。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摇臂组件主要由相互正交设置的一上摇臂与一下摇臂组成,该下摇臂设置于嵌入孔上且架设于复位圈上方,该上摇臂设置于下摇臂上方;在该基座上形成有贯穿至电阻片上方的一第一穿孔与一第二穿孔;该滑动连接组件包括设置于第一穿孔内且与下摇臂连动的一第一滑块、设置于第一滑块下端且与电阻片接触的一第一连接片、设置于第二穿孔内且与上摇臂连动的一第二滑块、及设置于第二滑块下端且与电阻片接触的一第二连接片。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下摇臂包括一下摇臂主体、及由下摇臂主体一端向外延伸至第一滑块下方的一第一延伸臂,其中,该下摇臂主体下部嵌入嵌入孔内的复位圈中,且在该下摇臂主体上形成有供摇杆下端嵌入的一嵌入槽,该上摇臂主体呈向上弯曲的拱门状;所述上摇臂包括与下摇臂主体正交设置的一上摇臂主体、及由上摇臂主体一端向外延伸至第二滑块下方的一第二延伸臂,其中,在该上摇臂主体上开设有供摇杆穿过的一上摇臂穿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基座上且位于嵌入孔的侧壁上分别形成有供第一延伸臂嵌入并活动的一第一活动槽、及供第二延伸臂嵌入并活动的一第二活动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盖子侧边上设置有若干第一卡块,所述基座外侧边向上弯折形成有与第一卡块一一对应的若干第一连接块,在该第一连接块上具有供第一卡块卡入的第一卡孔;在所述基座外侧边上形成有若干第二卡块,所述后盖外侧边向上弯折形成有与第二卡块一一对应的若干第二连接块,在该第二连接块上具有供第二卡块卡入的第二卡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盖子与基座的至少一拐角上形成有一切边。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摇杆上端设置有一硅胶帽,且在该摇杆外围套设有位于盖子上的一防尘帽。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通过在基座上的限位孔中增设限位台阶,并在导芯上增设导芯台阶,在导芯装配到限位孔中后,由限位台阶将导芯台阶限位住,从而实现将导芯限位于基座上,当倾斜或倒置基座时,导芯不会掉出。同时,将弹片限位于导芯与电阻片之间,实现对弹片的限位,当倾斜或倒置基座时,导芯与弹片都不会散件或掉出,由此代替传统将弹片贴膜固定于电阻片上的方式,简少了贴膜生产工艺,便于自动化机台组装,提高了产品精度和生产效率。

(2)通过将包含复位圈与锥形压簧的复位组件卡制限位于基座上,在复位圈与锥形压簧受到向下的作用力时,能沿着竖直方向发生动作,保证其动作的精确度,从而为摇杆的倾斜摆动提供准确的复位作用。同时,在具体组装时,将基座倒置,将复位圈与锥形压簧装配到嵌入孔中,最后将电阻片与后盖装配到基座底部上即可。装配后,复位圈与锥形压簧限位于嵌入孔与后盖之间,当倾斜或倒置基座时,复位圈与锥形压簧不会散件或掉出。由此,组装更方便快速,效率高,而且组装后不会移位,保证复位圈与锥形压簧动作的精确度。

(3)通过采用硬板电阻片与fpc软板相结合形成的软硬结合板,并在电阻片上布设电阻片导线与fpc软板上布设fpc软板导线相连实现导通功能,用以代替常规的单独软板结构,实施设备价格较低,简化了生产工艺,降低了成本,便于生产的进行。

上述是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一的爆炸图;

图2为实施例一中基座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一中基座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一中轻触开关与复位组件卡设于基座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一中轻触开关与滑动连接组件设置于基座内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一中轻触开关设置于电阻片上的一剖面图;

图7为实施例一中导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实施例一中后盖扣合于基座下端面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实施例一中复位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实施例一的一剖面图;

图11为实施例一的另一剖面图;

图12为实施例一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实施例一中下摇臂设置于基座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实施例一中下摇臂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实施例一中下摇臂与第一滑块和第一连接片相结合的底部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实施例一中上摇臂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实施例一中上摇臂与第二滑块和第二连接片相结合的底部结构示意图;

图18为实施例一中第一连接片与第二连接片设置于电阻片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实施例一中弹片与电阻片的位置关系侧视图;

图20为实施例一中摇杆开关的整体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21为实施例二中摇杆开关的整体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22为实施例二的爆炸图;

图23为实施例二中硬板电阻片3'与fpc软板10相结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24为实施例二中fpc软板10的结构示意图;

图25为实施例二中摇杆开关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6为实施例二中基座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到预定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请参照图1至图7,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具有结构限位功能的摇杆开关,包括一基座1、设置于基座1上方的一盖子2、及一电阻片3,在该基座1上且位于盖子2下方分别设置有一摇杆4、与摇杆4连动的一摇臂组件5、与摇臂组件5连动的一滑动连接组件6、及位于摇臂组件5下方的一复位组件7,在该盖子2上开设有供摇杆4上端穿出的一开口21,该滑动连接组件6下端与电阻片3接触。如图2与图3所示,在该基座1上形成有贯穿至电阻片3上方的一限位孔11,在该限位孔11上部边缘形成有一限位台阶111;同时,在该限位孔11内设置有位于摇臂组件5侧边的一轻触开关8,如图4与图5所示,该轻触开关8包括设置于限位孔11内的一导芯81、及设置于导芯81下方且与电阻片3接触的一弹片82,该弹片82限位于导芯81与电阻片3之间,如图6所示,在该导芯81侧边形成有限位于限位台阶111下方的一导芯台阶811,如图7所示。

具体的,本实施例所述限位台阶111为形成于限位孔11内侧上部边缘的上环形台阶,如图3所示,所述导芯台阶811为形成于导芯81下部外围的下环形台阶,如图7所示。具体的,限位孔11的纵截面呈凸字型。

通过在基座1上的限位孔11中增设限位台阶111,并在导芯81上增设导芯台阶811,在导芯81装配到限位孔11中后,由限位台阶111将导芯台阶811限位住,从而实现将导芯81限位于基座1上,当倾斜或倒置基座1时,导芯81不会掉出。同时,将弹片82限位于导芯81与电阻片3之间,实现对弹片82的限位,代替传统将弹片贴膜固定于电阻片上的方式,简少了贴膜生产工艺,便于自动化机台组装,提高了产品精度和生产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在所述导芯81下端凸设有用于按压弹片82的一导芯凸起812;在该摇臂组件5一端向外延伸设置有位于导芯81上方的一导臂50,在该导芯81上端面形成有与导臂50相匹配的一导槽813,如图4与图13所示。

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基座1底部设置有一后盖9,如图8所示,由后盖9将导芯81、弹片82与电阻片3进行限位。在具体装配时,采用倒装的方式,将基座1倒置,将导芯81装配到限位孔11内,再将弹片82装配到导芯81上,然后在基座1上装配别的零部件(下文中的复位组件7),最后将电阻片3与后盖9依次扣在基座1底部上即可。由此,将轻触开关8、复位组件7、电阻片3与基座1整合于一体,不会出现散件与掉出现象,利于自动化装配。

本实施例通过增设轻触开关8,可以作为确定键使用。其导通原理为:如图18与图19所示,电阻片3上的触点35与第二端子302连接,触点36与第三端子303连接。在自然状态下,弹片82与电阻片3上的触点35接触,而并没有与触点36接触,则此时第二端子302与第三端子303之间未连接导通。当向下按压摇杆4时,对摇臂组件5施加向下的作用力,使摇臂组件5下移,则侧端上的导臂50对导芯81施加向下的作用力,导芯81下移对弹片82中部施加向下的作用力,使弹片82中部下弯,与触点36接触,则此时第二端子302与第三端子303之间连接导通。当释放对摇杆4的下压作用力时,导芯81对弹片82的作用力消失,弹片82由自身的弹性恢复力复位,不再与触点36接触,则此时第二端子302与第三端子303之间断开。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与图10所示,在所述基座1上具有贯穿至后盖9上端面且供复位组件7与摇臂组件5嵌入的一嵌入孔13,该复位组件7包括一复位圈71、及设置于复位圈71下方的一弹性件72,该复位圈71限位于嵌入孔13内,该弹性件72限位于复位圈71与后盖9之间。

同时,如图2所示,在所述嵌入孔13内壁上形成有数个纵向滑槽131,在该纵向滑槽131上端设置有一限位块132;同时,如图9与图10所示,在所述复位圈71外壁上设置有嵌入纵向滑槽131内且与纵向滑槽131一一对应的数个纵向滑块711,在该纵向滑块711上端部形成有与限位块132相对应的一上顶块7111。

为了对弹性件72进行更准确的限位,使弹性件72始终能在纵向上发生弹性形变,如图10与图11所示,在所述复位圈71下端面形成有一环形卡槽712,所述弹性件72为锥形压簧72',该锥形压簧72'的上部嵌入环形卡槽712中。

在倾斜摆动摇杆4时,摇臂组件5发生相应的摆动,在某一方向上对复位组件7施加向下的作用力,使复位圈71的纵向滑块711沿着嵌入孔13内壁上的纵向滑槽131下移,压缩锥形压簧72';当释放对摇杆4的作用力时,由锥形压簧72'的弹性恢复力,带动复位圈71沿着纵向滑槽131上移复位,使得摇臂组件5与摇杆4复位。

本实施例通过将包含复位圈71与锥形压簧72'的复位组件7卡制限位于基座1上,在复位圈71与锥形压簧72'受到向下的作用力时,能沿着竖直方向发生动作,保证其动作的精确度,从而为摇杆4的倾斜摆动提供准确的复位作用。同时,在具体组装时,将基座1倒置,将复位圈71与锥形压簧72'装配到嵌入孔13中,最后将电阻片3与后盖9装配到基座1底部上即可。装配后,复位圈71与锥形压簧72'限位于嵌入孔13与后盖9之间,当倾斜或倒置基座1时,复位圈71与锥形压簧72'不会掉出。由此,组装更方便快速,效率高,而且组装后不会移位。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所述摇臂组件5主要由相互正交设置的一上摇臂51与一下摇臂52组成,该下摇臂52设置于嵌入孔13上且架设于复位圈71上方,该上摇臂51设置于下摇臂52上方;在该基座1上形成有贯穿至电阻片3上方的一第一穿孔14与一第二穿孔15,如图2、图12所示;如图5所示,该滑动连接组件6包括设置于第一穿孔14内且与下摇臂52连动的一第一滑块61、设置于第一滑块61下端且与电阻片3接触的一第一连接片62、设置于第二穿孔15内且与上摇臂51连动的一第二滑块63、及设置于第二滑块63下端且与电阻片3接触的一第二连接片64。

具体的,如图14与图15所示,所述下摇臂52包括一下摇臂主体521、及由下摇臂主体521一端向外延伸至第一滑块61下方的一第一延伸臂522,其中,作用于导芯81的导臂50由下摇臂主体521另一端向外延伸至导芯81上方;该下摇臂主体521下部嵌入嵌入孔13内的复位圈71中,且在该下摇臂主体521上形成有供摇杆4下端嵌入的一嵌入槽5211,该上摇臂主体521呈向上弯曲的拱门状。同时,在第一滑块61下端形成有供第一延伸臂522下端部卡入的一第一卡槽611,当第一延伸臂522移动时,带动第一滑块61移动,从而由第一滑块61带动第一连接片62在电阻片3上滑动,以改变电阻值。

具体的,如图16与图17所示,所述上摇臂51包括与下摇臂主体521正交设置的一上摇臂主体511、及由上摇臂主体511一端向外延伸至第二滑块63下方的一第二延伸臂512,其中,在该上摇臂主体511上开设有供摇杆4穿过的一上摇臂穿孔5111。同时,在第二滑块63下端形成有供第二延伸臂512下端部卡入的一第二卡槽631,当第二延伸臂512移动时,带动第二滑块63移动,从而由第二滑块63带动第二连接片64在电阻片3上滑动,以改变电阻值。

如图2所示,在所述基座1上且位于嵌入孔13的侧壁上分别形成有供第一延伸臂522嵌入并活动的一第一活动槽16、及供第二延伸臂512嵌入并活动的一第二活动槽17。

如图18所示,第一连接片62一端与电阻片3上的触点31接触,另一端与触点32接触,第二连接片64一端与电阻片3上的触点33接触,另一端与触点34接触。同时,在电阻片3上设置有与触点31连接的第一端子301,与触点34连接的第四端子304,与触点32连接的第五端子305,与触点33连接的第六端子306。结合图12与图18,当倾斜摆动摇杆4,使其沿着x轴方向摆动时,带动下摇臂52的第一延伸臂522在第一活动槽16中转动,促使第一滑块61带动第一连接片62沿着x轴方向滑动,具体的,当第一连接片62沿着x1方向滑动时,第一端子301与第五端子305之间的电阻变小,相应的,当第一连接片62沿着x2方向滑动时,第一端子301与第五端子305之间的电阻变大;例如,可以将在x轴上的x1方向与x2方向设定为向左与向右的控制方向,因此,当第一连接片62沿着x轴方向滑动时,由第一端子301与第五端子305之间的电阻变化,即可判定其为向左或向右的控制方向。同理,当倾斜摆动摇杆4,使其沿着y轴方向摆动时,带动上摇臂51的第二延伸臂512在第二活动槽17中转动,促使第二滑块63带动第二连接片64沿着y轴方向滑动,具体的,当第二连接片64沿着y1方向滑动时,第四端子304与第六端子306之间的电阻变大,相应的,当第二连接片64沿着y2方向滑动时,第四端子304与第六端子306之间的电阻变小;例如,可以将在y轴上的y1方向与y2方向设定为向前与向后的控制方向,因此,当第二连接片64沿着y轴方向滑动时,由第四端子304与第六端子306之间的电阻变化,即可判定其为向前或向后的控制方向。由此,由连接各端子的线路板将方向控制信号传输至游戏终端,即可实现对游戏中仿真角色的控制。

如图1、图2与图20所示,在所述盖子2侧边上设置有若干第一卡块22,所述基座1外侧边向上弯折形成有与第一卡块22一一对应的若干第一连接块18,在该第一连接块18上具有供第一卡块22卡入的第一卡孔181。由盖子2上的第一卡块22与基座1上的第一卡孔181相扣合,实现将基座1与盖子2装配在一起,由此将摇杆4、摇臂组件5、滑动连接组件6等结构定位于基座1与盖子2形成的容置腔中,即将内部结构整合为一个整体,使得整体结构结合得更紧密,各结构动作精确度更高,从而提高产品精密度。

同时,在所述基座1外侧边上形成有若干第二卡块19,所述后盖9外侧边向上弯折形成有与第二卡块19一一对应的若干第二连接块91,在该第二连接块91上具有供第二卡块19卡入的第二卡孔911。由基座1上的第二卡块19与后盖9上的第二卡孔911相扣合,实现将基座1与后盖9装配在一起,由此将电阻片3夹设于基座1与后盖9之间,并由后盖9将卡设于基座1上的轻触开关8与复位组件7进行限位,使得基座1、电阻片3、复位组件7、轻触开关8与后盖9整合于一体,随意倾斜或倒置基座1,复位组件7与轻触开关8都不会掉出。

摇杆开关通常是设置于pcb板上,并与pcb板形成电连接,为了减小摇杆开关在pcb板上的占用空间,以便于将pcb板尺寸做得更小,本实施例在所述盖子2与基座1的至少一拐角上形成有一切边20,由此,减小摇杆开关体积,从而减小摇杆开关在pcb板上的占用空间。

为了方便操作摇杆4,如图1与图20所示,在所述摇杆4上端设置有一硅胶帽40。同时,在该摇杆4外围套设有位于盖子2上的一防尘帽41,防止环境中的灰尘从缝隙中进入摇杆开关内部,达到防尘的作用。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主要区别在于:如图21至图25所示,在所述基座1与后盖9之间形成有供电阻片3嵌入的一嵌入腔,该电阻片3为硬板电阻片3',该硬板电阻片3'通过一fpc软板10延伸至嵌入腔外部,在该硬板电阻片3'上布设有电阻片导线30,在该fpc软板10上布设有与电阻片导线30连接的fpc软板导线101。具体的,电阻片导线30与fpc软板导线101之间通过焊接、压接或粘接等工艺实现导通功能。

通过采用硬板电阻片3'与fpc软板10相结合形成的软硬结合板,并在电阻片3上布设电阻片导线30与fpc软板10上布设fpc软板导线101相连实现导通功能,用以代替常规的单独软板结构,实施设备价格较低,简化了生产工艺,降低了成本,便于生产的进行。

对于硬板电阻片3'与fpc软板10在嵌入腔内的定位,如图23与图24所示,在所述硬板电阻片3'与fpc软板10上分别开设有若干连接孔(37,100),在所述基座1或后盖9上设置有嵌入连接孔(37,100)内的若干连接凸起12,如图26所示。由此,将硬板电阻片3'与fpc软板10定位于基座1或后盖9上,防止硬板电阻片3'与fpc软板10发生移位。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采用与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相同或近似的技术特征,而得到的其他结构,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