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环保面料的节能制作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626403阅读:91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服装面料的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环保面料的节能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面料就是用来制作服装的材料,作为服装三要素之一,面料不仅可以诠释服装的风格和特性,而且直接左右着服装的色彩、造型的表现效果。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品位的日益提高,着装理念也发生了新的变化,由过去传统的注重结实耐穿、防寒保暖到转变为当今的崇尚时尚、运动休闲,强调环保抗污染、保健、舒适合体、随意自然又美丽大方的服装。随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被大量应用到衣服面料上,因而出现了抗菌防螨、吸热保温、抗紫外线、防水防静电、吸汗透湿、耐火阻燃等形形色色的功能性服装面料。因此,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上,功能性面料将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亲密助手,从而衍生出各种各样的面料的制备方法。

现有技术中的面料虽然具备了形形色色的多种功能,但面料结构设计过于复杂、原料配置不够合理、生产工艺不科学、生产流程不高效、制备过程不环保等等,导致面料的加工成本提高,面料的质量也开始下降。因此,需要开拓一种新的、科学高效的、节能环保的面料制作方法,来改善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为服装行业开拓更好的发展方向。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环保面料的节能制作方法,本发明的环保面料制备方法,节能减材,采用的预加工定型成分环保无污染,且材料廉价。

本发明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环保面料的节能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取20-40kg水,边搅拌边加入4-5kg的水溶性发泡剂,搅拌速度为100-200r/min,得到混合物一;

步骤二、步骤一的混合物一搅拌20-30min后,在搅拌速度不变的状态下,依次加入钛白粉5-10kg、滑石粉3-7kg、空心玻璃微珠10-12kg和5-6kg泡沫稳定剂进去,搅拌均匀,搅拌30-40min后,得到混合物二;

步骤三、再向步骤二的混合物二中加入50-100kg的水性丙烯酸树脂并搅拌均匀,保持和步骤一和步骤二相同的搅拌速度,再依次加入1-2kg交联剂和氨水,得到混合物三,通过调节氨水的加入量来调节混合物的ph,使ph值在7.5-8.5;

步骤四、向步骤三的混合物三中加入3-4kg增稠剂,得到混合物四,将混合物四的粘度调整在1200-1400pas/25℃之间即可;

步骤五、将环保面料原料浸泡在步骤四制得的混合物四中2-3天;

步骤六、将步骤五得到的环保面料原料送入烘干机中烘干,烘干温度在60-80℃,再经辊轮冷压定型即可编织成环保面料。

优选的,所述步骤一的水溶性发泡剂的浓度在10-15%,该浓度下不会发泡剂的性能最优,不会对后续的制备产生影响。

优选的,所述步骤二的滑石粉颗粒直径小于4mm,有利于成分充分溶解在液体环境中,提高材料的利用率,避免浪费材料,可节约成本且提高产品质量。

优选的,所述步骤二的搅拌过程可在加热状态下进行,加热温度为60-80℃,有利于加快制备的速度,缩短制备流程。

优选的,所述步骤三氨水采用胶头滴管进行加入,有利于更精准的控制ph值。

优选的,所述步骤四增稠剂为甲基纤维素、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羟甲基纤维素钠和羟乙基纤维素中的任一种,该材料环保无污染,并且成本低廉。

优选的,所述步骤五环保面料原料为聚酯纤维、羊毛纤维、麻纤维和丝纤维中的任一种或多种,该原料成本低廉,且制得的面料质量较为优良。

优选的,所述步骤六烘干至面料含水量在5-7%时,转至常温下自然晾干,有利于避免面料成分或结构在加热时受损。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中添加的滑石粉,有利于制得的面料表面光滑,色泽鲜艳,并且提高面料的韧性。

本发明中加入的水溶性发泡剂,有利于浸泡过的面料韧性良好,拉伸强度高,配合本发明的环保面料原料主要为天然纤维材料,更能有效的保护纤维成分不被破坏,提高各纤维成分性能。

本发明的面料原料和增稠剂均为纤维素成分,其节能环保,制得的面料对人体也不会产生坏处,纯天然无刺激。

本发明的环保面料制备方法,节能减材,采用的预加工定型成分环保无污染,且材料廉价,制得的面料结实且有良好的韧性。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环保面料的节能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取40kg水,边搅拌边加入5kg的水溶性发泡剂,搅拌速度为200r/min,得到混合物一;

步骤二、步骤一的混合物一搅拌30min后,在搅拌速度不变的状态下,依次加入钛白粉10kg、滑石粉7kg、空心玻璃微珠12kg和6kg泡沫稳定剂进去,搅拌均匀,搅拌40min后,得到混合物二;

步骤三、再向步骤二的混合物二中加入100kg的水性丙烯酸树脂并搅拌均匀,保持和步骤一和步骤二相同的搅拌速度,再依次加入2kg交联剂和氨水,得到混合物三,通过调节氨水的加入量来调节混合物的ph,使ph值在8.5;

步骤四、向步骤三的混合物三中加入4kg增稠剂,得到混合物四,将混合物四的粘度调整在1400pas/25℃之间即可;

步骤五、将环保面料原料浸泡在步骤四制得的混合物四中3天;

步骤六、将步骤五得到的环保面料原料送入烘干机中烘干,烘干温度在80℃,再经辊轮冷压定型即可编织成环保面料。

步骤一的水溶性发泡剂的浓度在15%,该浓度下不会发泡剂的性能最优,不会对后续的制备产生影响。

步骤二的滑石粉颗粒直径小于4mm,有利于成分充分溶解在液体环境中,提高材料的利用率,避免浪费材料,可节约成本且提高产品质量。

步骤二的搅拌过程可在加热状态下进行,加热温度为80℃,有利于加快制备的速度,缩短制备流程。

步骤三氨水采用胶头滴管进行加入,有利于更精准的控制ph值。

步骤四增稠剂为甲基纤维素,该材料环保无污染,并且成本低廉。

步骤五环保面料原料为聚酯纤维、羊毛纤维、麻纤维和丝纤维的组合,该原料成本低廉,且制得的面料质量较为优良。

步骤六烘干至面料含水量在7%时,转至常温下自然晾干,有利于避免面料成分或结构在加热时受损。

实施例2

一种环保面料的节能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取20kg水,边搅拌边加入4kg的水溶性发泡剂,搅拌速度为100r/min,得到混合物一;

步骤二、步骤一的混合物一搅拌20min后,在搅拌速度不变的状态下,依次加入钛白粉5kg、滑石粉3kg、空心玻璃微珠10kg和5kg泡沫稳定剂进去,搅拌均匀,搅拌30-40min后,得到混合物二;

步骤三、再向步骤二的混合物二中加入50kg的水性丙烯酸树脂并搅拌均匀,保持和步骤一和步骤二相同的搅拌速度,再依次加入1kg交联剂和氨水,得到混合物三,通过调节氨水的加入量来调节混合物的ph,使ph值在7.5;

步骤四、向步骤三的混合物三中加入3kg增稠剂,得到混合物四,将混合物四的粘度调整在1200pas/25℃之间即可;

步骤五、将环保面料原料浸泡在步骤四制得的混合物四中2天;

步骤六、将步骤五得到的环保面料原料送入烘干机中烘干,烘干温度在60℃,再经辊轮冷压定型即可编织成环保面料。

步骤一的水溶性发泡剂的浓度在10%,该浓度下不会发泡剂的性能最优,不会对后续的制备产生影响。

步骤二的滑石粉颗粒直径小于4mm,有利于成分充分溶解在液体环境中,提高材料的利用率,避免浪费材料,可节约成本且提高产品质量。

步骤二的搅拌过程可在加热状态下进行,加热温度为60℃,有利于加快制备的速度,缩短制备流程。

步骤三氨水采用胶头滴管进行加入,有利于更精准的控制ph值。

步骤四增稠剂为羟乙基纤维素,该材料环保无污染,并且成本低廉。

步骤五环保面料原料为聚酯纤维、羊毛纤维和麻纤维的组合,该原料成本低廉,且制得的面料质量较为优良。

步骤六烘干至面料含水量在5%时,转至常温下自然晾干,有利于避免面料成分或结构在加热时受损。

实施例3

一种环保面料的节能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取20kg水,边搅拌边加入4kg的水溶性发泡剂,搅拌速度为120r/min,得到混合物一;

步骤二、步骤一的混合物一搅拌30min后,在搅拌速度不变的状态下,依次加入钛白粉10kg、滑石粉7kg、空心玻璃微珠11kg和6kg泡沫稳定剂进去,搅拌均匀,搅拌30min后,得到混合物二;

步骤三、再向步骤二的混合物二中加入50kg的水性丙烯酸树脂并搅拌均匀,保持和步骤一和步骤二相同的搅拌速度,再依次加入2kg交联剂和氨水,得到混合物三,通过调节氨水的加入量来调节混合物的ph,使ph值在8.5;

步骤四、向步骤三的混合物三中加入3kg增稠剂,得到混合物四,将混合物四的粘度调整在1200pas/25℃之间即可;

步骤五、将环保面料原料浸泡在步骤四制得的混合物四中2天;

步骤六、将步骤五得到的环保面料原料送入烘干机中烘干,烘干温度在60℃,再经辊轮冷压定型即可编织成环保面料。

步骤一的水溶性发泡剂的浓度在11%,该浓度下不会发泡剂的性能最优,不会对后续的制备产生影响。

步骤二的滑石粉颗粒直径小于4mm,有利于成分充分溶解在液体环境中,提高材料的利用率,避免浪费材料,可节约成本且提高产品质量。

步骤二的搅拌过程可在加热状态下进行,加热温度为68℃,有利于加快制备的速度,缩短制备流程。

步骤三氨水采用胶头滴管进行加入,有利于更精准的控制ph值。

步骤四增稠剂为羟丙基甲基纤维素,该材料环保无污染,并且成本低廉。

步骤五环保面料原料为聚酯纤维、麻纤维和丝纤维的组合,该原料成本低廉,且制得的面料质量较为优良。

步骤六烘干至面料含水量在6%时,转至常温下自然晾干,有利于避免面料成分或结构在加热时受损。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