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制造具有交替的s捻和z捻的复丝的方法

文档序号:1659226阅读:69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用于制造具有交替的s捻和z捻的复丝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制造具有交替的S捻和Z捻的复丝(纱)(Filamentgarn)的方法,在应用这种方法时至少一股丝线在两个间隔一定距离设置的停捻器之间运动,这时通过至少一个设置在停捻器之间的夹紧型假捻装置交替地给丝线S捻和Z捻,它们借助于一沿丝线行进方向连接在假捻装置之后的定形装置定形。
在一种这一类型的、由DE 39 31 110 C2已知的方法中停捻器由两个固定设置的输送装置构成,其中之一设置在假捻装置之前,另一个设置在定形装置之后,该定形装置既可以做成加热装置,也可以做成喷气变形装置。S捻和Z捻的交替结构通过假捻装置接通和断开的夹紧作用按预先规定的循环进行。但是因为第二个停捻器设置在沿丝线行进方向定形装置之后,此前在假捻装置之后伸展的丝线段内给丝线施加的S捻和Z捻根据捻转方向的不同局部重新解捻和局部捻转得更剧烈。用这种方法不可能生产出具有可重复生产地交替确定的S捻和Z捻的丝线。此外在具有S捻的丝线段和具有Z捻的丝线段之间形成具有较少S捻或Z捻的未加捻段。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指出一种用于制造具有交替的S捻和Z捻的复丝的方法,用这种方法可以方便、经济和可重复地制造在单位长度上具有确定的S捻和Z捻,并且在它们之间尽可能没有未加捻段或少加捻段的复丝。
这按照本发明这样来实现,使在丝线行进方向设置在定形装置之后的停捻器与丝线同步运动,并与丝线保持停捻的接合,直至至少捻转反向点在丝线内定形为止,并且至少另一个以一定间距跟随在上述可动停捻器之后的停捻器进入与丝线的停捻接合并与它一起继续运动,直到通过假捻装置给丝线以反方向的捻转为止。
也就是说本发明从这样的想法出发,即丝线紧接在假捻装置之后被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相隔一定距离前后顺次设置的停捻器所捕获,然后停捻器和丝线一起继续运动。停捻器的任务是防止给予丝线的加捻传播到位于停捻器之前或之后的丝线段内。在所述情况下主要考虑采用夹紧装置作为停捻器,但是停捻器也可以由转向棱或通过在输送装置中的夹紧构成。在按本发明的方法中在两个间隔一定距离顺次设置的停捻器之间的各丝线段进行暂时的“定形”,直至借助于定形装置最终定形为止。在两个停捻器之间暂时定形的丝线段具有带预先规定捻度的S捻或Z捻,其中“捻度”按DIN60900,第二部分理解为一单个丝线每米的捻转数量。夹紧在两个相邻停捻器之间的丝线段确定的捻度不受给予后随丝线段的加捻的影响或变动,因为假捻始终只到离假捻装置最近的一个停捻器为止。用这种方法同样也避免了带S捻的丝线段和带Z捻的丝线段之间的未加捻的部段。按本发明的方法可以连续地进行,并使得可以制造具有交替的S捻和Z捻的复丝。复丝可以由一种丝线成分,也就是说一束单丝制成,并在生产过程中紧接在假捻装置之后定形,这最好通过热定形进行。
本方法优良的实施方案在从属权利要求中表示。
下面借助于用附图表示的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较详细的说明。它们表示

图1成品复丝丝线结构的示意图,图2工艺流程的一示意图,图3可动停捻器到假捻装置的最小距离和理论捻度分布之间的关系,图4a至4c在第一种实施形式中两个顺次连接的假捻装置的工作原理,图4d至4f第二种实施形式的工作原理,图5至7各种不同的可动停捻器的示意图,图8沿图7中Ⅷ方向的向视图。
图1中示意表示成品复丝的结构。它具有交替地带S捻的丝线段1a和带Z捻的丝线段1b。在两个带反方向捻转的丝线段1a,1b之间分别有一捻转反向点2,其沿丝线纵向的伸展长度用按本发明的方法可以保持非常小。丝线段1a,1b的长度可以变化。应该采用光滑和卷曲变形的复丝作为喂给材料,纤度最好在17到330 dtex之间的范围内。图2表示工艺流程的一示意图。丝线1’借助于输送装置6沿丝线行进方向从A向B运动,并作为具有交替的S捻和Z捻的成品复丝离开输送装置6,这种成品复丝如图1所示。第一个停捻器7固定设置,并最好可以做成输送装置或丝线制动器。以间距L0设置在固定的停捻器7之后的是一假捻装置8,用该假捻装置可以顺次交替地给丝线1’S捻和Z捻。这种类型的假捻装置的具体结构后面借助于图4a至4f还要加以说明。在假捻装置8之后设有一具有多个沿丝线行进方向运动的停捻器3的停捻装置9。每个停捻器分别由两个共同作用的夹爪3a,3b构成,其中这些夹爪在丝线行进方向C应该具有尽可能小的伸展长度,因此适宜于做成刀刃型。由此捻转反向点2的伸展长度可以减小到最小限度,因此在成品的纺织表面上这种反向点2不作为疵点而引人注目。夹爪3a,3b安装在环形驱动的带子10a,10b上,由此它们可以分别退回到假捻装置8处。此外由此夹爪3a,3b可以接通和断开。在位于带子10a,10b之间的区域内两个夹爪3a,3b各自在中间夹有丝线1’的情况下相向压紧,然后形成一可沿丝线行进方向运动的停捻器3。可运动的停捻器3设置在间距L2处。这些停捻器3穿过一定形装置11运动,定形装置由一加热区4和一连接在后面的冷却区5构成。这里停捻器3相互间的距离L2小于定形装置11的长度L3。用这种方法确保,交替地反向给予丝线1’的并在两个停捻器3之间暂时定形的捻转在成品复丝1离开定形装置11时得到热定形。
为了使本方法尽可能有效地工作,停捻器3应该尽可能靠近假捻装置8地与丝线1’进行停捻接合,然后与丝线1’继续同步运动。停捻器每次新的接合可以通过假捻装置8变更捻转指令的方向。在两个停捻器之间交替地带有S捻和Z捻的丝线段1a,1b暂时“定形”,并且丝线1’在加捻状态下首先通过加热区4,然后通过冷却区5。只有在丝线冷却到一定温度以下后在走出冷却区5时夹紧才松开。通过固定停捻器7和假捻装置8之间的不同距离L0以及假捻装置8和离假捻装置最近的可动停捻器3之间的不同距离L1形成不同的捻度,也就是说在假捻装置8前后单位长度上的捻转数量。但是在生产过程中只有位于假捻装置8和离它最近的可动停捻器之间的那一部分捻转得到定形。在停捻器7和假捻装置8之间的区域内丝线在理论上只是解捻和捻紧。因此假捻分成两个方向相反的真捻,其中每次只有位于假捻装置之后的捻转得到定形。为了这些捻转不再受随后的捻转方向的反向的影响,这个捻转方向只有在随后的停捻器与丝线1’接合后才反向。这里每个下一个停捻器应该向假捻装置8移动直至紧密靠上它为止,以使间距L1保持尽可能小。也就是说在捻转反向时位于区域L1内的丝线段首先必须解捻,并向反方向捻转。开始反向捻转的距离越短,本方法工作越有效。
这可以借助图3看出,图3表示间距L0和L1对假捻装置8前后捻度的理论影响。可动停捻器接合的时间点用3’表示。图3显示,比例L0/L1大明显地有好处,当时的停捻器3与丝线1的接合点到假捻装置8的最小距离L1应尽可能地小。
丝线交变的捻转方向既可以通过具有交变捻转方向的假捻装置实现,也可以通过两个恒定的反方向驱动的、可交替地接通的假捻装置实现。采用两个向不同捻转方向驱动和接通其工作面的假捻装置有好处。用这种方法待加速的质量可以保持很小,因为每次接通可以通过丝线的运动或通过工作面的偏移进行。
图4a至4f中表示夹紧型的假捻装置8,8’或8a,8a’。在图4a至4c中所示的实施例中每个假捻装置8,8’具有两个相互交叉的环形带12,12’,丝线1’可以夹在其交叉部位上,以产生捻转。第一个假捻装置8的带12例如这样地驱动,使它可以在下游,即沿丝线行进方向假捻装置之后给丝线一个S捻,而第二个假捻装置8’的带12’在下游假捻装置8’之后给丝线一个Z捻。其次两个假捻装置8,8’中的每一个具有两个加压辊13,13’,借此通常离丝线1’一定距离的带12,12’的工作面12a,12a’可以交替地进入工作位置,如图4b和4c中所示。两个假捻装置8,8’的带12,12’连续地向用箭头表示的捻转方向驱动。如果按图4b加压辊13将工作面12a压在丝线1’上,丝线在下游得到S捻,这时第二个假捻装置8’不起作用。为了在下游给丝线Z捻,按图4c第一个假捻装置8的加压辊13移开,而第二个假捻装置8’的加压辊13’将工作面12a’压在丝线1’上。通过工作面12a,12a’垂直于其运动方向的偏移可以非常迅速地实现切换过程,因为由于几何形状的原因只须施加很小的力并走过短的路程。丝线1’内捻转的扩展不受各个不处于工作位置的假捻装置的阻碍,因为其工作面12a或12a’各自位于离丝线1’一定距离处。
在图4a至4f中所示的实施例中两个假捻装置8a、8a’中的每一个由两个连续驱动的圆盘14,14’组成,它们的端面构成工作面15,15’,丝线1’可以夹在它们之间。这通过两个圆盘14,14’相互轴向靠近来实现。这样例如按照图4e,如果圆盘14的工作面15压紧在丝线1’上的话,在下游,也就是沿丝线行进方向C分布在假捻装置8a之后的丝线段内给丝线1’加Z捻,而第二个假捻装置8a’的工作面15’位于离丝线1’一定距离处,从而不起作用。在图4f中所示的假捻装置位置工作面15’压紧在丝线1’上,因此在下游给丝线S捻,而第一个假捻装置8a不起作用。
在图5至7中表示各种不同的停捻装置。图5中所示的停捻装置9基本上相当于图2中所示的实施例,因此可以参考对图2的叙述加以说明。均匀驱动的环形牵引工具传动装置10a,10b例如可以是传动带或链。
在图6中所示的停捻装置9’中在一环形牵引工具传动装置16上相互间隔一定距离设置多个刚性的夹紧元件17。每个刚性的夹紧元件17配设一可绕一轴线19回转的可动夹紧元件18。如果可动夹紧元件18压向刚性夹紧元件17,便进行夹紧。为了控制可动夹紧元件18可以用一控制凸轮20。用标号4表示加热区。
在图7中所示的停捻装置9″中,在一环形牵引工具传动装置上相互间隔一定距离设置多个支承臂21,它在其自由端上分别携带一刚性夹爪22。每个支承臂21配设一带夹爪23a的可动滑块23。通过一控制凸轮20之类可以使滑块23相对于支承臂21沿其纵向移动,从而使可动夹爪23a分别移动到夹紧位置或张开位置。每一对夹爪23,23a构成一停捻器。
在图7和8中所示的实施例中夹爪22设置在比较细的支承臂21上,并离牵引工具传动装置16较大距离处。如果夹爪22,23a处于夹紧位置,从而处于停捻接合状态,它们可以沿丝线行进方向C弹性偏移,从而补偿由于捻缩和收缩可能引起的丝线长度变化。
如果定形装置11由一加热区4和一连接在它后面的冷却区5组成,那么每段丝线1a,1b,包括位于它们之间的反向点2都得到定形。但是在必要情况下也可以仅仅定形反向点2,这例如可以通过加热的夹爪进行。
权利要求
1.用于制造具有交替的S捻和Z捻的复丝的方法,用这种方法时至少一股丝线在两个相隔一定距离处设置的停捻器之间运动,这时通过至少一个设置在停捻器之间的夹紧型假捻装置给予丝线交替的S捻和Z捻,它们借助于一沿丝线行进方向连接在假捻装置之后的定形装置定形,其特征在于沿丝线行进方向设置在定形装置之后的停捻器与丝线同步运动并与丝线保持停捻接合,直至至少捻转反向点在丝线内定形为止,至少另一以一定距离跟随在上述可动停捻器之后的停捻器进入与丝线的停捻接合,并与丝线一起继续运动,直至通过假捻装置给丝线以反方向的捻转为止。
2.按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停捻接合通过丝线的直线形夹紧产生。
3.按权利要求2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丝线的夹紧借助于夹爪进行,夹爪在丝线行进方向具有一尽可能短的伸展长度。
4.按权利要求3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刀刃型夹爪。
5.按上述权利要求之任一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可开关(闭合和张开)的夹爪。
6.按上述权利要求之任一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可动停捻器循环地退回到假捻装置处。
7.按权利要求6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各停捻器在其进入停捻接合之前退回到紧靠在假捻装置上。
8.按上述权利要求之任一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两个处于停捻接合状态下的停捻器在丝线行进方向的相互距离是弹性可伸缩的。
9.按上述权利要求之任一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固定设置在假捻装置之前的停捻器和假捻装置之间的距离在任何时刻都大于假捻装置和各个离假捻装置最近的可动停捻器之间的距离。
10.按上述权利要求之任一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可动停捻器带着丝线穿过一具有一加热区和一连接在它后面的冷却区的热定形装置。
11.按上述权利要求之任一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丝线的捻度通过加热夹爪定形。
12.按上述权利要求之任一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两个恒定驱动的假捻装置,其中之一适合于在下游给丝线S捻,另一个适合于给丝线Z捻,并且假捻装置交替地进入工作位置,只要将其工作面交替地压在丝线上即可。
13.按上述权利要求之任一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一个捻转方向给予捻转的时间与具有这一捻转方向的丝线段的长度相对应。
14.按上述权利要求之任一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两个停捻器之间的相互距离可随机地改变。
15.按上述权利要求之任一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可动停捻器设计成受力相配的(例如弹簧力或磁力)。
全文摘要
在一种用于制造具有交替的S捻和Z捻的复丝的方法中丝线在两个相互间隔一定距离的停捻器之间运动,这时丝线通过至少一个设置在停捻器之间的夹紧型假捻装置给予交替的S捻和Z捻,它们借助于一沿丝线行进方向连接在假捻装置之后的定形装置定形。设置在沿丝线行进方向定形装置之后的停捻器和丝线同步运动并与丝线保持停捻接合,直至至少捻转反向点在丝线内定形为止。至少另一以一定间距跟随在上述可动停捻器之后的停捻器进入与丝线的停捻接合,并和丝线一起继续运动,直至通过假捻装置给丝线反方向的捻转为止。
文档编号D02G1/02GK1306587SQ99807662
公开日2001年8月1日 申请日期1999年6月4日 优先权日1998年6月23日
发明者马库斯·奥斯特洛 申请人:绍尔·阿尔马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