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户外健身用具有安全防护功能的推举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969806发布日期:2022-07-30 22:47阅读:93来源:国知局

1.本发明涉及健身器材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户外健身用具有安全防护功能的推举器。


背景技术:

2.户外健身器材种类较多,常见的多为漫步机、推举器和平步机等,户外的健身器材分为力量型器械、耐力型器械等。
3.户外用推举器也是力量训练的户外器械,户外用推举器对手臂力量进行训练,现有的户外用推举器在使用时,向上推举负重物,克服负重物的重力进行臂力锻炼,现有的户外用推举器的配重物的重量为定值,且不具备安全防护功能,使用人员进行力量训练时,由于户外用推举器在推举后复位时,没有缓冲的功能,户外用推举器的重力会压在使用人员的手臂上,容易造成手臂拉伸,且力量较小的人员进行训练时,负重物复位时很容易导致使用人员受伤,同时现有的户外用推举器不能根据使用人员要求对负重物进行调节。
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我们提出一种具有负重物调节户外健身用具有安全防护功能的推举器。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克服现有的户外用推举器的配重物的重量为定值,且不具备安全防护功能,力量较小的人员进行训练时,负重物复位时很容易导致使用人员受伤,同时现有的户外用推举器不能根据使用人员要求对负重物进行调节的缺点,提供了一种具有负重物调节户外健身用具有安全防护功能的推举器。
6.技术方案是:一种户外健身用具有安全防护功能的推举器,包括有底板,底板上侧面的左右两部均固接有支撑柱,两个支撑柱的上端滑动连接有滑动架,两个支撑柱之间设有升降伸缩机构,升降伸缩机构与底板连接,升降伸缩机构用于对滑动架的位置进行调节,滑动架的前部设有转动触发机构,转动触发机构用于解除对负重物的固定,滑动架上设有负重调节机构,负重调节机构用于对其上的负重物的位置进行调整,滑动架的上侧设有摩擦防护机构,摩擦防护机构防止负重物复位速度太快,负重调节机构与摩擦防护机构配合,摩擦防护机构用于降低负重调节机构复位速度。
7.进一步的优选方案,升降伸缩机构包括有固定壳,底板的上侧面固接有固定壳,固定壳的内侧面对称固接有四个伸缩杆,四个伸缩杆的外侧面均环套有第一弹簧,固定壳的上部滑动连接有升降座,四个伸缩杆的上端均与升降座的下侧面固接,四个第一弹簧的两端分别固接于固定壳和升降座,升降座的后部靠背滑动连接于两个支撑柱之间,升降座上靠背后侧面上部的左右两侧均固接有第一齿条,两个支撑柱内侧面的上部均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第一齿轮,两个第一齿轮分别与相邻的第一齿条啮合,滑动架下侧面的左右两部均固接有第二齿条,两个支撑柱内侧面的上部均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第二齿轮,两个第二齿轮分别位于相邻的第一齿轮上侧,相邻的第一齿轮的转轴与第二齿轮的转轴通过带轮和皮
带传动,第一齿轮的齿数是第二齿轮的两倍。
8.进一步的优选方案,升降座的座板上等间距开设有若干个用于漏水的圆形通孔。
9.进一步的优选方案,转动触发机构包括有棘齿板,棘齿板共设置有两个,两个棘齿板分别固接于滑动架上侧面的前部,两个棘齿板上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l形转动臂,两个l形转动臂均为空心设置,两个l形转动臂内侧的上部均滑动连接有滑动板,两个滑动板的后端均设置为棘爪形状,两个滑动板的后端分别与相邻的棘齿板齿牙配合,两个滑动板前部的下侧面均开设有楔形凹槽,两个滑动板的前端分别与相邻的l形转动臂内侧面之间固接有第二弹簧,两个l形转动臂的前部均开设有方形通孔,两个l形转动臂的方形通孔处均转动连接有转动块,两个转动块后侧面的上部分别固接有转动轮,两个转动块分别与相邻的l形转动臂内侧面之间设有弹性件,两个l形转动臂内侧面的前部分别滑动连接有滑板,滑板的上端为楔形设置,两个滑板上端分别与相邻的滑动板的楔形凹槽滑动配合,两个滑板的下端均倒有圆弧角,两个滑板的下端分别与相邻的转动轮接触配合。
10.进一步的优选方案,负重调节机构包括有第一导轨架,第一导轨架固接于左侧的l形转动臂外侧,右侧的l形转动臂外侧面固接有两个安装块,两个安装块的右部固接有第二导轨架,第一导轨架与第二导轨架上滑动连接有连接架,连接架的左右两部均安装有负重物,第二导轨架的中部转动连接有螺纹杆,螺纹杆穿过连接架的右部且与其螺纹连接,螺纹杆的前端穿过第二导轨架,螺纹杆的前端固接有摇杆,螺纹杆的后端穿过第二导轨架,螺纹杆的后端固接有第三齿轮,两个安装块上设有连接组件,连接组件用于改变负重位置并改变摩擦防护机构的摩擦阻力。
11.进一步的优选方案,连接组件包括有连接杆,连接杆穿过两个安装块且与其滑动连接,连接杆的前端固接有方形块,连接杆的前部固接有用于限位的圆盘,连接杆的前部环套有第三弹簧,第三弹簧的两端分别固接于前部的安装块和连接杆上的圆盘,连接杆的后端转动连接有第四齿轮,第四齿轮与第三齿轮啮合,第四齿轮的后侧面固接有第一锥齿轮。
12.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摩擦防护机构包括有弧形壳,弧形壳共设有两个,两个弧形壳分别通过安装板固接于滑动架上侧面的左右两部,两个弧形壳内侧面的前部均固接有隔板,两个l形转动臂上分别通过安装座固接有第一弧形板,两个第一弧形板分别滑动连接于同侧的弧形壳内,两个第一弧形板分别位于相邻的隔板下侧,两个弧形壳内侧面的上部分别滑动连接有第二弧形板,两个第二弧形板分别位于相邻的隔板上侧,两个第二弧形板的前部厚度大于后部,滑动架的左右两侧面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连接板,连接板的内侧面与滑动架之间存有摩擦力,两个第二弧形板的后端分别与连接板固接,两个隔板下侧面的后部均开设有凹槽,两个隔板的凹槽内分别滑动连有第一橡胶块,两个第一橡胶块分别与相邻的隔板之间固接有第四弹簧,两个第一橡胶块分别与相邻的第一弧形板上侧面滑动配合,两个弧形壳内侧面的后部分别固接有弧形条,两个第二弧形板分别与相邻的弧形条滑动连接,两个弧形条的下侧面均等间距开设有若干个方形槽,弧形条的方形槽内均滑动连接有第二橡胶块,第二橡胶块用于对相邻的第一弧形板提供摩擦力,第二橡胶块的上端与相邻的第二弧形板下侧面的前部滑动配合,第二橡胶块与相邻的弧形条之间固接有拉簧,连接板上右部的转轴固接有第二锥齿轮,第二锥齿轮与第一锥齿轮配合。
13.进一步的优选方案,两个第一弧形板的上侧面分别等间距安装有若干个橡胶条,第一弧形板上的橡胶条为三角形设置。
14.进一步的优选方案,第二橡胶块的上侧为光滑设置且下侧面的前部倒有圆弧角,第二橡胶块下侧面后部为软性橡胶条设置。
15.有益效果为:本发明通过设置升降伸缩机构,利用两个第二齿轮分别通过两个第二齿条带动滑动架和其上部的其他部件向前侧移动,避免使用者坐在上升降座时,滑动架前部的部件对使用人员造成磕碰;通过设置负重调节机构,使用人员根据自身需要和自身情况转动摇杆,对连接架的位置进行调节,提高了本装置的实用性,避免负重物重量过大对使用者的身体造成伤害,负重物的重量过小,对使用人员达不到锻炼的效果;通过设置转动触发机构,使用两个手的手指同时向后按压两个转动块,使两个滑动板的后端分别与相邻的棘齿板失去配合,避免使用人员在使用本装置时单手向上推举,容易发生意外对使用人员的手臂肌肉造成损伤;通过设置摩擦防护机构,利用第一弧形板上侧面的三角形橡胶条与相邻的第二橡胶块和第一橡胶块接触摩擦,降低两个l形转动臂带动连接架两侧的负重物复位速度,同时降低了使用人员对负重物复位时所需的支撑力,避免连接架两侧的负重物复位时,避免负重物复位速度快,对使用人员的手臂造成伤害。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发明的后视立体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本发明的升降伸缩机构部分剖视立体结构示意图。
19.图4为本发明的升降伸缩机构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20.图5为本发明的转动触发机构剖视立体结构示意图。
21.图6为本发明的转动触发机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22.图7为本发明的负重调节机构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23.图8为本发明的负重调节机构部分剖视立体结构示意图。
24.图9为本发明的连接组件立体结构示意图。
25.图10为本发明的第一种摩擦防护机构剖视立体结构示意图。
26.图11为本发明的a处放大立体结构示意图。
27.图12为本发明的第二种摩擦防护机构剖视立体结构示意图。
28.附图标号:1-底板,2-支撑柱,3-滑动架,401-固定壳,402-伸缩杆,403-第一弹簧,404-升降座,405-第一齿条,406-第一齿轮,407-第二齿条,408-第二齿轮,501-棘齿板,502-l形转动臂,503-滑动板,504-第二弹簧,505-转动块,506-转动轮,507-弹性件,508-滑板,601-第一导轨架,6011-安装块,602-第二导轨架,603-连接架,604-螺纹杆,605-摇杆,606-第三齿轮,607-连接杆,608-方形块,609-第三弹簧,610-第四齿轮,611-第一锥齿轮,701-弧形壳,7011-隔板,702-第一弧形板,703-第二弧形板,704-连接板,705-第一橡胶块,706-第四弹簧,707-弧形条,708-第二橡胶块,709-拉簧,710-第二锥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2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30.实施例1一种户外健身用具有安全防护功能的推举器,如图1-图12所示,包括有底板1,底
板1上侧面的左右两部均焊接有支撑柱2,两个支撑柱2的上端滑动连接有滑动架3,两个支撑柱2之间设有升降伸缩机构,升降伸缩机构与底板1连接,升降伸缩机构用于对滑动架3的位置进行调节,滑动架3的前部设有转动触发机构,使用人员双手握住转动触发机构,转动触发机构触发,避免使用人员进行一只手进行训练,对使用人员身体造成伤害,转动触发机构用于解除对负重物的固定,滑动架3上设有负重调节机构,负重调节机构用于对其上的负重物的位置进行调整,滑动架3的上侧设有摩擦防护机构,摩擦防护机构防止负重物复位速度太快,在负重调节机构调节的过程中带动摩擦防护机构,摩擦防护机构降低负重物的复位速度,避免负重复位时对使用者手臂肌肉造成损伤,负重调节机构与摩擦防护机构配合,摩擦防护机构用于降低负重调节机构复位速度。
31.在使用本装置时,使用人员根据自身的情况对负重调节机构进行调节,避免负重物的重量过大,锻炼过程中对使用人员的身体造成伤害,在负重调节机构调节的过程中带动摩擦防护机构,摩擦防护机构降低负重物的复位速度,避免负重复位时对使用者手臂肌肉造成损伤,使用人员对本装置调节完成后,然后使用人员坐上升降伸缩机构,升降伸缩机构带动滑动架3和其上部的其他部件向前侧移动,升降伸缩机构根据使用人员的体重对滑动架3和其上部的其他部件伸缩长度进行调节,避免使用者在坐上升降伸缩机构时,滑动架3上的其他部件对使用人员造成撞击受伤,使用人员双手握住转动触发机构,转动触发机构触发,避免使用人员进行单手进行训练,对使用人员身体造成伤害,使用人员向上转动触发机构,转动触发机构带动负重调节机构上的负重块向上摆动,使用人员克服负重物的重力,对臂力进行训练,锻炼完成后,使用人员对负重调节机构进行复位。
32.实施例2在实施例1的基础之上,如图3和图4所示,升降伸缩机构包括有固定壳401,底板1的上侧面焊接有固定壳401,固定壳401的内侧面对称焊接有四个伸缩杆402,四个伸缩杆402的外侧面均环套有第一弹簧403,固定壳401的上部滑动连接有升降座404,升降座404沿两个支撑柱2向下移动,升降座404的下部沿固定壳401向下移动,四个伸缩杆402和第一弹簧403同时被压缩,升降座404的座板上等间距开设有若干个用于漏水的圆形通孔,用于防止升降座404的坐板上存有大量雨水,影响本装置使用,四个伸缩杆402的上端均与升降座404的下侧面焊接,四个第一弹簧403的两端分别固接于固定壳401和升降座404,升降座404的后部靠背滑动连接于两个支撑柱2之间,升降座404上靠背后侧面上部的左右两侧均焊接有第一齿条405,两个支撑柱2内侧面的上部均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第一齿轮406,两个第一齿轮406分别与相邻的第一齿条405啮合,滑动架3下侧面的左右两部均通过螺栓安装有第二齿条407,两个支撑柱2内侧面的上部均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第二齿轮408,两个第二齿轮408分别位于相邻的第一齿轮406上侧,相邻的第一齿轮406的转轴与第二齿轮408的转轴通过带轮和皮带传动,第一齿轮406的齿数是第二齿轮408的两倍,两个第二齿轮408分别通过两个第二齿条407带动滑动架3和其上部的其他部件向前侧移动,避免使用者坐在上升降座404时,滑动架3前部的部件对使用人员造成磕碰。
33.如图5和图6所示,转动触发机构包括有棘齿板501,棘齿板501共设置有两个,两个棘齿板501分别焊接于滑动架3上侧面的前部,两个棘齿板501上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l形转动臂502,两个l形转动臂502均为空心设置,两个l形转动臂502内侧的上部均滑动连接有滑动板503,两个滑动板503的后端均设置为棘爪形状,两个滑动板503的后端分别与相邻的棘
齿板501齿牙配合,两个滑动板503前部的下侧面均开设有楔形凹槽,两个滑动板503的前端分别与相邻的l形转动臂502内侧面之间焊接有第二弹簧504,两个l形转动臂502的前部均开设有方形通孔,两个l形转动臂502的方形通孔处均转动连接有转动块505,两个转动块505后侧面的上部分别通过螺栓安装有转动轮506,两个转动块505分别与相邻l形转动臂502的内侧面之间设有弹性件507,弹性件507为弹簧杆,两个l形转动臂502内侧面的前部分别滑动连接有滑板508,滑板508的上端为楔形设置,两个滑板508上端分别与相邻的滑动板503的楔形凹槽滑动配合,两个滑板508同时向上移动,两个滑板508的上端均分别插入到相邻滑动板503前部的楔形槽内,在两个滑板508的挤压力作用下,使两个滑动板503沿相邻的l形转动臂502向前部滑动,两个滑动板503的后端分别与相邻的棘齿板501失去配合,两个滑板508的下端均倒有圆弧角,两个滑板508的下端分别与相邻的转动轮506接触配合,只有双手同时向上推举两个l形转动臂502时,才能使两个l形转动臂502沿转轴向上摆动,避免使用人员在使用本装置时单手向上推举,容易发生意外对使用人员的手臂肌肉造成损伤。
34.如图7-图9所示,负重调节机构包括有第一导轨架601,第一导轨架601焊接于左侧的l形转动臂502外侧,右侧的l形转动臂502外侧面焊接有两个安装块6011,两个安装块6011的右部焊接有第二导轨架602,第一导轨架601与第二导轨架602上滑动连接有连接架603,连接架603的左右两部均安装有负重物,第二导轨架602的中部转动连接有螺纹杆604,螺纹杆604穿过连接架603的右部且与其螺纹连接,螺纹杆604带动连接架603和其两侧的负重物沿第一导轨架601和第二导轨架602向前侧滑动,连接架603和其两侧的负重物向前移动,螺纹杆604的前端穿过第二导轨架602,螺纹杆604的前端键连接有摇杆605,螺纹杆604的后端穿过第二导轨架602,螺纹杆604的后端键连接有第三齿轮606,两个安装块6011上设有连接组件,连接组件用于改变负重位置并改变摩擦防护机构的摩擦阻力,使用人员根据自身需要和自身情况对连接架603的位置进行调节,提高了本装置的实用性,避免负重物重量过大对使用者的身体造成伤害,负重物的重量过小,对使用人员达不到锻炼的效果。
35.如图9所示,连接组件包括有连接杆607,连接杆607穿过两个安装块6011且与其滑动连接,连接杆607的前端焊接有方形块608,使用人员用左手向后推动方形块608,方形块608带动连接杆607和其上部的圆盘沿安装块6011向后移动,连接杆607的前部焊接有用于限位的圆盘,连接杆607的前部环套有第三弹簧609,第三弹簧609的两端分别固接于前部的安装块6011和连接杆607上的圆盘,连接杆607的后端转动连接有第四齿轮610,第四齿轮610与第三齿轮606啮合,连接杆607带动第四齿轮610和第一锥齿轮611向后移动,使第二锥齿轮710与第一锥齿轮611啮合,第四齿轮610的后侧面焊接有第一锥齿轮611。
36.如图10-图12所示,摩擦防护机构包括有弧形壳701,弧形壳701共设有两个,两个弧形壳701分别通过安装板焊接于滑动架3上侧面的左右两部,两个弧形壳701内侧面的前部均焊接有隔板7011,两个l形转动臂502上分别通过安装座焊接有第一弧形板702,两个第一弧形板702的上侧面分别等间距安装有若干个橡胶条,第一弧形板702上的橡胶条为三角形设置,两个第一弧形板702分别滑动连接于同侧的弧形壳701内,两个第一弧形板702分别位于相邻的隔板7011下侧,两个弧形壳701内侧面的上部分别滑动连接有第二弧形板703,两个第二弧形板703分别位于相邻的隔板7011上侧,两个第二弧形板703的前部厚度大于后部,滑动架3的左右两侧面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连接板704,连接板704的内侧面与滑动架3之间存有摩擦力,两个第二弧形板703的后端分别与连接板704固接,两个隔板7011下侧面
的后部均开设有凹槽,两个隔板7011的凹槽内分别滑动连有第一橡胶块705,两个第一橡胶块705分别与相邻的隔板7011之间固接有第四弹簧706,两个第一橡胶块705分别与相邻的第一弧形板702上侧面滑动配合,两个弧形壳701内侧面的后部分别固接有弧形条707,两个第二弧形板703分别与相邻的弧形条707滑动连接,两个弧形条707的下侧面均等间距开设有若干个方形槽,弧形条707的方形槽内均滑动连接有第二橡胶块708,两个第二弧形板703向后移动对应的距离,第二弧形板703挤压不同数量的第二橡胶块708,使第一弧形板702接触不同数量的第二橡胶块708,提高对第一弧形板702的摩擦力,第二橡胶块708的上侧为光滑设置且下侧面的前部倒有圆弧角,第二橡胶块708下侧面后部为软性橡胶条设置,第二橡胶块708用于对相邻的第一弧形板702提供摩擦力,第二橡胶块708的上端与相邻的第二弧形板703下侧面的前部滑动配合,通过第一弧形板702上侧面的三角形橡胶条与相邻的第二橡胶块708和第一橡胶块705接触摩擦,降低两个l形转动臂502带动连接架603两侧的负重物复位速度,同时降低了使用人员对负重物复位时所需的支撑力,避免连接架603两侧的负重物复位时,避免负重物复位速度快,对使用人员的手臂造成伤害,第二橡胶块708与相邻的弧形条707之间固接有拉簧709,连接板704上右部的转轴键连接有第二锥齿轮710,第二锥齿轮710与第一锥齿轮611配合。
37.使用人员在使用本装置时,使用人员用左手向后推动方形块608,方形块608带动连接杆607和其上部的圆盘沿安装块6011向后移动,第三弹簧609被压缩,连接杆607带动第四齿轮610和第一锥齿轮611向后移动,使第二锥齿轮710与第一锥齿轮611啮合,随后使用人员用右手逆时针转动摇杆605,摇杆605带动螺纹杆604逆时针转动,螺纹杆604带动连接架603和其两侧的负重物沿第一导轨架601和第二导轨架602向前侧滑动,连接架603和其两侧的负重物向前移动,减小了第一导轨架601和第二导轨架602前部的力臂,如此使本装置的负重量增大,使用人员根据自身需要和自身情况对连接架603的位置进行调节,提高了本装置的实用性,避免负重物重量过大对使用者的身体造成伤害,负重物的重量过小,对使用人员达不到锻炼的效果。
38.当使用人员逆时针转动摇杆605时,螺纹杆604带动后端的第三齿轮606逆时针转动,第三齿轮606带动第四齿轮610顺时针转动,第四齿轮610带动第一锥齿轮611顺时针转动,第一锥齿轮611顺时针转动带动着第二锥齿轮710顺时针转动,使第二锥齿轮710通过与其固接的转轴带动连接板704向后侧摆动,连接板704带动两个第二弧形板703分别沿相邻的弧形壳701向后侧滑动,两个第二弧形板703的前部下侧面挤压同侧的第二橡胶块708上端,被挤压的第二橡胶块708上侧的拉簧709被拉伸,根据连接架603向前侧移动的距离,使两个第二弧形板703向后移动对应的距离,第二弧形板703挤压不同数量的第二橡胶块708,使第一弧形板702接触不同数量的第二橡胶块708,提高对第一弧形板702的摩擦力。
39.随后使用人员松开方形块608,在第三弹簧609弹力的作用下带动连接杆607、第四齿轮610和第一锥齿轮611向前侧移动复位,使第二锥齿轮710与第一锥齿轮611失去啮合,使用人员坐到升降座404的座板上时,在使用人员的重力作用下,升降座404沿两个支撑柱2向下移动,升降座404的下部沿固定壳401向下移动,四个伸缩杆402和第一弹簧403同时被压缩,升降座404带动着两个第一齿条405向下移动,两个第一齿条405分别带动相邻的第一齿轮406向前侧转动,两个第一齿轮406通过皮带和带轮带动相邻的第二齿轮408向前侧转动,两个第二齿轮408分别通过两个第二齿条407带动滑动架3和其上部的其他部件向前侧
移动,由于第一齿轮406和第二齿轮408周长不同,滑动架3向前侧移动的距离是升降座404下降距离的两倍,避免使用者坐在上升降座404时,滑动架3前部的部件对使用人员造成磕碰。
40.使用人员双手握住两个l形转动臂502的前部,使用两个手的手指同时向后按压两个转动块505,两个转动块505分别向后侧转动,两个转动块505后侧的弹性件507均被压缩,两个转动块505分别带动其上的转动轮506向上摆动,两个转动轮506分别挤压相邻的滑板508,两个滑板508同时向上移动,两个滑板508的上端均分别插入到相邻滑动板503前部的楔形槽内,在两个滑板508的挤压力作用下,使两个滑动板503沿相邻的l形转动臂502向前部滑动,两个第二弹簧504被压缩,两个滑动板503的后端分别与相邻的棘齿板501失去配合,使用人员同时向上推举两个l形转动臂502,使连接架603左右两侧的负重物向上移动,以克服负重的重力进行手臂锻炼,只有双手同时向上推举两个l形转动臂502时,才能使两个l形转动臂502沿转轴向上摆动,避免使用人员在使用本装置时单手向上推举,容易发生意外对使用人员的手臂肌肉造成损伤。
41.当使用人员双手向上同时推举两个l形转动臂502时,两个l形转动臂502分别带动其上侧安装的第一弧形板702沿相邻的弧形壳701向后侧滑动,两个第一弧形板702向后滑动的过程中分别接触到同侧的第一橡胶块705和被第二弧形板703挤压的第二橡胶块708,两个第一橡胶块705沿相邻的隔板7011方形槽向上移动,两个第四弹簧706被压缩,通过第一弧形板702上侧面的三角形橡胶条与相邻的第二橡胶块708和第一橡胶块705接触摩擦,当第一弧形板702向后滑动时,由于三角形橡胶条后侧的斜面较长,第一弧形板702上侧面受到相邻第二橡胶块708和第一橡胶块705的摩擦力小,当两个l形转动臂502分别带动其上的第一弧形板702向前侧滑动复位时,第一弧形板702上侧面受到相邻第二橡胶块708和第一橡胶块705的摩擦力大,降低两个l形转动臂502带动连接架603两侧的负重物复位速度,同时降低了使用人员对负重物复位时所需的支撑力,避免连接架603两侧的负重物复位时,负重物复位速度快,对使用人员的手臂造成伤害。
42.当使用人员不对负重物位置进行调节时,两侧的第一橡胶块705分别对相邻的第一弧形板702进行摩擦减速,当两个第一弧形板702与相邻的第一橡胶失去接触后,在第四弹簧706弹力的作用下复位。
43.使用人员向上往复推举两个l形转动臂502,克服负重物的重力对手臂进行锻炼,当使用人员锻炼完成后,双手松开两个l形转动臂502,在两个弹性件507的弹力作用下使转动块505和转动轮506复位,随后在两个第二弹簧504弹力作用下使两个滑动板503向后移动复位,两个滑动板503重新与相邻的棘齿板501进行配合,使用人员远离升降座404的座板,升降座404在四个第一弹簧403弹力的作用下复位,升降座404复位带动着滑动架3和其上部的其他部件向后移动复位,随后使用人员再次按压方形块608使第二锥齿轮710与第一锥齿轮611再次啮合,随后顺时针转动摇杆605,使连接架603其上的负重物沿第一导轨架601和第二导轨架602向后移动复位,同时第一锥齿轮611带动着第二锥齿轮710复位,第二锥齿轮710通过转轴带动着连接板704和两个第二弧形板703向前移动复位,当第二橡胶块708与相邻的第二弧形板703失去接触后,在拉簧709拉力作用下使第二橡胶块708复位,方便下个使用人员使用本装置进行锻炼。
44.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
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