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顶袜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59321阅读:392来源:国知局
一种顶袜管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织袜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顶袜管。



背景技术:

目前,在生产袜子时,一般是先在袜机的针筒中生产半成品的袜子,此时袜子的袜头是未经缝合的,然后用转移装置将半成品的袜子从针筒取出,并转移到缝头盘上,然后用缝头机将袜子的袜头缝好。转移装置通常都具有转移齿。

目前使用的顶袜管1如图1所示,在袜线的转移过程中,要将位于针筒2内部的顶袜管1内的袜线3转移至顶袜管1上部的转移装置的转移齿5上。袜线3的线圈首端31位于顶袜管1顶部外侧,并套于顶袜管1外部的针筒2上的袜针4上,袜线3的线圈尾端32为于顶袜管1内部,转移袜线时只需向上移动顶袜管1即可。由于针筒2顶部安装部件生克片7的限制,顶袜管1的顶部11与针筒2上的袜针4的相对水平距离很大,在推袜线的过程中,如图2至图3所示,针筒2上的袜针4上套的袜线3的线圈首端31与其在顶袜管顶部11之间的距离拉的过大,容易造成袜线3从袜针4上滑落难以转移到转移齿5上。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顶袜管,在推袜线的过程中,能够将线圈顺利的从袜针转移到转移齿上。

一种顶袜管,顶袜管的顶部周向向外连接着齿状结构。其中,所述齿状结构为圆环片,所述圆环片的大圆端的端部呈齿状,所述圆环片的小圆端与所述顶袜管的顶部相连接。或者,所述顶袜管的顶部具有凹槽,所述顶袜管还具有托针,所述齿状结构由所述托针的底部连接所述凹槽后而构成。

进一步地,所述齿状结构的最外缘与针筒上袜针的间距为0-5mm,并且 所述齿状结构位于针筒的轴心线与袜针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齿状结构的齿根圆半径小于生克片端部距离针筒轴心线的最短水平距离。

进一步地,所述齿状结构的齿状端部的槽宽大于或者等于生克片的片厚。

进一步地,所述齿状结构的齿数与针筒上生克片的个数相同,所述齿状结构的齿槽周向位置与生克片相对针筒轴心线的周向位置相一致。

所述的顶袜管,还具有定位销槽,所述定位销槽位于所述顶袜管的侧壁。

进一步地,所述托针的底部具有挂钩,所述挂钩与所述顶袜管的顶部的凹槽为可拆式连接。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顶袜管还具有托针压环,所述托针压环的外径与所述顶袜管的顶部的内径相同,所述托针压环压于托针与所述凹槽的连接处。

本实用新型将顶袜管的顶部与针筒上的袜针的相对距离缩小,并且顶袜管的顶部可以避开生克片,易于袜线的转移。并能够使转移过程中的袜线不再松散;使袜线中的全部袜线易于从袜针上脱圈从而顺利地转移到转移装置上;在袜线由多股袜线组成时,所述多股袜线能够全部从袜针上脱离并且顺利地转移到转移装置上;在袜线的线圈端从袜针上脱离并转移到转移装置上的途中不会发生脱落,从而成功转移。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顶袜管1的实施方式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顶袜管1使用时的一种实施方式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顶袜管1使用时的一种实施方式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剖面结构图。

图5为图4所示的齿状结构12的放大示意图。

图6为图4所对应的三维立体结构图。

图7为图6所示的齿状结构12的放大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步骤1的剖面示意图。

图9为图8所示的齿状结构12、线圈3及生克片7的放大示意图。

图10为图8所对应的三维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所示的齿状结构12、线圈3及生克片7的放大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步骤2的示意图。

图13为图12所对应的三维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步骤3的示意图。

图15为图14所对应的三维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三维立体结构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的托针15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的托针压环16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的托针压环16的安装示意图。

其中,1-顶袜管,11-顶部,12-齿状结构,7-生克片,2-针筒,4-袜针,3-袜线,31-线圈首端,32-线圈尾端,13-定位销槽,14-圆环片,141-大圆端,142-小圆端,5-转移齿,111-凹槽,15-托针,151-挂钩,152-托针身,153-托针头,16-托针压环,161-圆柱管,162-圆台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其中相同的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

如图4至图7所示,一种顶袜管,顶袜管1的顶部11周向向外连接着齿状结构12。

如图4至图11所示,所述顶袜管1在上移过程中,所述齿状结构12的齿槽间隙可以避开生克片7,并且缩小顶袜管1的顶部11与针筒2上的袜针4的相对距离。在使用顶袜管1推袜线3时,顶袜管1的齿状结构12的外沿对袜线3的线圈尾端32施力,令移动过程中的袜线3的线圈首端31与线圈尾端32之间的距离不至过大,易于袜线3从袜针4上退圈并转移到转移装置的转移齿5上。

优选地,所述齿状结构12的最外缘与针筒2上袜针4的间距为0-5mm,并且所述齿状结构12位于针筒2的轴心线与袜针4之间。齿状结构12的最外缘与针筒2上袜针4的间距尽可能的接近0mm,可以最大程度的缩小顶袜管1的顶部11与针筒2上袜针4之间的距离,易于袜线3的转移。

优选地,所述齿状结构12的齿根圆半径小于生克片7端部距离针筒2轴心线的最短水平距离。此种结构防止在推袜线的过程中,顶袜管1的齿状结构12与生克片7发生碰撞。

优选地,所述齿状结构12的齿状端部的槽宽大于或者等于生克片7的片厚。齿状结构12的齿状端部的槽宽大于或者等于生克片7的片厚可以防止在推袜线的过程中,顶袜管1的齿状结构12与生克片7发生碰撞。齿状结构12的齿状端部的槽宽尽可能的等于生克片7的片厚可以使齿状结构12的齿状端部的齿部足够宽以令齿状端部的齿部的尾部上方面积足够的大,在顶袜管1上移动推袜线3时,更好的推动袜线3。

优选地,所述齿状结构12的齿数与针筒2上生克片7的个数相同,所述齿状结构12的齿槽周向位置与生克片7相对针筒2轴心线的周向位置相一致。此种结构防止在推袜线的过程中,顶袜管1的齿状结构12与生克片7发生碰撞。

如图6所示,所述的顶袜管还具有定位销槽13,所述定位销槽13位于所述顶袜管1的侧壁。用于实现顶袜管1的齿状结构12的齿槽的周向位置与针筒2顶部上方生克片7的周向位置竖直方向相对应的定位。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4至图7所示,所述齿状结构12为圆环片14,所述圆环片14的大圆端141的端部呈齿状,所述圆环片14的小圆端142与所述顶袜管1的顶部11相连接。优选地,所述圆环片14的大圆端141高于小圆端142。

应用本实用新型时,如图8至图15所示,在步骤1至步骤3中,所述顶袜管1竖直放置于针筒2内,圆环片14位于顶部。袜线3的线圈首端31位于顶袜管1顶部外侧,并套于顶袜管1外部的针筒2上的袜针4上,袜线3的线圈尾端32为于顶袜管1内部,转移齿5位于顶袜管1上方。移动针筒2及其内部的顶袜管1使针筒2及顶袜管1的轴心线与转移齿5所在圆周的轴心线对齐。沿着轴心线旋转并移动顶袜管1使其圆环片14的大圆端141的齿槽的周向位置与针筒2顶部上方生克片7的周向位置竖直对应。沿着顶袜管1的轴心线竖直向上移动顶袜管1,顶袜管1的顶部11的圆环片14的大圆端141尾部顶端推动袜线3,即可将袜线3移至转移齿5上。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6所示,所述顶袜管1的顶部11具有凹槽111,所述顶袜管1还具有托针15,所述齿状结构12由所述托针15的底部连接所述凹槽111后而构成。

应用本实用新型时,将安放好托针15的顶袜管1竖直放置于针筒2内,托针15顶部置于上方。袜线3的线圈首端31位于顶袜管1顶部外侧,并套于顶袜管1外部的针筒2上的袜针4上,袜线3的线圈尾端32为于顶袜管1内部,转移齿5位于顶袜管1上方。移动针筒2及其内部的顶袜管1使针筒2及顶袜管1的轴心线与转移齿5所在圆周的轴心线对齐。沿着轴心线移动并旋转顶袜管1使托针15之间间隙的周向位置与针筒2顶部上方生克片7的周向位置竖直对应。沿着顶袜管1的轴心线竖直向上移动顶袜管1,顶袜管1的顶部11上的托针15的尾部顶端推动袜线3,即可将袜线3移至转移齿5上。

优选地,如图17所示,所述托针15的底部具有挂钩151,所述挂钩151与所述顶袜管1的顶部11的凹槽111为可拆式连接。

优选地,所述托针15为片状结构,并且还包括:托针身152和托针头153。所述托针身152为竖直杆状结构,托针身152的底端连接所述挂钩151的尾端;所述托针头153也为杆状结构,托针头153的一端与托针身152的顶端连接,连接角度为0°到180°,以保证,在托针15的挂钩151与顶袜管1的顶部11的凹槽111连接时,托针15的托针头153的另一端沿着顶袜管1的轴心线向外伸展构成齿状结构12。从而能够在应用顶袜管1转移袜线3时通过托针头153的另一端顺利的顶到袜线3。优选地,所述角度为135°。更优选地,所述托针头153的另一端的尾部具有折钩或者变宽,以使托针头153的另一端的尾部的顶端的面积变大,在顶袜管1上移推动袜线3时,更好的推动袜线3。

优选地,如图18所示,所示顶袜管还具有托针压环16,所述托针压环16的外径与所述顶袜管1的顶部11的内径相同,所述针托压环16压于所述托针15与所述凹槽111的连接处。

优选地,所述托针压环16的底部为圆柱管161,所述圆柱管161的顶部为圆台管162。所述圆柱管161的外径与所述顶袜管1的顶部11的内径相同,压于顶袜管1顶部11的内侧。所述圆台管162压于所述托针15的挂钩151与所述凹槽111的连接处。如图19所示,所述托针压环16位于顶袜管1顶部 11的内侧,用于实现托针15与所述凹槽111的紧密连接。所述托针压环16的底部尾端外侧与顶袜管1的顶部11的内侧可以通过螺纹实现紧固连接。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较优选的具体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进行的通常变化和替换都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