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板构件翻转机构及其翻转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724164阅读:678来源:国知局
墙板构件翻转机构及其翻转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装配整体式混凝土pc结构中墙板构件施工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用于pc墙板类构件的翻转机构及其翻转方法。



背景技术:

在装配整体式混凝土pc结构施工中,应pc墙板类构件外形窄长,自重重量大,且端部易损,如该类构件从水平姿态直接采用垂直运输工具拉住一端起吊,在构件翻转过程中,另一端极易受损,破坏构件。因此,pc墙板类构件在安装前需保持直立状态,然后采用垂直运输工具(如塔吊、吊车等)垂直起吊,运至待安装点就位安装。

然而受到现场条件,以及运输条件限制,部分pc墙板类构件(尤其是长度较长的)为保证运输安全,无法直接直立运输至现场。

此种情况下,pc墙板类构件在吊装安装前,需要采用一种将其从水平运输状态无损转换至直立状态的技术手段,以实现pc墙板类构件,尤其是超长墙板构件吊装安装的技术难题。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提供一种墙板构件翻转机构及其翻转方法,通过相互铰接的基座、翻转平台及临时支撑构成翻转机构,配合塔吊吊升翻转所述翻转平台,从而实现将墙板构件从平躺状态翻转成直立状态,解决了平躺状态墙板构件的吊装安装技术问题,本发明墙板构件翻转机构实现了加工及安装简单、易操作、可周转、成本低、无需电力驱动且安全性高等优势。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墙板构件翻转机构,包括:基座,其座本体上设有沿基座长度方向设置的铰支座及固定坡支座,所述基座具有相对两端,其中一端部设有所述铰支座,所述固定坡支座设于所述相对两端的中部;翻转平台,其平台本体具有相对两端,一端的背侧与所述基座的铰支座铰接且正侧设有限位件,另一端的端面上设有吊耳;所述翻转平台于其相对两端的背侧中部设有铰支座;临时支撑,具有相对的铰接端及临时固定端,所述铰接端与所述翻转平台的铰支座铰接,所述临时固定端于所述翻转平台立起后用以和所述基座的固定坡支座铰接固定,或者,于所述翻转平台平躺时与所述固定坡支座拆开分离。

本发明墙板构件翻转机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基座的座本体与所述翻转平台的平台本体是由型钢组接构成的框架。

本发明墙板构件翻转机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翻转机构固设于基础面上使用,所述基座的座本体通过设于基础面上的预埋螺栓固定于所述基础面上。

本发明墙板构件翻转机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平台本体的背侧于相对两端之间设有爬梯连接。

本发明墙板构件翻转机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翻转平台的平台本体上表面还设有软木条衬贴。

本发明墙板构件翻转机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固定坡支座具有二枢板,所述枢板对应开设有穿孔;所述临时支撑的临时固定端设有穿孔;通过一销轴穿置所述固定坡支座的枢板穿孔及所述临时支撑的临时固定端穿孔,所述固定坡支座与所述临时支撑的临时固定端铰接固定。

本发明墙板构件翻转机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固定坡支座包括一斜抵板及并列设于所述斜抵板上的所述二枢板,所述斜抵板的上表面与其下方的座本体上表面之间具有至度的第一夹角;所述临时支撑的临时固定端末端成形为斜切面,所述斜切面与所述临时支撑的下表面之间具有第二夹角与所述第一夹角互补;所述临时支撑的临时固定端与所述固定坡支座铰接固定,所述临时支撑的临时固定端嵌置于所述固定坡支座内,所述临时支撑的斜切面抵置于所述座本体的上表面,所述临时支撑的底侧靠置于所述斜抵板的上表面。

本发明另提供一种墙板构件翻转方法,其步骤包括:

提供如前所述的墙板构件翻转机构;

通过塔吊将墙板构件以平躺状态从车上卸下并吊至所述墙板构件翻转机构的翻转平台上;

将塔吊挂钩改与翻转平台顶端固定连接,以将所述翻转平台从平躺状态逐渐翻转呈直立状态,直到所述翻转平台与翻转机构的基座的夹角接近度时停止塔吊工作;

将设于翻转平台背侧的临时支撑与基座上的固定坡支座进行临时固定;

将塔吊挂钩从翻转平台顶端卸下后与墙板顶端固定连接,使墙板构件以直立状态起吊。

本发明墙板构件翻转方法的进一步改进在于,在将墙板构件吊至翻转平台上后,于翻转平台的铰接端部与墙板构件之间垫塞软木方。

本发明墙板构件翻转方法的进一步改进在于,在将临时支撑与基座进行临时固定后,通过翻转平台上的爬梯从机构背面攀爬至机构顶部,以将塔吊挂钩从翻转平台顶端摘除并重新固定至墙板构件顶端。

本发明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使其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墙板构件翻转机构的主要构成材料为工字钢及钢板,加工制作简单。

(2)本发明墙板构件翻转机构基于力学模型设计形成,具有操作简单、传力清晰且保证操作安全性高等效果。

(3)本发明墙板构件翻转机构的结构精简,安装环节少,能有效提高制造速度。

(4)本发明墙板构件翻转机构适用于各类平躺状态的墙板构件的翻转作业,尤其是长度超过5m而无法以直立状态运至现场的墙板构件。

(5)本发明墙板构件翻转机构无需另设电力驱动,而是结合施工现场已设置的塔吊完成施工,具有降低施工成本且适用于施工现场的优势。

(6)本发明墙板构件翻转机构在完成墙板构件吊装作业后,可拆卸周转至其他工地使用,周转使用的能力佳。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墙板构件翻转机构的结合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图1中圆框a的结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图1中圆框b的结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图1中圆框c的结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翻转机构的基座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图5中圆框d的结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图5中圆框e的结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翻转机构的翻转平台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翻转机构的临时支撑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10至图15、图17是本发明翻转机构翻转墙板的方法步骤示意图。

图16是本发明图15中圆框f的结构局部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与部件的对应关系如下:

基座10;座本体11;铰支座12;底板121;枢板122;穿孔123;固定坡支座13;斜抵板131;枢板132;穿孔133;挡块134;预埋螺栓14;钢板垫片141;螺帽142;翻转平台20;铰支座12;枢接板22;铰支座23;软木条衬贴24;限位件25;吊耳26;爬梯27;软木方28;临时支撑30;铰接端31;穿孔311;临时固定端32;穿孔321;斜切面322;把手33;基础面40;销轴50;塔吊60;墙板构件70;第一夹角θ1;第二夹角θ2。

具体实施方式

为利于对本发明的了解,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进行说明。

请参阅图1至图9、图16,说明本发明提供的墙板构件翻转机构的具体结构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墙板构件翻转机构包括基座10、翻转平台20及临时支撑30。其中,所述基座10具有一座本体11,所述座本体11上设有沿基座10长度方向设置的铰支座12及固定坡支座13,所述基座10具有相对两端,其中一端部设有所述铰支座12,所述固定坡支座13设于所述相对两端的中部。所述翻转平台20包括一平台本体21,所述平台本体21具有相对两端,一端的背侧与所述基座10的铰支座12铰接且正侧设有限位件25,另一端的端面上设有吊耳26;所述翻转平台20于其相对两端的背侧中部设有铰支座23。所述临时支撑30具有相对的铰接端31及临时固定端32,所述铰接端31与所述翻转平台20的铰支座23铰接,所述临时固定端32于所述翻转平台20立起后用以和所述基座10的固定坡支座13铰接固定,或者,于所述翻转平台20平躺时与所述固定坡支座13拆开分离。

于本发明实施例中,如图1、图5所示,所述座本体11是由工字钢组接形成目字形型钢框架,具体地,所述框架可包括二道较长工字钢以及连接于之间的五道较短工字钢。更具体地,所述基座10的框架基座可采用20#工字钢并通过焊接工艺连接组成。如图8所示,所述翻转平台20的平台本体21是由工字钢组接形成的格栅状钢框架,具体地,所述框架可包括三道较长工字钢以及连接于相邻较长工字钢之间的两排较短工字钢,每排包括五道较短工字钢。更具体地,所述翻转平台20的框架平台可采用20#工字钢并通过焊接工艺连接组成。所述基座10的座本体11及翻转平台20的平台本体21可视需要翻转的墙板构件尺寸调整,例如,所述座本体11的框架尺寸可以为9000×3500mm,所述平台本体21的框架尺寸可以为6500×3700mm,但前述尺寸不应用于限制本发明。

如图1、图4所示,所述翻转机构固设于基础面40上使用,所述基座10的座本体11通过设于基础面40上的预埋螺栓14固定于所述基础面40上。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预埋螺栓14埋设于基础面40上并穿置工字钢的翼板,通过钢板垫片141及螺帽142将座本体11与预埋螺栓14固定结合。

如图8所示,所述平台本体21的背侧于相对两端之间设有爬梯27连接。所述平台本体21两端端部的较短工字钢之间具有所述爬梯27连接,所述爬梯27是由螺纹钢焊接构成的通长钢梯;较佳地,所述平台本体21可在相邻二较长工字钢之间设有一道爬梯27,具体地,本实施例的平台本体21背侧设有两道爬梯27。

如图8、图9所示,为了避免墙板构件表面在翻转过程中受损,所述翻转平台20的平台本体21上表面还设有软木条衬贴24;具体地,所述软木条衬贴24主要沿着前述较长工字钢铺设,从而在平台本体21上表面形成三道防护结构。

如图8、图9所示,所述吊耳26具体可由两个开设有挂孔的厚钢板焊设于框架21;所述限位件25具体可由三个长度约440mm的短工字钢焊设于框架21的正侧构成,用以在翻转平台20翻转呈直立状态时支撑承载于墙板构件70的底端;此外,为了保证墙板构件70底端在翻转承重后不被损伤,如图11所示,所述限位件25与所述平台本体21之间可进一步垫设软木方28,用以保护墙板构件70。

于本发明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基座10的铰支座12包括设于座本体11上的底板121以及间隔并排设于与所述底板121上的枢板122,所述枢板122上设有穿孔123;所述翻转平台20的枢接板22嵌置于所述二枢板122上并设有所述穿孔123对应的孔结构,通过一销轴50穿置所述翻转平台20的枢接板22及铰支座12枢板122的穿孔123,实现基座10与翻转平台20之间的铰接结构。具体地,所述铰支座12枢板122的穿孔123可采用直径40mm的圆孔,所述销轴50可采用截面直径为40mm的销轴结构。如图3所示,所述翻转平台20的铰支座23结构与所述基座10的铰支座12相同,所述临时支撑30的铰接端31嵌置于铰支座23内,通过销轴50穿置所述铰接端31与铰支座23以实现临时支撑30与翻转平台20之间的铰接结构。

如图1、图3及图16所示,所述基座10的固定坡支座13具有二枢板132,所述枢板132对应开设有穿孔133;所述临时支撑30的临时固定端32设有穿孔321;通过一销轴50穿置所述固定坡支座13的枢板132穿孔133及所述临时支撑30的临时固定端32穿孔321,所述固定坡支座13与所述临时支撑30的临时固定端32铰接固定。

具体地,所述固定坡支座13包括一斜抵板131及并列设于所述斜抵板131上的所述二枢板132,所述斜抵板131的上表面与其下方的座本体11上表面之间具有30至60度的第一夹角θ1;所述临时支撑30的临时固定端32末端成形为斜切面322,所述斜切面322与所述临时支撑30的下表面之间具有第二夹角θ2与所述第一夹角θ1互补;所述临时支撑30的临时固定端32与所述固定坡支座13铰接固定,所述临时支撑30的临时固定端32嵌置于所述固定坡支座13内,所述临时支撑30的斜切面322抵置于所述座本体11的上表面,所述临时支撑30的底侧靠置于所述斜抵板131的上表面。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斜抵板131与所述枢板132为倾斜设置的铰支座,具体地,固定坡支座13通过在其斜抵板131底侧设置挡块134,使斜抵板131呈倾斜设置,并切割枢板132外形以在倾斜设置后与所述座本体11上表面相适配;此外,较佳地,所述第一夹角θ1为45度,所述第二夹角θ2为135度。

如图1所示,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临时支撑30的临时固定端32顶侧设有把手33,用以方便施工人员控制所述临时支撑30的临时固定端32置入所述固定坡支座13内。此外,所述临时支撑30是由工字钢构成而具有腹板及二翼板,所述穿孔321开设于临时支撑30铰接端31的腹板上;此外,如图1所示,所述临时支撑30的铰接端31按半圆形切割形成圆弧端部(腹板外凸,上下翼板内缩),所述临时支撑30的临时固定端32按与所述第一夹角θ1互补的角度切割形成尖形端部(腹板被斜切形成上翼板较下翼板凸出的端部结构)。具体地,所述临时支撑30可采用20#工字钢切割形成。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墙板构件翻转机构的实施例,以下请配合参阅图10至图17所示,说明本发明墙板构件翻转机构的墙板构件翻转方法。

所述方法的步骤包括:

提供如图1所示的墙板构件翻转机构;

如图10所示,通过塔吊60将墙板构件70以平躺状态从车上卸下并吊至所述墙板构件翻转机构的翻转平台20上;

如图11至图13所示,将塔吊60挂钩改与翻转平台20顶端固定连接,以将所述翻转平台20从平躺状态逐渐翻转呈直立状态,直到所述翻转平台20与翻转机构的基座10的夹角接近90度时停止塔吊工作;于本步骤中,塔吊60较佳于所述翻转平台20与翻转机构的基座10的夹角达到80至88度时停止;

如图14所示,将设于翻转平台20背侧的临时支撑30与基座10上的固定坡支座13进行临时固定;

如图15至图17所示,将塔吊60挂钩从翻转平台20顶端卸下后与墙板顶端固定连接,使墙板构件70以直立状态起吊。

于本发明实施例中,在将墙板构件70吊至翻转平台20上后,可于翻转平台20的铰接端部与墙板构件70之间垫塞软木方28。或者,所述软木方28亦预先设置于所述翻转平台20的限位件25上,以起到保护墙板构件70底端的效果。

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临时支撑30通过销轴50与基座10上的固定坡支座13实现临时固定;此外,在将临时支撑30与基座10进行临时固定后,可通过翻转平台20上的爬梯27从机构背面攀爬至机构顶部,以将塔吊60挂钩从翻转平台20顶端摘除并重新固定至墙板构件70顶端。

综上,本发明通过前述墙板构件翻转机构及其翻转方法,利用相互铰接的基座10、翻转平台20及临时支撑30构成翻转机构,配合塔吊吊升翻转所述翻转平台,从而实现将墙板构件从平躺状态翻转成直立状态,解决了平躺状态墙板构件的吊装安装技术问题,本发明墙板构件翻转机构实现了加工及安装简单、易操作、可周转、成本低、无需电力驱动且安全性高等优势。

以上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可根据上述说明对本发明做出种种变化例。因而,实施例中的某些细节不应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定,本发明将以所附权利要求书界定的范围作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