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组分热轧复合无纺布的生产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00438阅读:411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组分热轧复合无纺布的生产机构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复合无纺布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双组分热轧复合无纺布的生产机构。



背景技术:

纺粘无纺布为连续长丝纤维组成的纤网,与同克重的同种短纤维无纺布相比,纵向强度更高,但其成网均匀度和表面覆盖性较差;熔喷无纺布为超细纤维结构,布面表面积大,空隙率小,过滤效率高,表面覆盖性及屏蔽性能好,但其强度低,耐磨性较差,为此出现了性能更佳的复合无纺布,并广泛的运用于诸多领域。但是,在一些多于三层的复合无纺布生产时,传统的生产方式将多层纺粘无纺布和熔喷无纺布分别做好后再在一台成网机上进行复合固结,采用这种方式不仅生产效率不高,而且对复合无纺布的透气性、阻隔性以及手感都有一定的影响;其次,市面上对于纺粘双组分无纺布需求量逐渐增加,但是传统的生产机构在双组分无纺布生产上存在效率不高的问题。为此,需要一种能提高生产效率、提升复合无纺布性能以及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的双组分复合无纺布生产机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双组分热轧复合无纺布的生产机构。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双组分热轧复合无纺布的生产机构,包括有多台用于形成熔喷无纺布层的熔喷机、多台用于形成纺粘无纺布层纺粘机、多台成网机、轧机和热风烘箱,其中,所述纺粘机包括有依工艺顺序连接的挤压机、过滤器、纺丝泵、纺丝器和牵引器,每一所述纺粘机的挤压机、过滤器和纺丝泵均有两组,双组份材料分别从两组挤压机中输入并于纺丝器中汇合,最终形成双组份纺粘无纺布层;多台所述熔喷机和纺粘机相互排列且熔喷机和纺粘机之间可调整位置关系;每台纺粘机下方均设置有一台相对应的用于纺粘无纺布层成网的成网机;各所述熔喷无纺布层和双组份纺粘无纺布层于轧机的入口前汇合。

进一步,所述熔喷机位于共用同一成网机的纺粘机下游。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的方案,其有益效果在于通过调节熔喷机和纺粘机之间的排列方式,使得企业可根据复合无纺布的要求对生产线进行调整,为企业节省了生产成本;通过预先将每台纺粘机形成纺粘无纺布层由成网机单独成网,且熔喷机位于共用同一成网机的纺粘机下游,采用这种生产方式,提高了复合无纺布的生产效率,优化了生产工艺,同时能够对复合无纺布中的熔喷层进行准确控制;通过轧机将熔喷无纺布层和双组份纺粘无纺布层进行固结成复合无纺布,其次,通过纺粘机将双组份材料形成为双组份纺粘无纺布层,从而提升复合无纺布的手感,透气性以及阻隔性等性能,使产品能一较低的克重达到较高克重的手感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纺粘机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纺粘机,11-挤压机,12-过滤器,13-纺丝泵,14-纺丝器,15-牵引器,2-熔喷机,3-成网机,4-轧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参见附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一种双组分热轧复合无纺布的生产机构,包括有多台用于形成熔喷无纺布层的熔喷机2、多台用于形成纺粘无纺布层的纺粘机1、多台成网机3和轧机4,其中,在本领域中,熔喷层简称M,纺粘层简称S;多台熔喷机2和纺粘机1相互排列组合,且熔喷机2和纺粘机1的排列顺序可根据复合无纺布生产需求进行调整,例如生产SSS或SMMMS类型的复合无纺布,熔喷机2和纺粘机1所采用的排列方式均不同。

参见附图1和附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纺粘机1包括有挤压机11、过滤器12、纺丝泵13、纺丝器14和牵引器15,每一所述纺粘机1的挤压机11、过滤器12和纺丝泵13均有两组,双组份材料分别从两组挤压机11中输入并于纺丝器14中汇合,最终形成双组份纺粘无纺布层;每台纺粘机1下方均设置有一台相对应的用于纺粘无纺布层成网的成网机3,其中,纺粘机1采用双组分原材料,如PP和PE。每种组分材料均依次经过挤压机11、过滤器12和纺丝泵13,依次进行挤压、过滤、计量等工序后,再通过纺丝器14和牵引器15混合形成双组分纺粘无纺布层;其次,熔喷机2位于共用同一成网机3的纺粘机1下游,使得熔喷无纺布层具有纺粘无纺布层的承载,克服熔喷无纺布层的最低克重限制的问题。其次,双组分无纺布的性能比单组分无纺布的性能更优秀,从而提高复合无纺布的性能,尤其是透气性、手感以及阻隔性。

在本实施例中,熔喷无纺布层和双组份纺粘无纺布层于轧机4的入口前汇合,其中,轧机4用于承接熔喷无纺布层和双组份纺粘无纺布层,并将熔喷无纺布层和双组份纺粘无纺布层固结成复合无纺布。采用上述的方式,进一步提升复合无纺布的性能,同时轧机的轧点可使产品的外观有差异化的表现。

以上所述之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作出更多可能的变动和润饰,或修改均为本实用新型的等效实施例。故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之思路所作的等同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