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绒布烘干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394402发布日期:2020-07-07 14:27阅读:740来源:国知局
一种绒布烘干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绒布生产制造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绒布烘干设备。



背景技术:

绒布是表面具有绒层或毛茸外观的针织物,绒布在生产制造时,是由普通的布匹经印染、烘干,然后再经过起绒机起绒,定型机定型等工序最终成为成品。

对布匹进行烘干时,传统做法是将浸湿的布匹输送至烘干通道内,采用蒸汽烘干,但是这种方式烘干时,布匹叠放在一起,或放在烘干架内,难以对布匹进行充分烘干。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绒布烘干设备,具有烘干充分、烘干效率高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绒布烘干设备,包括机架、并排设在机架上的第一滚筒组与第二滚筒组、与第一滚筒组相连的进油管路、与第二滚筒组相连的出油管路以及连接在第一滚筒组和第二滚筒组之间的多个连通管;

所述第一滚筒组包括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一滚筒,所述第二滚筒组包括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二滚筒,所述第一滚筒和第二滚筒均转动连接在机架上,所述第一滚筒和第二滚筒在竖直方向上交错布置;

所述进油管路和出油管路均固定设置在机架的同一侧,所述进油管路和出油管路的管壁上均沿轴向均布有多个油管,所述油管的端部分别与第一滚筒和第二滚筒转动连接;

所述连通管设置在与进油管路相对的一侧,所述连通管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在相邻的两个第一滚筒与第二滚筒之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采用导热油加热的方式,将导热油通入进油管路内,进油管路内的导热油流进第一滚筒内,然后第一滚筒内的导热油分别经连通管流入第二滚筒内,由第二滚筒流进出油管路,导热油在整个设备内完成一个循环,导热油在第一滚筒组和第二滚筒组之间循环流动,保持恒定的烘干温度,将布匹交错盘绕在各个滚筒之间,布匹运动的同时带动滚筒转动,滚筒对布匹进行充分烘干,保证烘干效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机架上分别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轴承座,所述第一滚筒和第二滚筒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空心轴,所述空心轴分别转动设置在轴承座上;

所述空心轴的侧端面上转动连接有油嘴,所述油管与油嘴相连。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滚筒和第二滚筒分别通过其两端的空心轴与轴承座转动连接,第一滚筒和第二滚筒的自转更为顺畅,有利于布匹的移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滚筒和第二滚筒均包括外筒壁和内筒壁,所述外筒壁和内筒壁之间形成有夹层,所述空心轴与夹层相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滚筒直径较大,将滚筒设为夹层筒,导热油充满夹层,不仅能够减少导热油的用量,而且减轻了滚筒的自重,增强了整个设备的轻盈感。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机架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转动设置有第一转向辊和第二转向辊,所述第一转向辊和第二转向辊分别位于第二滚筒组的上下两侧,所述第一转向辊和第二转向辊均沿第二滚筒的轴向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布匹能够由机架的顶部沿两个转动竖直向下输送,并进入下一工序。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机架的底部还转动连接有支撑辊,所述支撑辊位于第一滚筒组的下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布匹进入烘干设备时,从支撑辊的上方绕过,然后从滚筒的下方向上依次盘绕,能够保证布匹始终处于张紧状态,防止布匹因重力向下垂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机架的外侧罩设有保温罩。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导热油烘干的方式,导热油的热量会通过滚筒的筒壁散发至周围空气中,不仅会使室内的温度骤升,而且还会导致滚筒热量的快速流失,设置保温罩可减缓导热油热量的流失,避免室内温度过高。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保温罩为一种空心罩体,所述保温罩的底端面上开设有进气孔,所述保温罩的顶部连通设置有抽气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滚筒散发出的热量能够对保温罩进行加热,从而使保温罩夹层内的空气温度升高,通过在抽气管的一端连接抽风机,空气经保温罩底端的进气孔流进通气管内,空气在保温罩内循环的过程中得到加热,并可被抽走得到利用,达到热量充分利用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保温罩的外壁上涂覆有隔热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隔热层不仅进一步增强了保温效果,而且降低了保温罩外壁的温度,能够防止工作人员被烫伤。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导热油在第一滚筒组和第二滚筒组内循环流动,布匹由设备的下部绕过支撑辊交错盘绕在第一滚筒组和第二滚筒组之间,绕至设备顶部后,经过第一转向辊向下延伸从第二转向辊的下方绕过,布匹与滚筒表面充分接触,得到充分烘干;

2.通过在第一滚筒组和第二滚筒组外罩设保温罩,能够减缓滚筒内导热油热量的损失,还可以对工作人员进行有效保护。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给出的一种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将图1中保温罩隐去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是图2中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第一滚筒和第二滚筒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保温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机架;11、轴承座;12、第一转向辊;13、第二转向辊;14、支撑辊;2、第一滚筒;3、第二滚筒;4、进油管路;5、出油管路;6、连通管;7、保温罩;71、抽气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一种绒布烘干设备,包括机架1、并排设置在机架1的第一滚筒组与第二滚筒组以及罩设在机架1外侧的保温罩7。

参照图2,第一滚筒组包括沿竖直方向均匀设置的五个第一滚筒2,第二滚筒组包括沿竖直方向均匀设置的五个第二滚筒3,第一滚筒2和第二滚筒3两侧端面上分别沿其轴线方向固定设置有空心轴,机架1上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有与空心轴相对应的轴承座11,第一滚筒2和第二滚筒3分别通过空心轴转动设置在轴承座11上;具体的第一滚筒2和第二滚筒3在竖直方向上交错布置,布匹交错盘绕在第一滚筒2和第二滚筒3之间。

参照图2和图3,机架1的同一侧固定连接有进油管路4和出油管路5,进油管路4和出油管路5的管壁上分别沿轴向设有与滚筒相对应的油管,第一滚筒2和第二滚筒3空心轴的端部分别转动设置有油嘴,油管均与油嘴固定连接。

参照图2和图4,机架1与进油管路4相对的一侧沿竖直方向设置有五个连通管6,连通管6的两端连接在相邻两个第一滚筒2与第二滚筒3的油嘴上。机架1靠近第二滚筒组一侧表面的顶部转动连接有第一转向辊12,底部转动连接有第二转向辊13,机架1靠近第一滚筒组一侧表面的底部转动连接有支撑辊14,第一转向辊12、第二转向辊13和支撑辊14的轴线均与滚筒的轴线平行。

导热油由进油管路4的下端向上分别泵入第一滚筒2内,然后沿着第一滚筒2运动至另一端,经过连通管6进入第二滚筒3内,从第二滚筒3运动至出油管路5内,形成一个回路,具体的,进油管路4和出油管路5上还分别设有温度表,方便对第一滚筒2和第二滚筒3内导热油的温度进行监控。而布匹由支撑辊14的上方进入保温罩7内,然后在第一滚筒2和第二滚筒3之间交错盘绕,最终由第一转向辊12的外侧向下垂落,绕过第二转向辊13的下方,从保温罩7内送出。

参照图5,为第一滚筒2和第二滚筒3的局部剖面结构图,第一滚筒2和第二滚筒3均包括内筒壁和与其焊接固定的外筒壁,导热油填充在外筒壁和内筒壁之间的夹层内,空心轴由滚筒的中心向内延伸并伸进夹层内,与滚筒的内筒壁焊接固定。导热油由空心轴进入夹层内,减轻了滚筒的自重,减少了导热油的用量,使整个设备更为轻便。

参照图1和图6,保温罩7为一种空心罩体,即保温罩7的罩体内部设有夹层,保温罩7的外壁上还涂覆有隔热层,增强保温效果的同时防止烫伤工作人员;保温罩7的底部通过支腿固定在地面上,保温罩7的底端面上开设有进气孔,保温罩7的顶部连接有抽气管71,烘干设备工作时对保温罩7内的热空气进行加热,通过抽气管71可将保温罩7夹层内的热空气抽出并回收利用。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

具体使用时,可将本实用新型作为一个烘干单元,即将本实用新型并排设置多个串联使用,布匹由设备的下部绕过支撑辊14交错盘绕在第一滚筒组和第二滚筒组之间,绕至设备顶部后,经过第一转向辊12向下延伸从第二转向辊13的下方绕过,再次进入下一个烘干单元,充分烘干;导热油产生的热量对保温罩7内的空气进行加热,不仅对滚筒内的导热油进行保温、防止滚筒烫伤工作人员,而且还能够将散发的热量抽出加以回收利用。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