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装配式建筑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01507阅读:230来源:国知局
一种装配式建筑物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装配式建筑物,属于建筑工业化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建筑工业化的发展,低层装配式住宅(如:装配式别墅)也日渐走进人们的视野,装配式住宅建设周期短,绿色环保。但是,低层装配式住宅连接节点处的防水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目前常见的防水做法是抹防水砂浆或者贴止水胶条,效果并不太理想,有待改进。

中国发明专利申请cn201110050144.4公开了一种复合夹心层装配式建筑物,其由砌块和龙骨装配成围墙,并由龙骨组合的立柱、楼盖架、屋盖架及圈梁组成,包括外侧墙体砌块、u形龙骨、l形龙骨、串接螺钉、内侧墙体砌块、覆条、保温材料、立柱、l形龙骨连接件、紧固件、桁架、窗檩条和门檩条装配而成,外侧墙体砌块和内侧墙体砌块立面平行形成夹层空间,立柱、楼盖架、屋盖架及圈梁由角龙骨构成。该专利申请进行在砌块之间以及砌块和龙骨之间垫衬或铺垫具有防水防潮功能的复合材料,防水效果不理想,遇到大雨时,外墙渗水严重。

中国发明专利申请cn201610876790.9公开了一种整体后浇式工业化建筑体系及其施工方法,该建筑体系包括结构骨架、包裹于结构骨架的内外两侧的板材系统、由板材系统相互密闭形成腔体、均匀浇注在腔体内的填充材料,填充材料浇注于腔体内并固化后,墙体、楼板、屋顶结构形成完整均质的一体式壳体构造。该施工方法为搭建建筑物的结构骨架,使用板材系统将结构骨架完全密闭包裹并形成一个整体贯通的腔体,在腔体上设置若干浇注口,通过浇注口往腔体中均匀浇注填充材料。该专利申请能实现建筑的轻便化、简易化、批量化加工及安装,减少运输体积及重量,但其防水仅仅实在钢地梁、钢梁柱、圈梁、钢楼层梁上填充防水材料,防水效果有限。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装配式建筑物,该装配式建筑物的防水效果好,且装配效率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装配式建筑物,包括第一预制墙板、第二预制墙板、预制顶板和预制底板;所述第一预制墙板和第二预制墙板左右对接相连,在连接处形成竖向防水结构;所述预制顶板固定设置在第一预制墙板和/或第二预制墙板的顶端,该预制顶板下表面与第一预制墙板和/或第二预制墙板的顶端之间形成顶部防水结构;所述预制底板设置在第一预制墙板和/或第二预制墙板的底端,该预制底板的上表面与第一预制墙板和/或第二预制墙板的顶端之间形成底部防水结构。

由此,通过设置竖向防水结构、顶部防水结构和底部防水结构,从而保证好的防水效果,且搭接式结构极大地提高了装配效率,且湿作业少。

优选地,所述第一预制墙板和第二预制墙板之间的接缝内填充防水材料。所述预制顶板与第一预制墙板和/或第二预制墙板之间的接缝内填充防水材料。所述预制底板与第一预制墙板和/或第二预制墙板之间的接缝内填充防水材料。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还可以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优化,以下为优化后形成的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竖向防水结构包括预埋在第一预制墙板和/或第二预制墙板侧端面且沿着预制墙板的侧端面高度方向竖向延伸的第二预埋板或第三预埋板,所述第二预埋板或第三预埋板的部分相对预制墙板的侧端面向外伸出,且在第二预埋板或第三预埋板的伸出端形成折弯段;优选所述第二预埋板或第三预埋板相对预制墙板侧端面向外延伸的高度为5mm-30mm;优选所述第二预埋板或第三预埋板的伸出端折弯形成勾状结构。

由此,两块预制墙板的折弯段相互配合,从而形成防水效果良好的防水结构,且第二预埋板或第三预埋板在装配时起到定位作用,装配效率更高。

所述第一预制墙板和第二预制墙板相对设置,且第一预制墙板和第二预制墙板的第二预埋板和第三预埋板的伸出端形成环抱式防水结构,该环抱式防水结构将第一预制墙板和第二预制墙板之间的区域划分割为内外两个子区域;所述第一预制墙板和第二预制墙板之间的区域内填充防水材料;优选所述防水材料与环抱式防水结构之间填充有混凝土;优选所述防水材料竖向设置在第一预制墙板和第二预制墙板对接处的接缝处。由此,两块预制墙板的预埋板的伸出端形成环抱式防水结构,从而形成类似于迷宫式的结构,有效地避免了水从墙外渗入墙内。

所述第二预埋板和第三预埋板的伸出端折弯向内形成勾状结构,其中任意一块预制墙板的预埋板的勾状结构伸入另一块预制墙板的预埋板的勾状区域内;优选所述第一预制墙板和第二预制墙板的预埋板的勾状结构端部相互接触或固定连接。这样,第二预埋板和第三预埋板完全将两块预制墙板之间的区域完全隔断,彻底避免了水从墙外渗入墙内。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所述竖向防水结构包括预埋在第一预制墙板侧端面且或侧壁面沿着第一预制墙板的侧端面或侧壁面高度方向竖向延伸的第二预埋板,以及开设在第二预制墙板侧端面且沿着第二预制墙板的侧端面竖向延伸的槽;所述槽贯穿预制墙板的上下两个端面形成通槽,所述第一预制墙板的第二预埋板向外延伸并置于所述第一预制墙板的槽内,且在第一预制墙板和第二预制墙板之间、以及槽内均后浇有混凝土;优选所述第二预埋板的横截面呈工字型;优选所述第一预制墙板和第二预制墙板对接处的接缝处设有竖向设置的防水材料。

由此,通过第二预制墙板的的槽,配合第一预制墙板的第二预埋板,显著地提高了防水效果,且第二预埋板在装配时起到定位作用,装配效率更高。工字型的第二预埋板也可以进一步提高防水效果。

为了进一步地提高防水效果,所述槽具有连通侧端面的外槽和与外槽连通的内槽,所述外槽的槽宽小于内槽的槽宽;优选所述槽为t形槽;优选所述槽的槽深为10mm-40mm。

优选地,所述顶部防水结构包括沿着第一预制墙板和/或第二预制墙板的顶端面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预埋板,以及开设在预制顶板的下表面的第二槽;所述第一预埋板部分相对第一预制墙板和/或第二预制墙板顶端面向上延伸;所述第二槽与所述第一预制墙板和/或第二预制墙板的第一预埋板的伸出部分配合相连;优选所述预制顶板的下端面与所述第一预制墙板和/或第二预制墙板的顶端面之间设有防水材料层;优选所述第一预埋板相对预制墙板顶端面向上延伸的高度为5mm-30mm,所述第二槽的槽深为5mm-35mm。

由此,通过第一预埋板,配合预制顶板底端面的凹槽,显著地提高了防水效果,且预埋板在装配式起到定位作用,装配效率更高。预制墙板与预制顶板实现了可靠连接,装配时,第一预埋板兼做定位作用,且防水效果好。

第一预埋板室外5mm-30mm的高度可以有效地阻挡水从墙外渗入墙内。

为了形成密闭的防水结构,所述预制顶板的底端面开有四条首尾连通的第二槽,用于与四块对应的预制墙板的顶端相连。由此,四条第二槽形成回形槽,有效地阻挡水从墙外渗入墙内。

为了实现与上一层预制墙板的连接和防水,所述顶板本体的顶端面上开有位于预制墙板边缘内侧的第三槽,该第三槽用于与位于预制顶板上的另一块预制墙板的底端配合相连;所述第三槽内预埋有第三预埋板,该第三预埋板部分相对第三槽的槽底面向上延伸并位于第三槽内。由此,上一层预制墙板的底部置于所述第三槽内,第三槽内的第三预埋板伸入所述上一层预制墙板底端面的第一槽内,再浇筑防水材料(如混凝土)来连接和防水。

优选地,所述底部防水结构包括开设在第一预制墙板和/或第二预制墙板底端面上且沿着预制墙板的底端面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槽,开设在预制底板上表面上的第三槽,以及预埋在第三槽且相对第三槽的槽底面向上延伸的第三预埋板;所述预制墙板和/或第二预制墙板的底部置于所述预制底板的第三槽内,且所述第三槽内的第三预埋板与所述预制墙板的第一槽配合相连;优选第一槽贯穿第一预制墙板和/或第二预制墙板的左右两个侧端面形成通槽;优选所述第一槽的槽深为5mm-35mm。

由此,通过第一预制墙板和/或第二预制墙板底端面上的第一槽,配合预制底板上端面第三槽内的第三预埋板,显著地提高了底部的防水效果,且第三预埋板在装配时起到定位作用,装配效率更高。预制墙板的底部置于所述第三槽内,第三槽内的第三预埋板伸入所述预制墙板底端面的第一槽内,再浇筑防水材料(如混凝土)来连接和防水。预制墙板与预制底板装配时,第一预埋板兼做定位作用,装配快捷。

第一槽的槽深为5mm-35mm,这个深度可以配合第三预埋板有效地阻挡水从墙外渗入墙内。

所述第一预制墙板和/或第二预制墙板的下端部与所述预制底板的第三槽之间填充有防水材料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采用全装配式施工,连接方式简单可靠,整体性好,施工周期短,资源节约;

2.本发明的竖向连接处均设置防水系统,防水效果极佳,经试验验证,在连续暴雨情况下也没有发现外墙渗水的情况发生;

3.本发明的预埋板可作为安装定位参照,安装方便快速,精度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去除预制顶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所述预制底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所述预制顶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第一预制墙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的上端部局部放大图;

图7是图5的下端部局部放大图;

图8是本发明一种竖向防水结构的示意图;

图9是一种第二预制墙板示意图;

图10是另一种第二预制墙板示意图;

图11是顶部防水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底部防水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另一种竖向防水结构的示意图;

图14是第三种竖向防水结构的示意图;

图15是第四种竖向防水结构的示意图。

在图中

1-第一预制墙板;11-第一预埋板;12-第一槽;13-第二预埋板;14-防水材料;15-后浇混凝土;2-预制顶板;21-第二槽;22-防水材料层;3-预制底板;31-第三预埋板;32-第三槽;4-第二预制墙板;41-槽;5-第二预制墙板;51-第三预埋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为叙述方便,下文中如出现“上”、“下”、“左”、“右”字样,仅表示与附图本身的上、下、左、右方向一致,并不对结构起限定作用。

实施例1

一种装配式建筑物,如图1和2所示,包括第一预制墙板1、第二预制墙板4,5、预制顶板2和预制底板3。所述第一预制墙板1和第二预制墙板4,5左右对接相连,在连接处形成竖向防水结构。所述预制顶板2固定设置在第一预制墙板1和第二预制墙板4,5的顶端,该预制顶板2下表面与第一预制墙板1和第二预制墙板4,5的顶端之间形成顶部防水结构。所述预制底板3设置在第一预制墙板1和第二预制墙板4,5的底端,该预制底板3的上表面与第一预制墙板1和第二预制墙板4,5的顶端之间形成底部防水结构。

如图8所示,所述竖向防水结构包括预埋在第一预制墙板1侧端面且或侧壁面沿着第一预制墙板的侧端面或侧壁面高度方向竖向延伸的第二预埋板13,以及开设在第二预制墙板4侧端面且沿着第二预制墙板的侧端面竖向延伸的槽41;所述槽41贯穿预制墙板的上下两个端面形成通槽,所述第一预制墙板1的第二预埋板13向外延伸并置于所述第一预制墙板的槽41内,且在第一预制墙板1和第二预制墙板4之间、以及槽41内均后浇有混凝土15。

如图10所示,所述第二预制墙板4的侧端面开有沿着预制墙板的侧端面竖向延伸的t形槽41,该t形槽41贯穿第二预制墙板4的上下两个端面形成通槽,该t形槽41具有连通侧端面的外槽和与外槽连通的内槽,所述外槽的槽宽小于内槽的槽宽。所述t形槽12的槽深为25mm。所述第二预制墙板4与第一预制墙板1配合相连。

如图5和9所述第一预制墙板1的侧端面预埋有沿着预制墙板侧端面竖向延伸的第二预埋板13,该第二预埋板13部分相对预制墙板的侧端面向外延伸并用于置于所述第二预制墙板4的t形槽41内。所述第二预埋板13的横截面呈工字型。

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预制墙板1的底端面上开设有沿着预制墙板的底端面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槽12,该第一槽12贯穿第一预制墙板1的左右两个侧端面形成通槽。所述第一槽12的槽深为5mm-35mm。

如图9,10所示,所述第一预制墙板1和第二预制墙板4上均预埋有沿着预制墙板顶端面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预埋板11,该第一预埋板11部分相对预制墙板顶端面向上延伸。第一预埋板11相对预制墙板顶端面向上延伸的高度为5mm-30mm。

所述第二预制墙板4的第二预埋板13的伸出部分置于所述第一预制墙板1的t形槽41内,且在第一预制墙板1和第二预制墙板4之间后浇有混凝土。所述第一预制墙板1和第二预制墙板4对接处的接缝处设有竖向设置的防水材料。

本发明的预制墙板两侧端沿墙板全高预埋工字钢或折弯钢板,用于与相邻墙板的连接及防水预埋,墙板底部沿墙长开槽,用于和底板的连接及防水,顶部沿墙长预埋钢板,用于与顶板的连接及防水。

如图5和9所示,所述第一预制墙板1两侧端面沿墙板全高预埋第二预埋板13,优选为工字钢或η形的钢板或9字形钢板,该第二预埋板13与相邻预制墙板的连接。

如图12所示,所述底部防水结构包括开设在第一预制墙板1和第二预制墙板4,5底端面上且沿着预制墙板的底端面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槽12,开设在预制底板3上表面上的第三槽32,以及预埋在第三槽32且相对第三槽32的槽底面向上延伸的第三预埋板31。所述预制墙板1和/或第二预制墙板4,5的底部置于所述预制底板2的第三槽32内,且所述第三槽32内的第三预埋板31与所述预制墙板的第一槽12配合相连。

如图3所示,预制底板3包括底板本体,底板本体四周沿预制墙板1的位置处设置四条第三槽32,四条第三槽32首尾相接形成回形连续凹槽,凹槽内设有第三预埋板31,用以定位预制墙板1的底部并实现与预制墙板1的连接,预制底板3的凹槽外边缘到预制底板外边缘做一定坡度的散水。由此,通过第三预埋板31和第三槽32可以实现预制底板2与预制墙板1底端的连接。

如图4所示,所述底板本体的上表面可以做一定的结构排水坡度,下表面开有四条第二槽21,四条第二槽21首尾相接形成回形凹槽,下一层预制墙板通过顶部的第一预埋板伸入预制底板的第二槽21内实现与预制底板2的连接,从而使之结构形成一个整体。

预制墙板在pc工厂预制生产,生产时,根据设计图纸进行构件内钢板的定位和预埋。

现场安装时:1)安装前先平整场地,使其具备安装条件;2)根据设计位置将预制墙板吊装就位,校核完毕后在底板上测定墙板定位线,并做标记;3)根据墙板定位线吊装另一块预制墙板并及时校核、设置支撑;4)浇筑底板凹槽内混凝土;5)墙板竖向连接处混凝土(细石混凝土)浇筑;6)外侧防水处理;7)顶部接缝处防水施工及预制顶板吊装;8)待现浇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拆除支撑。

实施例2

与实施例1类似,如图11所示,区别在于所述顶部防水结构包括沿着第一预制墙板1和第二预制墙板4,5的顶端面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预埋板11,以及开设在预制顶板2的下表面的第二槽21。所述第一预埋板11部分相对第一预制墙板1和/或第二预制墙板4,5顶端面向上延伸;所述第二槽21与所述第一预制墙板1和/或第二预制墙板4,5的第一预埋板11的伸出部分配合相连。

如图4所示,所述预制顶板2包括顶板本体,顶板本体上表面做一定的结构排水坡度,下表面开有四条第二槽21,四条第二槽21首尾相接形成回形凹槽,预制墙板通过顶部的第一预埋板伸入预制顶板的第二槽21内实现与预制顶板2的连接,从而使之结构形成一个整体。

如图4所示,所述顶板本体的顶端面上开有四条位于预制墙板边缘内侧的第三槽32,四条第三槽32首尾相接形成回形连续凹槽,该第三槽32用于与位于预制顶板上的另一块预制墙板的底端配合相连;所述第三槽32内预埋有第三预埋板31,该第三预埋板31部分相对第三槽32的槽底面向上延伸并位于第三槽32内,用以定位预制墙板1的底部并实现与预制墙板1的连接,预制顶板2的第三槽32外边缘到预制顶板2的外边缘做一定坡度的散水。由此,通过第三预埋板31和第三槽32可以实现预制顶板2与上一层预制墙板1底端的连接。

所述预制墙板1的第一预埋板11的伸出部分位于所述预制顶板2的第二槽21内,所述预制顶板2的下端面与所述预制墙板1的顶端面之间设有防水材料层22。

实施例3

与实施例1类似,区别在于,所述竖向防水结构包括预埋在第一预制墙板1和第二预制墙板5侧端面且沿着预制墙板的侧端面高度方向竖向延伸的第二预埋板13或第三预埋板51,所述第二预埋板13或第三预埋板51的部分相对预制墙板的侧端面向外伸出,且在第二预埋板13或第三预埋板51的伸出端形成折弯段。如图13和14所示,第一预制墙板1和第二预制墙板5相对设置,且第一预制墙板1的第二预埋板13和第二预制墙板5的第三预埋板51的伸出端形成环抱式防水结构,该防水结构将第一预制墙板1和第二预制墙板5之间的区域划分割为内外两个子区域;所述第一预制墙板1和第二预制墙板5之间的区域内填充混凝土15。混凝土15的内侧和外侧均填充有防水材料14。

如图12所示,第二预埋板13和第三预埋板51的伸出端折弯向内形成勾状结构,其中任意一块预制墙板的预埋板的勾状结构伸入另一块预制墙板的预埋板的勾状区域内。

如图14所示,所述第一预制墙板1和第二预制墙板5的预埋板的勾状结构端部相互接触或固定连接。

第一预制墙板1和第二预制墙板5预制墙板的侧端面预埋有沿着预制墙板的侧端面高度方向竖向延伸的第二预埋板13或第三预埋板51,所述第三预埋板51部分相对预制墙板的侧端面向外伸出,且在第二预埋板13和第三预埋板51的伸出端形成折弯段,优选形成勾状结构。所述第二预埋板13和第三预埋板51相对预制墙板侧端面向外延伸的高度为5mm-30mm。

所述预制墙板的底端面上开设有沿着预制墙板的底端面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槽12,该第一槽12贯穿预制墙板的左右两个侧端面形成通槽。

所述预制墙板预埋有沿着预制墙板顶端面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预埋板11,该第一预埋板11部分相对预制墙板顶端面向上延伸。

第一预埋板11相对预制墙板顶端面向上延伸的高度为5mm-30mm。

本发明的预制墙板两侧端沿墙板全高预埋折弯钢板,用于与相邻墙板的连接及防水预埋,墙板底部沿墙长开槽,用于和底板的连接及防水,顶部沿墙长预埋钢板,用于与顶板的连接及防水。

上述实施例阐明的内容应当理解为这些实施例仅用于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在阅读了本发明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各种等价形式的修改均落入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