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止柱混凝土漏振的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922282阅读:311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止柱混凝土漏振的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防止柱混凝土漏振的装置,它包括顶端构件、至少一个中间管形构件和底端管形构件,所述的顶端构件为T形结构,所述的至少一个中间管形构件彼此之间通过螺纹上下连接,其中位于最上端的中间管形构件的上部与顶端构件的竖管下部通过螺纹连接,位于最下端的中间管形构件的下部与底端管形构件的上部通过螺纹连接,所述的底端管形构件的底部设置有坡面。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制作简单,拆装方便,且能有效利用废旧钢管、钢筋,无限次周转,有效保证了柱混凝土的振捣效果。
【专利说明】一种防止柱混凝土漏振的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振捣装置,尤其涉及一种防止柱混凝土漏振的装置。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在很多工程当中,由于钢筋设计过密、导致振捣棒等振捣工具无法深入到柱的内部(中下部、根部)进行振捣,如此则直接影响柱混凝土的外观质量,严重时甚至会在柱内形成空心段,影响整个建筑物的结构安全。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已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有效解决柱混凝土漏振问题的防止柱混凝土漏振的装置。
[0004]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5]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防止柱混凝土漏振的装置,它包括顶端构件、至少一个中间管形构件和底端管形构件,所述的顶端构件为T形结构,所述的至少一个中间管形构件彼此之间通过螺纹上下连接,其中位于最上端的中间管形构件的上部与顶端构件的竖管下部通过螺纹连接,位于最下端的中间管形构件的下部与底端管形构件的上部通过螺纹连接,所述的底端管形构件的底部设置有坡面。
[000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制作简单,拆装方便,且能有效利用废旧钢管、钢筋,无限次周转,有效保证了柱混凝土的振捣效果。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7]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防止柱混凝土漏振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08]图2为图1所示的装置中的顶端管形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09]图3为图1所示的装置中的中间管形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10]图4为图1所示的装置中的底端管形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1]如附图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防止柱混凝土漏振的装置,它包括顶端构件1、至少一个中间管形构件2和底端管形构件3,所述的顶端构件为T形结构,所述的至少一个中间管形构件彼此之间通过螺纹上下连接,其中位于最上端的中间管形构件的上部与顶端构件的竖管下部通过螺纹连接,位于最下端的中间管形构件的下部与底端管形构件的上部通过螺纹连接,所述的底端管形构件的底部设置有坡面5。所述的T形结构可以包括沿水平方向设置的水平钢筋4,所述的水平钢筋4穿过竖管上部设置。
[0012]本装置的使用方法为:
[0013]1.在柱混凝土浇筑之前,将本装置的底端管形构件于柱顶钢筋网的适宜位置插入柱内(留在钢筋网外)。取中间管形构件若干根,与底端管形构件连接在一起(螺扣连接),连接一段之后继续送入钢筋网中(上部螺扣留在钢筋网之外),然后再连接下一根中间管形构件,送入的中间管形构件根数根据振捣棒首次需要插入柱中的深度来计算。最上面的中间管形构件至少30cm长度留在钢筋网外。
[0014]2.在首批烧筑混凝土完成,将直径30mm或35mm的振捣棒插入本装置内,振捣棒可顺畅的到达需要振捣的位置,并完成此次振捣。
[0015]3.首次振捣完成后,将振捣棒取出,再取本装置的顶端管形构件,将其与中间管形构件连接在一起(螺扣连接)。根据下次需要振捣的位置提升本装置,并可以适宜的从上部逐根将中间管形构件取下;如此随着振捣位置的提升,装置也从上部逐根取下,最终完成整根柱的振捣密实工作(可根据柱的截面尺寸,来确定使用此装置的套数,以确保边角位置的混凝土密实)。
【权利要求】
1.一种防止柱混凝土漏振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顶端构件、至少一个中间管形构件和底端管形构件,所述的顶端构件为T形结构,所述的至少一个中间管形构件彼此之间通过螺纹上下连接,其中位于最上端的中间管形构件的上部与顶端构件的竖管下部通过螺纹连接,位于最下端的中间管形构件的下部与底端管形构件的上部通过螺纹连接,所述的底端管形构件的底部设置有坡面。
【文档编号】E04G21/06GK203808525SQ201420203722
【公开日】2014年9月3日 申请日期:2014年4月24日 优先权日:2014年4月24日
【发明者】赵东方, 杜凡镛, 回光林, 徐天行, 夏春雨 申请人: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