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超高层建筑结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连接内外筒的多层密框结构。
背景技术:
高层建筑中常采用的筒体结构形式主要为框架-核心筒结构和筒中筒结构,框架-核心筒和筒中筒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其结构布置及良好的建筑使用空间,逐渐成为超高层结构常用的结构体系,以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为例,目前常结合设备层设置伸臂桁架,形成伸臂-框架-核心筒结构,通过伸臂加强层可加强外框柱与核心筒的联系,提高结构的抗侧刚度,如专利CN 201933619U公开了一种用于高层建筑中的加强层结构,具体公开了在核心筒与框柱架之间设置伸臂,从而构成伸臂加强层以增强结构体系抗侧刚度。伸臂加强层虽能显著提高结构的抗侧刚度,但同时也引起结构抗侧刚度的突变,容易在伸臂加强层及其相邻楼层产生薄弱层。
现有技术中有针对上述产生薄弱层专门提出的解决技术方案,如专利CN 203924331U公开了一种超高层建筑的伸臂加强层,具体公开了在核心筒与框柱架之间设置伸臂桁架组,该伸臂桁架组构成伸臂加强层以增强结构体系抗侧刚度,而且,该伸臂桁架组包括第一伸臂桁架和第二伸臂桁架,通过改变第一伸臂桁架和第二伸臂桁架的内端及外端的连接节点,以降低由伸臂加强层引起的结构抗侧刚度的突变。但是,结构仍然存在抗侧刚度突变的问题,同时,施工阶段内外筒的竖向变形差导致伸臂桁架的安装需要进行特殊处理,整体施工周期加长,且施工安装要求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抗震性能好、施工简便、建筑使用性好的连接内外筒的多层密框结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一种连接内外筒的多层密框结构,包括内筒、外筒及连接处于内筒与外筒之间的至少一个多层密框,所述多层密框跨越至少三个楼层,所述多层密框由框架梁与密柱纵横交错连接构成,所述框架梁两端分别与内筒、外筒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多层密框沿建筑高度方向间隔至少一个楼层布置。
进一步地,所述多层密框沿建筑全高连续布置。
进一步地,所述框架梁的跨高比小于6。
进一步地,所述内筒为混凝土内筒、钢支撑内筒或密柱深梁内筒。
进一步地,所述外筒为框架、密柱深梁框筒或斜交网格外筒。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相对于传统的伸臂-框架-核心筒结构,本发明连接内外筒的多层密框结构中,多层连续的密柱与框架梁共同形成多层密框,使得楼层抗侧作用能多层连续叠加,形成了具有抗侧刚度较大、刚度更均匀的抗侧力体系,加强了内筒与外筒的联系,使得内外筒结构体系具有更大的整体性和抗侧刚度。另外,传统的伸臂加强层都集中在某一两层楼层,然而,本发明多层连续布置的多层密框跨越多个连续的楼层,使得楼层侧向刚度及内力变化更均匀,有效地克服现有框架-核心筒中伸臂加强层容易引起薄弱层的问题。
现有技术中为了提高框架-核心筒结构的抗侧刚度而设置的水平伸臂加强层,由于内筒与外筒之间的竖向应力差异、温差、徐变等原因而产生的竖向变形不协调,会加剧伸臂加强层在水平作用下容易形成薄弱层的问题,因此,在实际工程中伸臂加强层往往设计成水平抗侧力构件,不承受和传递结构的竖向荷载。而本发明连接内外筒的多层密框可承受和传递上部楼层的竖向荷载,进而可对楼层的结构布置进行优化设计,建筑的使用性及受力性能更好。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框架-核心筒的伸臂桁架加强层的立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第一实施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第二实施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多层密框间隔布置的立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多层密框沿建筑全高连续布置的立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现有技术中框架-核心筒设置有伸臂加强层的结构示意图,伸臂加强层可由不同结构形式的伸臂构成,其主要在于提高外框柱的抗倾覆力矩,从而起到增大整体结构抗侧刚度的目的,伸臂加强层1通常是每隔一定数量楼层设置一道伸臂加强层1,伸臂加强层1通常只集中在某一两层楼层,一般与建筑的设备层或者避难层结合设置。
参照图2至图5,本发明一种连接内外筒的多层密框结构,包括内筒10、外筒20及连接处于内筒10与外筒20之间的至少一个多层密框30,多层密框30跨越至少三个楼层,多层密框30由框架梁31与密柱32纵横交错连接构成,框架梁31两端分别与内筒10、外筒20相连接。
本发明连接内外筒的多层密框结构摒弃如图1所示的传统伸臂结构形式,采用全新的多层密框结构形式,即在内筒10与外筒20之间设置多层密框30,多层连续的密柱32与框架梁31纵横交错连接共同形成多层密框,通过该多层连续的多层密框,楼层抗侧作用能多层连续叠加,形成了具有抗侧刚度较大、刚度更均匀的抗侧力体系,加强了内筒10与外筒20的联系,使得内外筒结构体系具有更大的整体性和侧向刚度。
其中,多层密框30可以沿建筑高度方向间隔多层布置,每个多层密框30都跨越数层,根据实际工程需要来选择跨越楼层的数量,但至少跨越三个楼层,如此,每一个多层密框30对结构刚度的提高作用与传统的一个伸臂加强层相当,多个多层密框30的作用与多个伸臂加强层相当,传统的伸臂加强层集中在某一两层楼层,存在内力突变的问题,然而,本发明多层密框30则跨越多个连续的楼层,使得楼层抗侧刚度和内力变化更均匀,有效地克服现有框架-核心筒中伸臂加强层容易引起薄弱层的问题。当然,多层密框30也可以为一个并且是沿建筑全高连续布置,以提高整体结构受力性能。
作为优选,框架梁的跨高比应小于6。
其中,内筒10可以为混凝土内筒、钢支撑内筒或密柱深梁内筒;外筒20可以为框架、密柱深梁框筒或斜交网格外筒。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所述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