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增加携纱数量的旋转法三维编织平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260323阅读:203来源:国知局
可增加携纱数量的旋转法三维编织平台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旋转法三维编织机的编织平台,还可以应用于多层互锁联结(Multilayer interlock)编织平台。
【背景技术】
[0002]现有旋转法三维编织机,可参见申请人已授权专利:CN200810226422.5,《旋转编织机》,其对旋转法三维编织平台的组成有详细介绍,在上述专利中,其编织平台上的内携纱盘为矩形(如:m行,η列)排列。
[0003]此外,申请人还拥有另一项发明专利:200810056269.6,《三维全五向编织预型件和编织设备》,在此专利中,除了前述矩形编织平台之外,还提出了一种由m环,η列内携纱盘构成的平面圆盘形编织平台(如其图8所示)。
[0004]之后,申请人还申请了一种《筒形三维编织平台》,申请号为201510236856.3,它是将矩形编织平台的m行内携纱盘所在平面逐列弯曲,使得该m行内携纱盘的首尾两端相连形成筒状,如此构成m环、η列的筒形编织平台,以缩小编织平台占用的空间。在筒形编织平台的基础上进行小调整,使该筒形编织平台成为锥形编织平台,是容易想到和容易实现的。
[0005]然而,无论采用上述矩形、平面圆盘形还是筒形(或锥形)的编织平台,由于每个内携纱盘上一次只能带动一个携纱器进行编织动作,因此单位面积的编织平台上的携纱数量是一定的,以矩形编织平台为例,当平台上内携纱盘数量为m行,η列时,平台可携带的编织纱线总数为mXn+m+n。若要增加携纱数量(比如要编织大尺寸的产品),以目前的技术常识来说,只能增加内携纱盘的行列数来实现。但是,随着内携纱盘的行列数增加,编织平台的面积或者体积必然相应增大,导致设备制造成本、占用空间成本以及维护成本均呈几何级数关系地上升,这都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
【实用新型内容】
[0006]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增加携纱数量的旋转法三维编织平台,解决现有技术在编织大尺寸的预成型件时所面对的设备制造成本、占用空间成本以及维护成本均呈几何级数关系地上升的问题。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8]一种可增加携纱数量的旋转法三维编织平台,包括内携纱盘以及与位于边缘位置的内携纱盘相接的外携纱盘,其特征在于:每个内携纱盘的边缘均匀地设有2XN个缺口,N为大于I的自然数,各外携纱盘每转动一周,各个内携纱盘转动1/(2N)周,使内携纱盘上的缺口依次与外携纱盘上的缺口对接。
[0009]其中:各个外携纱盘的直径为其相邻内携纱盘的直径的1/(2N),各个外携纱盘的角速度为其相邻内携纱盘的角速度的2N倍。
[0010]其中:各个外携纱盘的直径与相邻内携纱盘的直径相同,角速度也相同。
[0011]其中:所述三维编织平台是矩形三维编织平台,具有m行,η列的内携纱盘以及2X(m+n)个外携纱盘,m、η均为自然数。
[0012]其中:所述三维编织平台是多矩形组合形状三维编织平台。
[0013]其中:所述三维编织平台是平面圆盘形三维编织平台,具有m环,η列的内携纱盘以及2 X η个外携纱盘,m、n均为自然数。
[0014]其中:所述三维编织平台是筒形或锥形三维编织平台,具有m环,η列的内携纱盘以及2 X η个外携纱盘,m、n均为自然数。
[0015]其中:所有内携纱盘以同样的角速度旋转,任意相邻的内携纱盘的旋转方向相反,每个外携纱盘与其邻接的内携纱盘的转向相反。
[0016]其中:所述外携纱盘与所述内携纱盘通过变速传动系统连接。
[0017]其中:外携纱盘连接有独立于内携纱盘设置的变速驱动机构,使外携纱盘上的缺口与内携纱盘上的缺口在对接时的线速度相同。
[0018]其中:所述三维编织平台是多层互锁联结编织平台。
[0019]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三维编织平台,在不改变平台尺寸的前提下,可以使携纱数量变为原有数量的近N倍,可以在有限的编织台面上编织出更大尺寸的三维编织预成型件。
[0020]当然,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三维编织平台还可以在线实现一带一和一带N之间的即时转换,以实现纱线的增减,并实现编织物尺寸和形状的变化。
[0021]虽然本实用新型中是以三维编织机的编织平台为例进行的介绍,实际上,该编织平台还可以应用于多层互锁联结编织平台。
【附图说明】
[0022]图1-图5是原旋转法三维编织平台的一个编织周期循环动作示意图;
[0023]图6-图10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带二模式的矩形编织平台的一个编织周期循环动作示意图;
[0024]图11、图12分别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带二模式的平面圆盘形三维编织平台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与局部结构示意图;
[0025]图13、图14分别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带二模式的筒形三维编织平台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与局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一〉先介绍传统(S卩,一带一模式)旋转法三维编织平台的结构与运动方式,如图1-图5所示,是其一个完整运动循环动作示意图,该旋转法三维编织平台为矩形编织平台,包括四行四列共16个内携纱盘以及4X4=16个外携纱盘,所有内携纱盘均同步旋转而且任意相邻的内携纱盘的旋转方向相反,每个外携纱盘与其邻接的内携纱盘的转向相反,各个外携纱盘的直径为内携纱盘的直径一半,而且角速度是内携纱盘的两倍,每个内携纱盘上设有两个缺口,每个外携纱盘上设有一个缺口,用于交接并带动携纱器在编织平台上按照指定路径完成编织动作。内携纱盘与外携纱盘之间传递携纱器的具体过程如下:
[0027]第一步:如图1所示,内携纱盘A上部缺口承接由外携纱盘B的缺口传递过来的携纱器,下部缺口将一个携纱器传递给其下部的内携纱盘C,此时,内携纱盘A左侧的外携纱盘D的缺口内带着一个携纱器进行空转;
[0028]第二步:各内携纱盘旋转90度,各外携纱盘旋转180度,结果如图2所示,内携纱盘A中原本位于上侧的缺口旋转到右侧,并将从外携纱盘B处得到的携纱器传递给了携纱器E,内携纱盘A原本位于下侧的缺口(空载)旋转到左侧,正好承接由外携纱盘D的缺口传递过来的携纱器;外携纱盘B为空载状态;
[0029]第三步:各内携纱盘旋转90度,各外携纱盘旋转180度,结果如图3所示,内携纱盘A中原本位于右侧的缺口(空载)旋转到下侧,承接从携纱器C传递过来的携纱器,内携纱盘A原本位于左侧的缺口旋转到上侧,将携纱器传递给外携纱盘B,外携纱盘D为空载状态;
[0030]第四步:各内携纱盘旋转90度,各外携纱盘旋转180度,结果如图4所示,内携纱盘A中原本位于下侧的缺口旋转到左侧,将携纱器传递给外携纱盘D,内携纱盘A原本位于上侧的缺口(空载)旋转到右侧,承接由内携纱盘E传递过来的携纱器;
[0031]之后,各内携纱盘旋转90度,各外携纱盘旋转180度,结果如图5所示,经比较发现,其又回到了如图1所示的状态,因此,上述第一步至第四步可以循环往复,实现旋转法三维编织。
[0032]前面仅介绍了内携纱盘与外携纱盘之间传递携纱器的过程,至于内携纱盘与内携纱盘之间传递携纱器的过程,较为简单明了,在此不予赘述了。
[0033]而传统(S卩,一带一模式)平面圆盘形编织平台、筒形的编织平台的工作过程,与传统(即,一带一模式)矩形编织平台的工作过程类似,并在前述专利申请文件中都有详细描述,在此也不予赘述。
[0034]〈二〉介绍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带二模式的矩形编织平台(带小径外携纱盘)的组成与工作过程:
[0035]如图6所示的一带二模式的矩形编织平台,同样包括四行四列共16个内携纱盘以及4 X 4= 16个外携纱盘,所有内携纱盘均同步旋转而且任意相邻的内携纱盘的旋转方向相反,每个外携纱盘与其邻接的内携纱盘的转向相反,不同的是:各个外携纱盘的直径为内携纱盘的直径的四分之一,而且角速度是内携纱盘的四倍,每个内携纱盘上设有四个缺口,每个外携纱盘上设有一个缺口,用于交接并带动携纱器在编织平台上按照指定路径完成编织动作。具体过程如下:
[0036]第一步:每个内携纱盘上携带有N个(在本实施例中,N= 2)携纱器,然后如图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