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圆盘针织机液压中调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161863发布日期:2021-05-25 12:48阅读:72来源:国知局
一种圆盘针织机液压中调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圆盘针织机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圆盘针织机液压中调机构。



背景技术:

圆盘针织机中采用中调机构来实现对纱嘴的上下升降,现有技术中一般都采用升降齿轮组来实现鞍座底圈在中调底座上方的升降控制,以实现对喂纱圈上的纱嘴进行上下升降控制以适配针筒上的织针。

但由于鞍座底圈以及设置于其上方的圆盘针织机其他部分的重量相当大,通过升降齿轮组来控制升降会产生以下问题:

1、升降齿轮组通过中调底座上的正反向物理旋转从而通过齿啮合来控制升降,而通过齿传动的方式来控制升降十分费力。

2、升降齿轮组在使用和调节的过程中很容易在重压之下容易发生齿牙损坏甚至是卡齿等问题,从而需要经常维修或更换,费时费力成本高。

鉴于此,本申请发明人发明了一种通过液压控制升降、有效减轻升降齿轮组受力且使得操作升降人员更加省力的圆盘针织机液压中调机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升降稳定安全、有效减轻升降齿轮组受力且使得操作升降人员更加省力的圆盘针织机液压中调机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圆盘针织机液压中调机构,包括中调底座、鞍座底圈和液压中调组件,所述液压中调组件包括一一对应设置的液压顶出单元和液压调节单元;所述液压调节单元的液压内腔通过一油液通道与所述液压顶出单元的液压内腔相连通,所述液压顶出单元设置于所述中调底座中且所述液压顶出单元的活塞杆上端与所述鞍座底圈相抵触,所述液压调节单元的活塞杆的上升和下降可分别控制所述液压顶出单元的活塞杆下降和上升,以实现控制所述鞍座底圈下降和上升。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液压中调组件进一步包括固定块、传动板、丝杆调节杆和旋转手柄,所述固定块固定设置于所述鞍座底圈上,所述液压调节单元的主体部分固定设置于所述固定块中且所述液压调节单元的活塞杆上端与所述传动板固定连接,所述丝杆调节杆一端与所述旋转手柄固定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传动板后可旋转地限位固定于所述固定块中,所述丝杆调节杆与所述传动板螺纹连接。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丝杆调节杆下端设置一直径大于所述丝杆调节杆的限位块,所述限位块限位固定于所述固定块中。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液压顶出单元的活塞杆上端进一步固定设置有一顶出圆板,所述鞍座底圈底部向上开设有一顶出限位槽供所述顶出圆板上下限位移动,所述顶出限位槽的内径与所述顶出圆板相等。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中调底座开设有用于固定所述液压顶出单元的固定槽。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鞍座底圈和所述中调底座贯穿竖直设置有定位销,所述定位销外侧套设有一缓冲弹簧,所述缓冲弹簧的上下端在压缩状态下时分别与所述鞍座底圈和所述中调底座相抵触。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鞍座底圈沿竖直方向开设有供所述定位销穿过的第一定位通孔,所述中调底座沿竖直方向开设有供所述定位销穿过的第二定位通孔,所述第二定位通孔由上至下包括弹簧限位部和定位主体部,所述弹簧限位部用于设置所述缓冲弹簧。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定位主体部内径与所述第一定位通孔内径相同,所述弹簧限位部的内径大于所述定位主体部内径,所述缓冲弹簧的外径小于所述弹簧限位部的外径且大于所述第一定位通孔的内径。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弹簧限位部设置于所述液压顶出单元靠近所述液压调节单元的一侧。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定位销、所述缓冲弹簧、所述液压顶出单元和所述液压调节单元的数量均为六个,六个所述液压调节单元的活塞杆上端均与所述传动板固定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一种圆盘针织机液压中调机构采用液压原理结合液压中调组件的结构可以有效实现利用液压调节单元快速通过油液通道中的液压来对液压顶出单元实现顶出或缩回的控制,相比于传统的升降齿轮组能实现更加省力的有益效果;同时液压中调组件可以有效通过外部的简单操作来实现对液压顶出单元的控制,当旋转其旋转手柄带动丝杆调节杆旋转时,由于丝杆调节杆主体与传动板螺纹连接,且下端可旋转地限位固定于固定块中,故丝杆调节杆的旋转可利用丝杆传动原理带动传动板上下滑动,从而带动与传动板固定连接的液压调节单元的活塞杆上下移动,进而通过油液通道内的液压实现对液压顶出单元的顶出和缩回控制,结构巧妙,操作简单且功能易行。

2、本实用新型一种圆盘针织机液压中调机构整体通过定位销的初步限位和缓冲弹簧的缓冲作用可以有效实现鞍座底圈安装在中调底座上时更加省力以及有效减轻升降齿轮组在工作时来自鞍座底圈施加的压力,有效保护升降齿轮组,延长其使用寿命。

3、本实用新型一种圆盘针织机液压中调机构中通过弹簧限位部的设置来提供缓冲弹簧的放置空间避免在鞍座底圈和中调底座的完全挤压下容易发生损坏及弹性系数的下降,同时通过定位主体部内径、第一定位通孔内径、所述弹簧限位部、定位销四者的尺寸设计有效实现缓冲弹簧的上端面稳固挤压鞍座底圈底部且主体稳定限位于弹簧限位部中,整体不仅方便安装同时便于缓冲弹簧稳定地实现缓冲作用,上下端受力稳定,不易损坏。

4、本实用新型一种圆盘针织机液压中调机构中采用合理液压顶出单元、液压调节单元的数量设置结合缓冲弹簧和定位销可以有效实现鞍座底圈在中调底座上的稳定安装及平稳升降,还可通过缓冲弹簧的弹性系数选用使得六个缓冲弹簧的回弹力正好等于鞍座底圈及鞍座底圈以上的圆盘针织机其他部分重量的一半,以保证操作者在控制液压顶出单元上升和下降时均能达到相对省力平衡的效果;更主要的是,六个所述液压调节单元的活塞杆上端均与所述传动板固定连接可有效实现通过旋转手柄的旋转来同时控制多个液压顶出单元同时上升或下降,只需保证每条油液通道的液压均相等即可,不仅操作简便且十分省力,可大大降低整体工作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圆盘针织机液压顶出单元处的剖面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圆盘针织机液压调节单元处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是图2中液压调节单元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圆盘针织机液压中调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中调底座;11、第二定位通孔;12、油液通道;13、固定槽;

20、鞍座底圈;21、第一定位通孔;22、顶出限位槽;

30、液压中调组件;31、液压顶出单元;311、顶出圆板;32、液压调节单元;33、固定块;34、传动板;35、丝杆调节杆;36、旋转手柄;37、限位块;

40、定位销;

50、缓冲弹簧;

60、鞍座主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考图1至图4,实施例中,一种圆盘针织机液压中调机构,包括中调底座10、鞍座底圈20和液压中调组件30,所述液压中调组件30包括一一对应设置的液压顶出单元31和液压调节单元32;所述液压调节单元32的液压内腔通过一油液通道12与所述液压顶出单元31的液压内腔相连通,此处的油液通道12由铜管和开设于在鞍座底圈20和中调底座10中的油液孔组成,铜管设置于油液孔中用于连通液压调节单元32和液压顶出单元31;所述液压顶出单元31设置于所述中调底座10中且所述液压顶出单元31的活塞杆上端与所述鞍座底圈20相抵触,所述液压调节单元32的活塞杆的上升和下降可分别控制所述液压顶出单元31的活塞杆下降和上升,以实现控制所述鞍座底圈20下降和上升。

中调机构采用液压原理结合液压中调组件30的结构可以有效实现利用液压调节单元32快速通过油液通道12中的液压来对液压顶出单元31实现顶出或缩回的控制,相比于传统的升降齿轮组能实现更加省力的有益效果。

请参考图1至图4,所述液压中调组件30进一步包括固定块33、传动板34、丝杆调节杆35和旋转手柄36,所述固定块33固定设置于所述鞍座底圈20上,具体的,所述鞍座底圈20上开设有一固定块限位槽用于限位固定所述固定块33,所述固定块33进一步通过螺栓等紧固件固定在固定块限位槽中,所述液压调节单元32的主体部分固定设置于所述固定块33中且所述液压调节单元32的活塞杆上端与所述传动板34固定连接,所述丝杆调节杆35一端与所述旋转手柄36固定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传动板34后可旋转地限位固定于所述固定块33中,所述丝杆调节杆35与所述传动板34螺纹连接。

进一步的,请参考图2.所述丝杆调节杆35下端设置一直径大于所述丝杆调节杆35的限位块37,所述限位块37限位固定于所述固定块33中以实现丝杆调节杆35下端在固定块33中的稳固卡和。

液压中调组件30采用这样的结构可以有效通过外部的简单操作来实现对液压顶出单元31的控制,当旋转其旋转手柄36带动丝杆调节杆35旋转时,由于丝杆调节杆35主体与传动板34螺纹连接,且下端可旋转地限位固定于固定块33中,故丝杆调节杆35的旋转可利用丝杆传动原理带动传动板34上下滑动,从而带动与传动板34固定连接的液压调节单元32的活塞杆上下移动,进而通过油液通道12内的液压实现对液压顶出单元31的顶出和缩回控制,结构巧妙,操作简单且功能易行。

请参考图1,所述液压顶出单元31的活塞杆上端进一步固定设置有一顶出圆板311,所述鞍座底圈20底部向上开设有一顶出限位槽22供所述顶出圆板311上下限位移动,所述顶出限位槽22的内径与所述顶出圆板311相等,所述顶出圆板311上方进一步通过开设鞍座底圈20上的沉头孔中的螺栓与鞍座底圈20进行稳定固定连接。

采用顶出圆板311的结构可以有效保证与鞍座底圈20有更大的受力接触面积,同时通过顶出限位槽22来保证升降过程的平稳进行;而固定槽13也能保证液压顶出单元31的稳固固定,进一步保证升降过程的稳定。

请参考图1,实施例中,所述鞍座底圈20和所述中调底座10贯穿竖直设置有定位销40,所述定位销40外侧套设有一缓冲弹簧50,所述缓冲弹簧50的上下端在压缩状态下时分别与所述鞍座底圈20和所述中调底座10相抵触;所述油液通道12需避开定位销40开设。

中调机构整体通过定位销40的初步限位和缓冲弹簧50的缓冲作用可以有效实现鞍座底圈20安装在中调底座10上时更加省力以及有效减轻液压顶出单元31在工作时来自鞍座底圈20施加的压力,有效保护液压顶出单元31,延长其使用寿命。

进一步的,请参考图1,实施例中,所述鞍座底圈20沿竖直方向开设有供所述定位销40穿过的第一定位通孔21,所述中调底座10沿竖直方向开设有供所述定位销40穿过的第二定位通孔11,所述第二定位通孔11由上至下包括弹簧限位部和定位主体部,所述弹簧限位部用于设置所述缓冲弹簧50。

更进一步的,所述定位主体部内径与所述第一定位通孔21内径相同,所述弹簧限位部的内径大于所述定位主体部内径,所述缓冲弹簧50的外径小于所述弹簧限位部的外径且大于所述第一定位通孔21的内径。更进一步地,所述弹簧限位部、所述定位主体部和所述第一定位通孔21三者同轴设置以保证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具体的,定义所述定位销40直径与所述第一定位通孔21的内径之比为d,其中d的取值范围为0.8~0.9,优选的,d的取值为0.8,定位销40采用合适的尺寸即与第一定位通孔21内壁之间预留一定缝隙可有效保证便于安装同时提供足够的定位强度,保证中调底座10和鞍座底圈20不发生相对偏移。

通过弹簧限位部的设置来提供缓冲弹簧50的放置空间避免在鞍座底圈2020和中调底座10的完全挤压下容易发生损坏及弹性系数的下降,同时通过定位主体部内径、第一定位通孔21内径、所述弹簧限位部、定位销40四者的尺寸设计有效实现缓冲弹簧50的上端面稳固挤压鞍座底圈20底部且主体稳定限位于弹簧限位部中,整体不仅方便安装同时便于缓冲弹簧50稳定地实现缓冲作用,上下端受力稳定,不易损坏。

除此之外,所述弹簧限位部设置于液压顶出单元31靠近所述液压调节单元32的一侧,保证整体结构更加合理且便于拆装维修。所述中调底座10外侧进一步设置有一限位圈,所述限位圈的高度高于所述鞍座底圈20的底面用于限位固定所述鞍座底圈20保证工作时整体结构的稳定,同时可快速将鞍座底圈20安装于中调底座10上。

请参考图1和图4,所述中调机构进一步包括鞍座主体60,所述鞍座主体60设置于所述鞍座底圈20上方,所述鞍座主体60上安装有纱嘴。

请参考图1和图4,实施例中,所述定位销40、所述缓冲弹簧50、所述液压顶出单元31和所述液压调节单元32的数量均为六个,六个所述液压调节单元32的活塞杆上端均与所述传动板34固定连接。每个所述定位销40对应设置一个所述缓冲弹簧50,每个定位销40一侧对应设置有一个液压顶出单元31。数量也可根据实际设备重量和尺寸需求自定义旋转,满足其对称均匀设置即可。

采用合理液压顶出单元31、液压调节单元32的数量设置结合缓冲弹簧50和定位销40可以有效实现鞍座底圈20在中调底座10上的稳定安装及平稳升降,还可通过缓冲弹簧50的弹性系数选用使得六个缓冲弹簧50的回弹力正好等于鞍座底圈20及鞍座底圈20以上的圆盘针织机其他部分重量的一半,以保证操作者在控制液压顶出单元31上升和下降时均能达到相对省力平衡的效;更主要的是,六个所述液压调节单元32的活塞杆上端均与所述传动板34固定连接可有效实现通过旋转手柄36的旋转来同时控制多个液压顶出单元31同时上升或下降,只需保证每条油液通道12的液压压力均相等且保证每个液压顶出单元31和液压调节单元32的内腔容积均相等即可,不仅操作简便且十分省力,可大大降低整体工作成本。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