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871926阅读:398来源:国知局
控制箱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控制箱。控制箱固定于缝纫机的工作台下表面。控制箱的基体沿铅垂方向支承有两块电路板和两块散热板。散热板与电路板上的发热元件接触来对其进行散热。第一罩和第二罩覆盖并保护电路板和散热板。基体在彼此平行地排列的两块散热板之间具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的通路。通路内的空气在自散热板释放的热量作用下上升。通过烟囱效应,空气的流速大于自然对流时的流速。流速增加了的空气在通路内自下方向上方流动。由于在两块散热板之间具有通路,因此,控制箱能够有效地冷却内部的电路板的发热元件。
【专利说明】
控制箱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控制箱。
【背景技术】
[0002]缝纫机的控制箱配置于工作台下方,在壳体内容纳有用于控制缝纫机的电气零件。电气零件为多块基板等。多块基板例如包括主轴马达驱动部、送布马达驱动部、电源部和主控制部等。壳体通过对铁板加压从而形成为箱状并进行涂装而成。主轴马达驱动部和送布马达驱动部搭载有功率晶体管。功率晶体管是会在驱动电流的作用下发热的发热元件,因此需要进行冷却。缝纫机例如包括隔着散热板将发热元件固定于壳体内的内侧面从而通过壳体进行冷却的构造,以及在基板上设置大的散热片并用鼓风机吹风从而进行冷却的构造等。日本国特许公开2000年第388号公报所公开的缝纫机的控制箱包括沿铅垂方向延伸的金属板状的板构件。电气零件中的会发热的发热零件以能够散热的状态安装于板构件的两面。
[0003]具有上述冷却构造的控制箱壳体容积大,零件费用高。基板的固定方向复杂,因此组装繁琐。具有风扇的控制箱在壳体具有通风孔,为了防止线头、灰尘等异物进入壳体内,需要在通风孔处设置孔隙微小的过滤器。当过滤器上集结了异物时,可能使风扇的冷却性能下降。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异物进入且能有效地冷却电子零件的控制箱。
[0005]技术方案I的控制箱为接合装置的控制箱,其配置于设置有用于将布料和布料接合起来的接合装置的工作台的下表面,并容纳有用于控制上述接合装置的电路板,其特征在于,该控制箱包括:多块散热板,其沿铅垂方向延伸,与作为会发热的元件的发热元件接触来对该发热元件进行散热;基体,其固定于上述工作台的上述下表面,支承上述电路板和上述散热板;以及罩,其固定于上述基体,覆盖上述电路板和上述散热板;上述基体在上述多块散热板中彼此平行地排列的两块上述散热板之间具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的供空气流动的通路。通路内的空气在散热板的热量作用下上升时,利用烟囱效应使空气的流速大于自然对流时的流速。流速增加后的空气在通路中自下方向上方流动。由于空气在两块散热板之间流动,因此,控制箱能够有效地冷却发热元件。由于通路沿上下方向延伸,因此,在通路内不会堆积线头、灰尘等异物。由于电路板被罩所覆盖,因此,控制箱能够防止异物附着于电路板。
[0006]在技术方案2的控制箱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基体具有支承板部,该支承板部呈在两块上述散热板之间沿铅垂方向延伸的板状,以使两块上述散热板彼此平行的方式支承两块上述散热板,上述支承板部包括:台阶部,其沿铅垂方向延伸,且具有与上述支承板部的两面正交的方向的台阶;以及凹部和凸部,它们分别存在于上述支承板部的两面侧的上述台阶部的两侧;在上述支承板部的两面侧中的各面侧,上述散热板与上述凸部接触,将上述散热板和上述凹部所围出的空间作为上述通路;上述电路板分别隔着上述散热板沿铅垂方向安装于上述支承板部的两面侧。基体在支承板部设有台阶部。凹部和凸部存在于台阶部的两侧。控制箱通过用散热板盖住凹部能够形成通路。散热板的与凹部相对的区域通过通路进行冷却。散热板的与凸部接触的区域通过向凸部传导热从而通过其相反侧的面的凹部进行冷却。由于控制箱用基体和散热板形成通路,因此,零件数量不会增加。因此,能够使控制箱小型化。
[0007]在技术方案3的控制箱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基体具有基座部,该基座部固定于上述工作台的下表面,并且该基座部与上述下表面之间隔有间隙地沿铅垂方向支承上述支承板部。控制箱通过在支承板部和工作台的下表面之间设置间隙,能够提高在通路中流动的空气的排出性能。
[0008]在技术方案4的控制箱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基座部包括:底座部,其与上述工作台的上述下表面隔有上述间隙地与上述工作台的上述下表面平行地配置,并沿铅垂方向支承上述支承板部;以及一对腿部,其在上述底座部的一个延伸方向上的两端部分别以向上方伸出的方式设置,并固定于上述工作台的下表面。由于控制箱能够在支承板部和工作台的下表面之间设置间隙,因此,能够使在通路中流动的空气跑到外侧。
[0009]在技术方案5的控制箱中,其特征在于,上述一对腿部分别具有第一腿部和第二腿部,该第一腿部和该第二腿部设于俯视状态下的上述底座部的与上述一个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两端部;在上述第一腿部和上述第二腿部之间设有用于供空气通过的空气用开口部。腿部分为第一腿部和第二腿部,在它们之间设有空气用开口部。因此,控制箱使在通路中流到上方的空气还能够自空气用开口跑到外侧。
[0010]在技术方案6的控制箱中,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腿部和上述第二腿部分别包括:固定部,其固定于上述工作台的上述下表面;连结部,其连结上述固定部的一端部和上述底座部的端部;以及加强肋,其连接上述固定部的另一端侧和上述连结部。控制箱通过在第一腿部及第二腿部的固定部与连结部之间设置加强肋,能够提高第一腿部和第二腿部的强度。
[0011]在技术方案7的控制箱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底座部具有与上述通路的上端部连通的上开口部,上述上开口部具有随着自下方向上方去而外扩的上坡口部。与通路的上端部连通的上开口部具有随着自下方向上方去而外扩的上坡口部。因此,控制箱能够使自上开口部向外侧排出的空气容易流出。
[0012]在技术方案8、9的控制箱中,其特征在于,上述通路在下端部具有下开口部,上述下开口部具有随着自上方向下方去而外扩的下坡口部。通路的下开口部具有随着自上方向下方去而外扩的下坡口部。因此,控制箱在下开口部处能够容易地引入空气。
[0013]技术方案10?13的控制箱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凹部的内侧面设有向上述散热板侧突出的肋。通过在凹部的内侧面设置肋,控制箱能够调整通路内的流速分布。例如,控制箱能够通过根据发热元件的位置改变肋的配置,提高与发热元件相对应的部分的散热效果。
[0014]技术方案14?17的控制箱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凹部的内侧面的至少一部分设有多个凸状部。因此,控制箱能够增加凹部的内侧面的散热面积,因此,能够提高通路中的散热效果。
[0015]在技术方案18?21的控制箱中,其特征在于,上述罩由合成树脂形成。由于罩由合成树脂制成,因此导热性能比金属要差。因此,控制箱能够抑制使用者的手容易碰到的罩表面的温度上升。控制箱通过使用廉价的合成树脂制的罩,能够抑制零件费用。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缝纫机I的立体图。
[0017]图2是自下方仰视缝纫机I时的立体图。
[0018]图3是控制箱5的背面侧的立体图。
[0019]图4是自下方仰视控制箱5的背面侧时的立体图。
[0020]图5是安装了电路板11和散热板21的基体6的背面侧的立体图。
[0021 ]图6是安装了电路板11和散热板21的基体6的后视图。
[0022]图7是安装了电路板12和散热板22的基体6的前面侧的立体图。
[0023]图8是基体6的背面侧的立体图。
[0024]图9是基体6的前面侧的立体图。
[0025]图10是安装了散热板21的基体6的背面侧的立体图。
[0026]图11是安装了散热板22的基体6的前面侧的立体图。
[0027]图12是图6所示的II一II线向视方向的剖视立体图。
[0028]图13是图6所示的III一III线向视方向的剖视立体图。
[0029]图14是图1所示的I一 I线向视方向剖视图。
[0030]图15是作为变形例的基体601的立体图。
[0031 ]图16是作为变形例的基体602的立体图。
[0032]图17是作为变形例的基体603的后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3]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将控制箱5应用于缝纫机I的情况。以下说明使用图中箭头所示的左右、前后、上下。
[0034]参照图1、图2说明缝纫机I的整体构造。缝纫机I包括缝纫机主体2、工作台3、控制箱5和电源开关等。缝纫机主体2设置于工作台3的上表面3A。控制箱5用四颗螺钉固定于工作台3的下表面3B(参照图2)的后端部311侧。控制箱5收纳电路板11、12(参照图5、图7)等电子零件。
[0035]电路板11、12例如包括主轴马达驱动部、送布马达驱动部、电源部和主控制部等电路部。主轴马达驱动部驱动缝纫机主体2的主轴马达。主轴马达驱动缝纫机主体2的主轴。主轴使缝纫机主体2的针杆上下运动。送布马达驱动部驱动缝纫机主体2的送布马达。送布马达驱动缝纫机主体2的送布机构。电源部向缝纫机主体2供电。主控制部控制缝纫机主体2的动作。主轴马达驱动部和送布马达驱动部包括发热元件211、222?224(参照图10、图11)。发热元件211、222?224是在驱动电流的作用下发热的发热元件。
[0036]参照图3?图7说明控制箱5的整体构造。控制箱5呈大致长方体的箱状,包括基体
6、第一罩7和第二罩8。基体6是截面T字状的金属制框架。基体6在前侧和后侧沿铅垂方向分别支承有两块电路板11、12(参照图5、图7)。第一罩7和第二罩8分别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安装于基体6的背面侧和前面侧。因此,基体6在控制箱5的上表面、下表面、右侧面、左侧面暴露。控制箱5在俯视呈大致矩形状的上表面的四角具有四条腿部32?35。腿部32?35分别用螺钉固定于工作台3的下表面3B。因此,控制箱5被固定于工作台3。
[0037]如图5、图6所示,自控制箱5的背面侧拆下第一罩7(参照图3)时,电路板11暴露出来。基体6在背面侧沿铅垂方向支承有电路板U。电路板11中的与第一罩7相对的面为表面(控制箱的背面侧),其相反侧为背面(控制箱5的前面侧)。基体6在电路板11的背面侧沿铅垂方向支承有金属制的散热板21。散热板21的与电路板11的背面相对的面为表面,其相反侧为背面。散热板21的表面与安装在电路板11的背面侧的六个发热元件211(参照图10)接触。六个发热元件211所产生的热量传向散热板21。散热板21将自六个发热元件211传来的热量释放到空气中。
[0038]如图7所示,自控制箱5的前面侧拆下第二罩8(参照图3)时,电路板12暴露出来。基体6在前面侧沿铅垂方向支承有电路板12。电路板12中的与第二罩8相对的面为表面(控制箱5的前面侧),其相反侧为背面(控制箱5的背面侧)。基体6在电路板12的背面侧沿铅垂方向支承有金属制的散热板22。散热板22的与电路板12的背面相对的面为表面,其相反侧为背面。散热板22的表面与安装在电路板12的背面侧的发热元件222?224(参照图11)接触。三个发热元件222?224所产生的热量传向散热板22。散热板22将自三个发热元件222?224传来的热量释放到空气中。
[0039]第一罩7和第二罩8覆盖电路板11、12。因此,控制箱5保护电路板11、12免受外部冲击的影响,且防止线头、灰尘等异物附着于电路板11、12。基体6在两块散热板21、22之间具有通路11、102 (参照图12、图13)。通路101、102在控制箱5内沿上下方向延伸。控制箱5在下表面具有下开口部101A、102A(参照图4),在上表面具有上开口部101B、102B(参照图3)。下开口部1lA和上开口部1lB为通路101的入口和出口。下开口部102A和上开口部102B为通路102的入口和出口。空气在通路101、102中自下方向上方流动(参照图14)。因此,控制箱5能够借助与通路101、102相对的散热板21、22有效地冷却安装于电路板11、12的发热元件211、222?224。
[0040]参照图8、图9说明基体6的构造。基体6例如由铝压铸件等一体形成。基体6包括基座部30和支承板部40。基座部30是在基体6上部大致水平延伸的部位,支承板部40是自基座部30的下表面沿铅垂方向延伸的部位。
[0041 ] 说明基座部30的构造。基座部30包括底座部31和四条腿部32?35。底座部31是俯视时呈在左右方向上较长的矩形状的板部。底座部31具有上开口部101B、102B,上开口部101B、102B沿左右方向排列。上开口部1lB配置于底座部31的左侧,上开口部102B配置于底座部31的右侧,上开口部101B、102B均呈矩形状地开口。上开口部1lB在前后两缘部具有截面呈大致V字状的上坡口部361 (参照图13),上开口部102B在前后两缘部具有截面呈大致V字状的上坡口部362(参照图12)。上坡口部361、362随着自下方向上方去而以大致V字状沿前后方向外扩。
[0042]腿部32?35分别设于底座部31的上表面的四角。腿部32设于底座部31的左后方角部,腿部33设于底座部31的左前方角部,腿部34设于底座部31的右后方角部,腿部35设于底座部31的右前方角部。基体6在腿部32和腿部33之间具有开口部37,在腿部34和腿部35之间具有开口部38。
[0043]腿部32包括固定部321、连结部322、加强肋323和螺钉用槽324。固定部321为俯视呈大致矩形状的板部,沿工作台3的下表面3B延伸。连结部322自底座部31的左后方角部呈板状向上方伸出,与固定部321的右端部正交地连结。因此,固定部321自连结部322的上端部向左方延伸。加强肋323是在开口部37侧的、固定部321的前端部和连结部322的前端部之间与固定部321和连结部322正交的大致三角形状的肋,用于对腿部32进行加强。螺钉用槽324是自固定部321的后端部的左右方向中央部向前方凹陷的槽,螺钉用槽324具有能够允许螺钉的杆部插入那样的程度且小于螺钉的头部的宽度。使用者将螺钉的头部朝向下侧,将螺钉的杆部自下方插入螺钉用槽324从而将螺钉紧固于工作台3的下表面3B。因此,使用者能够将固定部321固定于下表面3B。
[0044]腿部33?35具有与腿部32同样的构造。腿部33包括固定部331、连结部332、加强肋333和螺钉用槽334等。腿部34包括固定部341、连结部342、加强肋343(参照图9)和螺钉用槽344等。腿部35包括固定部351、连结部352、加强肋353和螺钉用槽354等。在腿部32?35被固定于工作台3的下表面3B的状态下,基体6的基座部30的底座部31和工作台3的下表面3B之间具有间隙。
[0045]说明支承板部40的构造。支承板部40为自底座部31的下表面的前后方向大致中央部沿铅垂方向延伸的正面看呈大致长方形的板状。支承板部40包括台阶部41、左侧部42和右侧部43。台阶部41沿着支承板部40的左右方向中央部沿上下方向延伸,具有与支承板部40的前后两面正交的方向的台阶。台阶部41的左侧部位为左侧部42,台阶部41的右侧部位为右侧部43。左侧部42和右侧部43夹着台阶部41配置于在前后方向上互不相同的位置。因此,支承板部40在背面侧和前面侧分别具有以台阶部41为界的凹凸面。
[0046]说明支承板部40的背面侧的构造。如图8所示,在支承板部40的背面侧,以台阶部41为界,左侧部42比右侧部43向后方突出一截。因此,以台阶部41的台阶面53为界,左侧部42相对成为凸部51,右侧部43相对成为凹部52。支承板部40具有侧壁45。侧壁45沿着支承板部40的外周向后方立起设置,包括左侧壁451、右侧壁452和下侧壁453。左侧壁451沿着支承板部40的左端部设置。右侧壁452沿着支承板部40的右端部设置。下侧壁453沿着支承板部40的下端部设置。下侧壁453在与凹部52对应的部分具有开口部453A。凹部52在下端部具有下坡口部521。下坡口部521朝向前下方倾斜。
[0047]凹部52具有固定用肋46。固定用肋46以沿大致铅垂方向连结开口部453A的右侧的开口端和底座部31的下表面的方式向后方突出。固定用肋46在后端部的下侧具有固定孔461,在上侧具有固定孔462。固定孔461、462是用于将散热板21 (参照图10)和电路板11 (参照图5)用螺钉81(参照图5)固定于支承板部40的背面侧的螺纹孔。凹部52、凸部51在固定用肋46的左侧的各部位具有多个大的孔部61和多个小的孔部62。孔部61、62沿前后方向贯通支承板部40。凸部51在左端侧的上下两处分别具有大致圆筒状的支承构件71(图8仅图示了下侧的支承构件71)。两个支承构件71分别自凸部51向后方突出。基体6在支承板部40的背面侧于左侧壁451和底座部31所成的角部、左侧壁451和下侧壁453所成的角部、右侧壁452和底座部31所成的角部以及右侧壁452和下侧壁453所成的角部处分别设有第一罩用孔部57。四个第一罩用孔部57是用于将第一罩7用螺钉712(参照图3、图5)固定于支承板部40的背面侧的螺纹孔。
[0048]说明支承板部40的前面侧的构造。如图9所示,在支承板部40的前面侧,以台阶部41为界,左侧部42比右侧部43向后方凹陷。因此,以台阶部41的台阶面56为界,左侧部42相对成为凹部54,右侧部43相对成为凸部55。支承板部40具有侧壁47。侧壁47沿着支承板部40的外周向前方立起设置,包括左侧壁471、右侧壁472和下侧壁473。左侧壁471沿着支承板部40的左端部设置。右侧壁472沿着支承板部40的右端部设置。下侧壁473沿着支承板部40的下端部设置。下侧壁473在与凹部54对应的部分具有开口部473A。凹部54在下端部具有下坡口部541。下坡口部541朝向后下方倾斜。
[0049]凹部54具有固定用肋48。固定用肋48以沿大致铅垂方向连结开口部473A的左侧的开口端和底座部31的下表面的方式向前方突出。固定用肋48在前端部的上下两处具有固定孔481 (图9仅图示了下侧的固定孔481)。两个固定孔481是用于将散热板22 (参照图11)和电路板12(参照图7)用螺钉85(参照图7)固定于支承板部40的前面侧的螺纹孔。凹部54在固定用肋48的右侧的各部位具有贯通凸部51(参照图8)侧的上述多个大的孔部61和多个小的孔部62。凸部55也在固定用肋48的右侧的各部位具有贯通凹部52(参照图8)侧的上述多个大的孔部61和多个小的孔部62。凸部55在右端侧具有沿上下方向排列的三个大致圆筒状的支承构件72。三个支承构件72自凸部55向前方突出。基体6在支承板部40的前面侧于左侧壁471和底座部31所成的角部、左侧壁471和下侧壁473所成的角部、右侧壁472和底座部31所成的角部以及右侧壁472和下侧壁473所成的角部处分别设有第二罩用孔部58。四个第二罩用孔部58是用于将第二罩8用螺钉713(参照图7)固定于支承板部40的前面侧的螺纹孔。
[0050]参照图1O、图11说明散热板21、22的形状以及散热板21、22的向支承板部40安装的安装构造。散热板21、22为金属板。散热板21在支承板部40的背面侧自后方挡住凹部52,且用螺钉固定于凸部51的面。散热板21的右端部与固定用肋46(参照图8)的后端部对齐。散热板21具有多个贯通孔。多个贯通孔设于散热板21上的与设于固定用肋46的两个固定孔461、462相对应的位置和用于配置支承构件73、74的位置。支承构件73、74呈大致圆筒状,在散热板21的表面与孔部62的形成位置相对应地设置。支承构件73、74分别用螺钉81经由设于散热板21的多个贯通孔紧固于固定孔461、462以及相对应的孔部62。散热板21具有多个发热元件用固定孔。发热元件用固定孔与孔部61的形成位置相对应地设置,是用于将六个发热元件211紧贴散热板21的表面地固定于散热板21的表面的螺纹孔。六个发热元件211安装于电路板11的背面侧。
[0051 ]如图11所示,散热板22在支承板部40的前面侧自前方挡住凹部54,且用螺钉固定于凸部55的面。散热板22的左端部与固定用肋48(参照图9)的前端部对齐。散热板22具有多个贯通孔。多个贯通孔设于散热板22上的与设于固定用肋48的两个固定孔481相对应的位置和用于配置支承构件75、76的位置。支承构件75、76呈大致圆筒状,在散热板22的表面与孔部61、62的形成位置相对应地设置。支承构件75、76分别用螺钉85经由设于散热板22的多个贯通孔固定于两个固定孔481以及相对应的孔部61、62。散热板22也具有多个发热元件用固定孔。发热元件用固定孔是用于将发热元件222?224紧贴散热板22的表面地固定于散热板22的表面的螺纹孔。发热元件222?224安装于电路板12的背面侧。
[0052]参照图5、图7说明电路板11、12的形状以及电路板11、12的向支承板部40安装的安装构造。电路板11在表面具有电路部111?113。电路板11的背面侧与先于它安装的散热板21的表面相对。电路板11在与支承构件71、73、74(参照图10)相对的位置具有固定孔。螺钉81经由电路板11的固定孔插入于支承构件71、73、74,紧固于固定孔461、462和孔部61、62(参照图5、图6)。因此,电路板11隔着散热板21沿铅垂方向安装在支承板部40的背面侧。在电路板11的背面和散热板21的表面之间存在支承构件71、73、74。因此,电路板11的背面与散热板21的表面隔有间隙地与散热板21的表面相对。
[0053]电路板11在分别与六个发热元件211相对的位置具有多个发热元件用贯通孔66。多个发热元件用贯通孔66的位置与设于散热板21的多个发热元件用固定孔的位置相对应。螺钉83自发热元件用贯通孔66插入到设于发热元件211的固定孔和设于散热板21的发热元件用固定孔,并用工具紧固(参照图10)。通过紧固螺钉83,六个发热元件211与散热板21的表面紧贴。因此,发热元件211所产生的热量向散热板21传导。
[0054]如图7所示,电路板12在表面具有电路部121?123等。电路板12的背面侧与先于它安装的散热板22的表面相对。电路板12在分别与支承构件72、75、76(参照图11)相对的位置具有固定孔。螺钉85经由电路板12的该固定孔插入于支承构件72、75、76,分别紧固于固定孔481和孔部61、62(参照图7)。因此,电路板12隔着散热板22沿铅垂方向安装于支承板部40的前面侧。在电路板12的背面和散热板22的表面之间存在支承构件72、75、76。因此,电路板12的背面与散热板2 2的表面隔有间隙地与散热板2 2的表面相对。
[0055]电路板12在分别与发热元件222?224相对的位置具有多个发热元件用贯通孔67(参照图7)。多个发热元件用贯通孔67的位置与设于散热板22的多个发热元件用固定孔的位置相对应。螺钉84(参照图11)自发热元件用贯通孔67插入到分别设于发热元件222?224的固定孔和设于散热板22的发热元件用固定孔,并用工具紧固(参照图11)。通过紧固螺钉84,发热元件222?224与散热板22的表面紧贴。因此,发热元件222?224所产生的热量向散热板22传导。
[0056]参照图3、图4说明第一罩7和第二罩8的构造。第一罩7自背面看呈大致矩形状,覆盖基体6的支承板部40的背面侧。第一罩7在四个角部具有固定孔,用螺钉712固定于支承板部40。第一罩7在底面右侧且于下开口部102A的后方具有仰视呈大致矩形状的引导凹部711。引导凹部711呈凹状向上方凹陷,并一直延伸到第一罩7的背面下部。因此,控制箱5周围的空气能够沿着引导凹部711顺畅地流入下开口部102A。第二罩8也同样地自正面看呈大致矩形状,覆盖基体6的支承板部40的前面侧。第二罩8也在四个角部具有固定孔,用螺钉713(参照图11)固定于支承板部40。第二罩8在底面左侧且于下开口部1lA的前方具有仰视呈大致矩形状的引导凹部811(参照图4)。引导凹部811也与引导凹部711同样向上方凹陷,并一直延伸到第二罩8的前面下部。因此,控制箱5周围的空气的一部分能够沿着引导凹部811顺畅地流入下开口部101A。
[0057]第一罩7和第二罩8的材质为阻燃性的合成树脂,因此,导热性能比金属要差。因此,控制箱5能够抑制使用者的手容易碰到的第一罩7和第二罩8的表面的温度上升。本实施方式通过用合成树脂制作第一罩7和第二罩8,与用金属制作第一罩7和第二罩8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零件费用。
[0058]参照图10?图14说明通路101、102的构造。通路102是在支承板部40的背面侧设于凹部52和散热板21之间且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通路。通路102在下端部具有下开口部102A。下开口部102A是设于凹部52的下端部和散热板21的下端部之间的开口。下开口部102A在下坡口部521具有随着自上方向下方去而向前方平缓地外扩的形状。通路102的上端部与底座部31的上开口部102B连通。
[0059]如图11、图13所示,通路101是在支承板部40的前面侧设于凹部54和散热板22之间,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通路。通路101在下端部具有下开口部101A。下开口部1lA是设于凹部54的下端部和散热板22的下端部之间的开口。下开口部1lA在下坡口部541具有随着自上方向下方去而向后方平缓地外扩的形状。通路101的上端部与底座部31的上开口部1lB连通。
[0060]根据上述构造,通路101、102在沿铅垂方向延伸且彼此平行地排列的两块散热板21、22之间沿上下方向贯通,使空气自下方向上方流动。通路11、102的截面积越大越好。通路11、102的纵深长度(支承板部40的厚度方向上的长度)例如为18mm等。
[0061]参照图12?图14说明由通路101、102产生的散热板21、22的冷却效果。在通路102中流动的空气冷却散热板21的与凹部52相对的部分。如图13所示,散热板21上的与凸部51的面接触的部分通过凸部51热传导来进行冷却。凸部51的相反侧为凹部54。在通路101中流动的空气冷却散热板22的与凹部54相对的部分。散热板22上的与凸部55的面接触的部分通过凸部55热传导来进行冷却。凸部55的相反侧为凹部52。如上所述,凹部52通过在通路102中流动的空气进行冷却。
[0062 ]如图14所示,通路102内的空气被自散热板21释放的热量、自散热板22经由支承板部40的凹部52释放的热量加热。由于高温空气的密度小于低温空气的密度,因此在浮力的作用下高温空气向上方移动。因此,新的空气自下开口部102A向通路102内流入。在通路102中向上方流动的空气经由上开口部102B流向底座部31和工作台3的下表面3B之间的间隙。因此,空气在通路1 2内顺畅地自下方向上方流动。在通路1 2中流动的空气能够通过冷却散热板21、22来有效地冷却电路板11、12的发热元件211、222?224。控制箱5在通路101中也能获得同样的冷却效果。
[0063]控制箱5在底座部31和工作台3的下表面3B之间设有规定间隙(例如30mm)。因此,通路101、102内的空气自上开口部1IB、102B流出而不会停滞,因此,控制箱5能够加快通路11、102内的空气的流速。通过加快通路11、102内的空气的流速,控制箱5能够增加自下开口部101A、102A向通路101、102内流入的空气量。因此,控制箱5能够提高由通路101、102产生的冷却效果。
[0064]在上开口部101B处,空气以沿着一对上坡口部361 (参照图13)沿前后方向扩散的方式流动。在上开口部102B处,空气以沿着一对上坡口部362(参照图12、图14)沿前后方向扩散的方式流动。因此,底座部31和下表面3B之间的空气不会滞留。开口部37设于腿部32和腿部33之间(参照图11),开口部38设于腿部34和腿部35之间(参照图9)。因此,控制箱5使流到底座部31和下表面3B之间的空气还能够自开口部37、38跑到外侧。由于上开口部101B、102B靠近工作台3的后端部311(参照图14),因此,自上开口部101B、102B流到后方的空气能够迅速到达后端部311,然后沿着后端部311流往上方。因此,控制箱5能够提高在通路101、102内流动的空气的排出性能。
[0065]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控制箱5配置于缝纫机I的工作台3的下表面3B,容纳用于控制缝纫机主体2的电路板11、12。控制箱5包括基体6、第一罩7和第二罩8。基体6固定于工作台3的下表面3B,并支承电路板11、12和散热板21、22。散热板21、22沿铅垂方向延伸,与在电路板11、12上发热的发热元件211、222?224接触来使其散热。第一罩7和第二罩8用多颗螺钉712、713固定于基体6,覆盖电路板11、12和散热板21、22。基体6具有通路101、102。通路101、102在彼此平行地排列的两块散热板21、22之间沿上下方向贯通。空气在通路101、102中自下方向上方流动。通路101、102内的空气在自散热板21、22释放的热量的作用下上升。利用烟囱效应使空气的流速大于自然对流时的流速。流速增加了的空气在通路101、102中自下方向上方流动。由于两块散热板21、22与通路101、102相对,因此,控制箱5能够有效地冷却电路板11、12的发热元件211、222?224。由于通路101、102沿上下方向延伸,因此,在通路101、102内不会堆积线头、灰尘等异物。由于电路板11、12被第一罩7和第二罩8所覆盖,因此,控制箱5能够防止异物附着于电路部111?113和电路部121?123。
[0066]上述实施方式的基体6具有支承板部40。支承板部40呈沿铅垂方向延伸的板状,以使两块散热板21、22彼此平行的方式在两面侧分别支承散热板21、22。支承板部40包括台阶部41、左侧部42和右侧部43。台阶部41在支承板部40的左右方向大致中央沿铅垂方向延伸,且台阶部41具有与支承板部40正交的方向的台阶。左侧部42为台阶部41的左侧部位,右侧部43为台阶部41的右侧部位。在支承板部40的背面侧,左侧部42成为凸部51,右侧部43成为凹部52。在支承板部40的前面侧,左侧部42成为凹部54,右侧部43成为凸部55。在支承板部40的背面侧,散热板21与凸部51接触,散热板21与凹部52所围出的空间为通路102。在支承板部40的前面侧,散热板22与凸部55接触,散热板22与凹部54所围出的空间为通路101。因此,控制箱5能够通过用散热板21、22挡住凹部52、54,从而简单地形成通路101、102。散热板21、22的与凹部52、54相对的部分通过通路101、102进行冷却。散热板21、22的与凸部51、55接触的部分通过向凸部51、55传导热从而利用凸部51、55相反侧的面的凹部54、52进行冷却。由于用基体6和散热板21、22形成通路101、102,因此,零件数量不会增加。因此,控制箱5能够小型化。
[0067]上述实施方式的支承板部40在支承于背面侧的散热板21的与凹部52相反的一侧支承电路板11,在支承于前面侧的散热板22的与凹部54相反的一侧支承电路板12。因此,控制箱5能够将电路板11、12与通路101、102隔离。因此,控制箱5能够防止进入通路101、102的线头、灰尘等异物附着于电路板11、12。
[0068]上述实施方式的基体6具有基座部30。基座部30固定于工作台3的下表面3B,并且基座部30与下表面3B之间隔有间隙地沿铅垂方向支承支承板部40。通过在支承板部40和工作台3的下表面3B之间设置间隙,控制箱5能够提高在通路101、102中流动的空气的排出性會K。
[0069]上述实施方式的基座部30具有底座部31和四条腿部32?35。底座部31相对于工作台3的下表面3B隔有间隙地与下表面3B平行地配置,并沿铅垂方向支承支承板部40。腿部32?35设于底座部31的上表面的四个角部,并固定于下表面3B。因此,控制箱5能够在支承板部40和下表面3B之间设置间隙,从而能够使在通路101、102中流到上方的空气跑到外侧。
[0070]上述实施方式的控制箱5在俯视时的底座部31的左右方向的一端部具有腿部32和腿部33,在左右方向的另一端部具有腿部34和腿部35。控制箱5在腿部32和腿部33之间设有用于供空气通过的开口部37,在腿部34和腿部35之间设有用于供空气通过的开口部38。因此,控制箱5使在通路101、102中流到上方的空气还能够自开口部37、38跑到外侧。
[0071]上述实施方式的腿部32包括固定部321、连结部322和加强肋323。固定部321是沿着工作台3的下表面3B固定的板状部位。连结部322是自固定部321的一端部向下方弯折且与底座部31的端部连结的板状部位。加强肋323设于固定部321和连结部322之间。腿部32通过在固定部321和连结部322之间设置加强肋323,能够提高腿部32的强度。腿部33?35也是与腿部32相同的构造。
[0072]上述实施方式的底座部31具有与通路101、102各自的上端部连通的上开口部101B、102B。在上开口部1lB前后两缘部具有随着自下方向上方去而呈大致V字状地沿前后方向外扩的上坡口部361 (参照图13)。在上开口部102B前后两缘部具有随着自下方向上方去而呈大致V字状地沿前后方向外扩的上坡口部362(参照图12)。因此,控制箱5能够使自上开口部101B、102B排出的空气容易流出。
[0073]上述实施方式的下开口部101A、102A位于通路101、102的下端侧。下开口部1lA在下坡口部541具有随着自上方向下方去而向后方平缓地外扩的形状,下开口部102A在下坡口部521具有随着自上方向下方去而向前方平缓地外扩的形状。因此,控制箱5能够通过下开口部101六、102六容易地将空气引入到通路101、102内。
[0074]本实用新型除了上述实施方式之外能够进行各种变更。上述实施方式的控制箱5是用线将布料和布料缝制起来的缝纫机I的控制箱,但也能够应用于例如用粘接剂将布料等片材和片材粘接起来的粘接装置的控制箱等。粘接装置具有喷嘴和输送机构。喷嘴排出粘接剂。输送机构将一个片材的粘接面隔着自喷嘴排出的粘接剂重叠于另一个片材的上表面来进行输送。
[0075]上述实施方式的控制箱5在内侧收纳有两块电路板11、12,但也可以进一步追加具有其他的电路板。控制箱5在内侧具有两块散热板21、22,但也可以进一步追加具有其他的散热板。
[0076]上述实施方式的基体6的支承板部40中的背面侧的凹部52的内侧面、前面侧的凹部54的内侧面均为平面,但也可以进行各种变更。图15所示的基体601在凹部54的内侧面设有多个肋91。肋91向散热板22 (参照图11)侧突出。基体601例如能够将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两个肋91左右相对配置,并且使左右的肋91朝向随着向上方去而彼此靠近的方向倾斜,将这样倾斜的左右的肋91设为一组,能够沿上下方向排列多组肋91。在通路101内自下方流进来的空气一边碰撞肋91 一边向上方流动。因此,具有基体601的控制箱能够根据肋91的配置方式调节在通路101内流动的空气的流速分布。肋91的配置方式能够变更,例如,以使空气的流速在发热元件222?224所在的位置处加快的方式配置为宜。设于凹部54的肋91的数量不限定。基体601也可以在支承板部40的背面侧的凹部52(参照图8)的内侧面设有与肋91同样的肋。
[0077]图16所示的基体602在凹部54的内侧面的至少一部分设有多个凸状部92。凸状部92例如可以通过压花加工形成。通过多个凸状部92,能够增加凹部54的散热面积,因此,能够提高通路101中的散热效果。基体602也可以在支承板部40的背面侧的凹部52(参照图8)的内侧面设有与凸状部92同样的凸状部。凸状部92也可以通过压花加工以外的方法设置。
[0078]上述实施方式的基体6也可以不具有支承板部40。图17所示的基体603包括基座部300和一对侧壁371。基座部300是在基体603的上部大致水平地延伸的部位。一对侧壁371彼此相对,是自基座部300下表面的左右两端沿铅垂方向延伸的板状部位。
[0079]基座部300包括底座部310和四条腿部。底座部310是俯视呈在左右方向上较长的矩形状的板部。底座部310具有上开口部。上开口部呈矩形状开口。四条腿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图17仅示出了腿部32、34。
[0080]右侧的侧壁371具有右侧部372,左侧的侧壁371具有左侧部373。右侧部372自右侧的侧壁371的前后方向中央向左侧正交地突出。左侧部373自左侧的侧壁371的前后方向中央向右侧正交地突出。一对下侧壁374沿着左右的侧壁371的下端部设置。一对下侧壁374分别与右侧部372的下端部、左侧部373的下端部相连接。右侧部372和左侧部373这两者的与侧壁371相反侧的端部具有开口部375。
[0081]散热板210在右侧部372和左侧部373的背面侧自后方挡住开口部375。散热板210自背面看呈大致正方形状,用螺钉81将四个角部固定于右侧部372、左侧部373的背面侧。散热板210除了形状之外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散热板21大致相同,因此省略说明。未图示的散热板在右侧部372、左侧部373的前面侧自前方挡住开口部375。该散热板和散热板210彼此平行且各自沿铅垂方向延伸,在它们之间设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的通路103。通路103的上端与底座部310的上开口部连通。未图示的罩用多颗螺钉712固定于基体603,覆盖电路板11和散热板210。右侧部372、左侧部373的前面侧也一样。空气在通路103中自下方向上方流动。通路103内的空气在自两块散热板释放的热量的作用下上升。利用烟囱效应使空气的流速大于自然对流时的流速。流速增加后的空气在通路103中自下方向上方流动。由于两块散热板与通路1 3相对,因此,控制箱5能够有效地冷却内部的电路板11的发热元件。由于通路1 3沿上下方向延伸,因此,在通路103内不会堆积线头、灰尘等异物。
[0082]上述实施方式的散热板21、22的形状不限定于图10、图11所示的形状。搭载于电路板11、12的电路部的数量和位置也不限定于图5、图7所示的例子。
[0083]上述实施方式的控制箱5在腿部32和腿部33之间以及腿部34和腿部35之间分别设有开口部37、38,但也可以省略开口部37、38。在该情况下,腿部32?35也可以不是四条,可以将腿部32和腿部33以及腿部34和腿部35分别一体化。腿部32?35的形状不限定于图8、图9所示的形状。控制箱5也可以不设置腿部32?35,而是使底座部31的上开口部101B、102B的前后两侧中的任一侧向上方突出,将突出部分固定于工作台3的下表面3B。
[0084]上述实施方式的控制箱5在设于底座部31的上开口部1lB的前后两侧设有一对上坡口部361,但也可以不在两侧都设置上坡口部,而是仅在一侧设置上坡口部。也可以省略一对上坡口部361。设于上开口部102B的前后两侧的一对上坡口部362也一样。设于下开口部101A、102A的下坡口部541、521也一样。
[0085]上述实施方式的控制箱5固定于工作台3的下表面3B的后端部311侧,但只要是固定于下表面3B即可,可以固定于下表面3B的任意部位。但是,为了使自上开口部101B、102B流出的空气迅速跑到外侧,将控制箱5固定于工作台3的端部为宜。
【主权项】
1.一种控制箱,其为接合装置的控制箱,其配置于设置有用于将布料和布料接合起来的接合装置的工作台的下表面,并容纳有用于控制上述接合装置的电路板,其特征在于, 该控制箱包括: 多块散热板,其沿铅垂方向延伸,与作为会发热的元件的发热元件接触来对该发热元件进行散热; 基体,其固定于上述工作台的上述下表面,支承上述电路板和上述散热板;以及 罩,其固定于上述基体,覆盖上述电路板和上述散热板; 上述基体在上述多块散热板中彼此平行地排列的两块上述散热板之间具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的供空气流动的通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箱,其特征在于, 上述基体具有支承板部,该支承板部呈在两块上述散热板之间沿铅垂方向延伸的板状,以使两块上述散热板彼此平行的方式支承两块上述散热板; 上述支承板部包括: 台阶部,其沿铅垂方向延伸,且具有与上述支承板部的两面正交的方向的台阶;以及 凹部和凸部,它们分别存在于上述支承板部的两面侧的上述台阶部的两侧; 在上述支承板部的两面侧中的各面侧,上述散热板与上述凸部接触,将上述散热板和上述凹部所围出的空间作为上述通路; 上述电路板分别隔着上述散热板沿铅垂方向安装于上述支承板部的两面侧。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箱,其特征在于, 上述基体具有基座部,该基座部固定于上述工作台的下表面,并且该基座部与上述下表面之间隔有间隙地沿铅垂方向支承上述支承板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控制箱,其特征在于, 上述基座部包括: 底座部,其与上述工作台的下表面隔有间隙地与上述工作台的下表面平行地配置,并沿铅垂方向支承上述支承板部;以及 一对腿部,其在上述底座部的一个延伸方向上的两端部分别以向上方伸出的方式设置,并固定于上述工作台的下表面。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控制箱,其特征在于, 上述一对腿部分别具有第一腿部和第二腿部,该第一腿部和该第二腿部设于俯视状态下的上述底座部的与上述一个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两端部; 在上述第一腿部和上述第二腿部之间设有开口部。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控制箱,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腿部和上述第二腿部分别包括: 固定部,其固定于上述工作台的上述下表面; 连结部,其连结上述固定部的一端部和上述底座部的端部;以及 加强肋,其连接上述固定部的另一端侧和上述连结部。7.根据权利要求4?6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箱,其特征在于, 上述底座部具有与上述通路的上端部连通的上开口部, 上述上开口部具有随着自下方向上方去而外扩的上坡口部。8.根据权利要求2?6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箱,其特征在于,上述通路在下端部具有下开口部,上述下开口部具有随着自上方向下方去而外扩的下坡口部。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控制箱,其特征在于,上述通路在下端部具有下开口部,上述下开口部具有随着自上方向下方去而外扩的下坡口部。10.根据权利要求2?6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箱,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凹部的内侧面设有向上述散热板侧突出的肋。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控制箱,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凹部的内侧面设有向上述散热板侧突出的肋。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控制箱,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凹部的内侧面设有向上述散热板侧突出的肋。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控制箱,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凹部的内侧面设有向上述散热板侧突出的肋。14.根据权利要求2?6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箱,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凹部的内侧面的至少一部分设有多个凸状部。15.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控制箱,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凹部的内侧面的至少一部分设有多个凸状部。16.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控制箱,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凹部的内侧面的至少一部分设有多个凸状部。17.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控制箱,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凹部的内侧面的至少一部分设有多个凸状部。18.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箱,其特征在于,上述罩由合成树脂形成。1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控制箱,其特征在于,上述罩由合成树脂形成。2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控制箱,其特征在于,上述罩由合成树脂形成。2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控制箱,其特征在于,上述罩由合成树脂形成。
【文档编号】D05B69/00GK205557014SQ201620127280
【公开日】2016年9月7日
【申请日】2016年2月18日
【发明人】加藤勉, 中村俊辅
【申请人】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