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水实木踢脚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37782阅读:468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水实木踢脚板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家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水实木踢脚板。



背景技术:

整体厨柜中,常见的踢脚板多采用铝合金、PVC、密度板贴皮、实木等材质制作,高端实木套路需设计匹配同门板色踢脚板。目前,业内常用上述材质进行表面贴PVC膜皮、喷漆等处理方式来达到与门板相近颜色的效果,但无法达到高端客户的与门板的材质及颜色均相同的要求。同时,采用密度板贴皮及实木材质制作时,业内常用做法为踢脚板直接与地面接触,未进行防水处理,使用过程中容易产生踢脚板吸水膨胀、开裂变形等不良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了一种防水实木踢脚板,安装紧密,密封性好,不易开裂变形。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防水实木踢脚板,包括实木板体和防水条;该板体下表面凹设有沿板体长度方向布置的燕尾槽,该燕尾槽开口向下;所述防水条具有防水结构、缓冲结构和燕尾榫部;该防水结构覆盖在板体和地面交接处外;该缓冲结构固接在防水结构内侧且位于板体与地面之间;该燕尾榫部固接在缓冲结构上且适配装接于板体的燕尾槽。

一实施例中:所述防水条包括硬质部分和软质部分;该硬质部分包括第一缓冲部,第一缓冲部的上表面向上凸设有所述之燕尾榫部;该软质部分包括上防水部、下防水部和第二缓冲部;该第二缓冲部与第一缓冲部相连且二者相互配合形成所述之缓冲结构;该上防水部和下防水部相连且二者相互配合形成所述之防水结构。

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缓冲部与第二缓冲部位于同一平面上。

一实施例中:所述上防水部、下防水部和第二缓冲部相互配合以使软质部分的截面呈类Y字型。

一实施例中:所述下防水部与第二缓冲部之间的夹角为钝角。

一实施例中:所述下防水部与第二缓冲部之间的夹角为100~180°。

一实施例中:所述下防水部呈弧形地向外向下延伸。

一实施例中:所述上防水部与第二缓冲部之间的夹角为直角。

一实施例中:所述防水条为PVC材料软硬共挤形成。

一实施例中:所述板体为平板状或弧形板状。

本技术方案与背景技术相比,它具有如下优点:

1、充分利用木材中成熟的榫卯工艺及注塑挤出工艺,在不增加木材加工难度情况下,提高防水条的安装性能与效率;

2、提高安装实用性,防水条在实木板体与地面间作为缓冲层,能够起到缓冲和调节作用,缓解因地面不平导致的板体与地面之间产生缝隙的情况,同时也降低了实木踢脚板的安装难度;

3、胶条采用软硬共挤方式,硬质部分与实木板体安装紧密,不易变形,不会掉落;软质部分设计为斜向外张角,铺装后能紧密贴合地面,起到阻挡灰尘及水分进入实木板体内的作用,减少了实木板体吸水膨胀、开裂变形、发霉长虫等现象的产生。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防水实木踢脚板整体外观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防水实木踢脚板截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板体截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防水条截面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板体与防水条安装示意图,也为图2中A处放大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防水实木踢脚板整体外观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板体与防水条安装示意图。

附图标记:板体10/10’,燕尾槽11/11’;防水条20/20’,硬质部分21/21’,第一缓冲部211/211’,燕尾榫部212/212’;软质部分22/22’,上防水部221/221’,下防水部222/222’,第二缓冲部223/22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具体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内容: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按照常规踢脚板的安装环境与安装方式,定义天花板方向为“上”,地面方向为“下”;踢脚板与墙面配合的一侧为“内”,相反的方向为“外”;此外,可能涉及到的“前”、“后”、“左”、“右”、“横”、“竖”、“顶”、“底”等术语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是基于附图中的立体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需要理解的是,上述术语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请查阅图1至图5,一种防水实木踢脚板,包括实木制成的板体10和PVC等材料软硬共挤形成的防水条20;

如图1至图3所示,该板体10大致呈平板状,其下表面凹设有长条形的燕尾槽11,该燕尾槽11沿板体10长度方向布置且开口向下;

如图1至图4所示,该防水条20大致呈长条形,包括硬质部分21和软质部分22(图2、4、5、7中虚线所示为软质部分);该硬质部分21包括层状的第一缓冲部211和在第一缓冲部211的上表面向上凸设的燕尾榫部212;该燕尾榫部212适配装接在板体10的燕尾槽11内;该软质部分22包括层状的上防水部221、层状的下防水部222和层状的第二缓冲部223,该第二缓冲部223与硬质部分21的第一缓冲部211相连;该下防水部222与第二缓冲部223之间的夹角呈钝角,该上防水部221与第二缓冲部223之间的夹角呈直角,该上防水部221、下防水部222和第二缓冲部223相互配合以使得软质部分22的截面呈类Y字型。

本实用新型的防水实木踢脚板实际使用时,如图5所示,硬质的防水条20的燕尾榫部212固定装接在板体10的燕尾槽11内,不易变形,安装紧密,不会掉落;第一缓冲部211和第二缓冲部223位于同一平面上,二者相连后相互配合形成层状的缓冲结构,该缓冲结构位于板体10与地面之间,能够起到缓冲和调节作用,缓解因地面不平导致的板体10与地面之间产生缝隙的情况,同时也降低了实木踢脚板的安装难度;

此外,软质的上防水部221和下防水部222相互配合形成层状的防水结构,覆盖在板体10与地面的交接处外,上防水部221可以对地面和板体10相接处进行收口,有效保护板体10;下防水部222与第二缓冲部223之间形成钝角,例如100~180°,优选120°,和/或下防水部222呈弧形地向外向下延伸;下防水部的这种斜向外张角设计,加上本身具有一定的弹性和变形性,在铺装后能紧密贴合地面,起到防水和缓冲的作用;二者配合,能够有效防止日常生活中由于泼溅或清洁带来的水分及灰尘与实木的板体10直接接触,大大减少了实木板体吸水膨胀、开裂变形、发霉长虫等现象的产生。

如图6和图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与上一实施例所不同之处在于,所述板体10’呈弧形板状,相应地燕尾槽11’也顺着板体10’的形状设为弧条形;所述第一缓冲部211’在燕尾榫部212’以内的部分长度较短,这种结构的防水条20’弯曲性能较好,能与弧形的板体10’很好地搭配使用,既不影响防水效果,也不影响实木踢脚板外观,且便于安装。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故不能依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即依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实用新型涵盖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