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带有袖子的衣服的方法

文档序号:1757378阅读:31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制造带有袖子的衣服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具有至少两个针床的针织横机上作为圆筒状针织成品制造带有袖子的衣服的方法,其中两个袖子和躯干部分首先用已分开的导纱器制成圆筒状针织品。
背景技术
例如由EP0857800B1就已知一种这样的方法。
在制造圆筒状针织成品时,自袖筒接结于身筒起继续编织袖部的线圈,从而在接结时可以影响袖子的长度和形状。与袖子如何同躯干部分进行连接的形状(从垂直于肩部经过倾斜于肩部一直至套袖(Raglanaermel)),必需用袖子的同一线圈列的线圈进行多次移圈过程。所有紧接着各自边针的线圈的线圈必须多次一起进行移圈过程。这对于针织线来说是一个相当大的负载,由该针织线形成线圈。在这样的负载时常常会撕断一个或多个线圈的纱线。这样整个针织品就无法使用了。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任务是针对上述情况提出一种方法,用此方法可以使袖子受保护地接结于躯干部分上。
按照本发明此任务以同样也令人惊奇的如有效的种类和方式通过开头所述种类的方法按如下途径来解决在袖子接结于躯干部分之前借助于一种移圈技术将躯干部分一直织到袖子必须与其相连接时的长度,并将袖子编织到其完整的长度和形状。这样就比现有技术来说必须移圈的线圈就少得多。撕断纱线的风险因此大大减少。
在一种优选的方法变型方案中,在袖子接结时将躯干前侧面和躯干后侧面在对置的针床上编织成平面的针织品。为了接结袖子,因此就将躯干部分分解成一个前部部分和一个后部部分。通过成圈过程,利用躯干前侧面和躯干后侧面的边针织出一个双线圈,并通过新形成的线圈实现躯干部分和袖子的连接。用这种方法使得各种任意的袖子接长都是可实现的。
在一种特别优选的方法变型中,在将袖子接结到躯干部分之前借助于一种移圈技术只是使袖子的边缘线圈参与移圈过程。因此就不存在袖子线圈的多重移圈。按照本发明的方法因此就最大可能地防止了线圈脱裂,保证了安全,这种脱裂的原因在于同一线圈多次地进行移圈。
在按照本发明的方法的一种优选方案中,可以在袖子接结开始部位和肩部之间的区域里分别使以下参与接结的袖子线圈(边缘线圈)移圈到针上,这些针支承住躯干前侧面或躯干后侧面的线圈·将左袖子前侧面的紧接着躯干前侧面的线圈移圈到躯干前侧面的左侧最外部的线圈上;·将左袖子后侧面的紧接着躯干后侧面的线圈移圈到躯干后侧面的左侧最外部的线圈上;·将右袖子前侧面的紧接着躯干前侧面的线圈移圈到躯干前侧面的右侧最外部的线圈上;·将右袖子后侧面的紧接着躯干后侧面的线圈移圈到躯干后侧面的右侧最外部的线圈上。
最好利用所有支承住躯干前侧面线圈的针、并利用所有支承住躯干后侧面线圈的针分别织成至少一个线圈列,这在重新使袖子线圈对此附加于躯干前侧面和/或躯干后侧面的线圈上之前进行。通过这种方法使袖子特别有效地接结起来。
在一种方法变型方案中,使袖子在接结过程之前首先与躯干部分分开地织成,并且当它们织成完整的长度和形状时,借助于移圈技术一直向着躯干部分的方向运动,直到袖子用它们的最里边的线圈位于在左边或者右边直接紧随于被躯干部分所占据的针的那些针上为止。
当到达肩部时,使躯干前侧面和躯干后侧面最好借助于套口技术连接起来。躯干前侧面和躯干后侧面的连接因此可以直接紧接着袖子的接结。
接下来,可以利用在前针床和后针床里的、在套口过程之后还用线圈占据着的针织出一个衣领。在这种情况下,原则上可以考虑任意形式的衣领。但特别有利的是若衣邻织成圆筒状针织品的话。这样就可以完全地在针织机上制成衣服。其它工作过程就不必要了。
在所述方法的一种方案中可以规定在接结袖子时使袖子线圈从针至针地进行移圈。如果应用这种移圈技术的话,那么对于所述针织品来说至多可以用每隔一个针来编织线圈。每个支承着线圈的针必须相对置地设有一个空着的针。
可替换的是,可以在接结袖子时通过传输元件使袖子线圈进行移圈。对于这种移圈技术来说,可以用所有的针或者任意的针的分配来编织针织品。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见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所作的详细说明以及权利要求书,该附图表示出了对本发明来说重要的细节。各个单独的特征可以本身单独地或众多地以任意的组合方式在本发明的变型方案中实现。


在所附简图中表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它们在下面的说明中详细介绍。所示为图1a-1c袖子与躯干部分接结的简图;图2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种方案将袖子接结于躯干部分上的针织过程;图3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种方案将袖子接结于躯干部分上的针织过程。
具体实施例方式
图1a-1c以简图表示了按照本发明将袖子与躯干部分连接起来的过程。
由图1a可见,点划线A表示了最后的针织横列,它是在袖子必须开始接结于躯干部分上之前就构成的。躯干部分2已经用导纱器20作为圆筒状针织品一直织到了袖子3,4与所述躯干部分必须连接起来时的长度。躯干部分2可以如图所示在未经改变的宽度BK上形成,或者通过增减技术使其宽度改变。
左袖子3和右袖子4已经用导纱器30和40以其完整的长度LA织成为圆筒状针织品。袖子3,4可以如图所示逐渐增加至其宽度BA而形成,或者通过扇形的增加或者扇形的变小得到一种任意的形状。在最后的针织横列A的部位BA里针用线圈占住,用所述线圈发生与躯干部分的连接。但这些线圈不必都在最后的针织横列里形成,因为袖子的连接轮廓也可以用植入技术(Spickeltechnik)产生,尤其是如果在肩部要达到已制成套衫的一种无皱折的配合的话。
由于必需的用于导纱器20和30以及20和40的停放范围,使左袖子3离躯干部分2的距离为FL,右袖子4离躯干部分2的距离为FR而织成。
按照图1b借助于移圈技术使左袖子3和右袖子4在向躯干部分2的方向上移动,一直到它们用其最里面的线圈位于左面和右面直接紧随着被躯干部分2所占用的针的那些针上。
在继续的针织过程中,用导纱器20将躯干前侧面2’并用导纱器25将躯干后侧面2”织成平面的针织品。
按照图1c,在接袖开始(点划线A)和肩部S之间的范围里将袖子的以下参与了所述连接的边缘线圈在针上移圈,这些针支承住躯干前侧面2’或躯干后侧面2”的线圈·左袖子3前侧面的紧接着躯干前侧面的线圈在躯干前侧面2’的左侧最外面的线圈上;·左袖子3后侧面的紧接着躯干后侧面的线圈在躯干后侧面2”的左侧最外面的线圈上;·右袖子4前侧面的紧接着躯干前侧面的线圈在躯干前侧面2’的右侧最外面线圈上;·右袖子4后侧面的紧接着躯干后侧面的线圈在躯干后侧面2”的右侧最外面线圈上。
利用所有支承住躯干前侧面2’的线圈的针,用导纱器20织成至少一个线圈列;而利用导纱器25用所有支承住躯干后侧面线圈的针则形成至少一个线圈列。
通过成圈过程,利用躯干前侧面2’和躯干后侧面2”的边针织出一个双线圈,并通过所述新形成的线圈来实现躯干部分和袖子的连接。
由于袖子3,4的边缘线圈总是被移圈到躯干前侧面2’和躯干后侧面2”的边针上,因此袖子线圈就位于每个这种边针上,在躯干部分线圈后面。因此在边针编织时,所述躯干部分线圈就在针织品的外观侧出现。这使连接线圈在躯干前侧面2’和躯干后侧面2”上的分布变化在外观上很均匀。
一旦所有用于连接的袖子线圈与躯干前侧面2’和躯干后侧面2”连接起来、并因此在躯干前后两侧形成足够多的针织横列,从而到达了肩部区域S,那么躯干前侧面2’与躯干后侧面2”在扇形部分21和22里借助于套口技术连接起来。利用前、后针床里的尚被线圈所占着的针将衣领5织成圆筒状针织品。
图2表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种技术方案使袖子与躯干部分连接起来的针织过程,应用的针织横机具有两个对置的针床V,H,其后面的针床H实施偏移运动。所述线圈移圈从针到针地进行,而且导纱器运动只能取决于滑板运动方向地进行。
针织品采用每隔一个针在前面的和后面的针床上编织成。每个生成线圈的针在对面有一个空着的针。按照序列R来说明针织过程序列R0·右袖筒在前针床V上用针I、J、K,并在后针床H上用针i、j、k已经织成。
·身筒在前针床V上用针L、M、N、O,并在后针床H上用针l、m、n、o已经织成。
·左袖筒在前针床V上用针P、Q、R,并在后针床H上用针p、q、r已经织成。
序列R1·使右袖子后侧面的线圈和躯干后侧面的线圈移圈到它的对置的前针床V的针上,i-18,j-20,k-22,l-24,m-26,n-28,o-30。
·使左袖子前侧面的线圈移圈到它的对面的右针床H的针上,P-31,Q-35,R-35。
·使左袖子后侧面的边缘线圈移圈到其对置的前针床V的针上,p-32。
序列R01·右袖子和躯干部分的所有线圈位于前针床V上,它们并不参与偏移过程。除了针p的线圈以外,所有左袖子线圈位于后针床H上,并参与偏移过程。
序列R2·针床向右偏移一个针。
·使左袖子后侧面的边缘线圈回圈到其对置的后针床的针32-39上。它现在位于其原始针p的左邻针上。
序列R3
·使针床向左偏移三个针。
·使左袖子前侧面的边缘线圈移圈到躯干前侧面的左侧最外面线圈的针上,31-o。这导致了左袖子前侧面和躯干前侧面的连接。
·使躯干后侧面的左侧最外部的线圈移圈到其对置的后针床H的针上,30-p。
序列R4·针床向右偏移一个针。
·使左袖子后侧面的边缘线圈移圈到其对置的前针床V的针上,29-30。
序列R5·针床向左偏移一个针。
·使左袖子后侧面的边缘线圈移圈到躯干后侧面的左侧最外线圈的针上,30-p。用此实现左袖子后侧面与躯干后侧面的连接。
·使躯干后侧面线圈移圈到其对置的后针床H的针上,24-m,26-n,28-o。
序列R6·躯干后侧面的左侧最外部的线圈和左袖子后侧面的边缘线圈的连接针p在利用用于躯干后侧面的导纱器25输入纱线的情况下形成连接线圈。
·此处在以前所实施的操作之后针已占用。在前针床上还有右袖子的所有六个线圈和躯干前侧面的四个线圈。在后针床上是躯干后侧面的四个线圈和左袖子的减少了两个线圈的线圈。
序列R7·躯干前侧面的左侧最外部线圈和左袖子前侧面的边缘线圈的连接针o在利用用于躯干前侧面的导纱器20输入纱线的情况下织成连接线圈。
·此外如在R6中所述那样针还被占用。
序列R8·使导纱器20和25通过滑架而运动离开织针部位。
序列R9·使躯干前侧面的所有线圈在其对置的后针床H的针上移圈,L-25,M-27,N-29,O-31。
·使右袖子前侧面的边缘线圈移圈到其对置的后针床H的针上,K-23。
序列R09·躯干部分和左袖子的所有线圈都在后针床H上,并参与偏移过程。
·除了针K的线圈之外,右袖子的所有线圈位于前针床V上。
序列10·针床向右偏移一个针。
·使右袖子前侧面的边缘线圈移圈到其对置的前针床V的针上,23-24。
序列R11·使针床向左偏移三个针。
·使右袖子后侧面的边缘线圈移圈到躯干后侧面的右侧最外部线圈的针上,22-m。由此实现右袖子后侧面和躯干后侧面的连接。
·使躯干前侧面的右侧最外部线圈移圈到前针床V上,25-K。
序列R12·针床向右偏移一个针。
·使右袖子前侧面的边缘线圈移圈到后针床H里的其对置的针上,24-25。
序列13·针床向左偏移一个针。
·使右袖子前侧面的边缘线圈移圈到躯干部分前侧面的右侧最外部线圈的针上,25-K。这引起了右袖子前侧面与躯干前侧面的连接。
·使躯干前侧面的所有线圈移圈到其在前针床上的对置的针上,27-L,29-M,31-N。
序列R14·还没有织成用于躯干后侧面的线圈的针(m-n-o)在利用用于躯干后侧面的导纱器25输入纱线时织成线圈。此时针m的线圈使右袖子后侧面与躯干后侧面连接。
·此外在以前所实施的操作之后针被占用。右袖子的四个线圈和躯干前侧面的四个线圈位于前针床V上。躯干后侧面的四个线圈和左袖子的四个线圈位于后针床H上。
序列R15·并未织成用于躯干前侧面的线圈的针K-L-M在利用用于躯干前侧面的导纱器20输入纱线的情况下织成线圈。在此,针K的线圈将右袖子前侧面与躯干前侧面连接起来。
序列R16·将躯干前侧面的所有线圈移圈到其对置的后针床H的针上,K-25,L-27,M-29,N-31。
·将右袖子前侧面的边缘线圈移圈到其对置的后针床H的针上,J-23。
序列R016·躯干部分和左袖子的所有线圈都位于后针床H上,并参与偏移过程。
·除了针J的线圈之外,右袖子的所有线圈都位于前针床V上。
序列R17·针床向右偏移一个针。
·将右袖子前侧面的边缘线圈移圈到其对置的前针床V的针上,23-22。
序列R18·针床向左偏移三个针。
·将右袖子后侧面的边缘线圈移圈到躯干后侧面的右侧最外部的线圈里,20-m。由此形成了右袖子后侧面与躯干后侧面的连接。
·将躯干前侧面的右侧最外部的线圈移圈到其对置的前针床V的针上,25-J。
序列R19·针床向右偏移一个针。
·将右袖子前侧面的边缘线圈移圈到其对置的后针床H的针上,22-25。
序列R20·针床向左偏移一个针。
·将右袖子前侧面的边缘线圈移圈到躯干前侧面的右侧最外部的线圈上,25-J。因此就形成了右袖子前侧面与躯干前侧面的连接。
·将躯干前侧面的所有线圈移圈到其对置的前针床里的针上,27-K,29-L,31-M。
序列R21·躯干后侧面的右侧最外部线圈的及右袖子后侧面的边缘线圈的连接针m在利用用于躯干后侧面的导纱器25输入纱线的情况下织成连接线圈。
·此外在以前所进行的操作之后针被占用。右袖子的两个线圈和躯干前侧面的四个线圈位于前针床V上。躯干后侧面的四个线圈和左袖子的四个线圈位于后针床H上。
序列R22·躯干前侧面的右侧最外部的线圈和右袖子前侧面的边缘线圈的连接针J在利用用于躯干前侧面的导纱器20输入纱线的条件下织成连接线圈。
·此外如在序列R21中所述的那样针已占用。
序列R23·通过滑架而使导纱器20,25从针织部位移动出来。
序列R24·将左袖子背侧面的边缘线圈移圈到其对置的前针床V的针上,q-28。
·将躯干后侧面的线圈移圈到其对置的前针床V的针上,m-20,n-22,o-24,p-26.
序列R024·右袖子和躯干部分的线圈位于前针床V上。除了针q的线圈之外,左袖子的线圈位于后针床H上,并参与偏移运动。
序列R25·针床向右偏移一个针。
·将左袖子后侧面的边缘线圈挂到其对置的在后针床H里的针上,28-31。
序列R26·针床向左偏移三个针。
·将左袖子前侧面的边缘线圈移圈到躯干前侧面的左侧最外部线圈的针上,33-M。因此实现了左袖子前侧面与躯干前侧面的连接。
·躯干后侧面的左侧最外部的线圈移圈到其对置的后针床H的针上,26-q。
序列R27·针床向右偏移一个针。
·将左袖子后侧面的边缘线圈移圈到其对置的前针床的针上,31-26。
序列R28·针床向左偏移一个针。
·将左袖子后侧面的边缘线圈移圈到躯干后侧面的左侧最外部的线圈的针上,26-q。因而实现了左袖子后侧面与躯干后侧面的连接。
·将躯干后侧面的线圈移圈到其对置的后针床H的针上,20-n,22-o,24-p。
序列R29·还未织成用于躯干后侧面的线圈的针o-p-q在利用用于躯干后侧面的导纱器25输入纱线的情况下织成线圈。在此,针q的线圈将右袖子后侧面与躯干后侧面连接。
·此外还表明在以前所实施的操作之后针还被占用。右袖子的两个线圈和躯干前侧面的四个线圈位于前针床V上。躯干后侧面的四个线圈和左袖子的两个线圈位于后针床H上。
序列R30·尚未织成用于躯干前侧面的线圈的针K-L-M在利用用于躯干前侧面的导纱器20输入纱线的情况下织成线圈。在此,针M的线圈使右袖子前侧面与躯干前侧面相连接。
序列R31·将躯干后侧面的线圈移圈到其对置的前针床V的针上,n-20,o-22,p-24,q-26。
·将左袖子后侧面的边缘线圈移圈到其对置的前针床V的针上,r-28。
在该过程中·织成用于躯干前侧面的两个线圈列。
·织成躯干后侧面的两个线圈列。
·将左袖子前侧面的两个线圈与躯干前侧面连接起来。
·将左袖子后侧面的两个线圈与躯干后侧面连接起来。
·将右袖子前侧面的两个线圈与躯干前侧面连接起来。
·将右袖子后侧面的两个线圈与躯干后侧面连接起来。
导纱器20,25又在其起始位置上。
按照序列R2-R31的这种过程一直重复,直至左右袖子的所有线圈与躯干前侧面和后侧面连接起来,或者后针床H达到了其偏移行程的左终端位置。一旦达到了偏移行程的终端,位于后针床H的针上的所有线圈被移圈到其对置的前针床的针上,并使后针床移动到离右偏移终端位置一个针间距的位置上。若后针床H到达了这个位置,那么就将在后针床H的复位运动之前就已位于其上的线圈从前针床V的针上移圈到其对置的后针床H的针上,而且针织过程从其中由于后针床H的左偏移终端位置而使其已经中断了的针织序列起继续进行。
在应用一种针织横机时一横机的前针床V实施一种偏移运动,针织序列的数量与所示的过程相同,但这些线圈与该过程呈镜像地布置在前面和后面的针床V,H上。
在应用一种针织横机时,其中可以将导纱器相反于滑架的运动方向移动,取消了所示过程的序列R8和R23。
图3表示了按照本发明的第二种方案将袖子与躯干部分连接起来的针织过程,在此应用了一种针织横机,它具有两个对置布置的针床V,H和传输元件床,该传输元件床这样布置在针床V,H上,使所述支承在这里面的传输元件能够接受该针床V,H的针的线圈,并且也可以又转送到所述针床V,H的针上。在每个传输元件床里有如同其对应针床所具有的针那么多的传输元件。传输元件床在其中间分开,每半个可以从中间离开,并向着中间移动。每个传输元件可以与其它的传输元件无关地起作用。
例如与图2相同地利用在前面和后面的针床V,H上的每隔一个针织成针织品,而且每个织成线圈的针对面都有一个空着的针,但也可以利用前、后针床的所有针来进行针织。针织过程以序列R表示序列R0·右袖筒已在前针床上用针I、J、K并在后针床上用针i、j、k织成。
·身筒已在前针床上用针L、M、N、O并在后针床上用针l、m、n、o织成。
·左袖筒已在前针床上用针P、Q、R并在后针床上用针p、q、r织成。
·在前针床V上的传输元件床的所述两个半部分和在后针床H上的传输元件床的两个半部分被带入到其最外部的偏移位置上。
·将左、右袖子后侧面的针的线圈移圈到配属它们的、后针床上的传输元件上,p-T8,q-T10,r-T12,i-T2,j-T4,k-T6。
·将左、右袖子前侧面的针的线圈移圈到配属它们的、前针床V上的传输元件上,p-T7,Q-T9,R-T11,I-T1,J-T3,K-T5。
序列R2·将所有传输元件床向着机器中央偏移两个针。
·将右、左袖子后侧面的边缘线圈移圈到躯干后侧面的右侧和左侧最外部线圈的针上,T6-l,T8-o。
·将右、左袖子前侧面的边缘线圈移圈到躯干前侧面的右侧和左侧最外部线圈的针上,T5-L,T7-O。
序列R3·使用躯干后侧面的所有针o-l,利用躯干后侧面的导纱器25织成线圈;而使用躯干前侧面的所有针O-L,利用躯干前侧面的导纱器20同样也织成线圈。
·袖子线圈在针l、o、L、O上与躯干部分线圈连接起来。
序列R4·将所有传输元件床向着机器中间偏移两个针。
·将右、左袖子后侧面的边缘线圈移圈到躯干后侧面的右侧和左侧最外部的线圈的针上,T4-l,T10-o。
·将右、左袖子前侧面的边缘线圈移圈到躯干前侧面的右侧和左侧最外部的线圈的针上,T3-L,T9-O。
·利用躯干后侧面的所有针l-o,使用躯干后侧面的导纱器25织成线圈;而利用躯干前侧面的所有针L-O,使用躯干前侧面的导纱器20同样也织成线圈。
·袖子线圈在针l、o、L、O上与躯干部分线圈连接起来。
在该过程中·织成了用于躯干前侧面的两个线圈列。
·织成了用于躯干后侧面的两个线圈列。
·将左袖子前侧面的两个线圈与躯干前侧面连接起来。
·将左袖子后侧面的两个线圈与躯干后侧面连接起来。
·将右袖子前侧面的两个线圈与躯干前侧面连接起来。
·将右袖子后侧面的两个线圈与躯干后侧面连接起来。
·导纱器25又在其起始位置中。
该过程R2-R5一直重复,直至左和右袖子的所有线圈都与躯干前侧面和后侧面连接起来,或者传输元件床达到其中间位置为止。一旦达到了该中间位置,就使所有位于用于后针床的传输元件上的线圈移圈到后针床的各自对应针上,并使位于前针床的传输元件上的线圈移圈到前针床的各自的对应针上。
将前针床V上的传输元件床的两个半部分和后针床H上的传输元件床的两个半部分带到其最外部的偏移位置上。将左、右袖子后侧面的、位于后针床的针上的线圈移圈到用于后针床H的其对应传输元件上,而将左、右袖子前侧面的、位于前针床V的针上的线圈移圈到用于前针床V的其对应传输元件上。针织过程从其中由于传输元件床的中间位置而使它已经中断了的针织序列继续进行。
权利要求
1.在具有至少两个针床(V,H)的针织横机上作为圆筒状针织成品来制造带有袖子(3,4)的衣服的方法,其中两个袖子(3,4)和躯干部分(2)首先用分开的导纱器(20,30,40)制成为圆筒状针织品,其特征在于,在将袖子(3,4)接结于躯干部分(2)上之前借助于移圈技术使躯干部分(2)一直织到袖子(3,4)必须与之连接起来的长度,并将袖子(3,4)完全织到其长度和形状。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接结袖子(3,4)时将躯干前侧面(2’)和躯干后侧面(2”)作为平面的针织品在对置的针床(V,H)上织成。
3.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将袖子(3,4)接结于躯干部分(2)上时借助于一种移圈技术只是使引起所述连接的袖子边缘线圈参与移圈过程。
4.按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袖子接结开始部位和肩部(5)之间的部位里分别将下列袖子线圈移圈到支承住躯干前侧面(2’)或躯干后侧面(2”)的线圈的针上a.将左袖子(3)前侧面的紧接躯干前侧面(2’)的线圈移圈到躯干前侧面(2’)的左侧最外部的线圈上;b.将左袖子(3)后侧面的紧接着躯干后侧面(2”)的线圈移圈到躯干后侧面(2”)的左侧最外部的线圈上;c.将右袖子(4)前侧面的紧接着躯干前侧面的线圈移圈到躯干前侧面(2’)的右侧最外部的线圈上;d.将右袖子后侧面的紧接着躯干后侧面(2”)的线圈移圈到躯干后侧面(2”)的右侧最外部的线圈上。
5.按上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所有支承住躯干前侧面(2’)的线圈的针并利用所有支承住躯干后侧面(2”)的线圈的针,在重新将袖子线圈附加地挂至躯干前侧面(2’)和/或躯干后侧面(2”)的线圈上之前,分别织成至少一个线圈列。
6.按上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袖子(3,4)在接结过程之前首先与躯干部分(2)分开地织成,而且如果它们针织成完整的长度的话,就借助于移圈技术使它们在朝向躯干部分(2)的方向上运动,直到它们以其最里面的线圈位于左边或者右边直接紧随着由躯干部分所占据的针的那些针上为止。
7.按上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到达肩部(3)时借助于套口技术使躯干前侧面(2’)和躯干后侧面(2”)相连接。
8.按上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位于前、后针座里(V,H)的、在套口过程之后尚用线圈所占据着的针织成一个衣领。
9.按上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接结袖子(3,4)时将袖子线圈从针到针地进行移圈。
10.按上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接结袖子(3,4)时通过传输元件使袖子线圈进行移圈。
全文摘要
在一种在具有至少两个针床(V,H)的针织横机上作为圆筒状针织成品来制造带有袖子(3,4)的衣服的方法,其中两个袖子(3,4)和躯干部分(2)首先用分开的导纱器(20,30,40)制成为圆筒状针织品,在将袖子(3,4)接结于躯干部分(2)上之前借助于移圈技术使躯干部分(2)一直织到袖子(3,4)必须与之连接起来时的长度,并使袖子(3,4)的长度和形状完全织好。这种连接方法是保护线圈的。
文档编号D04B7/32GK1986930SQ20061016906
公开日2007年6月27日 申请日期2006年12月20日 优先权日2005年12月20日
发明者H·施米特, F·科卢拉, A·尤尔默 申请人:H.斯托尔两合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