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托换承重墙的施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27745阅读:296来源:国知局
用于托换承重墙的施工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托换承重墙的施工结构,用于将位于楼面下方的承重墙托换为框架承重结构,该结构包括撑设于楼面下方的承力点处的框架柱组件、凿设于承重墙内,紧靠楼面下方并沿梁的长度方向分散布置的两个以上的梁支撑位、卡设于两个以上的梁支撑位中的两个以上的梁支撑件、梁浇筑模具、以及设置于两个梁支撑件之间并将梁浇筑模具的容纳空间的上方与外界联通的混凝土浇筑孔。本实用新型使用时不必在承重墙附近设置大量的临时支撑,减少施工工序,节约施工时间,降低成本。
【专利说明】用于托换承重墙的施工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改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托换承重墙的施工结构。

【背景技术】
[0002]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人们对居住、工作环境的要求也有所提高,特别是对建筑使用空间、功能等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以致有相当数量的老旧建筑物已不能满足现阶段人们的需要,而必须进行加固设计和改造。例如要求将原小开间办公室或宿舍改造为大空间的餐厅或会议室等。
[0003]现有老旧建筑物的结构形式大多为砖混结构,在加固改造中普遍涉及到承重墙体的拆除和采取托换梁来承担原来墙体所受到的荷载作用,这种改造施工的最大难点是如何在施工过程中保证上部墙体的安全和稳定。
[0004]通常的施工结构和工序是先在承重墙附近设临时支撑,然后拆墙,最后再设置托换梁。但由于有时候上部荷载较大,在待拆墙体的全高设置临时支撑必然会浪费大量的材料,很不经济,结构稳定与安全性也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证;而且由于支撑所占空间大,也为后续的拆墙和托梁施工带来困难。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托换承重墙的施工结构,以解决在待拆墙体的全高设置临时支撑浪费材料,不经济的技术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托换承重墙的施工结构,包括用于将位于楼面下方的所述承重墙托换为由框架柱组件和梁联接组成的框架承重结构,包括:
[0007]框架柱组件,包括两个以上的框架柱,所述两个以上的框架柱分别撑设于所述楼面下方的两个以上的承力点处并用于支承所述楼面的重量;
[0008]两个以上的梁支撑位,凿设于所述承重墙内,紧靠所述楼面下方并沿所述梁的长度方向分散布置;
[0009]两个以上的梁支撑件,所述两个以上的梁支撑件分别卡设于所述两个以上的梁支撑位中,所述梁支撑件的上端顶紧所述楼面下方,所述梁支撑件的下端支撑于未凿除的所述承重墙的墙体上;
[0010]梁浇筑模具,包括用于浇筑所述梁的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的宽和高分别与所述梁的宽和高相等,所述梁浇筑模具装设于两个所述梁支撑件之间并安装于所述梁支撑件之间的梁位置的墙体拆除并捆扎钢筋后;
[0011]混凝土浇筑孔,设置于所述两个梁支撑件之间并将所述梁浇筑模具的容纳空间的上方与外界联通。
[00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施工结构的进一步改进:
[0013]所述混凝土浇筑孔开设于所述楼面上方并与所述梁浇筑模具的容纳空间联通。
[0014]所述梁支撑位的宽度为170mm至190mm ;每两个所述梁支撑位之间的间距为500mm至700mm;所述两个以上的梁支撑位中,离所述楼面的边缘最近的梁支撑位距所述楼面的边缘的距离不小于200mm。
[0015]所述梁支撑件包括:垂直支撑件、设于所述垂直支撑件下方的垫板和设于所述垂直支撑件上方的顶板,所述垫板与未凿除的所述承重墙的墙体之间塞设有楔形件,所述顶板与所述墙面之间也塞设有楔形件。
[0016]所述垂直支撑件包括三根以上的型钢或钢筋,所述三根以上的型钢或钢筋之间通过缀条或缀板进行三角连接和加固。
[0017]每个所述梁支撑件包括一个以上的垫板,所述垫板和顶板均为钢板。
[0018]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9]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托换承重墙的施工结构,结构简单,用材料少,便于运输安装,其中梁支撑件可进行规格化生产,与现有托换施工结构中大量的临时支撑相比,可替换率高,可以用于现有砖土结构的承重墙托换改造,适用性广,使用方便。
[0020]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之外,本实用新型还有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参照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1]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22]图1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用于托换承重墙的施工结构的组成布置示意图;
[0023]图2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梁支撑件安装在梁支撑位中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3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两个梁支撑件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0025]图4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框架柱组件和梁联接组成的框架承重结构示意图;
[0026]图5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梁支撑件的组成结构示意图;
[0027]图6是图5的俯视结构示意图;以及
[0028]图7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1的一层楼面承力点示意图。
[0029]图例说明:
[0030]1、框架柱;2、梁支撑位;3、梁支撑件;31、垂直支撑件;32、垫板;33、顶板;34、缀条或缀板;5、混凝土浇筑孔;6、梁;7、承力点;8、楼面;9、梁位置;10、承重墙。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由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
[0032]参见图1,图4,本实施例的用于托换承重墙10的施工结构,用于将位于楼面8下方的承重墙10托换为由框架柱组件和梁6联接组成的框架承重结构,主要包括框架柱组件、两个以上的梁支撑位2、两个以上的梁支撑件3、梁浇筑模具和混凝土浇筑孔5。
[0033]其中,框架柱组件包括两个以上的框架柱1,这两个以上的框架柱I分别撑设于楼面8下方的两个以上的承力点7处,用于支承楼面8的重量。如图7所示的一层楼面8承力点7示意图,图中每个承力点7处需设置一个框架柱I。
[0034]其中,参见图2,两个以上的梁支撑位2,凿设于承重墙10内,紧靠楼面8下方并沿梁6的长度方向分散布置。参见图3,两个以上的梁支撑件3分别卡设于两个以上的梁支撑位2中,梁支撑件3的上端顶紧楼面8下方,梁支撑件3的下端支撑于未凿除的承重墙10的墙体上。在待拆除的承重墙10内设置的连续的梁支撑件3的强度、刚度及稳定性均能满足要求,可以有效的承受上层墙体及楼面板传来的荷载及作用并均匀、可靠的向下传递。并且梁支撑件3制作简单,造价低廉,可进行规格化生产,可替换率高,适用性广。
[0035]其中,梁浇筑模具包括用于浇筑梁6的容纳空间,该容纳空间的宽和高分别与梁6的宽和高相等,梁浇筑模具装设于两个梁支撑件3之间并安装于梁支撑件3之间的梁位置9的墙体拆除并捆扎钢筋后。而混凝土浇筑孔5设置于两个梁支撑件3之间并将梁浇筑模具的容纳空间的上方与外界联通。在浇筑时,浇筑梁6时需要将梁支撑件3也浇筑在内。在梁支撑件3之间的墙体全部敲除后再一次性连续浇筑的梁6,梁支撑件3永久的留在梁6内。
[0036]上述的施工结构,结构简单,用材料少,便于运输安装,所使用的梁支撑件3与现有托换施工结构中大量的临时支撑相比,可以用于现有砖土结构的承重墙10托换改造,适用性广,使用方便。
[0037]在实际使用中,优选地,混凝土浇筑孔5开设于楼面上方并与梁浇筑模具的容纳空间联通。可将楼面打穿设置。混凝土浇筑孔5的孔径根据实际施工现场梁6的设计尺寸要求和混凝土的组分综合确定。
[0038]在实际凿挖梁支撑位2时,梁支撑位2的宽度可设置为170mm至190mm,优选采用180mm,因为待托换梁的截面高度是按设计要求确定的,为了保证支撑件的刚度及稳定性,对支撑件的高宽比有限制,支撑件的宽度不能太小,太小的话可能导致支撑件的刚度及稳定性不满足要求;同时为了支撑件制作及施工方便,宽度也不宜太大。每两个梁支撑位2之间的间距为500mm至700mm,优选为600mm,因为待托换梁的跨度是确定的,支撑件是预留并永久性的留在梁6里面的,两支撑件之间的距离应适中,才能在浇筑梁6之前由支撑件可靠有效的均匀的承受和传递荷载,间距太小会增加施工困难和成本,间距太大会不满足在浇筑梁6之前由支撑件可靠有效的承受和传递荷载的要求;上述的两个以上的梁支撑位2中,离楼面8的边缘最近的梁支撑位2距楼面8的边缘的距离不小于200mm。这是因为在楼面8边缘附近的墙角部分受力和构造复杂,那么在首次局部拆除墙体安放支撑件时应尽量远离楼面8及墙角边缘,以免发生墙体局部塌落等安全事故。
[0039]参见图5,图6,本实施例中,梁支撑件3包括:垂直支撑件31、设于垂直支撑件31下方的垫板32和设于垂直支撑件31上方的顶板33,为了使得梁支撑件3的上下连接均紧密,可在垫板32与未凿除的承重墙10的墙体之间塞设有楔形件(图中未示出),并在顶板33与墙面之间也塞设楔形件。优选地,垂直支撑件31包括三根以上的型钢或钢筋(或者角钢),三根以上的型钢或钢筋之间通过缀条或缀板34进行三角连接和加固。每个梁支撑件3可以包括一个以上的垫板32 (通常为一块或者两块),垫板32和顶板33均为钢板。
[0040]采用上述的用于托换承重墙10的施工结构对如图7所示的一层楼面8进行承重墙10的托换施工,即将位于楼面8下方的承重墙10托换为由框架柱组件和梁6联接组成的框架承重结构的施工工序包括以下步骤:
[0041]S1:设置框架柱组件:在楼面8下方的两个以上的承力点7处,分别设置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两个以上的框架柱支承在楼面8下方;
[0042]S2:凿设梁支撑位2:在紧靠楼面8下方的承重墙10内,并沿梁6的长度方向,分别凿设两个以上的梁支撑位2;
[0043]S3:设置梁支撑件3:在两个以上的梁支撑位2中分别卡设两个以上的梁支撑件3,将梁支撑件3的上端顶紧楼面8下方,将梁支撑件3的下端支撑于未凿除的承重墙10的墙体上;
[0044]S4:拆除梁位墙体:将两个梁支撑件3之间梁位置9的墙体拆除,并在拆除位置捆扎钢筋;
[0045]S5:安装梁浇筑模具:在步骤S4中的拆除位置安装带有浇筑梁6的容纳空间的梁烧筑1旲具,容纳空间的宽和闻分别与梁6的宽和闻相等;
[0046]S6:开设混凝土浇筑孔5:在两个梁支撑件3之间开设混凝土浇筑孔5,将梁浇筑模具的容纳空间的上方与外界联通;
[0047]S7:浇筑梁:从混凝土浇筑孔5向梁浇筑模具内灌入混凝土浇筑梁6 ;实际施工时,可以对梁6按期浇水养护,应在梁6浇筑完成后12小时内进行,浇水周期为每隔1至2天浇水养护一次,以提高梁的固化强度。
[0048]S8:脱模:在步骤S7浇筑的梁6达到预设强度时,脱模。
[0049]完成步骤S8之后,进行S9:拆除承重墙10:将梁6下方的承重墙10拆除。
[0050]通过上述步骤,尤其是在承重墙10托换为由框架柱组件和梁6联接组成的框架承重结构时,不必在承重墙10附近设置大量的临时支撑,可以减少施工工序,节约施工时间,降低成本。
[0051]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用材料少,不必在承重墙10附近设置大量的临时支撑,可以减少施工工序,节约施工时间和空间,降低材料成本和人工成本,并能保证梁6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满足要求。
[0052]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托换承重墙的施工结构,用于将位于楼面(8)下方的所述承重墙(10)托换为由框架柱组件和梁(6)联接组成的框架承重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框架柱组件,包括两个以上的框架柱(I),所述两个以上的框架柱(I)分别撑设于所述楼面(8)下方的两个以上的承力点(7)处并用于支承所述楼面(8)的重量; 两个以上的梁支撑位(2),凿设于所述承重墙(10)内,紧靠所述楼面(8)下方并沿所述梁(6)的长度方向分散布置; 两个以上的梁支撑件(3),所述两个以上的梁支撑件(3)分别卡设于所述两个以上的梁支撑位(2)中,所述梁支撑件(3)的上端顶紧所述楼面(8)下方,所述梁支撑件(3)的下端支撑于未凿除的所述承重墙(10)的墙体上; 梁浇筑模具,包括用于浇筑所述梁(6)的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的宽和高分别与所述梁(6)的宽和高相等,所述梁浇筑模具装设于两个所述梁支撑件(3)之间并安装于所述梁支撑件(3)之间的梁位置(9)的墙体拆除并捆扎钢筋后; 混凝土浇筑孔(5),设置于所述两个梁支撑件(3)之间并将所述梁浇筑模具的容纳空间的上方与外界联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托换承重墙的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混凝土浇筑孔(5)开设于所述楼面(8)上方并与所述梁浇筑模具的容纳空间联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托换承重墙的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梁支撑位(2)的宽度为170mm至190mm ;每两个所述梁支撑位(2)之间的间距为500mm至700mm ;所述两个以上的梁支撑位(2)中,离所述楼面(8)的边缘最近的梁支撑位(2)距所述楼面(8)的边缘的距离不小于200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托换承重墙的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梁支撑件(3)包括: 垂直支撑件(31)、设于所述垂直支撑件(31)下方的垫板(32)和设于所述垂直支撑件(31)上方的顶板(33),所述垫板(32)与未凿除的所述承重墙(10)的墙体之间塞设有楔形件,所述顶板(33)与所述墙面之间也塞设有楔形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托换承重墙的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垂直支撑件(31)包括三根以上的型钢或钢筋,所述三根以上的型钢或钢筋之间通过缀条或缀板(34)进行三角连接和加固。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用于托换承重墙的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 每个所述梁支撑件(3)包括一个以上的垫板(32),所述垫板(32)和顶板(33)均为钢板。
【文档编号】E04G23/02GK204081542SQ201420395980
【公开日】2015年1月7日 申请日期:2014年7月17日 优先权日:2014年7月17日
【发明者】卜良桃, 黄政宇, 戴炜, 于丽, 段文锋, 刘裔彬 申请人:湖南大兴加固改造工程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