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织物的编织方法、针织物以及编织程序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4951阅读:46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针织物的编织方法、针织物以及编织程序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针织物的领口的周围、袖笼的周围等的编织,特别涉及这种编织方法和针织物以及编织程序。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至3公开了在领口的周围等的编织方法。在专利文献1、2中,公开了使领口周围的线圈向远离领口的方向移动,并且在移动后的线圈和领口之间进行的放针的方案。使放针线圈成为固定于针上的状态,通过放针能够慢慢增加领口的宽度,并且能够在放针线圈上编织衣领。专利文献3研究了领口的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在针织物上的下拉张力。然后研究了如下的情况使领口周围的线圈横向(在该说明书中为编织时的水平方向)移动时,由于纵行不垂直,下拉应力不会恰当地作用在固定在针上的线圈上,因而编织条件变差。在专利文献3中,例如编织领口左侧的编织衣片的情况下,使与领口、领口右侧对应的线圈移动,使左侧的编织衣片不移动。
关于领口、袖笼的倾斜度,使领口、袖笼的底部水平(倾斜度为0线圈),使袖笼、领口的上部垂直。作为它们中间的倾斜度,使用线圈横列的每6线圈横列减少3线圈编织宽度的编织方法(倾斜度为2)、使编织宽度减少的个数更多的编织方法(倾斜度为不足2)。但是没有公开以垂直的倾斜度和线圈横列的每6线圈横列对应3线圈的倾斜度之间的倾斜度,来编织领口、袖笼的方法。
专利文献1专利第2538421号专利文献2WO 01/055941专利文献3WO 02/092895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基本目的在于提供能够以比每6线圈横列对应3线圈更大的倾斜度,换言之能够以比2更大的倾斜度编织领口、袖笼等的编织方法、编织程序以及这样编织出的针织物。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可在发明的效果和实施例描述中了解。
在本发明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中,在编织衣片的端部,以比其内部更高的频率,规则地进行浮线编织操作,从而使端部的线圈密度小于编织衣片的内部,并且以相对于上述编织衣片内部的线圈横列的3线圈横列~6线圈横列对应1次的比例,在上述端部对空针进行形成放针线圈的操作或对保持线圈的针进行集圈操作,并且在下一次以后的编织横列中,形成线圈的个数减少在上述空针上形成的放针线圈的个数或集圈的线圈的个数,并且将上述放针线圈或集圈的线圈固定放置于针上,接着,例如结束上述编织衣片的编织后,在上述放针线圈或集圈的线圈上连续编织衣领、袖罗纹等其他编织衣片。
优选的是,在上述端部的第一编织横列中,相对于端部的规定的线圈进行成圈操作,并且相对于端部的其他线圈进行浮线编织操作,在该端部的第二编织横列中,通过与第一编织横列调换进行成圈操作的线圈和进行浮线编织操作的线圈而进行编织,在上述第一编织横列和第二编织横列中,在上述端部形成共计1线圈横列量的线圈横列。
并且优选的是,通过使上述端部的线圈向编织衣片的内侧移动,形成移动目标位置内侧的线圈与端部的线圈的重叠线圈,接着通过线圈的移动,在上述端部产生的空针上进行形成上述放针线圈的操作。如上所述地形成的重叠线圈,成为端部和其内侧之间的成形线。
并且优选的是,设置下述步骤相对于上述编织衣片的内侧不形成线圈横列,相对于上述端部执行上述第一编织横列和第二编织横列,从而在上述端部形成1线圈横列量的线圈横列。
特别优选的是,每次在上述编织衣片的内部编织6线圈横列量的线圈横列时,在上述端部形成4线圈横列量的线圈横列,并且在其间,对上述空针进行形成2线圈量的放针线圈的操作或对保持线圈的针进行2线圈量的集圈操作,进而将形成线圈的个数减少2线圈量。
本发明的在编织衣片的端部具有规定倾斜度的针织物,在针织物的编织衣片的端部比其内部线圈密度低,并且在上述端部,以线圈横列的3线圈横列~6线圈横列对应1线圈的比例,存在放针线圈或集圈线圈,并且在之后的线圈横列中,线圈的个数减少上述放针线圈或集圈线圈的个数,并且在上述放针线圈或集圈线圈上连续编织衣领、袖罗纹等其他编织衣片。
优选的是,上述端部存在于针织物的领口或袖笼的周围,并且通过端部上的倾斜度依次变化,领口或袖笼的倾斜度发生变化。
特别优选的是,相对于上述编织衣片内部的6线圈横列量的线圈横列,在上述端部存在4线圈横列量的线圈横列和2线圈量的放针线圈或集圈线圈。
本发明的编织程序,包括用于在编织衣片的端部,以比其内部更高的频率,规则地进行浮线编织操作,从而使端部的线圈密度小于内部的命令;用于以上述编织衣片内部的线圈横列的3线圈横列~6线圈横列对应1次的比例,在上述端部对空针进行形成放针线圈的操作或对保持线圈的针进行集圈操作的命令;用于在下一次以后的编织横列中,形成线圈的个数减少在上述空针上形成的放针线圈的个数或集圈的线圈的个数,并且将上述放针线圈或集圈的线圈固定放置于针上的命令;和用于在上述放针线圈或集圈线圈上连续编织衣领、袖罗纹等其他编织衣片的命令。
其中,在该说明书中,线圈横列意味着在横机等针织机上沿水平方向形成且相互连接的线圈的列。编织衣片的端部的线圈横列的计数方法,以线圈密度为优先,衣片内部的1线圈横列量的线圈形成于端部时,视为在端部形成1线圈横列量的线圈。并且,编织横列意味着在线圈横列等的形成等的单位操作,例如采用具有三角座滑架的针织机时,与编织衣片宽度相当的三角座滑架的行程成为1编织横列。在端部的1编织横列上对应每一线圈而形成线圈,在下一个编织横列,在端部的剩余线圈上形成新的线圈时,2编织横列对应于1线圈横列。
在本发明中编织的针织物可以是针织套衫、汗衫、连衣裙等筒状的针织物,或者也可以是开襟绒线衫、长袍等非筒状针织物。并且,对筒状针织物,能够以无缝制方式从最初编织成筒状,也可以不编织成筒状,而是编织后缝合而形成筒状。
本发明中的编织衣片,例如用在领口、袖笼的周围,在领口上连续编织衣领、颈部,或者形成袖笼的同时与袖子进行连接。
发明效果在本发明的编织方法和编织程序中,在编织衣片的端部,利用浮线编织操作,使线圈密度小于衣片的内部。在领口、袖笼的底部和周围,尽管在图1中定义的线圈横列方向的位置不同,在针织机上也都固定在相同高度。在此,在领口、袖笼等的周围的编织衣片的端部线圈密度低时,针织物的下垂良好,编织条件变得良好。
并且在编织衣片的端部,编织宽度以线圈的3线圈横列~6线圈横列对应1线圈的比例减少,因而端部的倾斜度成为3~6,得到现有的倾斜度2和垂直的倾斜度之间的倾斜度。在空针上成圈的放针线圈、集圈的线圈不从针脱离而残留,则能够在这些线圈上连续编织衣领、袖罗纹等。
例如使领口、袖笼与水平的底部、现有的倾斜度为2的部分、本发明的倾斜度为3等的部分、垂直的部分等连接时,倾斜度大致连续地变化,从而能够得到圆弧状或半圆形等美观的衣领、袖子。
对于在端部使线圈密度降低,例如在最初的编织横列形成大约端部的一半量的线圈,并在下一个编织横列形成剩下的一半量的线圈,这样能够在2个编织横列形成1个线圈横列。另外,例如在端部的线圈的个数为1线圈~4线圈的情况下,即使例如对端部的线圈整体,以每规定的编织横列、例如6编织横列进行2线圈横列的浮线编织的方式进行编织,也能够改变线圈密度。
在对空针进行放针的情况下,使端部的线圈对应每规定的线圈横列向编织衣片的内侧移动而形成重叠线圈,重叠线圈构成成形线。由于下一次之后形成的线圈的个数减少放针线圈的个数或集圈线圈的个数,因而领口、袖笼等的宽度以规定的倾斜度扩展。并且,形成放针线圈、集圈线圈时,特别是在最端部形成放针线圈、集圈线圈时,不会在衣领、袖子等的衣片之间产生孔。放针例如也可以通过专利文献1所述的贴补方式等进行。
编织衣片的端部的倾斜度为3的情况下,相对于衣片内部的6个线圈横列,在端部设置4个线圈横列时,端部的线圈个数恰当。只对应于每2编织横列,在端部设置1线圈横列时,相对于衣片内部的6线圈横列,在端部成为3线圈横列,缺少1线圈横列的量。在此,追加相对于编织衣片的内侧不形成线圈横列,相对于端部以2个编织横列形成1线圈横列的步骤,则相对于编织衣片的6线圈横列能够在端部设置4线圈横列。
在本发明的针织物中,能够相对于衣领、袖子设置垂直和倾斜度2中间的倾斜度的部分,还不会在衣领、袖子等的周围产生孔,编织也容易。与倾斜度不同的其他部分组合时,可以设置任意形状的衣领、袖子。
在本发明的编织程序中,能够使横机等针织机执行这种编织方法。


图1是在实施例中编织的汗衫的要部主视图。
图2是变形例的汗衫的要部主视图。
图3是在实施例中编织的高圆套领针织套衫的要部主视图。
图4是在实施例中编织的长袍的要部主视图。
图5是表示实施例的编织顺序的图。
图6是表示以图5的编织顺序编织的针织物中的端部的线圈横列的配置的图。
图7是表示在端部使用浮线编织的变形例中的端部的线圈横列的配置的图。
图8是表示省略端部的移圈的变形例中的线圈横列的配置的图。
图9是表示比较例中的端部的线圈横列的配置的图。
图10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例(实线)和现有例(虚线)的针织物端部的倾斜度的图。
图11是示意性地表示在实施例中编织的针织物的领口附近的线圈配置的图。
图12是表示实施例的编织程序的概要的流程图。
图13是实施例中的编织系统的框图。
标号说明2、22 汗衫 4、24 领口6、26 袖笼 8 衣领9 腋罗纹 10、12编织衣片14、24、25 成形线 30~36编织衣片
42 高圆套领针织套衫44 身片46 颈部48、50 编织衣片52、54 成形线 62 长袍64 编织衣片66 成形线100、102端部线 130 横机132 控制部 134 针织设计装置136 显示部 138 键盘140 输入笔 142 端部编织程序144 存储介质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示出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
实施例在图1至图13示出实施例及其变形。在图1至图4表示实施例中编织的针织衣服,图1的2是汗衫,其中,4是领口;6是袖笼;8是衣领,在领口4上编织;9是沿着袖笼6编织的腋罗纹。衣领8内侧的编织衣片10、腋罗纹9内侧的编织衣片12是在实施例中编织的编织衣片,其领口4、袖笼6侧的端部为编织衣片10、12的端部。并且,14是伴随编织衣片10、12产生的成形线,是重叠线圈的列。
汗衫2利用2针床或4针床等的横机以无缝制方式进行筒状编织。衣领8的上部的开口称为上领,用W表示其宽度。并且在实施例中,在汗衫2等针织衣服的身片中,纵行方向为水平方向,线圈横列方向为上下方向(垂直方向)。
在图2的汗衫22中,使领口24、袖笼26的倾斜度慢慢变化而与圆弧状、半圆形等的衣领、袖子近似。例如在领口24中,使其底部水平,在衣领的编织衣片34中使倾斜度为2,在编织衣片30中倾斜度为3,与其相比,在衣领的上侧倾斜度为垂直。并且,在袖笼26中使编织衣片36的倾斜度为2,编织衣片32的倾斜度为3,与其相比在上部的部分为垂直。成形线24是在倾斜度为3的部分产生的成形线,成形线25是在倾斜度为2的部分产生的成形线。
图3的42是高圆套领针织套衫,44是身片,46是颈部。在颈部46下侧的领圈的部分应用实施例,48、50是沿着领圈的编织衣片,52、54是成形线,编织衣片48、成形线52中的倾斜度为3,该部分是根据实施例编织的部分。并且,在编织衣片50、成形线54中倾斜度为2,这是例如根据图9的比较例编织的部分。如此,在实施例中编织的编织衣片的端部成为与衣领、腋罗纹等其他编织衣片的边界。在图2的汗衫22中,从袖笼26延长袖子设置时,编织衣片32、36出现在袖子和身片的边界部分上。在图4的长袍62中,在编织衣片64的部分的编织中利用实施例,66是与其伴随而产生的成形线。
在图5、图6表示实施例中编织的详情,通过图5、图6的编织方法编织图1至图4的编织衣片10、12、30、32、48、64。图5、图6的C1~C9表示编织横列的编号,编织横列C2~C9构成1循环量的针织物构造。并且,图6所示的箭头表示编织的方向。在上一个循环的最后的编织横列C1中,对编织宽度的端部侧的空针进行成圈,端部附近的例如4个线圈中,每隔1线圈对2线圈进行成圈,在端部的内侧,与通常一样,在各线圈上形成下一个线圈。在线圈横列C2中,在上一个线圈横列中未在端部形成线圈的2线圈上形成线圈,在编织横列C3中,与编织横列C1相同地,在端部的2个线圈上形成线圈。在编织横列C3中省略端部内侧的编织,在编织横列C4中也省略端部内侧的编织,并形成在编织横列C3未形成线圈的2个线圈。另外在编织横列C1、C2、C5~C9中,与通常一样地,也在端部的内侧进行编织。
接着,在编织横列C4和C5之间,使端部的线圈4线圈向内侧移圈1线圈而形成双重线圈。在由此产生的编织宽度的最外侧的空针上,在编织横列C5进行成圈,并在编织横列C6向4线圈中的2线圈喂纱。在编织横列C7中,向端部4线圈中的在编织横列C6中没有喂纱的2线圈进行喂纱。在编织横列C8中也同样地向端部2线圈喂纱,在编织横列C8和C9之间,将端部的4线圈各向内侧移圈1线圈而形成双重线圈,由此,在编织横列C9,在编织宽度的最外侧产生的空针上进行成圈,另外在端部上每隔1线圈形成2线圈。此后,将编织横列C2~C9的顺序作为1个循环而反复进行,从而形成领口、袖笼。
在图5、图6的编织中,在端部每隔1线圈形成线圈,换言之,每隔1线圈反复进行成圈和浮线编织,从而降低端部的线圈密度。即,每隔1线圈进行成圈和浮线编织时,在端部的1编织横列形成内侧的1/2编织横列量的线圈。并且,在内侧,无论以编织横列计算,还是以线圈横列计算,线圈的个数都相同。相对于内侧的6编织横列,在端部为8编织横列,线圈横列方向的线圈的个数比,相对于内侧的6,端部成为4,在端部上线圈横列方向的线圈密度降低。作为变形例,也可以对应每规定的线圈横列对端部整体进行浮线编织。在图7表示这种例子,编织横列C11~C16成为1循环,其中,在编织横列C12和编织横列C15,对端部通过浮线编织进行处理而在端部不形成线圈,相对于编织衣片的内侧的线圈横列6线圈横列的量,在端部形成4线圈横列量的线圈。并且,在编织横列C13和编织横列C16,在编织宽度的外侧的空针上进行成圈,并由于在即将进行浮线编织之前将端部的4个线圈向内侧逐个线圈地移圈而形成双重线圈,因而倾斜度为6线圈对应2线圈(倾斜度3)。
在图5至图7中,将端部的线圈向内侧移圈(移动)而形成成形线,也可以省略移圈。将图5、图6的编织顺序省略移圈而进行变形的例子如图8所示。在这种情况下,代替对图5、图6中的空针的成圈,在编织宽度的最外侧进行集圈,在集圈的线圈上不再形成线圈,然后形成衣领等。在图8的编织横列C21~C29中,在编织横列C22~C29完成1循环,在编织横列C21、C25、C29,在最外侧的线圈进行集圈,同时将之后的编织宽度逐个线圈地减少。并且,在图5至图8中,使用1个针床编织将领口、袖笼作为端部的编织衣片,但例如也可以利用前后2个针床编织所述编织衣片。
在图9表示为了以倾斜度2编织领口、袖笼的以往使用的顺序。对应于编织横列C31~C36的每6线圈横列,编织宽度减少3线圈量,无论编织衣片的端部还是内侧线圈密度都相同。在图10中,以虚线102表示在图9的比较例中编织的情况下的编织衣片的端部的倾斜度,以实线100表示在实施例编织的情况下的倾斜度。在图9的比较例中倾斜度为2,在实施例中倾斜度为3,在实施例中能够编织倾斜度更高的领口、袖笼,同时能够减少图1的上领W的宽度。
在实施例中,相对于编织衣片的内侧的6个线圈横列,在端部存在4个线圈横列,端部的线圈密度低。并且,通过使端部的线圈向内侧移圈,并对此时产生的空针进行成圈,防止连接衣领等时的开孔。接着,说明对空针的成圈和针织物的下垂之间的关系。由于在空针进行编织的线圈未与在之前的线圈横列编织出的线圈连接,因而不会为了与之前的线圈横列的线圈连接而使针织物的下垂变差,从而编织条件变得良好。相对于此,不对空针进行成圈,不进行端部的移圈,而是在以前编织的线圈横列的线圈上进行集圈时,由于以前的线圈与集圈的线圈相连接,并且集圈的线圈与下一个线圈横列的线圈相连接,因而针织物的下垂变差。
在图5至图8,在面对领口、袖笼的部分形成的放针线圈、集圈线圈,用在衣领、袖子上的编织衣片的形成。因此,这些线圈,在编织衣领等前一直固定在针上,并通过所述放针线圈、集圈线圈,能够防止在与编织衣片的端部和衣领等之间开孔。
在实施例中,由于相对于编织衣片的内侧的6线圈横列,在端部设置4线圈横列,因而根据经验能够使端部的线圈密度变得最佳。另外,相对于内侧的6线圈横列,在端部形成3线圈横列时,端部的线圈个数不足,端部的线圈容易拉伸。在实施例中表示了对应每6线圈横列减少2线圈编织宽度的倾斜度为3的编织,也可以例如对应每6线圈横列减少1线圈。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只要在图5、图6的编织横列C1~C9对空针进行成圈,省略对编织横列C5中的空针的成圈、编织横列C4和C5之间的移圈即可。
在图11示意性地表示通过图5、图6的顺序编织成的编织衣片的端部的线圈构造。附图的箭头表示编织方向,a~h的记号表示使用的针,C1~C9的记号表示是哪个编织横列形成的线圈。在图11中表示,即使是相同的编织横列的线圈,端部的线圈和内侧的线圈也在线圈横列方向上产生高度差,但实际上,端部的线圈被上下拉伸而其差较小。各针从编织宽度偏离时,在空针残留有编织的放针线圈,利用于衣领等的编织中。如上所述,由于该放针线圈不与其之前的编织横列的线圈重叠,因而针织物容易下垂。
图12表示端部的编织工序。该编织工序以图5、图6作为例子,编织横列的编号与图5、图6相同。在1个循环的最初的编织横列C2,将编织衣片的内侧编织1线圈横列,在端部每进行1线圈浮线编织则编织1/2线圈横列。在编织横列C3、C4中不编织内侧,在此状态下对端部编织2次,每次编织1/2线圈横列,从而编织1线圈横列,此时在编织横列C3和编织横列C4中,使编织的线圈的浮线编织的线圈相反。例如,在编织横列C4之后,使三角座滑架适当地移动而将端部的例如4个线圈逐个线圈地向内侧移圈,从而形成1个双重线圈。在编织横列C5中,通过在因移圈产生的空针上进行成圈操作而形成放针线圈,接着对端部进行1/2线圈横列编织,对内部进行1线圈横列编织。在编织横列C6~C7,对内部各编织1线圈横列,共计2线圈横列,对端部各编织1/2线圈横列,共计1线圈横列。此时,同样地,将在端部成圈的线圈和进行浮线编织的线圈,在编织横列C6和C7反转。在编织横列C8中,对内部编织1线圈横列,对端部编织1/2线圈横列,接着使4个线圈逐个线圈地向内侧移圈而形成双重线圈。通过在因移圈产生的空针上进行成圈操作而形成放针线圈,对端部编织1/2线圈横列,对内部编织1线圈横列。然后,反复进行需要次数的由编织横列C2~C9构成的循环。
这期间,在空针上成圈的放针线圈固定放置于针上,使该针脱离编织宽度而置于休止状态。编织衣片的编织结束时,使用固定有在空针上成圈的放针线圈的针,编织衣领、袖罗纹等其他编织衣片。
在图13表示实施例中的编织系统,130为2针床或4针床等的横机,132为其控制部。134为针织设计装置,包括显示部136和键盘138、输入笔140等输入设备,用于存储实施例的端部编织程序142,生成使用实施例中的端部编织的针织衣服的编织数据。并且,针织设计装置134,可通过存储介质144等输入端部编织程序142,并且可通过存储介质144、LAN等将生成的编织程序自由地输入到横机130。
权利要求
1.一种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在编织衣片的端部,以比其内部更高的频率,规则地进行浮线编织操作,从而使端部的线圈密度小于编织衣片的内部,且以相对于所述编织衣片内部的线圈横列的3线圈横列~6线圈横列对应1次的比例,在所述端部对空针进行形成放针线圈的操作或对保持线圈的针进行集圈操作,并且在下一次以后的编织横列中,形成线圈的个数减少在所述空针上形成的放针线圈的个数或集圈的线圈的个数,并将所述放针线圈或集圈的线圈固定放置于针上,接着,在所述放针线圈或集圈的线圈上连续编织其他编织衣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端部的第一编织横列中,相对于端部的规定的线圈进行成圈操作,并且相对于端部的其他线圈进行浮线编织操作,在该端部的第二编织横列中,通过与第一编织横列调换进行成圈操作的线圈和进行浮线编织操作的线圈而对端部进行编织,由此在所述第一编织横列和第二编织横列中,在所述端部形成共计1线圈横列量的线圈横列。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使所述端部的线圈向编织衣片的内侧移动,形成移动目标位置内侧的线圈与端部的线圈的重叠线圈,接着通过线圈的移动,在所述端部产生的空针上进行形成所述放针线圈的操作。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设置下述步骤相对于所述编织衣片的内侧不形成线圈横列,相对于所述端部执行所述第一编织横列和第二编织横列,从而在所述端部形成1线圈横列量的线圈横列。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每次在所述编织衣片的内部编织6线圈横列量的线圈横列时,在所述端部形成4线圈横列量的线圈横列,并且在其间,对所述空针进行形成2线圈量的放针线圈的操作或对保持线圈的针进行2线圈量的集圈操作,进而将形成线圈的个数减少2线圈量。
6.一种针织物,在针织物的编织衣片的端部比其内部线圈密度低,在所述端部,以线圈横列的3线圈横列~6线圈横列对应1线圈的比例,存在放针线圈或集圈线圈,并且在之后的线圈横列中,线圈的个数减少所述放针线圈或集圈线圈的个数,在编织衣片的端部具有规定的倾斜度,且在所述放针线圈或集圈线圈上连续编织其他编织衣片。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针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端部存在于针织物的领口或袖笼的周围,并且通过端部上的倾斜度依次变化,领口或袖笼的倾斜度发生变化。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针织物,其特征在于,相对于所述编织衣片内部的6线圈横列量的线圈横列,在所述端部存在4线圈横列量的线圈横列和2线圈量的放针线圈或集圈线圈。
9.一种编织程序,包括用于在编织衣片的端部,以比其内部更高的频率,规则地进行浮线编织操作,从而使端部的线圈密度小于内部的命令;用于以所述编织衣片内部的线圈横列的3线圈横列~6线圈横列对应1次的比例,在所述端部对空针进行形成放针线圈的操作或对保持线圈的针进行集圈操作的命令;用于在下一次以后的编织横列中,形成线圈的个数减少在所述空针上形成的放针线圈的个数或集圈的线圈的个数,并且将所述放针线圈或集圈的线圈固定放置于针上的命令;和用于在所述放针线圈或集圈线圈上连续编织其他编织衣片的命令。
全文摘要
在领口周围的针织物端部,交替地进行成圈操作和浮线编织操作,使线圈密度小于针织物的内侧的线圈密度,对应于线圈横列的每3线圈横列,使针织物端部的线圈移动减少一个线圈的编织宽度,并在因移动产生的空针上形成线圈。由于可以以线圈横列的每6线圈横列对应水平方向上2线圈等较大的倾斜度形成领口、袖笼,还能够防止领口、袖笼中的开孔,并且在针织物的内侧,纵行不会向左右移动,因而编织条件也良好。
文档编号D04B7/00GK1961106SQ200580017139
公开日2007年5月9日 申请日期2005年4月21日 优先权日2004年5月25日
发明者冈本一良 申请人: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