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减少风影响的建筑物及构筑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200316阅读:41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减少风影响的建筑物及构筑物。



背景技术:

建筑是建筑物与构筑物的总称。是人们为了满足社会生活需要,利用所掌握的物质技术手段,并运用一定的科学规律、风水理念和美学法则创造的人工环境。有些分类为了明确表达使用性,会将建筑物与人们不长期占用的非建筑结构物区别,另外有些建筑学者也为了避免混淆,而刻意在其中把外型经过人们具有意识创作出来的建筑物细分为"建筑"(architecture)。需注意的是,有时建筑物也可能会被扩展到包涵"非建筑构筑物",诸如桥梁、电塔、隧道等。建筑物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广义的建筑物是指人工建筑而成的所有东西,既包括房屋,又包括构筑物。狭义的建筑物是指房屋,不包括构筑物。房屋是指有基础、墙、顶、门、窗,能够遮风避雨,供人在内居住、工作、学习、娱乐、储藏物品或进行其他活动的空间场所。构筑物是指房屋以外的建筑物,人们一般不直接在内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如烟囱、水塔、桥梁、水坝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现有建筑物一般不透风而透风的建筑物一般靠其整体结构而影响其它功能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减少风影响的建筑物,可自动减少风的影响,其技术方案如下:

建筑物的墙壁内表面或外表面上具有许多的穿透的孔,上述内表面或外表面均是受风的面,而非不受风的面,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不是内表面,比如一般建筑物的室内,但是在少数情况下可以是内表面,比如有过堂风的过道内表面;不仅可以在顶部(可以称为屋顶),也可以在四周,在顶部有孔的时候遮雨问题的解决要麻烦一些,四周的相对好解决一些,不像一些透风的建筑物采用平时为窗户或多层墙壁之间的间隙等方式,这些孔是肉眼明显可见的,当然也是可以透风的,同时还非常简单。所有这些孔加起来的总面积不少于所述墙壁面积的10%且每个孔的面积不超过墙壁该表面积的5%且是肉眼明显可见的,孔总面积太少透风效果不好,单个面积太大也不便于采取相应补救防护及遮阳遮雨的措施,肉眼明显可见则是为了透风。同时墙壁内/外表面还包含许多的仅根部与所述墙壁其它部分稳固连接的叶片,这些叶片是用来遮挡上面的孔的,从而保证仍然可以遮阳、遮雨;可以进一步明确所述墙壁其它部分为具有许多的孔的墙壁主体部分,也就是叶片直接固定在许多的孔的墙壁上,叶片相对于这个墙壁算是一个附属物,而且没有引入其它用于固定叶片的框架层(这种框架层也就是非墙壁主体部分的墙壁其它部分);所有这些叶片可以依靠所述叶片自身的重量和/或所述稳固连接的弹性和/或所述叶片自身的弹性和/或所述叶片与所述墙壁主体部分相互的吸附力在无风的情况下自然实现对前述所有孔的贴近遮盖,叶片自身的重量、稳固连接的弹性、叶片自身的弹性、相互的吸附力四者选一或任意组合,在所承受的外界风速达到一定程度时,可以是1级、2级、3级、4级、5级、6级、7级、8级、9级、10级,前述所有叶片对前述所有孔的贴近遮盖可被全部或部分解除从而实现所述建筑物可以透风,对于较微弱的风,比如1级、2级、3级风,如果要使叶片对孔的贴近遮盖可被全部或部分解除,那么叶片自身的重量、稳固连接的弹性、叶片自身的弹性、相互的吸附力要非常小,保证风一吹就会动,对于较强的风叶片自身的重量、稳固连接的弹性、叶片自身的弹性、相互的吸附力可以大一些,这个透风的过程是自动的,无需人的干预;还可进一步明确是遮盖被全部或部分解除或者是仅是贴近遮盖可被全部或部分解除但仍保持遮盖使其遮阳和/或遮雨功能不受影响,即风不能把叶片吹得不遮盖或是此叶片吹得不遮盖了会有其它的叶片来遮盖,也可是靠叶片自身的重量、稳固连接的弹性、叶片自身的弹性、相互的吸附力来继续保持一定程度的遮盖,始终有遮盖只是没有那么贴近了,而是留出了较大的空隙来透风。可进一步明确前述叶片在无风的情况下自然实现对孔的遮盖是一一对应(即一个叶片专门负责盖一个孔,后面按比例类推)的或是一对多的或是多对多的或是多对一的,最优选的一种情况,是一个叶片遮盖多个孔,相对于叶片每个孔很小,所以叶片整个或其某部分不会明显穿过孔进入墙壁的内侧而导致叶片在无风时不能复位,优选的方式还可以是多对多n:m且m比n大很多。每个孔很小或者前述叶片不会有超过5%或10%或20%或30%的部分穿过任何前述孔进入所述墙壁另一侧,如果进入了很可能在无风时不能复位,所以要进行限制,当然在实际情况中光小还没有用,还要看形状和材质,假设都是圆形,如果孔只有叶片的四分之一或许就可以了,如果都是同宽的长方形,那么叶片再大也可能进入;在材质方面,可以进一步明确前述叶片为非软质材料的情况下均大于所可遮盖的任意一个孔或还进一步明确该叶片的最窄处不小于所可遮盖的任意一个孔最宽处的1.1倍,如果该叶片为软质材料的情况下那么该叶片的最窄处不小于所可遮盖的任意一个孔最宽处的2倍,软质材料的叶片对于孔的要求更苛刻,必须更小一些,硬质材料只要明显大一些就可以了一般不会进入。可还进一步明确前述所有孔在墙壁上的分布是规律的或还进一步明确这个规律是均匀分布,也可是均匀变化分布,逐渐变大、变小,先变大后变小或反之等等,这是为了美观。可还进一步明确前述所有叶片的加起来的总面积不少于前述所有孔加起来的总面积的120%、150%、200%或300%,叶片和孔的大小正好一般很难完全遮盖孔,所以要大一些,在风越大仍然要保持遮盖或保持部分遮盖的情况下,叶片的大小要有充分的冗余,否则保证不了。可还进一步明确前述所有叶片全部或成组采用屋顶瓦片层叠的方式或鸟类羽毛层叠的方式排列或者单独互无任何重叠排练,这不仅是为了美观,还是为了遮盖更加稳固有效。所述叶片/所述孔可为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梯形或椭圆形,可还进一步明确前述所有孔中有至少一组由多个孔组成的明显可辨别的固定组合或还构成一定的图案,如更大的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梯形或椭圆形等,也可是器物、动物、人像、文字等图案,这样更好看。穿透的孔自然至少有两个端口,可以为两个,也可以超过两个端口,这时所有端口可以都在同一个墙面,也可以不都在同一个墙面,如果两个端口分别在墙的内侧和外侧,那么此孔可以说穿透了墙壁,但穿透的孔不仅可以穿透了墙,也可以不穿透墙壁,比如都在受风的一侧,也可以从另一墙壁穿出,等等,有三个或以上的端口时还可以分别在不同的墙面穿出。

上述技术方案在前面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完善:

一是墙壁可以至少包括两层,其中一层包含了前述所有孔,即前文提到的墙壁主体部分,而前述所有叶片被另外一层、两层或三层所包含,可进一步明确这些包含叶片的层均具有可附着上述叶片的支撑层,如在墙壁分两层的情况下,叶片及附着叶片的衬里构成一层,包含了所有孔的墙壁主体部分为另一层,在在墙壁分三层的情况下,附着叶片的两层支撑层及附着其上的叶片构成两层,包含了所有孔的墙壁主体部分为另一层,以此类推;也可以增加用于限制前述叶片的活动范围以保障所述建筑物的防护效果的另一层和/或还包括用于防止雨水滴漏的另一层,通过这些功能层来限制叶片的活动幅度和/或所淋雨水下走路径就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墙壁只有一层的情况下,所有叶片均直接附着在包含了前述所有孔的那一层即前文提到的墙壁主体部分上。二是可限制墙壁的最大透风率,可不低于20%、30%、40%、50%、60%、70%或80%,具体多少可视情况而定,最大透风率可不低于某值是指理想状态下的最大透风率,而非实际达到的透风率。三是还可使减少风影响的功能可以调节,如关闭和/或开启,或者还可有调大及调小;可进一步明确上述关闭和/或开启是由使用者自行手动控制,也可是由所述建筑物自动智能适用,还可两者相结合,这样建筑物用起来更灵活;前面仅是贴近遮盖可被全部或部分解除但仍保持遮盖的情况下是依靠所涉及的叶片与所述墙壁其它部分另有稳固连接实现的或还进一步明确该稳固连接为螺纹连接结构、键销连接结构、弹性形变连接结构、卡扣连接结构、锁扣连接结构、插接连接结构、纽扣连接结构、粘合连接结构或者磁性吸附连接结构,可以通过控制上述连接结构来实现关闭、调大、调小、开启等,特别是磁性吸附连接结构中采用电磁铁的可以通过通断电及电流大小来控制,其它的连接结构有的需要另外的控制结构,这样就会比较复杂。四是可以限制叶片孔的绝对大小,如所述叶片的面积小于5平方厘米和/或所述孔的面积小于4平方厘米,在很多情况下,叶片和孔的大小无需和墙壁的大小成正比。五是还可利用所述穿透的孔进风口和出风口的不同或可以将所受风引导到减轻所受风影响的方向,比如两个端口都在墙壁受风的一面,两者同时进风,在中间相遇就可以抵消一部分,若是一个端口进风更强烈在抵消另一端口进风之余还有一部分吹出,正好与受风相对,也可以抵消一部分。六是建筑物可以为住宅、写字楼、厂房、亭、台、楼或阁,也可以按建筑物其它分类。以上技术措施可以单独采用,也可以任意组合采用。

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在增加一些特征,是本可减少风影响的建筑物具有一些其它想要的功能,具体如下:

一是墙壁中采用了防弹材料(可以防弹)、防刺材料(可以防刺)或防爆材料(可以防爆),可以根据场合的需要采用,比如在反恐防暴的场合就可以采用防弹防暴材料的建筑物。二是墙壁安装了太阳能光伏发电装置,当然是有阳光照射的地方,这样在有太阳的时候可以发电。三是建筑物采用了防冲击设计,这对防范重物袭击都是可行的防护措施。四是建筑物带有照明系统,这样可以在夜间及黑暗的时候照明,若采用警示灯还可提醒附近的人车注意,增加安全,可进一步明确所述照明系统的供电来自所述建筑物自带的太阳能光伏发电或电池。五是建筑物带有检测雨水或风速的传感器,或进一步明确所述建筑物可以依据上述传感器的检测值实现对关闭和/或开启所述减少风影响的功能的自动控制,这是前面提到的建筑物自动智能适用开关等的一种实现方法。以上技术措施可以单独采用,也可以任意组合采用。

可减少风影响的建筑物也可以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将上述可减少风影响的建筑物的技术方案中的“所有这些叶片可以依靠所述叶片自身的重量和/或所述稳固连接的弹性和/或所述叶片自身的弹性和/或所述叶片与所述墙壁主体部分相互的吸附力在无风的情况下自然实现对前述所有孔的贴近遮盖”替换为“所有这些叶片可以依靠所述叶片自身的重量和/或所述稳固连接的弹性和/或所述叶片自身的弹性和/或所述叶片与所述墙壁主体部分相互的吸附力在无风的情况下自然实现对前述所有孔的有明显空隙的非贴近遮盖”,即叶片对孔的自然遮盖本来就不是贴近的,而是有明显空隙的,是本来就可以透风的,这时所有与贴近遮盖相关的技术特征去除,比如“前述所有叶片对前述所有孔的贴近遮盖可被全部或部分解除从而实现所述建筑物可以透风或还进一步明确是遮盖被全部或部分解除或者是仅是贴近遮盖可被全部或部分解除但仍保持遮盖使其遮阳和/或遮雨功能不受影响”,而其它的技术特征仍保留,也可实现减少风影响等。

上述可减少风影响的建筑物的技术方案中的建筑物替换为构筑物,还可进一步明确上述构筑物为隧道、桥梁、坝、堤、塔、墙、烟囱或碑,则就成了一种可透风的隧道、桥梁、坝、堤、塔、墙、烟囱或碑,这样可以实现大风天气或异常气流时更好的保证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可减少风影响的建筑物。1.墙壁2.墙壁3.穿透的孔4.端口5.穿透的孔6.端口;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可减少风影响的建筑物

建筑物墙壁1、2上有许多穿透的孔3和5,穿透的孔3的两个端口4在同一墙面上,穿透的孔5的两个端口6分别在不同的墙面上,当墙壁2受风时风可从穿透的孔3的两个端口4进入,然后中间相遇抵消一些,同时也可从穿透的孔4的在墙壁2上的端口进入、从墙壁1上的端口6出来。这样墙壁所承受的风力有所分散,实现建筑物的减少风的影响。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