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急用组装折叠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86225阅读:309来源:国知局
一种应急用组装折叠房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活动房建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应急用组装折叠房。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目前的应急用板房基本上都是采用板材、屋架、连接件等散件,运到现场搭建拼装起来。公开号为CN101319517A的中国专利,专利名称为一种折叠式活动房,它主要由前墙体、后墙体、左墙体、右墙体、底座和房顶构成,所述的前墙体和后墙体分别与底座连接,其上端能够与房顶配合;所述左墙体和右墙体的上下两端分别于房顶和底座相连接,且均由上下两部分连接而成;由于本发明采用前墙体、后墙体、左墙体、右墙体、底座和房顶相连接的结构,其搭建和折叠十分方便,其折叠状态各墙体与底座和房顶相互贴合,所占空间少,有利于交通运输。

但是,该装置在实使用中存在一定的问题,该折叠房通过连杆进行固定和折叠,使用过程中连杆容易晃动导致折叠房不够牢固。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应急用组装折叠房,该组装折叠房能够通过简单的组装成为一间房间,使用完成后可进行折叠,折叠体积小,方便交通运输,结构简单,且牢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应急用组装折叠房,包括第一折叠房和第二折叠房,所述第一折叠房和第二折叠房对称设置;所述第一折叠房包括底板、左侧板、右侧板、后板及顶板,所述底板、左侧板、右侧板、后板及顶板围绕成第一空间,所述左侧板和右侧板分别与所述底板铰接;所述后板的一边与所述底板铰接,且对应另一边与所述顶板铰接;工作时,所述左侧板和所述右侧板起支撑作用,将所述顶板支撑;所述第二折叠房与所述第一折叠房具有相同的结构,所述第二折叠房具有第二空间,该第二空间和所述第一空间连通形成室内空间。

本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通过铰接机构将底板、左侧板、右侧板、后板及顶板进行铰接,实际使用的时候将其进行展开便可搭建成房间;与此同时,该板可相互之间进行折叠,折叠后形成体积较小的折叠块,方便交通运输。

(2)、本实用新型将两个结构相同的折叠房进行组合形成一间折叠房,该折叠房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够适用一些需要环境相对封闭的作业场合,封闭性好。

作为改进,还包括顶盖,所述顶盖具有第一折边和第二折边,所述顶盖设置在所述第一折叠房与所述第二折叠房的顶端连接处,且覆盖住所述顶端连接处。

作为改进,所述顶盖开设有灯槽,该灯槽用于安装照明用具。

作为改进,所述底板与所述左侧板和右侧板分别通过合页连接;所述后板与所述顶板通过连接机构连接;所述连接机构包括滚芯和若干弧板,所述弧板与所述滚芯可转动连接,所述滚芯设置在所述后板的顶端,所述弧板的连接端与所述顶板固定连接,且该弧板穿过所述顶板与所述滚芯连接。本实用新型采用合页连接所述底板和侧板,方便进行连接和固定;同时采用滚心和弧板形成铰接结构,使其在实现铰接的同时保证板与板之间的密封性,该种结构既能够实现铰接效果,另一方面最大限度缩小了后板和顶板之间的连接间隙,保证了第一空间的密封性。

作为改进,所述左侧板和所述右侧板的顶端均设置有连接杆,该连接杆设置有连接槽,所述顶板对应位置处设置有连接板;工作时,所述连接板伸入至所述连接槽内。该连接板能够更进一步地将所述顶板和后板牢牢地进行位置固定,巧妙地利用简单的插销原理实现固定,且分离时该结构也能轻易进行分离。

作为改进,折叠后,所述左侧板和所述右侧板位于同一平面内;所述左侧板和所述右侧板其上设置有顶板和后板。

作为改进,所述连接槽为腰孔。腰孔能够方便所述连接板进入至所述连接槽内。

作为改进,所述底板包括主架区域和辅架区域;所述主架区域包括若干第一钢杆;所述辅架区域设置在所述底板的中间位置,且所述辅架区域由若干第二钢杆拼接而成。所述主架区域和辅架区域的配合设置能够保证底板的硬度和刚性,且同时兼顾成本低的优点。

作为又一种改进,所述第二钢杆的直径值高于所述第一钢杆的直径值。

作为又一种改进,所述底板还包括立柱,所述立柱设置在所述底板的四角位置;折叠后所述底板、左侧板、右侧板、后板及顶板组成折叠块,且所述折叠块的厚度值不高于所述立柱的高度值。所述立柱一方面用于将这块块设置在其内部,另一方面可借助立柱进行运输。

作为更进一步地改进,所述立柱设置有若干连接孔。

作为更进一步地改进,所述底板的边侧设置有第一槽和第二槽,所述第一槽和第二槽的槽径值和其之间的距离与叉车的叉臂适配。

作为更进一步地改进,所述底板还包括面板,所述面板覆盖设置在所述底板上;还包括门和窗户,所述门和窗户开设在所述后板上。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有效解决了折叠房的牢固性稳定,同时兼顾折叠后体积小的优点,且能够保证折叠房板与板连接之间的气密性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应急用组装折叠房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应急用组装折叠房(折叠装箱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折叠房(展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折叠房底板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折叠房(去除顶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折叠房(折叠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折叠房主视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折叠房I部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折叠房II部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折叠房III部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折叠房IV部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应急用组装折叠房A视角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顶盖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说明。

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是公开一种应急用组装折叠房。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例进行说明。此外,下面所示的实施例不对权利要求所记载的实用新型内容起任何限定作用。另外,下面实施例所表示的构成的全部内容不限于作为权利要求所记载的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所必需的。

如图1及图2所示,一种应急用组装折叠房,包括第一折叠房100和第二折叠房200,所述第一折叠房100和第二折叠房200对称设置;所述第一折叠房100包括底板1、左侧板20、右侧板21、后板3及顶板4,所述底板1、左侧板20、右侧板21、后板3及顶板4围绕成第一空间5,所述左侧板20和右侧板21分别与所述底板1铰接;所述后板3的一边与所述底板1铰接,且对应另一边与所述顶板4铰接;工作时,所述左侧板20和所述右侧板21起支撑作用,将所述顶板4支撑;所述第二折叠房200与所述第一折叠房100具有相同的结构,所述第二折叠房200具有第二空间2001,该第二空间2001和所述第一空间5连通形成室内空间300。其中,如图1所示,还包括顶盖301,所述顶盖301具有第一折边302和第二折边303,所述顶盖301设置在所述第一折叠房100与所述第二折叠房200的顶端连接处400,且覆盖住所述顶端连接处400。

如图13所示,所述顶盖301开设有灯槽3001,该灯槽3001用于安装照明用具。

如图3、图5及、图6及图7所示,为方便理解其在折叠过程中的位置和结构变化关系,利用此表达折叠房在展开、去顶板和折叠后的三种状态的机构示意图,以及其主视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一种应急用组装折叠房,包括底板1、左侧板20、右侧板21、后板3及顶板4,所述底板1、左侧板20、右侧板21、后板3及顶板4围绕成第一空间5,所述左侧板20和右侧板21分别与所述底板1铰接;所述后板3的一边与所述底板1铰接,且对应另一边与所述顶板4铰接;工作时,所述左侧板20和所述右侧板21起支撑作用,将所述顶板4支撑。

如图3及图8所示,所述底板1与所述左侧板20和右侧板21分别通过合页6连接;如图7及图11所示,所述后板3与所述顶板4通过连接机构7连接;所述连接机构7包括滚芯70和若干弧板71,所述弧板71与所述滚芯70可转动连接,所述滚芯70设置在所述后板3的顶端,所述弧板71的连接端710与所述顶板4固定连接,且该弧板71穿过所述顶板4与所述滚芯70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左侧板20和右侧板21的截面为梯形,当然其可以为正方形或长方形,在此并不限制其截面形状,当然考虑到其抗雨雪天气,其截面形状优选为梯形结构。

如图3、图9、图11及图12所示,所述左侧板20和所述右侧板21的顶端均设置有连接杆22,该连接杆22设置有连接槽220,所述顶板4对应位置处设置有连接板40;工作时,所述连接板40伸入至所述连接槽220内。

如图6所示,折叠后,所述左侧板20和所述右侧板21位于同一平面内;所述左侧板20和所述右侧板21其上设置有顶板4和后板3。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槽220为腰孔。如图4所示,所述底板1包括主架区域10和辅架区域11;所述主架区域10包括若干第一钢杆110;所述辅架区域10设置在所述底板1的中间位置,且所述辅架区域11由若干第二钢杆111拼接而成。在本实施例中,为保证底板1的强度,所述第二钢杆111的直径值高于所述第一钢杆110的直径值。如图6所示,所述底板1还包括立柱12,所述立柱12设置在所述底板1的四角位置;折叠后所述底板1、左侧板20、右侧板21、后板3及顶板4组成折叠块8,且所述折叠块8的厚度值不高于所述立柱12的高度值。所述立柱12设置有若干连接孔120。

如图7所示,所述底板1的边侧13设置有第一槽130和第二槽131,所述第一槽130和第二槽131的槽径值和其之间的距离与叉车的叉臂适配。为提高所述折叠房的舒适度,所述底板1还包括面板14,所述面板14覆盖设置在所述底板1上;还包括门15和窗户16,所述门15和窗户16开设在所述后板3上。

第一折叠房100由展开至折叠的过程:

实际使用中,首先将后板3立起,再将左侧板20和右侧板21立起,再将顶板4展开并覆盖住所述左侧板20和右侧板21上完成展开过程;使用后,将顶板4掀开,再将左侧板20和右侧板21折叠至所述底板1上,后将顶板4与所述后板3进行折叠后总体将其覆盖在所述左侧板20和右侧板2上,完成折叠工作。

如图2所示,折叠后的折叠房可进行堆积后装入集中箱500或其他容器内进行交通运输,使用方便,且能够同时运输多个折叠房,单个折叠房的体积小。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折叠房100和第二折叠房200其结构相同,但是第二折叠房200可不设置门或窗户。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实施中,所述的折叠房采用的铰接方式使其折叠,当然电路部分、电源以及折叠房内的其他的结构在本实施例中就不进行描述。当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可以将此折叠房进行对称使用,两各本实施例中的折叠房即可搭建成一个完整的房间使用;当然单个的本实施例也能够进行使用。

发明人认为,只要利用了铰接的方式,将左右侧板分开铰接,顶板和后板铰接后与所述底板再铰接的工作原理均落在本专利的保护范围之内;需要注意的是本技术方案中描述的板并不仅仅限于板,其包括由杆连接的杆状机构、由型材搭建的型材块、面板及杆状机构与面板结合而成的机构,均属于本技术方案中所描述的板。本实用新型巧妙地利用铰接机构将折叠房能够折叠至较小体积,且不影响其正常使用,申请人认为本实用新型虽然采用的结构为传统的机械机构,但是通过该技术方案确实提高了折叠房的折叠体积,便于应急运输和使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