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针织织物结构及其编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147999阅读:1026来源:国知局
一种针织织物结构及其编织方法与制造工艺

本发明涉及纺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针织织物结构及其编织方法。



背景技术:

纺织品包括针织物和梭织物,其中针织物是由纱线顺序弯曲成线圈,而线圈相互串套而形成织物,而纱线形成线圈的过程,可以横向或纵向地进行,横向编织称为纬编织物,而纵向编织称为经编织物;针织物能在各个方向延伸,弹性好,因针织物是有孔状线圈形成,有较大的透气性能,手感松软。而梭织物是由两条或两组以上的相互垂直纱线,以90度角作经纬交织而成织物,纵向的纱线叫经纱,横向的纱线叫纬纱;因梭织物轻,纬纱延伸与收缩关系不大,亦不发生转换,因此织物一般比较紧密,挺硬。

在针织技术的横机生产领域中,由奇数个线圈行组成的花型组织,尤其是俗称四平空转的罗纹空气层组织,在织成如裙摆等宽度变化的织物时存在难以避免的质量问题。由于罗纹空气层组织是由奇数个线圈组成的花型组织,而现有横机生产中的引返编织必须在偶数行上进行,因此现有的做法是在上一个花型组织上加一行,同时在下一个花型组织上减一行,即将奇数个线圈行组成的花型组织改为偶数个线圈行组成的花型组织。如图1所示,该方法由于破坏了花型结构,使得相邻两个花型组织的线圈行数不一致,导致相邻两个花型组织连接处的孔洞较大而形成织物表面的洞眼,及相邻花型组织的线圈行松紧度差异较大而形成织物表面的横档,并有明显的线圈行数变化所带来的引返痕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针织织物结构,其运用于由奇数个线圈行组成的花型组织时,使相邻两个花型组织连接处与花型组织内部一样自然紧密无洞眼,可确保织物平整美观。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针织织物结构,包括多个由奇数个线圈行组成的花型组织,其中编织长度按编织顺序依次增长或缩短的多个花型组织构成引返部,所述长度依次变化的多个花型组织包括处理花型和非处理花型,所述处理花型的第一行线圈或最后一行线圈包括沿编织长度方向衔接的正常编织部和交替编织部;

所述处理花型的正常编织部的编织长度与相邻较短的非处理花型的编织长度相同,所述交替编织部的编织长度为所述处理花型与所述较短的非处理花型的编织长度的差值;

所述交替编织部编织于所述正常编织部与所述较短的非处理花型之间,其包括线圈互相交替的两行线圈行。

在横机编织中,只有机头从机床两端出发所编织的线圈行才能自由地设定或选择长度,固由奇数个线圈行组成的花型组织在进行引返编织时,当某一个花型组织的最后一行线圈编织完时,机头是处在机床的两端中间的某个位置,所以机头随后返回机床一端所编织的下一个花型组织的第一行线圈的编织长度只能与上一个花型组织的编织长度相同,而再之后机头从机床端部出发,所编织的线圈长度才可以增长或缩短。上述操作的结果是,上一个花型组织多了一行与其长度一样的线圈,而下一个花型组织少了一行与其长度一样的线圈。以罗纹空气层组织为例,如图1-5所示,其是由三行线圈行组成的花型组织的织物,一旦进行引返编织,则当一个花型组织编织完时而机头处于机床两端之间的位置,该花型组织的线圈行数变成四行,而与该花型组织相邻的一个花型组织的线圈行数变成两行,固破坏了原本的花型组织结构,相邻两个花型组织的线圈行数不一,较短的花型组织与较长的花型组织相邻处的夹角处的孔洞易过大,而体现于织物表面,形成横档或洞眼等问题。

本发明通过将引返部中的花型组织分为处理花型和非处理花型,并将处理花型的第一行线圈或最后一行线圈分为正常编织部和交替编织部,避免了增减行,很好地保护了花型结构,避免了孔洞过大的问题。以引返部中的花型组织的编织长度于右侧按编织顺序依次增长的情况为例,如图6所示,当一个处于奇数行的花型组织编织完时,机头处在机床的两端之间,此时通过回踢操作换行并继续沿上一个花型组织的最后一行线圈编织的方向进行跳针编织,至与下一个编织长度较长的花型组织的一端相齐,随后换行折返并继续进行跳针编织,两行跳针编织的线圈互相交替,以织完下一个花型组织的交替编织部,再通过回踢操作换行并继续通过全针编织织完该花型组织的正常编织部。所述交替部的两行线圈行的线圈互相交替,使得该两行线圈行所构成的交替编织部的密度与正常编织部相当,所述密度指单位区域或空间内的线圈个数,同时由于所述交替编织部与正常编织部的长度关系,使该两编织部共同组成了下一个编织长度较长的花型组织的第一行线圈,从而避免了该较长花型组织的减行操作。虽然交替编织部与正常编织部处于不同行,同时交替编织部内的互相交替的两行线圈行也处于不同行,但由于所述两编织部的密度相当,以及线自身的伸缩性及线圈的伸缩性,其在织物表现时没有任何痕迹,所述两编织部在织物表现上很好地构成了该花型组织的第一行线圈,从而每个花型组织依旧是相同的奇数行线圈,无需破坏花型组织的结构,织物表面平整美观。

作为优选,所述交替编织部每行线圈行中相邻线圈之间的距离大于花型组织其他部分的线圈行中相邻线圈之间的距离。

作为优选,所述交替编织部每行线圈行的张紧力大于花型组织其他部分线圈行的张紧力。

作为优选,所述交替编织部的密度与花型组织其他部分的密度相等。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如上述针织织物结构的编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第一回踢处理:

若所述引返部中的花型组织编织长度按编织顺序依次增长,则在所述处理花型的前一个非处理花型编织结束时进行回踢处理;

若所述引返部中的花型组织编织长度按编织顺序依次缩短,则在所述处理花型的正常编织部编织结束时进行回踢处理;

步骤2,交替编织:

进行两行线圈行的交替编织,同时进行减度目值处理,以织得所述交替编织部;

步骤3,第二回踢处理:

于交替编织结束时进行回踢处理,并继续编织。

作为优选,所述步骤2中的交替编织具体为:

步骤2.1,第一跳针编织:进行跳针编织,从所述第一回踢处理结束端至与相邻两个花型组织中编织长度较长的花型组织一端相齐的位置处;

步骤2.2,换行并反向编织;

步骤2.3,第二跳针编织:继续进行跳针编织,至编织完所述交替编织部。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跳针编织及第二跳针编织具体为:每跳一针,编织一针。

作为优选,所述步骤2中所述减度目值处理具体为:增加线圈行张紧力,以使所述交替编织部每行线圈行的张紧力大于花型组织其他部分线圈行的张紧力。

本发明的优点是:在进行由奇数行线圈组成的花型组织编织时,无需通过增减行来实现引返编织,保护了花型组织的结构,避免了织物表面的横档或洞眼。一方面极大地提高了织物的质量及美观度,另一方面丰富了织物的表现形式,克服了原有的一些织物设计与编织技术之间的矛盾。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织物表现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的右边加针引返的织物结构示意图;

图3为现有技术的右边减针引返的织物结构示意图;

图4为现有技术的左边加针引返的织物结构示意图;

图5为现有技术的左边减针引返的织物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右边加针的织物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右边减针的织物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左边加针的织物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左边减针的织物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6中正常编织部的线圈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6中交替编织部的线圈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的引返编织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1-正常编织部;2-交替编织部;3-第一编织行;4-第二编织行;5-第三编织行;6-第一跳针编织行;7-第二跳针编织行。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6-9所示,一种针织织物结构,包括多个由奇数个线圈行组成的花型组织,且编织长度按编织顺序依次增长或缩短的多个花型组织构成引返部,引返部中处于奇数行的花型组织与其后一个的花型组织之间具有特殊结构。本发明以罗纹空气层组织为例,罗纹空气层组织俗称四平空转组织,其由3行线圈组成,所述3行线圈按编织顺序依次为第一编织行3、第二编织行4、第三编织行5。在横机编织中,一般的,所述三行编织行依次为前床编织行、后床编织行、前后床编织行,但是为了避免在结构较为复杂的前后床编行上进行引返编织,也可调整所述三行编织行的编织顺序为后床编织行、前后床编织行、前床编织行,或者前后床编织行、前床编织行、后床编织行,以使引返编织在前床编织行或后床编织行上进行,避免质量问题的产生,如横档等。

以右边加针引返的织物结构为例,如图6、10、11所示,由于第一个花型组织编织完时,机头处于机床两端中间的某个位置,固将下一个花型组织的第一行线圈分为正常编织部1和交替编织部2,以此类推。所述正常编织部1采用与结构不作处理的花型组织部分相同的编织方法进行编织,其编织长度与该花型组织前一个较短的花型组织的编织长度相同。所述交替编织部2包括线圈互相交替的第一跳针编织行6及第二跳针编织行7,所述两线圈行通过跳针编织而得,所述跳针编织具体为跳一针编织一针的编织形式,第一行线圈跳过不织的针恰为第二行所织的针。由于跳针编织的缘故,使得交替编织部2每行线圈行中相邻线圈的连线长度大于其他部分的相邻线圈连线长度,固对交替编织部2的线圈行进行减度目值处理,使其张紧力大于其他部分线圈行的张紧力,从而使交替编织部2的密度与正常编织部1相等,所述相等意为在织物具体表现上几乎没有差异。另,由于横机的动作原理,在全针编织转化为跳针编织,或跳针编织转换为全针编织时,需进行回踢处理而换行,固所述交替编织部2的位置处于奇数行较短的花型组织的第三编织行5与其后一个较长花型组织的第一编织行3的正常编织部1之间。所述回踢处理意为:机头快速地经过两次折返后,换行,同时编织方向依旧与该处理前的编织方向相同。

上述针织织物结构通过将处于偶数行上较长的花型组织的第一编织行3分为正常编织部1与交替编织2,避免了现有技术需将相邻两个花型组织通过增减行来实现引返编织,以至一个花型组织为4行线圈,另一个花型组织为2行线圈,而保持了原本花型组织的3行的线圈行数。虽然做处理的一行线圈的正常编织部1与交替编织部2处于不同行,同时交替编织部2中两次跳针编织的线圈行也处于不同行,但通过对交替编织部2的减度目处理,同时线自身或线圈的伸缩性,以至在具体织物的表现上,没有任何处理痕迹,织物表面平整美观。

如图7-9所示为其他三种形式的引返编织织物结构,其主要结构与原理与上述织物相同,固不再赘述。

一种如上述针织织物结构的编织方法:

若所述引返部中的花型组织编织长度按编织顺序依次增长,则如图6、8、12所示,具体步骤为:

步骤1,第一回踢处理:

于所述处理花型的前一个非处理花型的第三编织行编织结束时进行回踢处理,以换行并将机头的全针编织模式转换为跳针编织模式,同时机头的编织方向经过两次折返后依旧沿回踢处理前机头编织的方向。

步骤2,交替编织:

步骤2.1,跳针编织:进行跳针编织,同时进行增加张紧力的减度目值处理,具体为每跳一针编织一次,从第一回踢处理后编织至与所述处理花型的其他线圈行一端相齐的位置处,以织得所述第一跳针编织行6;

步骤2.2,机头反向编织,同时换行;

步骤2.3,第二跳针编织:继续进行每跳一针编织一次的跳针编织,同时进行增加张紧力的减度目值处理,所编织的针恰为步骤2.1所跳过的针,固两次跳针编织的线圈互相交替,至编织完所述交替编织部2,以织得所述第二跳针编织行7;

步骤3,第二回踢处理:

于交替编织结束时再次进行回踢处理,以换行并将机头的跳针编织模式转换为全针编织模式,同时机头的编织方向经过两次折返后依旧沿该次回踢处理前的编织方向,并继续编织所述处理花型第一编织行3的正常编织部1。

若所述引返部中的花型组织编织长度按编织顺序依次缩短,则如图7、9、12所示,具体步骤为:

步骤1,第一回踢处理:

于处理花型的第三编织行5的正常编织部1编织结束时进行回踢处理,以换行并将机头的全针编织模式转换为跳针编织模式,同时机头的编织方向经过两次折返后依旧沿回踢处理前机头编织的方向。

步骤2,交替编织:

步骤2.1,跳针编织:进行跳针编织,同时进行增加张紧力的减度目值处理,具体为每跳一针编织一次,从第一回踢处理后编织至与该花型组织的其他线圈行一端相齐的位置处,以织得所述第一跳针编织行6;

步骤2.2,机头反向编织,同时换行;

步骤2.3,第二跳针编织:继续进行每跳一针编织一次的跳针编织,同时进行增加张紧力的减度目值处理,所编织的针恰为步骤2.1所跳过的针,固两次跳针编织的线圈互相交替,至编织完所述交替编织部2,以织得所述第二跳针编织行7。

步骤3,第二回踢处理:

于交替编织结束时再次进行回踢处理,以换行并将机头的跳针编织模式转换为全针编织模式,同时机头的编织方向经过两次折返后依旧沿该次回踢处理前的编织方向,并继续编织下一个非处理花型的第一编织行3。

上述引返编织的处理方法及所织得织物结构,有效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对于由奇数行线圈组成的花型组织在进行引返编织时,需进行加减线圈行的情况,从而避免了对原有花型组织的破坏所导致的织物表面的横档及破洞等影响美观的质量问题。本发明一方面极大地提高了织物的质量及美观度,另一方面丰富了织物的表现形式,克服了原有的一些织物设计与编织技术之间的矛盾。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该具体实施方式是基于本发明整体构思下的一种实现方式,而且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