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移动的房屋框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52258阅读:382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移动的房屋框架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可移动建筑物结构领域,尤其为一种可移动的房屋框架。



背景技术:

现有的可移动建筑物主体结构通常采用专利公告号为CN201539017U、专利名称为折叠式移动房屋的实用新型专利所披露的技术方案;该技术方案将作为墙体的各个依次铰接的部分进行折叠,从而便于移动;在主体结构到达安装位置后,再将处于折叠状态的各个部分依次展开并利用构件对各个接缝处进行连接;该技术方案不可避免地使得主体结构在墙体的各个衔接处存在缝隙,从而降低了使用品质;而且在更换场地进行使用时,仍然需要将接缝处的各个用于连接的构件逐个拆开,使得每一次安装作业的工作量较大。另外,该类技术方案的主体空间与拓展空间之间的地板之间往往不可避免地存在落差,需要额外的机构来确保整体结构的地板面平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可移动的房屋框架,具体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可移动的房屋框架,包括:主体框架,支撑于地面并且其边侧部对称设置有至少一组滑轨;至少一个拓展框架,滑动设置于所述滑轨上;至少一个第一驱动机构,该第一驱动机构驱动所述拓展框架滑入或者滑出所述主体框架,使得拓展框架处于所述主体框架内或者悬于所述主体框架的侧边,在所述拓展框架悬于所述主体框架侧边时,所述主体框架与拓展框架内部连通形成可移动的房屋的内部空间;与所述拓展框架相对应的地板件,该地板件的一侧边与所述主体框架的下部铰接;与所述地板件连接的第二驱动机构,在所述第二驱动机构的驱动下所述地板件翻转从而使其贴合于所述主体框架的一竖向侧面或者贴合于所述拓展框架的底部。

所述的可移动的房屋框架,其进一步设计在于,所述滑轨有两组,且该两组滑轨互相平行;相应地,所述拓展框架有两个,分别为第一拓展框架、第二拓展框架;所述第一拓展框架、第二拓展框架可分别沿互相相反的反向滑动于所述主体框架的两组滑轨上。

所述的可移动的房屋框架,其进一步设计在于,所述地板件的外侧面连接有连杆机构;所述第二驱动机构为连接于所述主体框架下部的第二油缸,该第二油缸的输出端与所述连杆机构连接,驱动所述地板件绕所述主体框架的下部翻转。

所述的可移动的房屋框架,其进一步设计在于,所述主体框架、第一拓展框架、第二拓展框架均为矩形框架,所述两组滑轨分别沿横向设置于所述主体框架的纵向两端内侧;所述第一拓展框架长于且高于所述第二拓展框架;所述主体框架的横向两侧面分别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拓展框架、第二拓展框架的上部接触连接的第一密封框、第二密封框。

所述的可移动的房屋框架,其进一步设计在于,所述第一驱动机构为连接于所述主体框架下部的第一油缸,所述第一油缸的输出端与所述拓展框架的底部连接。

所述的可移动的房屋框架,其进一步设计在于,所述主体框架的一侧面设置有自外部通往所述内部空间的出入口,所述主体框架在出入口的一侧铰接有门廊件。

所述的可移动的房屋框架,其进一步设计在于,所述门廊件的下沿与所述出入口的下沿铰接;所述门廊件的外侧通过一对弹簧杆与所述主体框架的下部连接。

所述的可移动的房屋框架,其进一步设计在于,所述主体框架的一侧边连接有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第一驱动机构,第二驱动机构信号连接。

所述的可移动的房屋框架,其进一步设计在于,所述主体框架的下部设置有至少三个支撑脚,所述主体框架上连接有分别横向设置、纵向设置的两个电子水平仪,所述电子水平仪与所述控制单元连接;所述支撑脚为支撑油压缸,所述支撑油压缸的油缸部分支撑于地面,相应的活塞杆与所述主体框架连接;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支撑脚信号连接。

所述的可移动的房屋框架,其进一步设计在于,所述支撑脚有四个,两两对称分布于所述主体框架的纵向两端下部;该支撑脚的上部在对应的水平伸缩油缸的驱动下可水平移动地连接于主体框架。

所述的可移动的房屋框架,其进一步设计在于,所述主体框架由若干内部具有通道的空心构件组成。

所述的可移动的房屋框架,其进一步设计在于,所述门廊件的一侧设置有台阶件。

所述的可移动的房屋框架,其进一步设计在于,所述台阶件由若干台阶板以及两个支撑杆、平行杆和调节杆组成,所述两个支撑杆的一端对称铰接于所述门廊件的侧边,两者的另一端支撑于地面;所述台阶板的一侧两端等距离连接在所述两个支撑杆的内侧,台阶板的另一侧两端分别等距离连接在所述平行杆上,各台阶板之间互相平行并且使得所述平行杆平行地处于所述支撑杆的下方;所述调节杆的下端与所述平行杆的中部铰接,其中部可纵向移动地连接于所述支撑杆的中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利用滑动设置在主体框架上的拓展框架进行空间拓展,操作简便,空间拓展效率较高,且利用翻转式的地板件进行地板铺设,有效避免了主体空间与拓展空间之间的地板落差;通过在拓展框架与主体框架之间设置第一密封框架、第二密封框架,本实用新型在快速拓展空间的同时避免活动件之间存在衔接缝隙。

通过在拓展框架的底部设置M形的加强构件,能够在利用较少钢材的同时确保拓展框架的承载强度并且该M形的加强构件占用的空间较少;主体框架采用空心构件组成,空心构件的内部通道可以作为空调气路乃至水电管路使用,进一步节省空间的同时使得整体结构更为美观。

本实用新型利用电子水平仪配合支撑脚工作,使得本实用新型可以适应不同平整度的地面,无需在使用时专门对地面进行平整作业;支撑脚采用油缸部分接触地面,使得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更为稳定;本实用新型的台阶件能够根据主体框架的实际高度进行调整,更好地满足实际使用需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拓展框架与滑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拓展框架在伸展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地板件的翻转结构示意图。

图5是门廊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支撑脚工作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台阶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以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说明:

结合图1、图4可见,该可移动的房屋框架包括:主体框架1,支撑于地面并且其边侧部对称设置有至少一组滑轨101;至少一个拓展框架2,滑动设置于滑轨101上;至少一个第一驱动机构3,该第一驱动机构3驱动拓展框架滑入或者滑出主体框架,使得拓展框架2处于主体框架内或者悬于主体框架的侧边,在拓展框架2悬于主体框架1侧边时,主体框架1与拓展框架2内部连通形成可移动的房屋的内部空间;与拓展框架相对应的地板件4,该地板件的一侧边与主体框架的下部铰接;与地板件连接的第二驱动机构5,在第二驱动机构5的驱动下地板件翻转从而使其贴合于主体框架1的一竖向侧面或者贴合于拓展框架的底部。

结合图1、图2可知,滑轨101有两组,且该两组滑轨互相平行;相应地,拓展框架2有两个,分别为第一拓展框架21、第二拓展框架22;第一拓展框架、第二拓展框架可分别沿互相相反的反向滑动于主体框架的两组滑轨101上。

对照图4可知,地板件4的外侧面连接有连杆机构401;第二驱动机构5为连接于主体框架下部的第二油缸,该第二油缸的输出端与连杆机构401连接,驱动地板件绕主体框架的下部翻转。

如图1、图3所示,主体框架1、第一拓展框架21、第二拓展框架22均为矩形框架,两组滑轨101分别沿横向设置于主体框架的纵向两端内侧;第一拓展框架21长于且高于第二拓展框架22;主体框架的横向两侧面分别设置有与第一拓展框架、第二拓展框架的上部接触连接的第一密封框102、第二密封框103。

利用滑动设置在主体框架上的拓展框架进行空间拓展,操作简便,空间拓展效率较高,且利用翻转式的地板件进行地板铺设,有效避免了主体空间与拓展空间之间的地板落差。通过在拓展框架与主体框架之间设置第一密封框架、第二密封框架,本实用新型在快速拓展空间的同时避免活动件之间存在衔接缝隙。

结合图1、图5可见,主体框架1的一侧面设置有自外部通往内部空间的出入口104,主体框架在出入口的一侧铰接有门廊件6。

门廊件6的下沿与出入口的下沿铰接;门廊件的外侧通过一对弹簧杆61与主体框架的下部连接。

主体框架的一侧边连接有控制单元7,控制单元与第一驱动机构3,第二驱动机构5信号连接。

结合图1、图6看,主体框架1的下部设置有至少三个支撑脚9,主体框架上连接有分别横向设置、纵向设置的两个电子水平仪10,电子水平仪与控制单元连接;支撑脚9为支撑油压缸,支撑油压缸的油缸部分901支撑于地面,相应的活塞杆902与主体框架连接;控制单元与支撑脚信号连接。

具体地,支撑脚9有四个,两两对称分布于主体框架的纵向两端下部;该支撑脚的上部在对应的水平伸缩油缸91的驱动下可水平移动地连接于主体框架。

主体框架1由若干内部具有通道的空心构件组成;空心构件的内部通道可以作为空调气路乃至水电管路使用,进一步节省空间的同时使得整体结构更为美观。

如图7所示,门廊件6的一侧设置有台阶件62,台阶件62由若干台阶板621以及两个支撑杆622、平行杆623和调节杆624组成,两个支撑杆622的一端对称铰接于门廊件的侧边,两者的另一端支撑于地面;台阶板621的一侧两端等距离连接在两个支撑杆的内侧,台阶板的另一侧两端分别等距离连接在平行杆上,各台阶板之间互相平行并且使得平行杆623平行地处于支撑杆的下方;调节杆624的下端与平行杆的中部铰接,其中部可纵向移动地连接于支撑杆的中部,具体地是,调节杆624的中部闯过位于支撑杆中部的调节孔洞,并且调节杆的中部设置有螺纹,配合调节螺母,则可以根据主体框架的实际高度进行调整,更好地满足实际使用需要。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