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折叠保障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3135阅读:19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应急折叠保障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活动房屋,具体涉及一种应急折叠保障房,也可称之为折叠别墅。
背景技术
现在的活动房屋多采取焊接连接方式或板块拼装方式。使用焊接方法装配房屋时需在现场施工,受环境影响施工进度慢,整体搬迁困难,拆装破解浪费资源。拆装的活动房屋板块之间用螺栓、螺母予以固定,防风、抗震能力也较差。这两种方式还有共同的缺点是:房屋的装拆不便、施工进度较慢、效率低、成本高、浪费较大。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快速整体折叠的应急折叠保障房。本实用新型应急折叠保障房主要是通过两种结构折叠。第一种,前后前后推拉折叠结构:主要由房顶、底座、两侧的侧墙板和前、后的面墙板构成。房顶由前顶板和后顶板通过旋转式连接件连接后组成一体;底座由前底板和后底板通过旋转式连接件连接后组成一体,前、后的面墙板与屋顶、底座均通过铰接件铰接,侧墙板通过铰接件与后面的面墙板铰接。第二种,人字屋顶折叠结构:主要由房顶、底座、两侧的侧墙板和前、后的面墙板构成。前、后的面墙 板均由上墙板和下墙板构成。房顶由前顶板和后顶板通过旋转式连接件连接后组成一体,房顶的宽度大于底座。前、后的面墙板由上墙板和下墙板通过铰接件铰接。前、后的上墙板与屋顶通过铰接件铰接,前、后的下墙板与底座通过铰接件铰接。两侧的侧墙板与底座之间也通过铰接件铰接。本实用新型应急折叠保障房,是一种新型折叠式移动房,结构合理紧凑,房屋折叠后内部没有剩余空间,房屋立起时彻底解决了折叠部位的密封,保温,隔热,防水及气密性。此房折叠速度非常快,是普通活动房不可比拟的。此房使用寿命不低于50年,特别适宜国家应急救灾、军队、武警、消防、地震、海嘯、石油工地施工、旅游等。运输方便,便于海陆空运输。活动房屋在灾区重建、临时用房、施工工地等场合可得到大量应用。所述的应急折叠保障房坚固耐用,防水、防火、防腐,密封性能好,保温隔热、隔音。本实用新型使用空间合理。折叠时间快,方便快捷,安全性高,防震性能好。折叠后占用体积小。折叠方便,也可整体迁移,运输方便。低碳环保,整个产品的加工过程在工厂完成,无需现场施工,不会遗失拼装的材料,有效减少拆装时间。可根据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定制完全与众不同的独特产品和款式,让用户在享受健康、舒适生活的同时,感受家有所居,居之即安。房屋完成起立同时解决了房屋的密封、防水、隔热、保温及气密性等问题。

图1-1是前后前后推拉折叠结构的应急折叠保障房的外形示意图;图1-2是房屋基本件不意图;[0011]图1-3是前墙示意图(从屋内看);图1-4是侧墙不意图(从屋内看);图1-5是屋顶示意图(从屋内看);图1-6是本应急折叠保障房处于半折叠状态时的局部示意图。图2-1是人字屋顶折叠结构的应急折叠保障房的外形示意图;图2-2是前墙示意图(从屋内看);图2-3是侧墙示意图(从屋内看);图2-4是房屋基本件不意图;图2-5是本应急折叠保 障房处于半折叠状态时的局部示意图。图中:I为屋顶,1-1为前顶板,1-2为后顶板,2为面墙板,21为上墙板,2_2为下墙板,3为底座,3-1为前底板,32为后底板,4为侧墙板,5为门,6为铰接件,7为锁扣,8为固定窗,9为开启窗,10为门面固定窗,11为加固钢板,12为框架,13为贴面板,14为旋转式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申请中,按习惯,设有门的一侧为前。本文中各部件的“前”、“后”称谓均遵循此原则。参见图1-1至图1-6,本实用新型应急折叠保障房的一个实施例,主要由屋顶1、底座3、两侧的侧墙板4和前、后的面墙板2构成。屋顶由前顶板1-1和后顶板1-2构成,前顶板1-1和后顶板1-2通过旋转式连接件14连接起来。旋转式连接件14是旋转轴或铰接件。底座3由前底板3-1和后底板3-2构成,也通过旋转式连接件14连接。折叠保障房在起立后,屋顶I的前后顶板与底座的前后底板通过加固钢板11固定。屋顶I与前、后的面墙板2之间用铰接件6铰接。前、后的面墙板2也通过铰接件6与底座3连接起来。两侧的侧墙板4同样通过铰接件6与后面的面墙板2铰接,与前墙通过锁扣7锁死。折叠时先拆除屋顶与底座上的加固钢板11,然后打开锁扣7,将侧墙板4翻转90°使其贴在后面的面墙板2上,前、后的面墙板2相向叠合,顶板与底板向内折,将整个保障房折叠成一个整体的摞在一起的多层板。图1-6显示的是本实用新型应急折叠保障房在折叠过程中的示意形状。为通风和采光,在前面的面墙板2上装有固定窗8与开启窗9,及在门面5上装有门面固定窗10,窗的透光材料选用有机玻璃。参见图1-2,屋顶I前、后顶板,底座3地板,前、后的面墙板2及侧的侧墙板4的构成均相同,都是由框架12和贴覆在框架12两侧的面板13组成。框架12由铝合金制成,框架12中加有保温材料用于墙体的保温,面板13为防火板或铝板。本实用新型保障房的铰接件可以是合页或铰链。参见图2-1至图2-5,本实用新型应急折叠保障房另一实施例,主要由屋顶1、底座
3、两侧的侧墙板4和前、后的面墙板2构成。屋顶I由前顶板1-1和后顶板1-2组成,并通过旋转式连接件14连接起来。旋转式连接件14是旋转轴或铰接件。且屋顶I的前后顶板比底座顶板宽,屋顶I与前、后的面墙板2之间用铰接件6铰接。前、后的面墙板2均由上墙板2-1与下墙板2-2通过铰接件6铰接成一体,上墙板2-1竖直高度高于下墙板2-2。同时上墙板2-1与下墙板2-2之间由加固钢板11加固,并且门5的门框固定在前面的面墙板2上,门框底边通过铰接件6与前墙的下墙板2-2主框固定,门5的门框中部和顶部均有加固钢板11加固;前、后的面墙板2与底座3之间由铰接件6铰接。两侧的侧墙板4与底座3之间用铰接件6铰接,与屋顶由锁扣7固定锁死。折叠时打开锁扣7,使侧墙板4向下翻转90°,使侧墙板4平贴在底座3的地板上。在侧墙板4平贴在底座3地板上后,拆除前、后的面墙板2上的加固钢板11,使屋顶I与底座3相向叠合,前、后墙上墙板2-1与下墙板2-2分别向内折,将整个保障房折叠成一个整体的摞在一起的多层板。图2-5显示的是本实用新型应急折叠保障房在折叠过程中的示意形状。为通风和采光,在前面的面墙板2上装有固定窗8与开启窗9,及在门面5上装有门面固定窗10,窗的透光材料选用有机玻璃。参见图24,屋顶I顶板、底座3地板、前、后的面墙板2及两侧的侧墙板4的构成均相同,都是由框架12和贴覆在框架12两侧的面板13组成。框架12由铝合金制成,框架12中加有保温材料用于墙体的保温,面板13为防火板或铝板。本实用新型保障房的铰接件可以是合页或铰链。上述两种实施例的本实用新型保障房的特点是整体立起及整体压缩折叠,不用像现有的活动房那样拆卸成许多块。当保障房立起时,房屋显得十分精巧美观,当折叠起来时,由于框架厚度较薄,折叠起的 房屋成为一个摞在一起的多层板,空间占用面积很小。
权利要求1.一种应急折叠保障房,为前后前后推拉折叠结构,其特征在于:主要由房顶、底座、两侧的侧墙板和前、后的面墙板构成;房顶由前顶板和后顶板通过旋转式连接件连接后组成一体;底座由前底板和后底板通过旋转式连接件连接后组成一体;前、后的面墙板与屋顶、底座均通过铰接件铰接;侧墙板通过铰接件与后面的面墙板铰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急折叠保障房,其特征在于:旋转式连接件是旋转轴或铰接件;所述的铰接件是合页或铰链。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急折叠保障房,其特征在于:在前面的面墙板上装有固定窗与开启窗,及在门面上装有门面固定窗;窗的透光材料用有机玻璃。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急折叠保障房,其特征在于:屋顶前、后顶板,底座地板,前、后的面墙板及两侧的侧墙板的构成均相同,都是由框架和贴覆在框架两侧的面板组成;框架由铝合金制成,框架中加有保温材料用于墙体的保温,面板为防火板或铝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急折叠保障房,其特征在于:屋顶的前后顶板与底座的前后底板通过加固钢板固定。
6.一种应急折叠保障房,为人字屋顶折叠结构,其特征在于:主要由房顶、底座、两侧的侧墙板和前、后的面墙板构成;前、后的面墙板均由上墙板和下墙板构成;房顶由前顶板和后顶板通过旋转式连接件连接后组成一体,房顶的宽度大于底座;前、后的面墙板由上墙板和下墙板通过铰接件铰接;前、后的上墙板与屋顶通过铰接件铰接,前、后的下墙板与底座通过铰接件铰接;两侧的侧墙板与底座之间也通过铰接件铰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应急折叠保障房,其特征在于:旋转式连接件是旋转轴或铰接件;所述的铰接件是合页或铰链。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应急折叠保障房,其特征在于:在前面的面墙板上装有固定窗与开启窗,及在门面上装有门面固定窗;窗的透光材料用有机玻璃。·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应急折叠保障房,其特征在于:屋顶顶板,底座地板,前、后的面墙板,以及两侧的侧墙板构成均相同,都是由框架和贴覆在框架两侧的面板组成;框架由铝合金制成,框架中加有保温材料,面板为防火板或铝板。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应急折叠保障房,其特征在于:屋顶的前后顶板与底座的前后底板,以及上墙板与下墙板之间均通过加固钢板固定。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能快速整体折叠的应急折叠保障房,它主要是由屋顶,侧墙板,前、后的面墙板,底座等部件构成。前、后的面墙板由上墙板和下墙板构成,或屋顶由前顶板和后顶板构成,以实现不同结构折叠保障房的折叠。前、后的面墙板与屋顶、底座之间由铰接件连接。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新型折叠式移动房,结构合理紧密,房屋完成起立同时解决了房屋的密封、防水、隔热、保温及气密性等问题。本折叠保障房折叠速度与其他活动房相比,折叠快速,占用空间小、运输方便。适用于应急救灾、军队、武警、消防、工地施工、旅游等用房顶目。
文档编号E04H1/12GK203129627SQ201320153250
公开日2013年8月14日 申请日期2013年4月1日 优先权日2013年4月1日
发明者崔德亮 申请人:崔德亮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