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泡管发泡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72226阅读:39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多泡管发泡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多泡管发泡、泡沫密度可调的高压空气型发泡机。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建筑节能与墙体改革的深化,泡沫砼以其轻质、保温、隔热、隔音、防火、 耐久、利废、环保等特点,得到了快速发展。与之相适应,各种发泡机也应运而生,其主流产 品就是高压空气型发泡机。目前,市售发泡机的进液方式均为单一设置,或是用加液斗,或是用吸液管抽吸, 单一的加液方式不能很好地满足试验和施工现场的多种加液方式需求,而且只设置一个发 泡管,必然使发泡管内介质调整受到限制,从而使泡沫密度的调整也受到限制。现有发泡机 对气液混合雾化的环节均没有专门的装置,只是普通的管路连接、输送,其结果是导致泡沫 密度不均勻。现有的发泡机均没有设置气阻消除装置,致使一旦出现气阻现象,液泵将不能 正常送液,影响设备正常工作。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设计一种多泡管发泡机,其具有气阻消除装置、泡沫均勻 性好,可采用双送液方式、多泡管发泡、泡沫密度可调节性好,制得的泡沫泡径均勻。95%以 上的泡沫孔径在0. 1 0. 5mm范围内。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所述的多泡管发泡机主要由 行走车架、加液漏斗、吸液管、气阻消除装置、双回路分流控制进液装置、输液泵、气泵(空 压机)、气液混合雾化装置、发泡管构成。其中,加液漏斗架在行走车架上半部,斗底部连接 输液泵;吸液管固接在行走车架的底部,连接着输液泵;气阻消除装置接加液斗下方,与输 液泵并联;输液泵固接在行走车架上;气泵(空压机)固接在行走车架上;气液混合雾化装 置有两个,每个装置一头与输液泵和气泵(空压机)连接,另一头连接着发泡管;发泡管有 两个或两个以上,可长短不一,为管状装置,与气液混合雾化装置连接。本实用新型的使用原理为多管发泡机启动后,泡沫液通过加液斗或者吸液管被 输液泵吸入输送管路,加液方式可自由转换,以适应不同的需求;如果出现气阻现象可通过 气阻消除装置快速解决,一旦发生气阻,通过操作气阻消除装置,即可迅速降低液泵出口处 压力,使液泵内部气体向外移动并排出机外,气阻随即消除;通过控制双回路分流装置控制 进液流量,使用中先确定主回路流量,再根据需要使用副回路的微调流量阀门,以达到对泡 沫剂的微量调控,主要是通过调整进液量来调整气液比(体积比),从而达到对泡沫密度 的控制,对进液量的控制越细微,就越能保证泡沫密度的准确;气液两相在气液混合、雾化, 并输送到不同状态的发泡管中。通过对发泡管中丝状体的密度采取严格量化控制技术,实 现了泡沫密度的可调节和泡沫孔径的均一性。如附图1、图2、图3、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由行走车架(1)、加液漏斗(2)、吸液管 (3)、气阻消除装置(4)、双回路分流控制进液装置(5)、输液泵(6)、气泵(7)、气液混合雾化装置(8)、发泡管(9)构成,其中,加液漏斗(2)架接在行走车架(1)上部;吸液管(3)固 接在行走车架(1)的底部,连接着输液泵(6),气阻消除装置(4)为一个球形阀,接在加液 漏斗⑵下方,与输液泵(6)并联在管路上;输液泵(6)固接在行走车架⑴的底部,气泵固接在行走车架(1)上,气液混合雾化装置(8)有两个,每个气液混合雾化装置(8)的 一头与输液泵(6)和气泵(7)连接,另一头连接着发泡管(9),发泡管(9)有两个或两个以 上,他们分别为管状腔体(20),可长短不一,管状腔体(20)中有丝状体的发泡介质(21),发 泡管(9)的一端与气液混合雾化装置(8)连接,上述双回路分流控制进液装置(5)由进液 口 (10)主回路流量控制阀(11)、副回路微调流量控制阀(12)、球形阀(13)、出液口 (14)构 成,其中球形阀(13)接在副回路微调流量控制阀(12)与出液口(14)之间,上述气液混合 雾化装置是由进气口(15)、进液口(16)、混合室(17)、曲面螺旋导向叶片(18)、气液混合物 出口(19)构成,其中曲面螺旋导向叶片(18)在混合室(17)内。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达到的有益效果为无论是用在试验室还是施工 现场,均可通过加液斗或者吸液管实现灵活加液,方便快捷;通过气阻消除装置消除输液泵 的气阻现象,使发泡机连续高效地工作;通过设置双回路分流控制进液装置,调整气液比可 以有效控制泡沫目标密度和均勻性;通过设置了两个或两个以上发泡管,对发泡管中的丝 状体介质材料及填装密度采取严格量化控制技术,实现了泡沫密度的可调节和泡沫孔径的 均勻。发泡管中的介质材料相同,但是填装密度不同,以实现制备不同泡沫特性的要求。同 时通过气液混合雾化装置,气液更好的混合、均化与雾化,使得气液混合物以最佳状态进入 发泡管,以利于得到泡径均勻的泡沫。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双回路分流控制进液装置图。图3为气液混合雾化装置图。图4为发泡管结构示意图。如附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由行走车架(1)、加液漏斗(2)、吸液管(3)、气阻消除装 置(4)、双回路分流控制进液装置(5)、输液泵(6)、气泵(7)、气液混合雾化装置(8)、发泡 管(9)构成,其中,加液漏斗(2)架接在行走车架(1)上部;吸液管(3)固接在行走车架(1) 的底部,连接着输液泵(6),气阻消除装置(4)为一个球形阀,接在加液漏斗(2)下方,与输 液泵(6)并联在管路上;输液泵(6)固接在行走车架(1)的底部,气泵(7)固接在行走车架 (1)上,气液混合雾化装置(8)有两个,每个气液混合雾化装置(8)的一头与输液泵(6)和 气泵(7)连接,另一头连接着发泡管(9),发泡管(9)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他们分别管状 腔体(20),其中有丝状体的发泡介质(21),发泡管(9)的一端与气液混合雾化装置(8)连 接。如附图2所示,双回路分流控制进液装置由进液口(10)、主回路流量控制阀(11)、 副回路微调流量控制阀(12)、球形阀(13)、出液口(14)构成,其中球形阀(13)接在副回路 微调流量控制阀门(12)与出液口 (14)之间。如附图3所示,气液混合雾化装置由进气口(15)、进液口(16)、混合室(17)、曲 面螺旋导向叶片(18)、气液混合物出口(19)构成,其中曲面螺旋导向叶片(18)在混合室(17)内。如附图4所示,发泡管由管状腔体(20)和丝状体发泡介质(21)组成。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采用加液斗(2)进行加液,启动发泡机,泡沫剂水溶液通过加液斗被输液泵(6)输 送,如果发现液泵(6)出现气阻现象,通过迅速打开、关闭气阻消除装置(4)的阀门消除气 阻,同时气泵(7)开始工作,并输送高压空气,泡沫剂水溶液和高压空气被输送到气液混合 雾化装置(8),并在该装置中经过曲面螺旋导向叶片(15)充分混合、雾化,然后被输送到发 泡管(9)中,通过发泡介质(21)进行发泡,得到的泡沫被输送出发泡机外。其中,通过旋转 双回路分流控制进液装置(5)中的副回路微调流量控制阀门,控制泡沫剂水溶液流量来调 整气液比,控制泡沫的密度大小,同时可通过调整发泡管(9)中发泡介质(21)的紧密程度 来调整泡径的大小和均一性。发泡介质(21)填充得越紧密,泡沫的孔径就越小。通过实验, 本实用新型制备出的泡沫孔径细腻均一,95%的泡沫孔径在0. 1 0. 3mm左右。实施例2:采用吸液管(3)进行加液,启动发泡机,泡沫剂水溶液通过加液斗被输液泵(6)输 送,如果发现液泵(6)出现气阻现象,通过迅速打开、关闭气阻消除装置(4)的阀门消除气 阻,同时气泵(7)开始工作,并输送高压空气,泡沫剂水溶液和高压空气被输送到气液混合 雾化装置(8),并在该装置中经过曲面螺旋导向叶片(15)充分混合、雾化,然后被输送到发 泡管(9)中,通过发泡介质(21)进行发泡,得到的泡沫被输送出发泡机外。其中,通过旋转 双回路分流控制进液装置(5)中的副回路微调流量控制阀门,控制泡沫剂水溶液流量来调 整气液比,控制泡沫的密度大小,同时可通过调整发泡管(9)中发泡介质(21)的紧密程度 来调整泡径的大小和均一性。发泡介质(21)填充得越紧密,泡沫的孔径就越小。通过实验, 本实用新型制备出的泡沫孔径细腻均一,95%的泡沫孔径在0. 1 0. 3mm左右。实施例3:用一种已经配制好的泡沫剂,欲制取目标泡沫密度为50g/L的泡沫,首先要调整 双回路分流控制进液装置(5),将主回路流量控制阀门(11)开启到量程的1/3,然后将副回 路的球形阀(13)处于完全打开状态,再将副回路微调流量控制阀(12)调整到开度的1/5 ; 使用短发泡管发泡,即打开通向短发泡管(9)的液路和气路阀门,而关闭通向长发泡管(9) 的液路和气路阀门;把泡沫剂倒入加液斗(2)中,首先启动输液泵(6),如果输液泵(6)正 常送液,即可随即启动气泵(7);如果输液泵(6)出现气阻,即输液泵(6)只空转不送液(此 时由声音十分容易识别,送液时声音大,有明显振动;而不送液时则声音小且平稳),可立 刻打开气阻消除阀门约0.5-1秒钟,气阻即可消除,随即应马上启动气泵(7)。此时气液各 自沿系统管路在气液混合雾化装置(8)中会合,雾化后共同进入发泡管(9),并得到所需要 的泡沫。发出泡沫的泡径均勻绵密,平均泡径在0. 1-0. 3mm,泡沫密度为50g/L。实施例4 用一种已经配制好的泡沫剂,欲制取目标泡沫密度为70g/L的泡沫,首先应调整 双回路分流控制进液装置(5),将主回路流量控制阀门(11)开启到量程的1/2,再将副回路 的球形阀(13)处于完全打开状态,同时将副回路微调流量控制阀(12)调整到开度的1/4 ;使用长发泡管(9),即打开通向长发泡管(9)的液路和气路阀门,关闭通向短发泡管(9)的 液路和气路阀门。把泡沫剂倒入加液斗,同时启动输液泵(6)和气泵(7),如果没有气阻,即 可由发泡管软管出口得到密度为70g/L的绵密泡径均勻的泡沫平均泡径在0. 1-0. 5mm。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灵活控制加液方式,适应不用的应用需求;可快 速消除输液泵的气阻现象,并可控制气液比例,有效控制泡沫目标密度和均勻性;通过多泡 管和气液混合雾化装置,实现了泡沫密度的可调节和泡沫孔径的均一。
权利要求1.一种多泡管发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多泡管发泡机由行走车架(1)、加液漏斗 (2)、吸液管(3)、气阻消除装置(4)、双回路分流控制进液装置(5)、输液泵(6)、气泵(7)、气 液混合雾化装置(8)、发泡管(9)构成,其中,加液漏斗(2)架接在行走车架(1)上部,吸液 管(3)固接在行走车架(1)的底部,连接着输液泵(6),气阻消除装置(4)为一个球形阀, 接在加液漏斗(2)下方,与输液泵(6)并联在管路上,输液泵(6)固接在行走车架(1)的底 部,气泵(7)固接在行走车架(1)上,气液混合雾化装置(8)有两个,每个气液混合雾化装 置(8)的一头与输液泵(6)和气泵(7)连接,另一头连接着发泡管(9),发泡管(9)有两个 或两个以上,他们分别为管状腔体(20),管状腔体(20)中有丝状体的发泡介质(21),发泡 管(9)的一端与气液混合雾化装置(8)连接,上述双回路分流控制进液装置(5)由进液口 (10)、主回路流量控制阀(11)、副回路微调流量控制阀(12)、球形阀(13)、出液口 (14)构 成,其中球形阀(13)接在副回路微调流量控制阀(12)与出液口(14)之间,上述气液混合 雾化装置是由进气口(15)、进液口(16)、混合室(17)、曲面螺旋导向叶片(18)、气液混合物 出口(19)构成,其中曲面螺旋导向叶片(18)在混合室(17)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泡管发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发泡机设置了两个或两 个以上发泡管(9),他们分别为管状腔体(20),可长短不一。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多泡管发泡机,由行走车架(1)、加液漏斗(2)、吸液管(3)、气阻消除装置(4)、双回路分流控制进液装置(5)、输液泵(6)、气泵(7)、气液混合雾化装置(8)、发泡管(9)构成,其具有气阻消除装置、泡沫均匀性好,可采用双送液方式、多泡管发泡、泡沫密度可调节性好,制得的泡沫泡径均匀。95%以上的泡沫孔径在0.1~0.5mm范围内。
文档编号B28B1/50GK201776824SQ20102016124
公开日2011年3月30日 申请日期2010年4月16日 优先权日2010年4月16日
发明者扈士凯, 李应权, 段策, 秦洪友, 罗宁 申请人:建筑材料工业技术监督研究中心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