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灵动的龙舟模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109653阅读:2114来源:国知局
一种灵动的龙舟模型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摆设模型,特别涉及一种灵动的龙舟模型。
【背景技术】
[0002]中国专利文献号CN103349838B于2015年7月15日公开了一种模拟龙舟玩具,并具体公开了包括龙舟船体,龙舟船体上设有若干模拟海员,所述的模拟海员包括左臂、右臂和躯干,所述的模拟海员两两横向并排排列,构成模拟海员驱动组,其特征在于龙舟船体左侧通过输出轴连接左侧驱动臂一端,左侧驱动臂另一端通过轴销连接左侧模拟海员左侧下臂一端和左桨下部,左侧下臂另一端与左侧上臂前端通过轴销连接;龙舟船体右侧通过输出轴连接右侧驱动臂一端,右侧驱动臂另一端通过轴销连接右侧模拟海员右侧下臂一端和右桨下部,右侧下臂另一端与右侧上臂前端通过轴销连接,左、右两侧模拟海员躯干及左侧上臂和右侧上臂后端通过第二转轴连接,左侧模拟海员右侧上臂前端通过轴销连接右侧下臂后端,左侧模拟海员右侧下臂前端连接第一转轴,右侧模拟海员左侧上臂前端通过轴销连接左侧下臂后端,右侧模拟海员右侧下臂前端连接第一转轴,所述的第一转轴连接左桨和右桨顶部一端。该结构中,模拟海员之间有明显的传动连接结构,大大降低了逼真度;此夕卜,模拟海员之间的传动连接结构由于外露,因此容易损坏,导致传动失效,影响整体效果;再有,其内部的驱动机构存在性能不可靠问题,容易出现故障。本结构针对成人市场,有必要对其外表以及驱动方式等做进一步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性能可靠、高逼真度、驱动性强、规模大的灵动的龙舟模型,以传承宣扬中国的龙舟文化。
[0004]按此目的设计的一种灵动的龙舟模型,包括内部掏空的船体和用于封闭船体掏空的面板,以及设置于面板上的若干人偶和/或模拟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船体掏空内设置有第一驱动机构和第二驱动机构,所述人偶和/或模拟部件分布于面板两侧及中间,第一驱动机构和第二驱动机构分别控制不同的人偶和/或模拟部件。设置两驱动机构分别控制人偶和/或模拟部件,人偶和/或模拟部件由于非同时活动,且有不同的活动方式,因此可大大增强其观赏性,人偶和/或模拟部件的传动连接结构均设置于船体掏空内,因此,表面并没有多余的传动连接,大大提高了整体的逼真度及可观性。
[0005]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由两侧滑轨连接而成的双边滑轨、第一电机、第一传动杆和传动板;为便于同时控制两侧的人偶和/或模拟部件,第一驱动机构包含了一双边滑轨,其实际为两边的单滑轨通过彼此之间的夸板连接而成。所述传动板固接双边滑轨,所述第一传动杆两端分别连接第一电机和传动板,第一电机带动第一传动杆一端部偏心转动,第一传动杆另一端作用传动板带动双边滑轨往复移动。
[0006]进一步说,所述第一电机转轴上固接偏心块,第一传动杆一端部转动连接偏心块远离转轴端,第一传动杆另一端转动连接于传动板上,第一电机通过偏心块、第一传动杆和传动板控制双边滑轨往复移动。偏心块的设置有效带动第一传动杆一端偏心转动,从而带动传动板往复移动,为控制各人偶和/或模拟部件提供动力源。
[0007]第一驱动机构除往复移动的控制方式外,还有一上下控制机构:所述传动板沿双边滑轨的移动方向设置有倾斜的轨道槽,船体内壁对应轨道槽竖直固定有上下滑轨,传动板相对上下滑轨往复移动;所述上下滑轨内配置有滑块,滑块上有穿过轨道槽的横杆,横杆端部装配连接块。上下滑轨始终固定,传动板往复移动,滑块在上下滑轨以及轨道槽的共同作用下,实现上下方向往复移动;同时,滑块又带动连接块上下移动。所述人偶包括打鼓人偶,连接块设置于打鼓人偶正下方,并连接有连杆穿过面板插设于打鼓人偶内;所述打鼓人偶手臂转动设置,手臂通过连杆传动连接连接块,连接块通过连杆利用杠杆原理控制手臂上下摆动。可见,连接块的上下移动是控制打鼓人偶的打鼓动作,以达到更加逼真、细致的效果。
[0008]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包括第二电机、第二传动杆和中滑轨;所述第二电机转轴上固接偏心块,第二传动杆一端部转动连接偏心块远离转轴端,第二传动杆另一端转动连接于中滑轨上,第二电机通过偏心块和第二传动杆控制中滑轨往复移动。
[0009]所述船体掏空内对应每个人偶和/或模拟部件的规划位置转动设置有转筒;两侧的转筒分别靠近双边滑轨上的对应侧滑轨设置,中间的转筒分别靠近中滑轨设置。
[0010]进一步说,所述转筒外壁往外延伸有控制杆,所述双边滑轨和中滑轨对应转筒分别设置有缺口,控制杆装配于缺口内,控制杆于缺口内有一定的活动空间;双边滑轨和中滑轨的往复移动控制转筒在一定角度内往复自转。
[0011]所述人偶包括两侧的划桨人偶,以及中间由船头至船尾依次排列的摇龙头人偶、吹号人偶、打鼓人偶和摇旗人偶;所述模拟部件包括中间的若干罗伞;所述第一驱动机构控制所有划桨人偶以及打鼓人偶,所述第二驱动机构控制摇龙头人偶、吹号人偶和摇旗人偶,以及所有模拟部件;除打鼓人偶外的所有人偶和模拟部件底部均设置有插杆,插杆穿过面板插设于对应的转筒内,转筒控制对应的人偶和模拟部件在一定角度内往复自转。
[0012]所述船体的船头端转动设置有模拟龙头,模拟龙头背部两侧通过两绳索分别与摇龙头人偶手臂连接,摇龙头人偶的自转带动模拟龙头往复摆动。
[0013]本实用新型通过内部的第一驱动机构和第二驱动机构完成表面各人偶和/或模拟部件的动作。其中人偶分为两侧的划桨人偶,以及中间的其他人偶和模拟部件。第一驱动机构控制两侧的划桨人偶和中间的打鼓人偶,其控制划桨人偶在一定角度内往复自动,模拟划桨动作;控制打鼓人偶的手臂上下摆动,模拟打鼓动作。第二驱动机构控制中间的摇龙头人偶、吹号人偶和摇旗人偶,以及罗伞,其同时控制上述人偶和模拟部件在一定角度内往复自动,达到模拟相关动作的效果;其中,摇龙头人偶又控制模拟龙头往复转动。人偶以及模拟部件的驱动在船体内完成,使整体更加美观,同时提高逼真度。由于使用了两组驱动机构,使同一时间内至少有两组不同的动作,视觉效果更加丰富。本结构的驱动机构可根据龙舟大小适当增加人偶和/或模拟部件,从而得到更大规模的龙舟模型。本实用新型以逼真的造型设计体现龙舟文化精粹,通过内部的两组驱动机构分别控制船上各人偶和模拟部件的活动,得到更加灵动逼真的龙舟模型,用作摆设件、陈列品或收藏品,对传承宣扬中国的龙舟文化具有很大的积极作用。其具有结构简单合理、性能可靠、高逼真度、驱动性强、规模大的特点。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主视图。
[0015]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俯视简图。
[0016]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第一驱动机构和第二驱动机构的原理图。
[0017]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第一驱动机构的局部示意图。
[0018]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第二驱动机构的局部示意图。
[0019]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局部立体图。
[0020]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传动板、上下滑轨、滑块和连接块的装配剖视立体图。
[0021]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转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2]图9、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转筒与滑轨工作时的配合示意图。
[0023]图11、图1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打鼓人偶的控制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0025]参见图1-图2,本灵动的龙舟模型,包括:
[0026]用于支承的底座1 ;
[0027]内部掏空的船体2,船体2固定于底座1上,船体2整体以龙舟造型设计,一端转动设置有模拟龙头3,另一端以龙尾造型设置;
[0028]用于封闭船体2掏空的面板2.1 ;
[0029]设置于面板2.1上的若干人偶和模拟部件,人偶包括:两两并排设置于面板2.1两侦h且一共设置八排的划桨人偶5,以及中间由船头至船尾依次排列的摇龙头人偶4、吹号人偶6、打鼓人偶7和摇旗人偶9,模拟部件包括中间直线排列的五把罗伞8 ;
[0030]以及设置于船体2掏空内的第一驱动机构和第二驱动机构,其中,第一驱动机构控制两侧的划桨人偶5和中间的打鼓人偶7,第二驱动机构控制中间的摇龙头人偶4、吹号人偶6、摇旗人偶9和罗伞8。
[0031]参见图3,第一驱动机构和第二驱动机构互不干涉的设置船体2掏空内。
[0032]参见图3和图4,第一驱动机构包括由两侧滑轨连接而成的双边滑轨10、第一电机12、第一传动杆17和传动板18。第一电机12以预埋的方式装嵌于船体2掏空中部内壁,实现固接;为便于同时控制两侧的划桨人偶5,第一驱动机构包含了一双边滑轨10,其实际为两边的单滑轨通过彼此之间的夸板连接而成,每侧滑轨端部均设置有轴承机构,以提高其顺畅度;第一传动杆17为笔直的金属条;传动板18为截面呈L形的折弯金属板,其底面通过螺钉固接双边滑轨10的一侧滑轨中部。第一传动杆17两端分别转动连接第一电机12和传动板18,第一电机12带动第一传动杆17 —端部偏心转动,第一传动杆17另一端作用传动板18带动双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