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衣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00793阅读:215来源:国知局
干衣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烘干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干衣机。



背景技术:

干衣机是利用加热方式对洗好的衣物进行烘干的清洁类设备,其加热方式主要包括电加热和天然气加热。干衣机的工作原理是:在进风通道内风机的上游设置加热装置,加热装置可以对冷风进行加热变成热风,加热后的热风再通过风机引入到滚筒内对衣物进行加热烘干。采用上述结构的干衣机一般在冷风加热和热风传送上损失的热量较多,从而导致整机的能耗提高。除了采用上述结构的非热泵型干衣机,现有的干衣机还包括热泵型干衣机,其具有能效等级高的优点,但是热泵型干衣机的结构往往比较复杂,同时成本也远高于前述的非热泵型干衣机。也就是说,现有的干衣机无法在结构简单、成本低的前提下有效降低干衣机的能耗。

因此,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干衣机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即为了解决现有的干衣机无法在结构简单、成本低的前提下有效降低干衣机的能耗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干衣机,该干衣机包括:滚筒和与滚筒相连通的进风通道,进风通道中设置有风机,干衣机还包括至少一个发热元件,发热元件沿进风通道的进风方向设置在风机的下游。

在上述干衣机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发热元件设置于滚筒内,使得在滚筒内放置有衣物的情形下,发热元件能够通过靠近衣物或者与衣物直接接触的方式对衣物进行加热烘干。

在上述干衣机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发热元件直接设置于滚筒的底部。

在上述干衣机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滚筒的轴心上设置有滚筒棒,发热元件设置于滚筒棒上。

在上述干衣机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滚筒上设置有滚筒门,发热元件设置于滚筒门上。

在上述干衣机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滚筒内设置有散热片,发热元件设置于散热片上。

在上述干衣机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发热元件直接设置于滚筒的内壁上。

在上述干衣机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发热元件设置于滚筒与进风通道的连接处并且位于滚筒的外侧。

在上述干衣机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发热元件以粘接、螺接或直接涂覆的方式设置于干衣机上。

在上述干衣机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发热元件上设有多个通口。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中,通过将发热元件设置于风机的下游可以缩短发热元件与衣物之间的距离,与现有的在风机的上游设置加热装置的干衣机结构相比,本实用新型可以实现发热元件对衣物进行近距离或接触式加热烘干,降低由于发热元件与衣物之间的距离过长而导致在冷风加热和热风传送过程中造成过多的热量损失,提高了能效比,同时加强了烘干效果,并且结构非常简单。

进一步地,将发热元件设置于滚筒内能够最大程度上地缩短发热元件与衣物之间距离,并且发热元件可以直接设置在滚筒的底部和/或滚筒的内壁上,或者设置在滚筒内的滚筒棒、滚筒门和散热片的至少一个上,使发热元件能够根据滚筒的结构合理地布置到最佳位置,并且发热元件产生的热量可以通过滚筒内的空气间接传导给衣物,或者将发热元件与衣物直接接触而将热量直接传导给衣物,从而不仅实现了发热元件对衣物进行近距离或接触式加热烘干,还减少了热传递的环节并降低热传递造成的热量损失,进而提高了干衣机的热量利用率,提高了干衣机的能效等级。

更进一步地,发热元件还可以设置在滚筒外,例如进风通道与滚筒的连接处。在一种优选的方案中,可以将发热元件设置在进风通道的末端,即滚筒的进风口处。采用上述的设置方式不仅可以实现将发热元件与滚筒内的衣物近距离接触,而且发热元件设置在滚筒外可以在提高烘干效率、减少热量损失的同时,避免在滚筒上设置动态电连接结构而使得滚筒结构复杂并且导致安全性不佳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上”、“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基于背景技术指出的现有的干衣机无法在结构简单、成本低的前提下有效降低干衣机的能耗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干衣机,旨在缩短发热元件和衣物之间的距离,实现发热元件能够对衣物进行近距离或接触式加热烘干,降低了热量损失,提高了能效比,并加强了烘干效果,同时使干衣机的结构非常简单。

参见图1,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干衣机,该干衣机包括滚筒1和与滚筒1相连通的进风通道2,进风通道2中设置有风机4,该干衣机还包括至少一个发热元件3,发热元件3沿进风通道2的的进风方向设置在风机4的下游。其中,发热元件3可以设置在滚筒1内,也可以设置在滚筒1外,或者一部分设置于滚筒1内,另一部分设置于滚筒1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灵活地调整和布置发热元件3的位置,只要能够通过发热元件3的布置实现以靠近或直接接触的方式对衣物进行加热烘干即可。下面以发热元件3设置于滚筒1内和滚筒1外的两种情形详细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参见图1,将发热元件3设置于滚筒1内能够最大程度上地缩短发热元件3与衣物之间距离,使得在滚筒1内放置有衣物的情形下,发热元件3能够通过靠近衣物或者与衣物直接接触的方式对衣物进行加热烘干。例如将发热元件3设置在滚筒1的底部和/或滚筒1的内壁上,又或者将发热元件3设置在滚筒1内的滚筒棒(滚筒棒可以设置于滚筒的轴心上,用于防止衣物的缠绕)、滚筒门(滚筒门用于使用者取放衣物)和散热片的至少一个上,使发热元件3能够根据滚筒1的结构合理地布置到最佳位置,并且发热元件3产生的热量可以通过滚筒1内的空气间接传导给衣物,或者将发热元件3与衣物直接接触而将热量直接传导给衣物,从而不仅实现了发热元件3对衣物进行近距离或接触式加热烘干,还减少了热传递的环节并降低热传递造成的热量损失,进而提高了干衣机的热量利用率,并且提高了干衣机的能效等级。

在一种可能的情形中,发热元件3设置于滚筒1的底部。其中滚筒1的底部为滚筒1内靠近进风口的一端,通过将发热元件3设置在滚筒1的底部,可以使进风通道2进入到滚筒1内的冷风可以立即被滚筒1底部的发热元件3加热成热风,提高了冷风和热风的转换效率,进而提高了干衣机的热效率和烘干效果,并且降低了热量损失,提高能效比,同时无需改变滚筒1内的零部件结构,使整体的结构非常简单。

在另一种可能的情形中,滚筒1内设有散热片,发热元件3设置于该散热片的一面,使散热片的另一面能够直接接触衣物,从而增大了散热面积,不仅可以提高发热元件3的热传导效率,还可以使进入滚筒1内的风温迅速提高,降低了热量损失,使能效更优。

此外,还可以将发热元件3设置于前述的滚筒棒和/或滚筒门上,当然,发热元件3的安装位置还可以为滚筒1内的其他位置,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灵活地调整和布置发热元件3的安装位置,在此就不一一赘述。

此外,除了将发热元件3设置于滚筒1内,还可以将发热元件3设置于滚筒1外。参见图2,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可以将发热元件3设置在靠近进风通道2与滚筒1的连接处(例如进风通道2的末端,即滚筒1的进风口处),此种布置方式不仅可以实现将发热元件3与滚筒1内的衣物近距离接触,而且发热元件3设置在滚筒1外可以在提高烘干效率、减少热量损失的同时,避免在滚筒1上设置动态电连接结构而使得滚筒1结构复杂并且导致安全性不佳的问题。

优选地,除了发热元件3的布置位置,发热元件3的具体结构形式可以根据实际的安装位置灵活地设计和调整,例如当发热元件3安装于滚筒1底部、滚筒门和/或滚筒1内壁上时,可以将发热元件3设置成片状,以便发热元件3能够更好地与零部件进行贴合。又或者在发热元件3上设有多个能够使风通过的多个通口,例如将发热元件3设置成多孔状或者格栅状,从而让风从发热元件3上的通口中流过,以便利用风的流动性带走衣物上的湿气,进一步提高干衣机的烘干效果。

此外,发热元件3可以通过粘接、螺接或直接涂覆的方式设置于干衣机上。例如,发热元件3可以为红外线膜或不锈钢厚膜等。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可以将红外线膜以涂覆的方式设置于滚筒1的底部和/或滚筒1的内壁上。当然,发热元件3还可以为可控温材料。需要说明的是,尽管以直接涂覆于内壁的红外线膜作为发热元件3的示例介绍了干衣机如上,但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实用新型应不限于此。事实上,完全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调整发热元件3的种类、个数、面积和设置位置,只要满足发热元件3能够以十分接近或者直接接触滚筒内的衣物的方式来烘干衣服的条件即可。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