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舌针而没有沉降片的针织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2630阅读:35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带有舌针而没有沉降片的针织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带有舌针而没有沉降片的针织机。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带有舌针的针织机通常装备有沉降片,沉降片与针协配以形成 针织品。
更具体地说,沉降片形成针织品形成平面,位于两个相邻针之间的针织品 部分搁置在该针织品形成平面上,而当所述针以其末端或其针杆的一部分从针 织机的针床中抽出以配合在针织机的喂纱或落纱处分配的纱线并形成新的针 织品环时,所述针在配合针织机喂纱或落纱处的纱线之后,缩回针床以形成新 的针织品环,降低先前形成的针织品环,并在针杆上张紧针织品环。沉降片与 针织品的配合实现该步骤中的在针杆上张紧针织品环,还防止针织品环跟随针 的抽出运动,确保打开针舌并使环通过所述针舌下方。牵引已经形成的针织物 通常有助于沉降片在针杆上的针织品环张紧作用,通常借助于小直径圆型针织 机中的气动牵引装置和借助于其它针织机中的机械装置来实施这种牵引。
通常,沉降片位于合适设置的槽中,槽在针床的端部直接形成在针床中或 固定至针床的支承元件中,针从该端部突出以配合针织机的喂纱或落纱处的纱 线。通常借助于合适设置的凸轮来致动沉降片,凸轮面向针床的其中容纳沉降 片的区域,并且由于针床相对于这些凸轮的运动而限定可被沉降片的从针床中 突出的踵部配合的路径。
在许多类型的高机号(gauge)针织机中,针之间的空间急剧减小,而没 有沉降片。
在这些针织机中,由于尺寸要求所引起的沉降片缺失会引起问题和缺点。 在被针织的纱线突然断裂时,沉降片的缺失实际上阻止自动恢复形成针织品, 并迫使手动干预以在由于纱线断裂已经失去针织品的针的针杆上释放新的针织品环。
而且,由于在这些针织机中,当所述针以其末端从针床中抽出以配合针织 机的喂纱或落纱处的纱线时,针杆上的针织品环张紧作用排它性地由针织物张 紧装置来实施,还由于配合针织品的针的较大数量,这种张紧不足以确保针织 品环在所述针从针床抽出时通过针舌下方,引起针织品差错。
为了限制这些问题,在一些情况下,这些针织机被致动成在各种情况下、 在针织机的喂纱或落纱处移动每两个相邻针的仅仅一个针以进行针织,从而未 用来形成针织品的针在进行针织的相邻针所形成的针织品环上实施保持作用。 然而,这个方案具有不能完全利用针织机的生产潜力的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带有舌针而没有沉降片的针织机,该针织机确保 针织品的正确形成而无需因此限制进行针织的针,从而能完全利用其生产潜 力。
在该目的的范围之内,本发明的一目标是提供一种针织机,即使该针织机 具有非常高的机号,仍可确保操作中的高可靠性。
本发明的另一目标是提供一种针织机,即使在针的一部分上突然失去纱线 的情况下,该针织机仍能自动恢复针织。
这个目的以及这些目标和其它目标将在下文中变得更加显而易见,它们通 过一种带有舌针而没有沉降片的针织机来实现,该针织机包括针床,在该针床 的一个表面上有多个并排的槽,这些槽在针床的限定针织品形成平面的侧面上 的其纵向端部中的一个端部处是开口的,每个槽容纳针,该针可被致动成沿着
相应槽往复运动,该往复运动包括抽出运动和縮回运动,借助于该抽出运动, 针以其末端和其针杆的一部分穿过相应槽的所述纵向端部从针床抽出,以将先
前形成的针织品环释放到其针杆上和/或配合针织机的喂纱或落纱处分配的纱 线,而借助于该縮回运动,针以其末端缩回相应槽,以通过降低先前形成的针 织品环形成新的针织品环从而形成针织品,其特点在于,在针床的两个相邻槽 之间包含的区域中的至少部分区域中,针织机包括针织品保持元件,针织品保 持元件具有形成用于针织品的止动台肩的部分,每个针织品保持元件可根据命令从第一位置转移到第二位置,在该第一位置,针织品保持元件不与所形成的 针织品相干涉,在该第二位置,在面向所述针织品形成平面的区域中,针织品 保持元件以所述部分插入两个相邻针之间,从而保持位于两个相邻针之间的针 织品部分,在所述针的抽出运动过程中阻止针夹带针织品,针织机设有用于致 动针织品保持元件的致动装置,从而以与相邻针的致动相协调的方式将针织品 保持元件从所述第一位置转移到所述第二位置和反之。


从根据本发明的针织机的两个较佳的但非排它性的实施例的描述中,借助 于附图中的非限制性例子来示例,本发明的进一步特征和优点将会变得更加显 而易见,在附图中
图l至4是在第一实施例中根据本发明的针织机的图,更具体地说
图l是沿着平行于针床的槽的侧面的平面所取的、根据本发明的针织机的 示意剖视图,针织品保持元件处于第一位置;
图2是类似于图1的、根据本发明的针织机的示意剖视图,针织品保持元 件处于第二位置;
图3是沿着图2的线ni-in所取的剖视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针织机的一部分的示意的和局部分解的立体图5至16是在第二实施例中根据本发明的针织机的图,更具体地说
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针织机的一部分的示意立体图,省略了一些元件以使
其更加清楚,该图以分解图示出了针、两个针织品保持元件、以及对应的致动
装置;
图6是根据本发明的针织机的一部分的示意立体图,省略了一些元件以使 其更加清楚,两个针织品保持元件处于第一位置;
图7是沿着平行于容纳针的针床的槽的侧面的平面所取的、根据本发明的 针织机的一部分的示意剖视图,针织品保持元件处于第一位置;
图8是沿着图7的线vin-vm所取的、示意放大剖视图,省略了用于致动
针织品保持元件的装置;
图9是类似于图7的、根据本发明的针织机的一部分的剖视图,针织品保持元件处于第二位置;
图10是类似于图7和9的、两个针织品保持元件的剖视图11是两个针织品保持元件的侧视图12是针织品保持元件的一结构变型的立体图13是图12的针织品保持元件的结构变型的侧视图14是类似于图8的针织机的剖视图,图12和13所示类型的针织品保 持元件配装在该针织机上;
图15是在针床的一结构变型中、根据本发明的针织机的一部分的示意立 体图,省略了一些元件以使其更加清楚,该图以分解图示出了一些针、以及两 个图5至11所示类型的针织品保持元件;
图16是在图15所示的针床的结构变型中、根据本发明的针织机的一部分 的示意立体图,省略了一些元件以使其更加清楚,两个针织品保持元件处于第 一位置。
具体实施例方式
附图所示的实施例涉及圆型单针床针织机,但是根据本发明的方案也可采 用双针床针织机和直线针织机。
参见附图,根据本发明的带有舌针而没有沉降片的针织机在两个实施例中 总的用附图标记1、 101来标示,且为了简化仅仅示出局部,该针织机包括针 床2、 102,在针床的一面上有多个并排的槽3、 103,这些槽在针床2、 102的 形成针织品形成平面4、 104的侧面上的其纵向端部中的一个端部处是开口的, 该针织品形成平面即在针织品环形成过程中针织品环的部分搁置于其上的平 面,这将在下文变得更加显而易见。
针5设置在槽3、 103中的每个槽中,且可以本身已知的方式沿着相应的 槽3、 103被致动成往复运动,该往复运动包括抽出运动和縮回运动,借助于 该抽出运动,针5以其末端5a和其针杆5b的一部分从形成在针织品形成平面 4、 104中的槽3、 103的纵向端部抽出,以将先前形成的针织品环释放到其针 杆5b和/或配合针织机的喂纱或落纱处分配的纱线,借助于该縮回运动,针5 以其末端5a縮回槽3、 103,因此形成新的针织品环并降低先前形成的针织品环以形成针织品。
根据本发明,在两个相邻槽3、 103之间包含的针床2、 102的至少部分区 域、较佳地在针床2、 102的两个相邻槽3、 103之间包含的每个区域中,针织 机包括针织品保持元件6、 106、 156,该针织品保持元件具有部分6a、 106a、 156a,该部分形成用于针织品的止动台肩7、 107、 157。所述针织品保持元件 6、 106、 156可根据命令从第一位置转移到第二位置,在该第一位置,该针织 品保持元件不与所形成的针织品相干涉,在该第二位置,在面向针织品形成平 面4、 104的区域中,该针织品保持元件以其部分6a、 106a、 156a插入两个相 邻针5之间,从而借助于止动台肩7、 107、 157保持位于两个相邻针5之间的 针织品部分,从而在针的抽出运动过程中阻止针5夹带针织品。针织机设有用 于致动针织品保持元件6、 106、 156的致动装置,从而以与针5的致动相协调
的方式将针织品保持元件从第一位置转移到第二位置和反之。
更具体地说,针织品保持元件6、 106、 156具有薄片形状,且设置在平行 于其间设置该针织品保持元件的槽3、 103的侧壁的平面上。针织品保持元件6、 106、 156可在其布置平面上相对于针床2、 102摆动,从而如上所述从第一位 置转移到第二位置和反之。
针织品保持元件6、 106、 156面向针床2、 102的其中形成槽3、 103的表 面,且设置在基本垂直于所述表面的平面上。假如针床2、 102由圆筒构成, 即假如针织机是圆型针织机,则针织品保持元件6、 106、 156设置在圆筒的径 向平面上,即设置在通过圆筒轴线的平面上。
针织品保持元件6、 106、 156具有形成部分6a、 106a、 156a并突出超过针 织品形成平面4、 104的纵向端部。针织品保持元件6、 106、 156的所述纵向 端部朝向针床2、 102突出,从而形成止动台肩7、 107、 157,且其侧面朝向针 织品形成平面4、 104。
在第一实施例中,如图l至4所示,针织品保持元件6的与部分6a相反向 的端部6b相对于板片或薄片9枢转,该板片或薄片在两个相邻槽3之间包含 的区域中固定至针床2。更具体地说,板片9在两个相邻槽3之间部分地插入 其中形成槽3的针床2的表面中。
板片9和针织品保持元件6的端部6b之间的枢转较佳地由板片9的朝向针床2的钩状部分9a来实施,该钩状部分9a与针织品保持元件6的端部6b相 匹配,该端部6b相应地成形为类似离开针床2的钩。这样,针织品保持元件6 围绕枢转轴线IO相对于板片9枢转,该枢转轴线IO定向成基本垂直于针织品 保持元件6的布置平面,该针织品保持元件6可围绕所述枢转轴线10相对于 板片9摆动从而从第一位置转移到第二位置和反之。
针织品保持元件6以其从相对于板片9枢转的端部6b开始的一部分容纳 在形成在针床2中的容纳室11中。
而且,针织品保持元件6在其朝向针床2的侧面上、在其平行于槽3的纵 向延伸范围的延伸范围的中间区域中具有导向踵部12,在针织品保持元件6 从第一位置转移到第二位置时,该导向踵部插入室13,该室13形成在针床2 的面向针织品保持元件6的表面中。在针织品保持元件6从第一位置转移到第 二位置和反之时,导向踵部12在两个相邻针5的针杆5b之间滑动。
用于致动针织品保持元件6的致动装置包括致动凸轮14,该致动凸轮面向 针织品保持元件6的远离针床2的侧面,该针床可以本身已知的方式相对于致 动凸轮14沿着图3中箭头20所示的致动方向被致动,该致动方向基本垂直于 槽3的纵向延伸范围。致动凸轮14具有致动型面14a,该致动型面沿着致动方 向20相对于致动凸轮14与针床2的运动相协调地逐渐接近针床2。在针床2 相对于致动凸轮14的运动过程中,致动凸轮14的致动型面14a在与枢转轴线 10隔开的区域22配合针织品保持元件6,致使针织品保持元件6围绕枢转轴 线10相对于板片9沿着使其端部6a朝向针床2运动的转动方向转动,即如上 所述致使针织品保持元件6从第一位置转移到第二位置。
在相邻的针5开始其抽出运动时或就在相邻的针5开始所述抽出运动之 前,致动凸轮14设置成作用在针织品保持元件上,这将在下文变得更加显而 易见。
针织品保持元件6的致动装置还包括弹性装置15,该弹性装置弹性地抵抗 由致动凸轮14所引起的针织品保持元件6从第一位置到第二位置的转移,并 且在致动凸轮14的动作终止时,通过弹性作用使针织品保持元件6从第二位 置转移到第一位置。
弹性装置15较佳地由弹性的柔性翼片16构成,该翼片与针织品保持元件6形成一体。弹性的柔性翼片16从针织品保持元件6的朝向针床2的侧面延伸 出来,并在两个相邻槽3之间包含的区域中搁置抵靠针床2。
更具体地说,在相对于部分6a的相反侧上,弹性的柔性翼片16以其端部 中的一个端部在导向踵部12的连接区域连接至针织品保持元件6的本体,并 以其相反端部搁置抵靠容纳室11的底部,该翼片161在相对于针织品形成平 面4的相反侧上沿着相对于槽3的纵向延伸范围倾斜的方向设置。
应该注意,板片9的钩状部分9a的凸部形成用于与其匹配的针织品保持 元件6的端部6b的支承件19,所述支承件19限定针织品保持元件6围绕枢转 轴线IO从第二位置转移到第一位置的转动弧。弹性的柔性翼片16与由钩状部 分9a形成的支承件19的组合作用具有以下效果即使没有致动凸轮14,也可 将针织品保持元件6保持在容纳室11中。
较佳的是,在针织机上进行需要去除致动凸轮14的干预过程中,设置附 加的装置以保持针织品保持元件6并将针织品保持元件6保持在容纳室11内。
所述附加的保持装置包括可弹性延伸的金属丝状元件17,该金属丝状元件 17与针床2相关联,且在与枢转轴线10隔开的区域中配合针织品保持元件6 的远离针床2的侧面。在金属丝状元件17的接触区域,针织品保持元件6上 有一凹陷18,金属丝状元件17可插入该凹陷。
在第二实施例中,如图5至16所示,针织品保持元件106、 156在其朝向 针床102的侧面上具有中间部分121、 171,该中间部分较佳地成形为类似圆扇 形,且在两个相邻槽103之间包含的区域中搁置在针床102的其上形成槽103 的表面上。中间部分121、 171形成针织品保持元件106、 156相对于针床102 的摆动轴线IIO、 160。摆动轴线110、 160定向成基本垂直于针织品保持元件 106、 156的布置平面,该针织品保持元件可围绕所述摆动轴线110、 160相对 于针床102摆动,从而从第一位置转移到第二位置或反之。
用于致动针织品保持元件106、 156以使其从第一位置转移到第二位置或 反之的致动装置包括至少一个致动凸轮114,该致动凸轮面向针床102的其上 设置槽103的表面。针床102可沿着基本垂直于槽103的纵向延伸范围的致动 方向相对于致动凸轮114被致动,所述致动凸轮114具有型面114a、 114b,这 些型面构造成在设置在相对于摆动轴线110、 160的相反两侧上的两个区域122a、 122b、 172a、 172b交替地作用在针织品保持元件106、 156上,从而使 针织品保持元件106、 156围绕摆动轴线110、 160相对于针床102沿一个方向 或沿相反方向摆动,以使针织品保持元件106、 156从第一位置转移到第二位 置或反之。
在所述的第二实施例中,存在带有双型面114a、 114b的单个致动凸轮114, 但是也可设置两个单独的致动凸轮,每个致动凸轮具有相应的型面114a、 114b, 这些型面分别作用在针织品保持元件106、 156的区域122a、 172a或区域122b、 172b。
型面H4a、114b构造成与针床102相对于致动凸轮114或两致动凸轮的致 动方向相协调,逐渐移动朝向针床102或远离针床102。更具体地说,在型面 114b的一部分逐渐移离针床102时,型面114a的一部分逐渐接近针床102,而 在型面114b的一部分逐渐接近针床102时,型面114a的一部分逐渐移离针床 102,从而型面114a致使针织品保持元件106、 156围绕摆动轴线110、 160摆 动以从第一位置转移到第二位置,而同时型面114b允许这种摆动,并且型面 114b致使针织品保持元件106、 156围绕摆动轴线110、 160摆动以从第二位置 转移到第一位置,而同时型面U4a允许这种摆动。
适宜的是,设置用于保持针织品保持元件106、 156的装置,从而在保持 过程中当去除致动凸轮114时可保持其中间部分121、 171与针床102相接触。 这些保持装置包括金属丝状元件117,该金属丝状元件是可弹性延伸的且例如 由弹簧金属丝构成,该弹簧金属丝与针床102相关联且配合针织品保持元件 106、 156的远离针床102的侧面。较佳的是,在针织品保持元件106、 156的 所述侧上,在部分121、 171的中间区域有凹入的基座118、 168,金属丝状元 件U7可搁置在该基座中。
槽103较佳地至少在靠近针织品形成平面104处由薄片123来限定,这些 薄片插入形成在针床102的本体中的相互平行的狭缝124。所述薄片123从针 床102的本体突出,每个针5设置在两个相邻薄片123之间。
为了简化和更加清楚,图5仅仅示出了两个薄片123,图6、 15和16仅仅 示出了四个薄片123,但这不会改变以下事实狭缝124和薄片123沿着针床 102的整个表面分布以形成槽3。每个针织品保持元件106、 156以其中间部分121、 171插入容纳薄片123 中的一个薄片的狭缝124中,并以其中间部分121、 171搁置在相应狭缝124 的底部上,如图7和9所示。
每个针织品保持元件106、 156成形为以其中间部分121、 171插入容纳薄 片123的狭缝124中,该针织品保持元件设计成以其诸部分中的一部分面向薄 片123的远离针床102的侧面,并且每个针织品保持元件106、 156成形为以 其构成突出超过针织品形成平面104的部分106a、 156a的端部越过所述薄片 123。
薄片123中的每个薄片在与针织品形成平面104隔开的区域具有突出部 123a,该突出部从针床102的其上形成槽3的表面突出较多,针织品保持元件 106、 156以其部分125、 175插入两个相邻薄片123的突出部123a之间。
侧向限定槽103的薄片123较佳地在靠近其远离针床102侧面处、更具体 地说在突出部123a处彼此连接成对。在各种情况下,每个针5设置在相互连 接的两个相邻薄片123之间和设置在彼此不连接的两个相邻薄片123之间。
在图5至11以及图15和16中所示的实施例中,针织品保持元件106也靠 近其远离针床2的侧面至少两两地彼此连接。在图5至11所示的实施例中, 相互连接的两个针织品保持元件106设置在狭缝124中,狭缝124容纳不相互 连接的两个薄片123。
两个薄片123之间以及两个或多个针织品保持元件106之间的连接较佳地 为相互连接的薄片123或针织品保持元件106彼此刚性联接。这种连接可通过 如图所示一体设置相互连接的两个或多个元件、或通过焊接、或借助于铆钉或 枢轴或其它已知类型的连接元件来实现。
这样,人们可获得成对针织品保持元件106,针织品保持元件106作为整 体具有增大的厚度,且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对于变形有较大的抵抗力。
可供选择的是,为了进一步增大针织品保持元件106对于变形的抵抗力, 甚至可相互连接多于两个相邻的保持元件106。
在图5至ll和图15和16所示的实施例中,针织品保持元件106的插入两 个相邻薄片之间的部分125由彼此连接的每对针织品保持元件106的较窄区域 构成。更具体地说,每对相互连接的针织品保持元件106在其外侧上在相应薄片123的突出部123a处具有凹陷126,凹陷126减小针织品保持元件106在部 分125处的厚度,这样,部分125可插入两个相邻薄片123之间,这两个相邻 薄片123相互不连接且设置在狭缝124中,两个相互连接的针织品保持元件106 设置在所述狭缝124中。两个相邻薄片123之间的部分125的插入允许即使 在针织品保持元件106围绕摆动轴线110摆动以从第一位置转移到第二位置或 反之的过程中也可使针织品保持元件106保持正确定位。
应该注意,成对薄片123的连接以及成对或更多的针织品保持元件106的 连接可实现这些元件对于变形的更高抵抗力,这在高机号针织机的情况下是尤 其有用的,在高机号针织机中,单个薄片123和单个针织品保持元件106的厚 度确实是比较小以使这些元件易于变形。
如图12至14所示的针织品保持元件156的结构变型设计成较佳地与不相 互连接成对的薄片123—起使用。在该结构变型中,针织品保持元件156沿其 纵向延伸范围在设计成处于薄片123的突出部123a的高度的区域具有两个双 折皱173、 174,以将位于这对双折皱173、 174之间的部分175设置在与针织 品保持元件156的其余部分的布置平面平行且侧向隔开的平面上。这样,部分 175相对于设置在所述狭缝124中的薄片123的突出部123a侧向地设置,且部 分175可插入设置在所述狭缝124的薄片123的突出部123a与相邻薄片123 的突出部123a之间。
还是在该结构变型中,两个相邻薄片123的两个突出部123a之间的部分 175的插入允许即使在针织品保持元件156围绕摆动轴线160摆动以从第一 位置转移到第二位置或反之的过程中也可使针织品保持元件106保持正确定 位。
图14示出了在设有相互连接成对的薄片123的针织机上使用针织品保持 元件156。为此,每两个薄片123就有一针织品保持元件156,该针织品保持 元件以其部分175插入两对薄片123之间,每对薄片由两个相互连接的薄片123 构成。假如薄片123不相互连接成对,则每个薄片123可设置一针织品保持元 件156。在这种情况下,针织品保持元件156以其部分175插入两个相邻薄片 123之间。
还在该结构变型中,针织品保持元件156可相互连接成一对、三个或更大的组。
为了完整地进行描述,应该注意,在未被薄片123和针织品保持元件106、
156占据的区域,附加的薄片127插入形成在针床102的本体中的狭缝124中, 所述附加的薄片在所述区域侧向地限定槽103。
重要的是要指出,在根据本发明的针织机中,针织品保持元件6、 106、 156 设计成设置在针床2、 102的两个相邻槽3、 103之间包含的空间处,从而利用 该空间以有利于针织品保持元件6、 106、 156的厚度。这种改进与两个或多个 相邻针织品保持元件6、 106、 156的相互连接结合起来允许即使在高机号的 针织机中,也可设置足够牢固的针织品保持元件。
针5可在每个槽3、 103内滑动,这些槽可由薄片或板片9、 123、 127或 由翅片来侧向限定,这些薄片或板片插入形成在针床2、 102的本体中的狭缝 或室124中,这些翅片与针床2、 102形成一体。在两种情况下,针织品保持 元件6、 106、 156各设置在两个相邻槽3、 103之间包含的空间处,只要在针 织品保持元件6、 106、 156占据的区域缺失或中断薄片或板片9、 123、 127或 翅片,其中针织品保持元件6、 106、 156可以其中间部分或翼片16、 121、 171 插入针床2、 102的容纳薄片或板片9、 123、 127的所述狭缝124中或插入针 床2、 102中特别设置的狭缝中,或者针织品保持元件6、 106、 156也可简单 地在两个相邻槽3、 103之间包含的区域搁置抵靠针床2、 102的表面而在所述 区域不设置狭缝124和翅片。在这种情况下,针织品保持元件6、 106、 156在 任何情况下都可通过针5来引导,并且通过可供选择地将导向踵部12或其部 分125、 175分别插入室13中或薄片123的突出部123a之间来引导。
如图15和16所示,这些图涉及针床102的一变型,针织品保持元件106 也可搁置在凹入区域102b的底部上,该凹入区域102b形成在针床102的其中 设置槽103的表面上。在图15和16中,针织机的与图5至11中已经描述的元 件相对应的元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标示。应该注意,在图15和16中示出了 与图5至11所示的针织品保持元件相同的针织品保持元件106,但是也可使用 与图12至14所示的针织品保持元件相同的针织品保持元件156。
在所有的实施例中,尽管较佳地为了实现最优的针织品保持,针床2、 102 的在两个相邻槽3、 103之间包含的所有区域被针织品保持元件6、 106、 156占据,即针织品保持元件6、 106、 156处于两个相邻针5之间,但是根据要求 和针织机的机号,甚至只有这些区域中的一些区域可被针织品保持元件6、 106、 156占据,即如图14所示每两个针有一针织品保持元件6、 106、 156。
较佳的是,根据本发明的针织机由如图所示的单针筒圆型针织机构成,且 针床2、 102由具有垂直轴线2a、 102a的圆筒构成,圆筒的槽3、 103形成在其 侧面上且定向成平行于其轴线2a、 102a。
在这种情况下,针床2、 102可被致动成围绕其自身轴线2a、 102a相对于 致动凸轮14、 114转动。
较佳的是,根据本发明的针织机的机号基本上在每英寸32针和60针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针织机关于针织品保持元件6、 106、 156的操作如下。 在针织品的生产过程中,针5以其末端5a和以其针杆5b的一部分从相应 槽3、 103中周期地抽出,以将先前形成的针织品环释放到针舌5c下方的其针 杆5b上和/或配合针织机的喂纱或落纱处分配的纱线,然后縮回相应槽3、 103 以形成新的针织品环,同时连接所形成的针织品环的针织品部分搁置在针织品 形成平面4、 104上。在针5缩回槽3、 103中的縮回运动过程中,在针床2、 102的槽3、 103之间的区域设置的针织品保持元件6、 106或156由于翼片16 接触抵靠室11的底部或由于致动凸轮114的型面114b作用在区域122b或172b 而保持在第一位置,从而不与所形成的针织品相干涉,如图1、 6、 7和16所 示。
在针5縮回针床2、 102的相应槽3、 103中之后,就在开始针5的抽出运 动之前或在开始针5的抽出运动开始时,由于致动凸轮14的型面14a作用在区 域22上或由于致动凸轮114的型面114a作用在区域122a或172a上,针织品 保持元件6、 106或156运动到第二位置,从而使止动台肩7、 107或157面向 针织品形成平面4、 104。在该位置,针织品保持元件6、 106或156形成类似 于梳子的形式,该梳子保持由针5承载的针织品环,防止针织品环跟随针5的 抽出运动。这样,当针5以其针舌5c (因此是确保打开的)移动超过被针织品 保持元件6、 106或156保持的针织品环时,针织品环被保持成靠近针织品形 成平面4、 104,如图2和9所示。
由于这个事实,即使在针织品的牵引减小或不足的情况下,也可正确形成针织品,并且假如馈送给针的纱线断裂,也可无需手动干预就能恢复针织。
实际上,已经发现,根据本发明的针织机完全实现了预期目的,因为尽管 没有设置沉降片,但是由于存在针织品保持元件,即使在高机号的情况下也可 没有问题地采用该针织品保持元件,所以确保正确形成针织品而无需因此对活 动的针施加限制,因此允许完全利用其生产潜力。
在如上所述的示例性实施例中,与具体例子相关所述的各特征实际上可与 其它示例性实施例中存在其它不同特征互换。
而且,应该注意,在申请专利的过程中发现为已知的任何事物都可不要求 保护且是放弃保护的主题。
因此设想的针织机可有多种修改和变型,所有这些都在所附权利要求书的 范围之内;所有的细节还可用其它技术上的等同元素来替换。
本申请要求意大利专利申请第MI2006A001320号和第MI2007A001096号 的优先权,在此以参见的方式引入其内容。
在任一权利要求中所提到的技术部件后都跟有附图标记,包含这些附图标 记仅仅是为了增加权利要求书的可理解性,因此这些附图标记对于借助于这些 附图标记识别的每个元件的解释并没有任何限制作用。
权利要求
1. 一种带有舌针而没有沉降片的针织机,包括针床(2,102),在所述针床的一个表面上有多个并排的槽(3,103),所述槽在所述针床(2,102)的限定针织品形成平面(4,104)的侧面上的其纵向端部中的一个端部处是开口的,每个槽(3,103)容纳针(5),所述针可被致动成沿着相应槽往复运动,所述往复运动包括抽出运动和缩回运动,借助于所述抽出运动,所述针(5)以其末端(5a)和其针杆(5b)的一部分穿过所述相应槽(3,103)的所述纵向端部从所述针床(2,102)抽出,以将先前形成的针织品环释放到其针杆(5b)上和/或配合所述针织机的喂纱或落纱处分配的纱线,而借助于所述缩回运动,所述针(5)以其末端(5a)缩回入所述相应槽,以通过降低先前形成的针织品环形成新的针织品环从而形成针织品,其特征在于,所述针床(2,102)的在两个相邻槽(3,103)之间包含的区域中的至少部分区域中,所述针织机包括针织品保持元件(6,106,156),所述针织品保持元件具有形成用于针织品的止动台肩(7,107,157)的部分(6a,106a,156a),每个针织品保持元件(6,106,156)可根据命令从第一位置转移到第二位置,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针织品保持元件不与所形成的针织品相干涉,在所述第二位置,在面向所述针织品形成平面(4,104)的区域中,所述针织品保持元件以所述部分(6a,106a,156a)插入两个相邻针(5)之间,从而保持位于两个相邻针(5)之间的针织品部分,在所述针的所述抽出运动过程中阻止所述针(5)夹带所述针织品,所述针织机设有用于致动所述针织品保持元件(6,106,156)的致动装置(14,114),从而以与所述相邻针(5)的致动相协调的方式将所述针织品保持元件从所述第一位置转移到所述第二位置和反之。
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针织机在所述针床的两个相邻槽之间包含的所述区域中的每个区域处包括针织品保持元件。
3.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针织品保持元件具有薄片形状,且设置在平行于其间设置所述针织品保持元件的所述槽的侧面的平面上;所述针织品保持元件能在其布置平面上摆动,从而从所述第一位置转移到所述第二位置和反之。
4. 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一项或多项所述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针织品保持元件设置在所述针床的其中有所述槽的表面上,且设置在基本垂直于所述表面的平面上,所述针织品保持元件具有形成所述部分并突出超过所述针织品形成平面的纵向端部;所述针织品保持元件的所述纵向端部朝向所述针床突出以形成所述止动台肩,且其侧面朝向所述针织品形成平面。
5. 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一项或多项所述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针织品保持元件在其与形成所述止动台肩的所述部分相反向的纵向端部处枢转安装于板片或薄片,所述板片或薄片在两个相邻槽之间包含的区域中固定至所述针床,所述针织品保持元件相对于所述板片的枢转轴线设置成基本垂直于所述针织品保持元件的布置平面。
6. 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一项或多项所述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片和所述针织品保持元件的与形成所述止动台肩的所述部分相反向的所述纵向端部之间的枢转由所述板片的朝向所述针床的钩状部分来提供,所述钩状部分与所述针织品保持元件的相应地为钩状且相对于所述针床朝向相反方向的所述端部相匹配。
7. 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一项或多项所述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致动装置包括致动凸轮,所述致动凸轮面向所述针织品保持元件的远离所述针床的侧面,所述针床可相对于所述致动凸轮沿着基本垂直于所述槽的纵向延伸范围的致动方向被致动,所述致动凸轮具有致动型面,所述致动型面沿着所述致动方向逐渐接近所述针床,所述致动型面可配合所述针织品保持元件的与所述枢转轴线隔开的区域,从而致动所述针织品保持元件围绕所述枢转轴线的摆动,以使所述针织品保持元件从所述第一位置转移到所述第二位置。
8. 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一项或多项所述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致动装置包括弹性装置,所述弹性装置弹性地抵抗所述针织品保持元件从所述第一位置到所述第二位置的转移。
9. 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一项或多项所述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装置包括弹性的柔性翼片,所述翼片与所述针织品保持元件形成一体,所述翼片从所述针织品保持元件的朝向所述针床的侧面突出,并在两个相邻槽之间包含的区域中搁置抵靠所述针床。
10. 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一项或多项所述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针织 品保持元件在其朝向所述针床的侧面上、在其纵向延伸范围的中间区域中具有 导向踵部,在所述针织品保持元件从所述第一位置转移到所述第二位置时,所 述导向踵部可插入室,所述室形成在所述针床的面向所述针织品保持元件的表 面中,在所述针织品保持元件从所述第一位置转移到所述第二位置和反之时, 所述导向踵部在两个相邻针的所述针杆之间滑动。
11. 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一项或多项所述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针织 品保持元件的从其相对于所述板片枢转的端部开始的一部分容纳在形成在所 述针床中的容纳室中,所述翼片搁置在所述容纳室的底部上。
12. 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一项或多项所述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 保持所述针织品保持元件的保持装置,以抵抗所述弹性装置的作用将所述针织 品保持元件保持在所述容纳室中。
13. 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一项或多项所述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 装置包括支承件,所述支承件由所述板片的所述钩状部分形成以用于与其匹配 的所述针织品保持元件的所述端部,所述支承件限定所述针织品保持元件借助 于所述弹性的柔性翼片的作用围绕所述枢转轴线从所述第二位置转移到所述 第一位置的转动弧。
14. 如权利要求1至4中一项或多项所述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针 织品保持元件具有中间部分,所述中间部分在两个相邻槽之间包含的区域中搁 置抵靠所述针床的其中形成所述槽的表面,所述中间部分形成所述针织品保持 元件相对于所述针床的摆动轴线,所述摆动轴线定向成基本垂直于所述针织品 保持元件的布置平面,所述针织品保持元件能围绕所述摆动轴线相对于所述针 床摆动,从而从所述第一位置转移到所述第二位置或反之。
15. 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部分成形为类 似圆扇形。
16. 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一项或多项所述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针织 品保持元件以所述中间部分搁置抵靠所述针床的其中形成所述槽的表面的凹 入区域。
17. 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一项或多项所述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用于致动所述针织品保持元件从所述第一位置转移到所述第二位置和反之的所述致动 装置包括至少一个致动凸轮,所述致动凸轮面向所述针床的其中形成所述槽的 表面,所述针床可相对于所述至少一个致动凸轮沿着基本垂直于所述槽的纵向 延伸范围的致动方向被致动,所述至少一个致动凸轮具有型面,所述型面适于 在设置在相对于所述摆动轴线的相反侧上的两个区域交替地作用在所述针织 品保持元件上,从而使所述针织品保持元件围绕所述摆动轴线相对于所述针床 沿一个方向或沿相反方向摆动,以使所述针织品保持元件从所述第一位置转移 到所述第二位置或反之。
18. 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一项或多项所述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槽至少 在靠近所述针织品形成平面处由薄片来侧向界定,所述薄片插入形成在所述针 床的本体中的平行狭缝中,所述薄片从所述针床的所述本体突出。
19. 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一项或多项所述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针织 品保持元件以所述中间部分插入容纳所述薄片中的一个薄片的狭缝中,并以所 述中间部分搁置在所述狭缝的底部上。
20. 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一项或多项所述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针织品保持元件以其诸部分中的一个部分面向所述薄片的远离所述针床的侧面,所 述薄片设置在其中插入所述针织品保持元件的所述中间部分的相同狭缝中,并 且所述针织品保持元件以其突出超过所述针织品形成平面的纵向端部越过所述薄片。
21. 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一项或多项所述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薄片 中的每个薄片在与所述针织品形成平面隔开的区域具有突出部,所述突出部从 所述针床的其中形成所述槽的表面进一步突出,所述针织品保持元件以其诸部 分中的一个部分插入两个相邻薄片的所述突出部之间。
22. 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一项或多项所述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针织 品保持元件沿其纵向延伸范围有两个双折皱,以将其插入两个相邻薄片的所述 突出部之间的部分设置在与所述针织品保持元件的其余部分的布置平面平行 且隔开的平面上,所述其余部分的布置平面基本上与所述两个薄片中的一个薄 片的布置平面相一致。
23. 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一项或多项所述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侧向界定所述槽的所述薄片在靠近其远离所述针床的侧面处相互连接成对,每个针在各 种情况下设置在相互连接的两个薄片之间和设置在相互不连接的两个薄片之 间。
24. 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一项或多项所述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薄片 刚性地相互连接成对。
25. 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一项或多项所述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每个针织品保持元件在靠近其远离所述针床的侧面处连接于至少一个相邻的针织品保 持元件,两个相互连接且相邻的针织品保持元件以其中间部分容纳在所述针床 的两个狭缝中,所述两个狭缝容纳不相互连接的两个薄片。
26. 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一项或多项所述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每个针织 品保持元件在靠近其远离所述针床的侧面处刚性地连接于至少一个相邻的针 织品保持元件。
27. 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一项或多项所述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每对相互 连接的针织品保持元件在其外侧在相应相邻薄片的所述突出部处具有凹陷,所 述薄片设置在所述针床本体的容纳所述两个相互连接的针织品保持元件的所 述相同狭缝中,所述凹陷形成具有减小的厚度且在相应的突出部处插入两个相 邻薄片之间的部分。
28. 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一项或多项所述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针织 机的机号基本上在每英寸32针和60针之间。
29. 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一项或多项所述的针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针织 机是圆型针织机,所述针床由圆筒构成,在所述圆筒中,所述槽形成在所述圆 筒的侧面上,且纵向地和平行于所述圆筒的轴线地定向。
30. —种针织品保持元件,用于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一项或多项所述的带有 舌针而没有沉降片的针织机。
全文摘要
一种带有舌针而没有沉降片的针织机(101),在针床(102)的两个容纳相应针(5)的相邻槽(103)之间包含的区域中的至少一些区域中包括针织品保持元件(106),该针织品保持元件具有形成用于针织品的止动台肩(107)的部分(106a);针织品保持元件(106)可根据命令从第一位置转移到第二位置,在该第一位置,针织品保持元件不与所形成的针织品相干涉,在该第二位置,在面向针织品形成平面(104)的区域中,针织品保持元件以部分(106a)插入两个相邻针(5)之间,从而保持位于两个相邻针(5)之间的针织品部分,在针从针床(102)的抽出运动过程中阻止针(5)夹带针织品,该抽出运动用来将先前形成的针织品环释放到其针杆(5b)上和/或配合针织机的喂纱或落纱处分配的纱线。
文档编号D04B15/06GK101484622SQ200780025219
公开日2009年7月15日 申请日期2007年7月3日 优先权日2006年7月7日
发明者E·罗纳迪, F·罗纳迪, T·罗纳迪 申请人:山德霓股份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