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底线余量检测装置及缝纫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446548发布日期:2019-12-17 22:11阅读:307来源:国知局
一种底线余量检测装置及缝纫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缝制设备技术领域,特指一种底线余量检测装置及缝纫机。



背景技术:

缝纫机是通过缝线在缝料上形成一种或多种线迹将一层或多层的缝料交织或缝合起来的机器。在缝纫机缝纫过程中都需要使用底线,而底线则缠绕在梭芯上,梭芯设置在旋梭组件内。在缝制过程中,通过旋梭组件和机针相互配合,将缝线和底线交织连锁缝纫在缝料上形成线迹。由于缠绕在梭芯上的底线的长度是一定的,一般20m—50m,而缝线一般较长,有3000m—4000m。在缝制过程中无法实时地检测梭芯上的底线余量,当梭芯上的缝线用完后缝纫机仍继续工作,导致线迹无法形成,且会在缝料上留下针孔,增加工人返工的劳动强度,特别是一些珍贵的缝料,留下针孔后会导致缝料报废,造成缝料的浪费。

为了改善上述现象,中国专利(公告号cn107653582a,公开日2018-02-02)一种缝纫机梭芯上底线的检测结构,梭芯包括具有通孔的圆柱体,所述通孔沿圆柱体轴线设置,所述圆柱体的两端均具有沿其径向向外延伸的挡板且两个挡板之间形成绕线槽,所述检测结构包括电控模块和与电控模块连接的光电传感器;所述绕线槽的底部设有反光层一,定义两个挡板相对的侧面为内侧面,另一侧面为外侧面,两个挡板中至少一个挡板的外侧面上具有反光层二,且具有反光层二的挡板上开有至少一个透光孔,所述光电传感器能够分别发射光束至上述的反光层二和反光层一,所述反光层二和反光层一能够分别将上述的发射光束反射返回至所述光电传感器。

上述光电传感器安装在梭芯的前侧,影响对缝纫机的进一步优化设计,如安装自动换旋梭装置等,另,上述光电传感器发射光束入射的方向是斜上方,导致检测误差大,监控不够精准。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检测精度高,不易影响缝纫机的进一步优化设计的底线余量检测装置及缝纫机。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底线余量检测装置,包括底板、旋梭组件、旋梭轴,在旋梭组件内设置有梭芯,在旋梭组件上与梭芯的绕线筒体相对的侧壁上设置有贯穿旋梭组件侧壁的检测孔,在旋梭组件一侧的底板上设置有底线余量检测器,底线余量检测器正对检测孔设置。

在上述的一种底线余量检测装置中,所述底线余量检测器为光电传感器,所述光电传感器能够发射光束穿过检测孔至绕线筒体上,绕线筒体能够将上述发射光束反射返回至光电传感器。

在上述的一种底线余量检测装置中,所述光电传感器通过安装座固设在底板上。

在上述的一种底线余量检测装置中,所述安装座包括侧连接板与传感器侧安装板,侧连接板、传感器侧安装板均呈l形,侧连接板的侧板一固设在底板的前侧面上,侧连接板的侧板二与传感器侧安装板的侧板三连接,光电传感器设置在传感器侧安装板的侧板四上。

在上述的一种底线余量检测装置中,所述光电传感器的对角线上设置有安装孔,在侧板四上对应位置设置有两个条形孔,两螺钉分别穿过对应的安装孔、条形孔螺接在后连接板上将光电传感器固定在传感器侧安装板上。

在上述的一种底线余量检测装置中,所述底板上设置有吹气管,吹气管的出气端朝向光电传感器的发射与接收端,吹气管的进气端通过控制阀与气源连接。

在上述的一种底线余量检测装置中,所述底线余量检测器是探测棒,探测棒的探测头对准检测孔。

在上述的一种底线余量检测装置中,所述旋梭组件包括梭壳、旋梭主体及梭胆,在梭壳上与旋梭主体的缺口处、梭胆上对应的窗口处设置一通孔形成检测孔。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缝纫机,包括上述的底线余量检测装置。

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突出的优点是:

1、本实用新型底线余量检测器位于旋梭组件的侧壁一侧的底板上,减少对缝纫机进一步优化设计的限制,如对自动换旋梭装置等的安装无影响。

2、本实用新型的发射光束正对检测孔射入,检测精度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底板拆洗后的示意图之一;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底板拆洗后的示意图之二;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旋梭主体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梭胆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梭壳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梭芯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侧安装板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传感器侧安装板的示意图。

图中:1、底板;2、旋梭组件;3、旋梭轴;4、梭芯;5、旋梭主体;6、梭胆;7、梭壳;8、绕线筒体;9、上挡板;10、下挡板;11、检测孔;12、光电传感器;13、发射光束;14、侧连接板;15、传感器侧安装板;16、侧板一;17、侧板二;18、侧板三;19、侧板四;20、缺口;21、窗口;22、通孔;23、条形孔一;24、条形孔二;25、条形孔三;26、后连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以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参见图1—9:

一种底线余量检测装置,包括底板1、旋梭组件2、旋梭轴3,在旋梭组件2内设置有梭芯4,旋梭组件2包括旋梭主体5、梭胆6及梭壳7,梭芯4包括绕线筒体8及位于绕线筒体8两端并沿绕线筒体8径向向外延伸形成的上挡板9与下挡板10,在旋梭组件2上与梭芯4的绕线筒体8相对的侧壁上设置有贯穿旋梭组件2侧壁的检测孔11,在旋梭组件2一侧的底板1上设置有底线余量检测器,底线余量检测器正对检测孔11设置,底线余量检测器与缝纫机的控制连接。

本实用新型底线余量检测器位于旋梭组件2的侧壁一侧的底板1上,避免了对缝纫机进一步优化设计的影响,如:安装于旋梭组件2前侧的自动换旋梭装置。此外,底线余量检测器正对检测孔11设置,提高了检测的精度。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检测孔11是在梭壳7上与旋梭主体5的缺口20处、梭胆6上对应的窗口21处设置一通孔22形成。其中旋梭主体5的缺口20处、梭胆6上对应的窗口21处是本身存在的。只需在梭壳7上加工一个通孔22即可,对旋梭组件2的改进小,降低结构改造成本。检测孔11的尺寸以能使底线余量检测器能正常检测为准。其中,通孔22为腰形孔,也可以设置成其他形状的孔,如圆孔、多边形孔等。本实施例优选腰形孔。腰形孔的长轴沿梭壳7的侧壁周向设置。

进一步地,作为底线余量检测器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所述底线余量检测器为光电传感器12,所述光电传感器12能够发射光束13穿过检测孔11至绕线筒体8上,绕线筒体8能够将上述发射光束13反射返回至光电传感器12。此时,检测孔11要满足光电传感器12的发射光束13的发射与反射。

由于梭芯4本身的材质(不锈钢)具有反射的效果,因此,当梭芯4上的底线余量不足的情况下,光电传感器12的发射光束13能够通过绕线筒体8进行反射。当然,当梭芯4选用塑料等不具发射功能的材料时,则需要在绕线筒体8上涂覆一层反光层。

进一步地,所述光电传感器12通过安装座固设在底板1上。具体结构如下:所述安装座包括侧连接板14与传感器侧安装板15,侧连接板14、传感器侧安装板15均呈l形,侧连接板14的侧板一16固设在底板1的前侧面上,侧连接板14的侧板二17与传感器侧安装板15的侧板三18连接,光电传感器12设置在传感器侧安装板15的侧板四19上。

为了调节光电传感器12的位置,使其能正对检测孔11设置,本实用新型在侧板一16上设置有沿左右方向设置的两条形孔一23,通过条形孔一23调节光电传感器12的左右位置,在侧板三18上沿前后方向设置有两条形孔二24,通过两条形孔二24调节光电传感器12的前后方向。

进一步地,所述光电传感器12的对角线上设置有安装孔,在侧板四19上对应位置设置有两个条形孔,为了方便区分,称该两条形孔为条形孔三25,两螺钉分别穿过对应的安装孔、条形孔三25螺接在后连接板26上将光电传感器12固定在传感器侧安装板15上。通过两条形孔三25可以调节光电传感器12上的接收端与发射端对着检测孔11的角度。

采用光电传感器12进行底线余量检测的工作原理如下:光电传感器12与缝纫机的控制器连接,当梭芯4上的底线余量较多时,光电传感器12发射的发射光束13照射在底线上,不能被反射回来,也就是光电传感器12接收不到反射信号,此时,缝纫机持续工作。当梭芯4上的底线余量能够露出绕线筒体8时,此时,光电传感器12发射的发射光束13照射在绕线筒体8上后又被反射回光电传感器12,光电传感器12接收到信号,并将信号发送至控制器,由控制器识别梭芯4底线余量不足,控制缝纫机停机。

由于缝纫机在缝制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线毛、灰尘等,长期以往,线毛、灰尘会堆积在光电传感器12的接收端与发射端上,严重影响光电传感器12的检测精度。为了能及时地清洁光电传感器12的接收端与发射端,本实用新型在所述底板1上设置有吹气管,吹气管的出气端朝向光电传感器的发射与接收端,吹气管的进气端通过控制阀与气源连接。

当需要进行清洁时,由控制器控制控制阀打开,此时气源内的压缩气体通过控制阀、吹气管朝光电传感器吹气,吹掉堆积在光电传感器12的接收端与发射端上的灰尘、线毛等。清洁完成后,控制器控制控制阀关闭断开吹气管与气源。

吹气管一般设置为金属管或塑料管,金属管与塑料管在压缩气体的作用下也不易变形,确保吹气管的出气端始终对着光电传感器12的发射与接收端吹。

本实用新型的吹气管结构简单、清洁效果好,并可自动吹气进行清洁,有效提高了清洁效率及底线余量的监控精度。

进一步地,作为底线余量检测器的另一个实施方式,所述底线余量检测器是探测棒,探测棒的探测头对准检测孔11。探测棒与控制器连接,当探测棒检测到底线余量不足时,由控制器控制缝纫机停机。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缝纫机,包括上述的底线余量检测装置。

上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之一,并非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形状、结构、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