狭窄区域外墙支模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84245阅读:631来源:国知局
狭窄区域外墙支模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狭窄区域外墙支模结构。



背景技术:

建筑施工中,由于某些外界原因,地下结构的外墙距原有建筑结构或支护结构距离较近。在地下结构与原有建筑结构或支护结构之间的狭窄的工作面无法进行对地下结构外墙进行传统的双面支设模板及防水施工。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缺陷,现提供一种狭窄区域外墙支模结构,以解决在地下结构与原有建筑结构或支护结构之间的狭窄的工作面无法进行对地下结构外墙进行传统的双面支设模板及防水施工等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一种狭窄区域外墙支模结构,外墙的外侧狭窄区域内设有钢管支护桩,所述外墙支模结构包括:

安装于钢管支护桩的面向外墙的一侧上的混凝土外模板;

与所述混凝土外模板相对设置的内模板,所述内模板上开设有通孔;以及

拉结于所述钢管支护桩和所述内模板之间的对拉结构,包括插设于所述混凝土外模板的第一连接杆、穿设于所述通孔的第二连接杆以及螺合件,所述第一连接杆连接于所述钢管支护桩和所述第二连接杆的第一端之间,所述第二连接杆的第二端位于所述内模板的外侧并具有螺纹段,所述螺合件螺合于所述螺纹段。

本实用新型狭窄区域外墙支模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混凝土外模板包括固定于所述钢管支护桩的片状内芯及浇筑于所述片状内芯两侧的混凝土固结体。

本实用新型狭窄区域外墙支模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片状内芯为钢筋网片。

本实用新型狭窄区域外墙支模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还设有加固结构,所述加固结构包括:

主龙骨及与所述主龙骨交叉设置的次龙骨,所述次龙骨贴合于所述内模板的外侧,所述第二连接杆穿设于所述主龙骨,所述螺合件抵靠于所述主龙骨。

本实用新型狭窄区域外墙支模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主龙骨包括相对设置的二钢管,二所述钢管之间留有供所述第二连接杆穿设的缝隙,所述钢管的第一侧贴合于所述次龙骨,所述螺合件抵靠于二所述钢管的第二侧。

本实用新型狭窄区域外墙支模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加固结构还包括斜向支撑于所述主龙骨与施工基础之间的斜撑。

本实用新型狭窄区域外墙支模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施工基础上预埋有地锚,所述斜撑的第一端连接于所述主龙骨,所述斜撑的第二端连接于所述地锚。

本实用新型狭窄区域外墙支模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还包括抵撑于所述内模板的外侧的支模架。

本实用新型狭窄区域外墙支模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还包括设于所述混凝土外模板的内侧的防水层和防水保护层。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利用现有的支护结构或建筑作为外侧模板的支撑,在现有的支护结构或建筑上悬挂固定钢筋网片以及在钢筋网片上喷射细石混凝土形成作为外墙的外侧模板,从而达到与双面支模的相同效果,并解决了外墙防水无法施工的难题。为了能更加方便防水层和防水保护层、外墙的钢筋骨架绑扎固定以及外墙混凝土浇筑等施工,采用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相组合的对拉结构替代传统的单根对拉螺杆,有效提高施工进程,节省工时,有利于保证外墙的施工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狭窄区域外墙支模结构的第一剖面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狭窄区域外墙支模结构的第二剖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狭窄区域外墙支模结构的混凝土外模板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

图1为本实用新型狭窄区域外墙支模结构的第一剖面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狭窄区域外墙支模结构的第二剖面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狭窄区域外墙支模结构的混凝土外模板的示意图。

参照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狭窄区域外墙支模结构,包括:混凝土外模板1、内模板2、对拉结构、加固结构以及支模架5。以浇筑在钢管支护桩面向外墙一侧上的混凝土外模板1作为待浇筑外墙的外侧模板,通过对拉结构拉结于相对设置的混凝土外模板1和内模板2,加固结构4和支模架5对内模板2进行进一步的加固和稳定。地下室从内到外依次设有支模架5、加固结构、内模板2、混凝土外模板1以及钢管支护桩8。

混凝土外模板1包括:片状内芯11和混凝土固结体12。在本实施例中,片状内芯11为钢筋网片。片状内芯11利用钢丝绑扎固定在钢管支护桩8上,通过在片状内芯11的两侧上喷射细石混凝土,使细石混凝土浇筑在片状内芯11上形成混凝土固结体12。将混凝土固结体12内侧抹光压平后,便于在混凝土固结体12内侧施工防水层及其保护层6。

内模板2支设在外墙7的内侧。内模板2采用厚度为18mm的胶合板。内模板2上开设有供第二连接杆32穿设的通孔,按照第二连接杆32的间距在胶合板上现场弹线打孔,逐块拼装成整体。

对拉结构拉结在钢管支护桩8和内模板2之间。对拉结构包括第一连接杆31、内模板2以及螺合件。第一连接杆31为C16钢筋。第一连接杆31插设在混凝土外模板1中。第一连接杆31的第一端焊接固定在钢管支护桩8上,第一连接杆31的第二端与第二连接杆32的第一端焊接连接。第二连接杆32为Φ14mm的单头螺杆,其第二端设有螺纹段。第二连接杆32穿设在内模板2的通孔中。第二连接杆32的第二端位于内模板2的外侧,螺合件螺合于第二连接杆32的第二端上。第二连接杆32的第二端露出内模板2的外侧至少200mm,其露出长度以满足内模板2的加固为宜。在第二连接杆32的中部需焊接止水片。第一连接杆31之间的纵向及横向间距等于穿设在内模板2上的第二连接杆32之间的纵向及横向间距。

加固结构包括:主龙骨41、次龙骨42以及斜撑43。主龙骨41和次龙骨42十字交叉设置。次龙骨42贴合于内模板2的外侧。主龙骨41为双钢管结构,钢管之间留有一条供第二连接杆32穿设的缝隙。第二连接杆32穿设在主龙骨41的缝隙中。在螺合件与主龙骨41之间,第二连接杆32上还设有山形卡,山形卡的相对两侧具有两个弧形扣合部。山形卡的弧形扣合部扣合主龙骨41的钢管上。螺合件可以选用螺母。螺合件螺合在第二连接杆32的第二端且抵靠于山形卡上。

斜撑43为钢管。在地板9上设有提前预埋的地锚91。地锚91为预埋的长度600mm的C28短钢筋,短钢筋的锚固长度为300mm。斜撑43的第一端通过钢管扣件固定连接在主龙骨41上,斜撑43的第二端通过钢管扣件固定连接在地锚91上。为了保证斜撑43的稳定性,斜撑43的单段长度不大于2m。

支模架5采用扣件式钢管模板支模架。支模架5搭设在地板9上。支模架5抵撑在内模板2的外侧,并且与斜撑43通过钢管扣件固定在一起,从而进一步提高整支模结构体系的稳固和安全。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提高外墙的施工工程质量,在混凝土外模板1的内侧上还设有防水层和防水保护层6。

上述的狭窄区域外墙支模结构的施工方法,具体步骤:将对拉杆结构的第一连接杆31的第一端焊接在钢管支护桩8上,使第一连接杆31的第二端指向外墙7。在焊接有第一连接杆31的钢管支护桩8上,将钢筋网片11悬挂并绑扎固定在钢管支护桩8上。在钢筋网片11的两侧喷射细石混凝土形成混凝土固结体12,使得安装于钢管支护桩8上的第一连接杆31固定于混凝土固结体12中。将混凝土固结体12的外侧压光抹平。在混凝土固结体12的外侧施工防水层和防水保护层6,使第一连接杆31的第二端露出防水层和防水保护层6的外侧。将第二连接杆32的第一端与第一连接杆31的第二端焊接固定连接。绑扎固定外墙钢筋结构,在外墙钢筋结构的内侧依次支设内模板2、次龙骨42和主龙骨41,包括在内模板2上开设通孔以及将第二连接杆32具有螺纹段的第二端从内模板2的第一侧穿入通孔后,再依次安装次龙骨42、主龙骨41。将螺合件螺合于第二连接杆32的第二端且抵靠在主龙骨41上,使对拉结构拉结于钢管支护桩8和主龙骨41之间。在内模板2的外侧安装斜撑43和搭设支模架5,包括将斜撑43固定在主龙骨41和预埋在施工基础中的地锚91之间,在内模板2的外侧搭设支模架5,并将斜撑与支模架5固定在一起。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利用现有的支护结构或原有建筑,在现有的支护结构或原有建筑上悬挂固定钢筋网片以及在钢筋网片的两侧喷射细石混凝土形成稳固的混凝土外模板作为外墙的外侧模板,从而达到与传统的双面支模的更佳的效果,并解决了外墙防水无法施工的难题。为了能更加方便防水层和防水保护层、外墙的钢筋骨架绑扎固定以及外墙混凝土浇筑等施工,采用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相组合的对拉结构替代传统的单根对拉螺杆,有效提高施工进程,节省工时,有利于保证外墙的施工质量。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以上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可根据上述说明对本实用新型做出种种变化例。因而,实施例中的某些细节不应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本实用新型将以所附权利要求书界定的范围作为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