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纬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390873发布日期:2021-11-15 22:17阅读:546来源:国知局
储纬器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纺织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储纬器。


背景技术:

2.储纬器是织机上用于存储并确定引纬长度的部件。储纬器一般分为电子储纬器和机械储纬器。
3.现有的部分电子储纬器上一般设置有放纱钩,纬纱可以通过放纱钩,在纬纱由自由飞行阶段过渡到拘束发行状态发生瞬时降速时,纬纱在放纱钩处的张力峰值相对较大,放纱钩承受了纬纱因瞬时降速而产生的全部张力,导致纬纱极易受到放纱钩的磨损,尤其对于高分特数的纬纱而言,极易造成纬纱磨损或崩断。
4.而现有的机械储纬器,虽然张力柔和,但由于使用了风机,耗能巨大,物料损耗大,纬纱浪费多,维修技术困难,难以满足经济生产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储纬器,以解决纬纱在自由飞行阶段发生瞬时降速时产生张力突变、纬纱磨损的问题。
6.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储纬器,包括壳体、驱动电机、空心轴、导纱盘和储纱鼓,所述驱动电机的动力部与所述空心轴相连,所述导纱盘与所述空心轴的一端相连,所述储纱鼓固定在所述壳体的前端,其中,所述储纬器还包括定长轮、定长轮电机和压纬轮;
7.所述定长轮电机的动力部与所述定长轮相连,所述定长轮电机的固定部与所述壳体的后端相连;
8.所述压纬轮转动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后端,且所述压纬轮与所述定长轮相切接触,纬纱从所述压纬轮和所述定长轮的相切位置处经过,纬纱通过所述压纬轮和所述定长轮的配合传输至所述空心轴中。
9.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压纬轮为弹性轮。
1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压纬轮上套设有弹性套筒,所述弹性套筒与所述定长轮相切接触。
11.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壳体的后端设置有安装架,还包括安装架和弹簧,所述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定长轮电机的固定部和所述安装架的一端固定相连,所述安装架的另一端设置有手柄,所述安装架上位于所述手柄和所述弹簧之间的部位与所述壳体转动相连。
1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压纬轮包括轮体、连接轴和轴承,所述轮体通过所述轴承与所述连接轴转动连接;
13.所述连接轴与所述安装架相连。
14.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连接架,所述连接架设置在所述安装架上,所述连接架上设置有第一瓷眼,所述第一瓷眼的轴线向所述压纬轮和所述定长轮之间的位置处
延伸。
15.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转向架,所述转向架与所述连接架分别设置在所述压纬轮的两侧,所述转向架上设置有第二瓷眼,所述第二瓷眼的轴线向所述压纬轮和所述定长轮之间的位置处延伸。
16.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空心轴上远离所述导纱盘的一端设置有第三瓷眼。
17.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导纱盘上设置有出纱孔。
18.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电磁针组件,所述电磁针组件设置在所述储纱鼓上。
19.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20.本技术提供的储纬器,通过定长轮和压纬轮之间的摩擦力传输纬纱,可以保证纬纱始终以设定的速度传输,在纬纱发生瞬时降速时,纬纱发生的张力可以被定长轮和压纬轮之间的摩擦力的作用所抵消,避免了纬纱在迅速降速时发生过度的张力突变,保证了张力的稳定,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纬纱的损伤。
21.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技术。
附图说明
22.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储纬器的结构示意图(显示壳体);
23.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储纬器在一种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隐藏壳体);
24.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储纬器的局部放大图;
25.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储纬器在另一种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隐藏壳体);
26.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储纬器的主视图(隐藏壳体);
27.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储纬器的侧视图(隐藏壳体);
28.图7为预绕阶段纬纱在储纬器上的状态图;
29.图8为自由飞行阶段纬纱在储纬器上的状态图;
30.图9为拘束阶段纬纱在储纬器上的状态图。
31.附图标记:
[0032]1‑
壳体;
[0033]
11

安装架;
[0034]
111

孔;
[0035]
112

手柄;
[0036]
12

连接架;
[0037]
121

第一瓷眼;
[0038]
13

弹簧;
[0039]2‑
驱动电机;
[0040]
21

第三瓷眼;
[0041]
22

轴用瓷眼;
[0042]3‑
导纱盘;
[0043]
31

出纱孔;
[0044]
32

导纱盘瓷眼;
[0045]4‑
储纱鼓;
[0046]5‑
定长轮;
[0047]
51

定长轮电机;
[0048]6‑
压纬轮;
[0049]7‑
转向架;
[0050]
71

第二瓷眼;
[0051]8‑
电磁针组件;
[0052]
81

电磁针;
[0053]9‑
纬纱。
[0054]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技术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的原理。
具体实施方式
[0055]
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56]
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除非另有规定或说明,术语“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连接”、“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57]
本说明书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本技术实施例所描述的“上”、“下”等方位词是以附图所示的角度来进行描述的,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实施例的限定。此外,在上下文中,还需要理解的是,当提到一个元件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时,其不仅能够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也可以通过中间元件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
[0058]
如图1至图9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储纬器,其包括壳体1、驱动电机2、空心轴、导纱盘3和储纱鼓4,驱动电机2的动力部与空心轴相连,导纱盘3与空心轴的一端相连,储纱鼓4固定在壳体1的前端,工作时,驱动电机2可以驱动空心轴转动,空心轴能够带动导纱盘3同步转动,从导纱盘3输出的纬纱9可以缠绕在储纱鼓4上。
[0059]
其中,储纬器还包括定长轮5、定长轮电机51和压纬轮6。定长轮电机51的动力部与定长轮5相连,定长轮电机51的固定部与壳体1的后端相连,定长轮电机51可以控制定长轮5转动。压纬轮6转动设置在壳体1的后端,且压纬轮6与定长轮5相切接触,纬纱9从压纬轮6和定长轮5的相切位置处经过,纬纱9通过压纬轮6和定长轮5的配合传输至空心轴中。
[0060]
本实施例中,压纬轮6设置在定长轮5的上方,在定长轮电机51驱动定长轮5转动时,定长轮5可以带动压纬轮6同步转动,其中,需要说明的是,压纬轮6与定长轮5相切接触
时,压纬轮6和定长轮5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互挤压力,从而可以在定长轮5转动的同时也能够带动压纬轮6同步转动,使位于压纬轮6和定长轮5之间的纬纱9可以受到压纬轮6和定长轮5摩擦力的作用,随着压纬轮6和定长轮5的转动被传输至空心轴中。
[0061]
在预绕阶段,如图7所示,夹丝器限制纬纱9传输,当织机启动时,定长轮电机51和驱动电机2可以同步启动,在织机运转的前半圈,织机不引纬。定长轮电机51驱动定长轮5以设定转速转动,使定长轮5具有第一线速度;同时,定长轮5可以带动压纬轮6同步转动,并通过定长轮5和压纬轮6的摩擦力的作用将纬纱9持续向空心轴中传输;此时,在定长轮5和压纬轮6之间的纬纱9也以第一线速度向前传输。经过空心轴的纬纱9可以从空心轴上的轴用瓷眼22中输出,并进一步从导纱盘3上的导纱盘瓷眼32输出,并随着导纱盘3的转动将纬纱9预缠绕在储纱鼓4上。
[0062]
当织机运转至放纬位置时,进入自由飞行阶段,如图8所示,织机开始引纬,预绕在储纱鼓4上的纬纱9以大于第一线速度的第二线速度被加速拉出,在此阶段,储纱鼓4上预绕的纬纱9在持续被消耗的同时,导纱盘3持续向储纱鼓4上缠绕纬纱9。
[0063]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纬纱9从储纱鼓4上拉出的速度相对于导纱盘3向储纱鼓4上缠绕的速度较大,储纱鼓4上预绕的纬纱9会在某一时刻被完全消耗,即进入拘束阶段,如图9所示,其中,该时刻可以根据纬纱9引纬的长度及引纬速度等参量计算得到。而在储纱鼓4上的纬纱9被完全消耗的瞬时,受到定长轮5和压纬轮6对纬纱9的摩擦限制作用,纬纱9从第二线速度瞬间降低至第一线速度,并以第一线速度保持到引纬结束。
[0064]
其中,由于本实施例中通过定长轮5和压纬轮6之间的摩擦力传输纬纱9,可以保证纬纱9始终以设定的速度传输,在纬纱9从第二线速度瞬间降低至第一线速度的过程中,纬纱9发生的张力可以被定长轮5和压纬轮6之间的摩擦力的作用所抵消,避免了纬纱9在迅速降速时发生过度的张力突变,保证了张力的稳定,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纬纱9的损伤。
[0065]
同时,本实施例取消了现有放纱钩的应用,彻底避免了在纬纱9迅速降速时,纬纱9因与放纱钩之间产生过大的摩擦而造成纬纱9严重磨损的问题。
[0066]
此外,定长轮5具有设定的周长,通过定长轮5传输纬纱9,可以精确控制纬纱9的传输长度。
[0067]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定长轮电机51的转速可以通过如下公式计算:
[0068]
定长轮电机51的转速=织机门幅

织机转速/2π

定长轮5直径。
[0069]
此外,驱动电机2的转速可以通过如下公式计算:
[0070]
驱动电机2的转速=n

织机转速;其中,n为正整数,且n=织机门幅/2π

储纱鼓4直径。在实际调试过程中,可以通过调整储纱鼓4的直径,以使n为正整数。
[0071]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现方式,定长轮5可以为金属轮,压纬轮6可以为弹性轮。
[0072]
其中,该压纬轮6可以为橡胶轮,使压纬轮6的表面具有较大的摩擦力,当压纬轮6与定长轮5抵接时,压纬轮6可以发生轻微的弹性变形,并能够通过定长轮5的带动而同步转动。同时,压纬轮6通过自身的弹性变形,可以将纬纱9稳定地约束在定长轮5和压纬轮6之间,并通过压纬轮6和定长轮5的配合稳定传输。
[0073]
在另一种实施例中,压纬轮6上套设有弹性套筒,弹性套筒与定长轮5相切接触。其中,弹性套筒的材质可以为橡胶,工作时,弹性套筒与定长轮5直接接触,以使弹性套筒与定长轮5之间具有能够稳定传输纬纱9的摩擦力。其中,压纬轮6可以为刚性材料的滚轮,也可
以为弹性材质的滚轮,具体可以保证压纬轮6具有足够的支撑能力为准,对此,本实施例不作限定。
[0074]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如图1至图4所示,该储纬器还包括安装架11和弹簧13,压纬轮6可以安装在安装架11上。弹簧13的两端分别与定长轮电机51的固定部和安装架11的一端固定相连,安装架11的另一端设置有手柄112,安装架11上位于手柄112和弹簧13之间的部位与壳体1转动相连。
[0075]
其中,安装架11上位于手柄112和弹簧13之间的设定位置处可以通过轴与壳体1转动相连,使安装架11形成一种杠杆结构。当向下压动手柄时,弹簧13拉伸,安装架11上与弹簧相连的一端向上运动,使压纬轮6与定长轮5分离,以便将纱线放入压纬轮6与定长轮5之间。而在释放手柄112时,弹簧13恢复形变,以通过自身的弹性力将压纬轮6压在定长轮5上,从而以通过压纬轮6和定长轮5之间的摩擦力实现对纱线的传输。
[0076]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压纬轮6包括轮体、连接轴和轴承,轮体通过轴承与连接轴转动连接;连接轴与安装架11相连。
[0077]
其中,连接轴的一端可以设置有外螺纹,安装架11上可以设有孔111,连接轴上具有外螺纹的部分可以穿过孔111后与螺母固定连接,从而可以实现对压纬轮6的定位。压纬轮6可以通过轴承在连接轴上稳定转动。
[0078]
作为一种具体地实现方式,如图1至图4所示,该储纬器还可以包括连接架12,连接架12设置在安装架11上,连接架12上设置有第一瓷眼121,第一瓷眼121的轴线向压纬轮6和定长轮5之间的位置处延伸。
[0079]
当纬纱9向压纬轮6和定长轮5所在方向从第一瓷眼121中穿出后,可以直接被引入至压纬轮6和定长轮5之间,并可以进一步通过压纬轮6和定长轮5之间相互转动时的摩擦力作用向空心轴中传输。
[0080]
作为一种具体地实现方式,如图4所示,该储纬器还可以包括转向架7,转向架7与连接架12分别设置在压纬轮6的两侧,转向架7上设置有第二瓷眼71,第二瓷眼71的轴线向压纬轮6和定长轮5之间的位置处延伸。
[0081]
压纬轮6和定长轮5传输纬纱9的方向与空心轴的轴线方向垂直,如果纬纱9从压纬轮6和定长轮5之间输出后直接进入空心轴,则会造成纬纱9在压纬轮6和定长轮5之间输出后的路径发生倾斜,易造成纬纱9从压纬轮6和定长轮5之间脱出。为此,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转向架7,可以使纬纱9从压纬轮6和定长轮5之间输出后,仍然保持在同一平面内传输,从而可以保证纬纱9稳定地在压纬轮6和定长轮5之间持续传输。同时,当纬纱9穿过转向架7上的第二瓷眼71后,可以直接引入空心轴中,而不会影响纬纱9在压纬轮6和定长轮5前后位置的传输路径。
[0082]
为了降低对纬纱9的磨损,提升纬纱9传输的稳定性,如图4所示,空心轴上远离导纱盘3的一端可以设置有第三瓷眼21。
[0083]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如图6和图7所示,导纱盘3上可以设置有出纱孔31,空心管中的纬纱9可以从出纱孔31中输出,并可以随着导纱盘3的转动缠绕在储纱鼓4上。其中,导纱盘瓷眼32可以设置在出纱孔31上。
[0084]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该储纬器还可以包括电磁针组件8,电磁针组件8设置在储纱鼓4上。
[0085]
其中,如图7至图9所示,电磁针组件8包括电磁针81,该电磁针组件8的固定部可以固定设置在储纱鼓4上,而电磁针81具有伸缩功能。在预绕阶段中,当织机不引纬时,电磁针81伸出并插入储纱鼓4,以阻挡纱线被拉出。而在自由飞行阶段,当织机引纬时,电磁针81缩回以与储纱鼓4分离,此时,预绕在储纱鼓4上的纬纱9可以被拉出,以进行引纬。当引纬结束时,电磁针81再次落下插入储纱鼓4,以阻挡纬纱9被拉出,以便进行下一个过程的储纬。
[0086]
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