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分段式可取出的混凝土预埋螺杆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149429阅读:2421来源:国知局
一种分段式可取出的混凝土预埋螺杆及其使用方法与制造工艺

本发明属于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分段式可取出的混凝土预埋螺杆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建筑业的发展,工程(尤其是超高层)施工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各类重型施工设备(塔吊、电梯、模架等)需要用到大量的钢埋件、钢牛腿等措施。钢埋件的锚筋、锚板和竖板预埋于混凝土结构中,无法取出周转使用,浪费大。牛腿件多采用现场焊接,使用完毕后还需要再进行割除,影响施工工期,同时焊缝质量控制难度大,安全风险高。可见,这些钢埋件无法周转使用,成本高,且这些措施的施工工艺复杂,涉及构件工厂制作、现场高空焊接、用完割除等工序,需耗费大量人工,且风险高。

另外,目前为了增加钢埋件、钢牛腿与混凝土之间的摩擦力,通常在钢埋件的锚筋端部焊接钢筋增加钢埋件与混凝土之间的啮合力,但这样增加了施工人工成本和资金的投入,也增加了钢埋板安装时的难度。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各类建设机械设备使用的预埋件无法周转带来的诸多弊端,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分段式可取出的混凝土预埋螺杆及其使用方法,该预埋螺杆不仅从混凝土中取出进行周转使用,而且可以加注液体硅胶等液体增加螺栓与混凝土之间的摩擦力,不会对其附着的墙体造成结构或后期施工影响。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分段式可取出的混凝土预埋螺杆,该预埋螺杆包括螺杆本体,所述螺杆本体包括光杆段和大螺纹段,所述光杆段和大螺纹段为分体设计;

所述大螺纹段的中心处沿轴向设有第二通孔,所述大螺纹段上沿径向设有多个连通第二通孔和外部的通孔,所述大螺纹段的内壁上设有与螺栓拧转工具连接的连接部;

所述光杆段包括分体式的抗剪段和填充段,所述填充段设置在抗剪段与大螺纹段之间,所述抗剪段的中心处沿轴向设有沉孔,所述填充段的中心处沿轴向设有第一通孔;

所述沉孔、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形成一个贯穿螺杆本体轴向中心的空腔,所述空腔内设置有将抗剪段、填充段和大螺纹段连接为一个整体的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一端设有与 所述沉孔相配合的凸台,其另一端与第二通孔之间通过螺纹连接。

按上述技术方案,所述光杆段和/或大螺纹段的外形设计为下小上大的锥状。

按上述技术方案,所述连接部为内六角凹槽,或沿第二通孔周向设置的一圈盲孔或盲槽。

按上述技术方案,所述填充段由轻质材料制作,所述轻质材料为PPEP聚四氟乙烯或者工业型铝。

按上述技术方案,该预埋螺杆还包括延长杆,所述延长杆的一端与连接杆的凸台可拆卸连接。

按上述技术方案,所述延长杆的另一端设有内六角盲孔或设有带螺母的螺柱。

相应的,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基于上述预埋螺杆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利用连接杆的凸台与连接杆的凸台配合,连接杆与大螺纹段螺纹连接,将将抗剪段、填充段和大螺纹段连接成为一个分段螺杆,并在大螺纹段的表面包裹一层薄膜材料,将分段螺杆预埋在混凝土内,若要加紧或连接外部受力构件,则加装延长杆,向空腔内注入液体,液体经通孔从第二通孔流入大螺纹段与混凝土之间,以增加大螺纹段与混凝土之间的摩擦力;

S2、混凝土成熟之后,大螺纹段与混凝土紧密咬合,形成配合作用,可以将延长杆受到的外部拉力传递至混凝土,抗剪段则可以承受外部构件的产生的剪切力;

S3、回收预埋螺杆时,先将延长杆卸下,再通过工具取下连接杆,然后将螺栓拧转工具连接到位于大螺纹段的连接部上,旋转工具,工具产生的扭力经连接部传递至螺杆本体上,大螺纹段受到扭矩后发生旋转,并产生往外的推力,从而将抗剪段和填充段顶出混凝土,继续拧转工具,取出大螺纹段,以将螺杆本体全部顶出混凝土。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发明采用分体式设计,方便安装和拆卸,其填充段用于占据混凝土位置,形成空腔,以便大螺纹段取出,抗剪段用于承受竖向剪力和水平拉力,大螺纹段用于与混凝土紧密咬合,形成配合作用,本发明在螺杆本体中心处设有空腔,该空腔不仅不影响大螺纹段和光杆段的受力,还可以减轻这个组合体的重量,空腔内还可注入液压油等液体,通过通孔流入螺杆本体外部,以增加大螺纹段与混凝土之间的摩擦力。

本发明能够同时承受竖向剪力和水平拉力,实现了混凝土预埋件的周转使用,配合其他外部构件或零件,如锚板等,可以替代塔吊、电梯、胎架等设备的传统埋件,尤其是对重型设备及胎架的大型埋件,也可以广泛替代各类对拉构件。本发明可以节约数百万的投入,经济效益显著。另外,本发明节省了埋件加工、焊接的劳动投入,避免了焊接质量可 能引发安全风险,是绿色、高效施工的典范。本发明中所有的零部件均在工厂内加工,加工质量与精度显著提高,可作为工业产品大批量生产加工,大幅提升施工的工业化程度,综合效益显著。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a为延长杆的另一端设有内六角盲孔的本发明实施例的外形图。

图2b为延长杆的另一端设有带螺母的螺柱的本发明实施例的外形图。

图3a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连接部的示意图一。

图3b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连接部的示意图二。

图4为取出连接杆的示意图。

图5为取出抗剪段和填充段的示意图。

图6为取出大螺纹段的示意图。

图中:1-大螺纹段;1a-外螺纹;1b-通孔,1c-第二通孔,1d-连接部;2-光杆段,2a-抗剪段;2b-填充段;2c-第一沉孔;2d-第一通孔;3-连接杆;4-延长杆;5-螺栓拧转工具;6-混凝土。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在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一种分段式可取出的混凝土预埋螺杆,该预埋螺杆包括螺杆本体,螺杆本体包括光杆段2和大螺纹段1,光杆段2和大螺纹段1为分体设计;

大螺纹段1的外表面设有外螺纹1a,大螺纹段1的中心处沿轴向设有第二通孔1c,大螺纹段1上沿径向设有多个连通第二通孔1c和外部的通孔1b,大螺纹段1的内壁上设有与螺栓拧转工具5连接的连接部1d;

光杆段2包括分体式的抗剪段2a和填充段2b,填充段2b设置在抗剪段2a与大螺纹段1之间,抗剪段2a的中心处沿轴向设有沉孔2c,填充段2b的中心处沿轴向设有第一通孔2d;

沉孔2c、第一通孔2d和第二通孔1c形成一个贯穿螺杆本体轴向中心的空腔,空腔内 设置有将抗剪段、填充段和大螺纹段连接为一个整体的连接杆3,连接杆3的一端设有与沉孔2c相配合的凸台,其另一端与第二通孔1c之间通过螺纹连接。

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光杆段和/或大螺纹段的外形设计为下小上大的锥状,更方便整体取出,即通过小量的旋转使得大螺纹段与混凝土之间产生较大的间隙。当光杆段和大螺纹段均设计有锥状时,螺杆本体的外形为一个光滑的锥状。

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中,如图3a所示,连接部1d为内六角凹槽,或如图3b所示,连接部1d为沿第二通孔周向设置的一圈盲孔或盲槽。

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填充段由轻质材料制作,轻质材料为PPEP聚四氟乙烯或者工业型铝,这样可以减轻整个组合体的重量,填充段的长度可根据大螺纹段的埋入深度需要进行调节。填充段磨损时也方便替换。

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该预埋螺杆还包括延长杆4,延长杆5的一端与连接杆3的凸台可拆卸连接。

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中,如图2a所示,延长杆的另一端设有内六角盲孔,或如图2b所示,延长杆的另一端设有带螺母的螺柱。

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中,如图4-图6所示,一种预埋螺杆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利用连接杆的凸台与连接杆的凸台配合,连接杆与大螺纹段螺纹连接,将将抗剪段、填充段和大螺纹段连接成为一个分段螺杆,并在大螺纹段的表面包裹一层薄膜材料,将分段螺杆预埋在混凝土内,若要加紧或连接外部受力构件,则加装延长杆,向空腔内注入液体,液体经通孔从第二通孔流入大螺纹段与混凝土之间,以增加大螺纹段与混凝土之间的摩擦力;

S2、混凝土6成熟之后,大螺纹段与混凝土紧密咬合,形成配合作用,可以将延长杆受到的外部拉力传递至混凝土,抗剪段则可以承受外部构件的产生的剪切力;

S3、回收预埋螺杆时,先将延长杆卸下,再通过工具取下连接杆,然后将螺栓拧转工具5连接到位于大螺纹段的连接部上,旋转工具,工具产生的扭力经连接部传递至螺杆本体上,大螺纹段受到扭矩后发生旋转,并产生往外的推力,从而将抗剪段和填充段顶出混凝土,继续拧转工具,取出大螺纹段,以将螺杆本体全部顶出混凝土。

本发明中,分段式可取出混凝土的预埋螺杆由预埋在混凝土内的大螺纹段、填充段、抗剪段和连接杆以及混凝土外面的延长杆等部分构成,其中大螺纹段带有内螺纹,填充段为轻质材料,内腔为通孔,抗剪段内腔为沉孔,连结杆一端为外螺纹另一端为凸台。安装 时,利用连接杆的凸台与抗剪段的内腔沉孔配合,连结杆的外螺纹与螺纹段的内螺纹配合,将抗剪段、填充段和螺纹段三者连接成为一个分段螺杆,螺杆表面包裹一层薄膜材料,预埋在混凝土内,延长杆用于加紧或连接外部受力构件;混凝土成熟之后,螺纹段的外螺纹与混凝土紧密咬合,形成配合作用,可以将延长杆受到的外部拉力传递至混凝土;抗剪段则可以承受外部构件的产生的剪切力。拆卸时,先将延长杆卸下,再采用特殊工具与连接杆的六角头匹配,将延长杆取出;然后再利用特殊工具与螺纹段的内六角配合,特殊工具产生的扭力传递至螺纹段,螺纹段受到扭矩后,产生旋转,螺纹将产生往外的推力,从而将抗剪段和填充段顶出混凝土;采用相同的方法取出螺纹段。分段取出之后,抗剪段,填充段和螺纹段又可以组合成整体,从而实现预埋件的重复周转使用。

应当理解的是,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