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织布的钩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52906阅读:132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筛分机设备,特别涉及一种用于织布的钩针。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钩针主要是用来编织的,钩针编织是以螺纹棉花线钩成的白色蕾丝钩针编织,是创造织物的一种方式,透 过一支钩针可将一条线编织成一片织物,进而将织物组合成衣着或家饰品等。钩针所编织的织物充满了无数个小环,透过钩子将线打活结,充做一环,接着将钩子从第一环穿入,钩头勾线,勾出另外一环,就能逐渐组成一排线串,最后一排会仅有一个活动环串在钩针上,新的一排可再返回勾在旧的一排上,于是线串上的环钩出无数排,就形成了一片钩针编织。与棒针编织的逻辑基本上是相同的,但不同在于钩针编织的花样比较自由,从头到尾仅有一支钩针与一根线,可钩出许多自由型与花型、圆型,甚至很容易钩出小型的立体织物,如手指玩偶等。钩针编织普及化的时间,可能是1800年代左右的欧洲,透过文献的了解,最早的钩针编织可能根本是没有钩针而使用手指的,以至于没有人工工具留下来的痕迹,也无法考据其历史。某些作家以这些手指编织的图片推测钩针编织的历史必定相当悠久,此论点同样也没有证据支持。其他的作家则认为,编结、编织这些方法,都是非常早期的编织方法之一,但至今尚未在有发现织品的考古年代中,发现以钩针编织法所织成的织物。

目前我国纺织机械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使用钩针的时候,纺织线会悬挂在钩针的外侧,不是很方便,因此,应该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的缺陷,提供一种用于织布的钩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是一种用于织布的钩针,包括下钩杆、钩头、上钩杆、前杆、转换块、后杆、线槽、扳手和执手;包括前杆,所述前杆一端连接转换块;所述转换块的一端连接后杆,所述后杆的一端设置有执手,所述执手的一侧设置有扳手,所述前杆、转换块和后杆的表面均设置有线槽,所述前杆的一端设置有上钩杆,且所述上钩杆的下方设置有下钩杆。

进一步的,所述上钩杆的一端设置有钩头。

进一步的,所述扳手为倾斜设置,且所述扳手和所述执手之间为活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转换块为椭圆形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上钩杆和所述下钩杆之间为活动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结构简单合理,连接合理,使用钩针可以钩织几乎所有的我们可见的物品、衣服,常见的钩针应用主要有衣服、玩偶、围巾、鞋子、裙子等。一般来说,钩织任何一件作品,事先通过基础的针法绘制图解,然后跟图解以及结构图钩织即可见成品。钩针图解就是基本钩针针法的综合运用。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1下钩杆;2、钩头;3、上钩杆;4、前杆;5、转换块;6、后杆;7、线槽;8、扳手;9、执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如图1所示,一种用于织布的钩针,包括下钩杆1、钩头2、上钩杆3、前杆4、转换块5、后杆6、线槽7、扳手8和执手9;包括前杆4,所述前杆4一端连接转换块5;所述转换块5的一端连接后杆6,所述后杆6的一端设置有执手8,所述执手8的一侧设置有扳手8,所述前杆4、转换块5和后杆6的表面均设置有线槽7,所述前杆4的一端设置有上钩杆3,且所述上钩杆3的下方设置有下钩杆1。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所述上钩杆3的一端设置有钩头2。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所述扳手8为倾斜设置,且所述扳手8和所述执手9之间为活动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所述转换块5为椭圆形结构。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所述上钩杆3和所述下钩杆1之间为活动连接。

本发明在使用时,钩针是一种编织艺术,简单易学,工具也不复杂,只需一根钩针,再加上钩针用的线或毛线等就行,其作品的特点是镂空图案较多。湘绣针法之一。以针引线,刺绣地上面,再以针刺绣地下面,不使绣线全伸而浮着于绣地,然后以针横刺线的中腰,使浮着的线两头凸起而成连续不断的颗粒。钩针要用最粗的线,专门适宜刺绣鸡冠和鸡冠花。是湘绣的一种特有针法,编织花边等用的带钩的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结构简单合理,连接合理,使用钩针可以钩织几乎所有的我们可见的物品、衣服,常见的钩针应用主要有衣服、玩偶、围巾、鞋子、裙子等。一般来说,钩织任何一件作品,事先通过基础的针法绘制图解,然后跟图解以及结构图钩织即可见成品。钩针图解就是基本钩针针法的综合运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