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伸缩缝止水带的保护装置及止水带安装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4043981阅读:231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止水结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混凝土板(墙)伸缩缝止水带的保护装置及止水带安装方法。



背景技术:

在结构工程中,伸缩缝作为一种构造措施设置于建筑物的特定部位,以避免结构在气候温度变化(热胀、冷缩)时使结构产生裂缝,甚至导致开裂与破坏。伸缩缝是将构件如墙体与楼板等分成两个独立部分,使结构沿长方向可做水平伸缩。在地下结构工程中为保证伸缩缝的防水效果通常需要在伸缩缝位置设置止水带,止水带与混凝土浇筑合为一体,防止接缝处渗漏,达到止水效果。传统的止水带设置方法如下:止水带一半埋设于先期浇筑的混凝土结构中,另一半裸露在外面用箱型挡板进行保护,待后期浇筑伸缩缝另一侧混凝土时拆除箱型挡板,裸露在外的止水带与后期浇筑的混凝土板(墙)浇筑成整体。传统的止水带设置方法有如下缺点:1、施工时需在伸缩缝外预留较大空间用于施工箱型挡板保护止水带;2、箱型挡板加工工序繁琐耗材大,一侧需采用背靠方式固定于围护结构上,施工可靠性欠佳;3、在后期混凝土结构浇筑时止水带需承受浇筑混凝土产生的侧向力,造成箱型挡板移动,引发止水带移位,从而影响止水带密闭性与止水效果;4、当伸缩缝两侧结构产生不均匀沉降时,止水带破裂概率极高,止水带保护效果欠佳。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以上缺陷或改进需求,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伸缩缝止水带的保护装置及止水带安装方法,其中在止水带裸露部分的上下两侧分别设置上支撑凹槽和下支撑凹槽,承担了后期浇筑混凝土产生的侧向力,增强了伸缩缝两侧抵抗不均匀沉降的能力,防止止水带移位或破裂,再通过设置支撑板、固定条和固定板,对止水带起到良好的保护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按照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伸缩缝止水带的保护装置,包括支撑凹槽、支撑板、固定板和固定条;

支撑凹槽为两个,分别设置于止水带裸露端的上下两侧,支撑凹槽预埋于先期浇筑的混凝土结构中,其开口端正对伸缩缝;

支撑板紧贴支撑凹槽的开口端放置,其上设有允许受力钢筋出露端穿过的通孔;

固定条设置在固定板与支撑板之间,多个固定条沿纵向方向间隔排列;

固定板上设有允许受力钢筋出露端穿过的通孔,将固定板穿过受力钢筋出露端部并通过螺杆固定,紧固螺杆以施加水平方向力,使固定条压紧支撑板,以对支撑凹槽和止水带进行支撑加固。

优选的,上述伸缩缝止水带的保护装置,其支撑凹槽为切面形状是梯形的木盒,木盒梯形斜面的相对面为支撑凹槽与止水带的接触面。

优选的,上述伸缩缝止水带的保护装置,其支撑板为胶合板,其厚度为15mm。

优选的,上述伸缩缝止水带的保护装置,其固定板为槽钢。

优选的,上述伸缩缝止水带的保护装置,其固定条是截面尺寸为100mm×100mm的方木条,方木条的长度略大于止水带的宽度,相邻方木条的纵向间隔为300mm。

优选的,上述伸缩缝止水带的保护装置,其方木条粘接在胶合板上。

优选的,上述伸缩缝止水带的保护装置,其螺杆与受力钢筋通过焊接固定。

按照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采用上述的伸缩缝止水带的保护装置的止水带安装方法,其步骤如下:

s1:将止水带部分埋设于先期混凝土结构中,进行先期浇筑混凝土支模时在止水带裸露部分的上下两侧分别埋设上支撑凹槽与下支撑凹槽;

s2:支撑板开孔,将支撑板穿过受力钢筋的出露端贴置在上、下支撑凹槽的开口端;

s3:将固定条粘贴在支撑板上;将固定板穿过受力钢筋的出露端并通过螺杆进行压紧固定;

s4:依次将螺杆、固定板、固定条和支撑板拆除,将后期混凝土浇筑于预先埋设的上、下支撑凹槽的凹槽中,使止水带与后期混凝土结构浇筑成整体。

总体而言,通过本发明所构思的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取得下列有益效果:

(1)本发明提供的伸缩缝止水带保护装置及止水带安装方法,在先期浇筑混凝土内预埋支撑凹槽,一方面对止水带起支撑保护作用;另一方面可用于将后期混凝土浇筑于其凹槽内,保证伸缩缝两侧混凝土结构连接的整体性与防水性;

(2)本发明提供的伸缩缝止水带保护装置及止水带安装方法,通过支撑凹槽、支撑板、固定条与固定板的三级固定保护,可有效避免止水带发生移位、开裂、断裂等情况,对止水带保护效果好;且保护装置材料廉价易得,操作简单,占用施工空间小;

(3)本发明提供的伸缩缝止水带保护装置及止水带安装方法,能够增强伸缩缝两侧抵抗不均匀沉降的能力,使结构更好的沿长方向做水平伸缩。

附图说明

图1是常规止水带保护方法的剖面图;

图2是常规止水带保护方法的效果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伸缩缝止水带保护装置剖面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伸缩缝止水带保护装置的效果图。

在所有附图中,同样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技术特征,具体为:1-止水带,2-先期浇筑混凝土板(墙),3-箱型挡板,4-伸缩缝,5-后期浇筑混凝土板(墙),6-支撑凹槽,7-支撑板,8-受力钢筋,9-固定条,10-固定板,11-螺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图1是常规止水带保护方法的剖面图;图2是常规止水带保护方法的效果图;止水带1一半埋设于先期浇筑的混凝土板(墙)2结构中,另一半裸露在外面用箱型挡板3进行保护,待后期浇筑伸缩缝4另一侧混凝土板(墙)5时拆除箱型挡板3,将止水带1裸露在外的部分与后期浇筑的混凝土板(墙)5浇筑成整体。这样处理,施工时需在伸缩缝4外预留较大空间用于放置箱型挡板3,在后期混凝土结构浇筑时止水带1需承受浇筑混凝土产生的侧向力,引发止水带1移位,从而影响止水带1密闭性与止水效果;当伸缩缝4两侧结构产生不均匀沉降时,止水带1极易破裂,从而影响伸缩缝4的防水效果。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伸缩缝止水带保护装置的剖面图;具体地,将止水带1一半埋设于先期浇筑的混凝土板(墙)2结构中,在先期浇筑混凝土支模时预埋上支撑凹槽6与下支撑凹槽6,上、下支撑凹槽6将止水带1裸露在外的一端夹紧,其开口方向正对伸缩缝4放置,上、下支撑凹槽6与止水带1接触部位的尺寸需与止水带1的裸露部分的尺寸相当,以达到更好的支撑效果;上、下支撑凹槽6的材质、大小和切面形状不做具体限定,视具体的施工需要而定,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上、下支撑凹槽6均为木质、切面形状为梯形的盒状物(以下简称上木盒、下木盒),梯形斜面的对应面为上、下木盒与止水带1的接触面;木质材料廉价易得,选择切面形状为梯形的木盒便于进行后期混凝土浇筑,上、下木盒起到止水带的第一级保护作用。

先期浇筑的混凝土板(墙)2完成后,在上、下木盒的开口端布设支撑板7,支撑板7的一侧紧贴上、下木盒的开口端放置,支撑板7与受力钢筋8接触部位开孔,将支撑板7穿过受力钢筋8紧贴于上、下木盒放置;支撑板7的材质和厚度不做具体限定,本实施例中优选为15mm厚胶合板,胶合板发挥对止水带的第二级保护作用。

为了达到更好的保护效果,在支撑板7的另一侧设置固定条9和固定板10,固定条9放置在支撑板7和固定板10之间,固定板10与受力钢筋8接触部位开孔,将固定板10穿过受力钢筋8出露端部并通过螺杆11固定,紧固螺杆11以施加水平方向力,使固定板10和固定条9压紧支撑板7,达到更好的止水带1保护效果;螺杆11与受力钢筋8焊接,避免发生松动影响固定效果。固定条9的材质、大小和数量不做具体限定,本实施例中优选为100mm×100mm的方木条,相邻方木条的间隔距离优选为300mm,方木条的个数依据混凝土板(墙)的高度而定;固定板10的材质和形状不做具体限定,本实施例中优选为10#槽钢,多个方木条放置在10#槽钢的凹槽中;为便于施工,可将多个方木条粘接在胶合板上,再固定10#槽钢;方木条和槽钢进一步加强了对止水带的固定保护,发挥三级保护作用。

在后期浇筑伸缩缝4另一侧混凝土板(墙)5时,依次将螺杆11、槽钢、方木条和胶合板拆除,将后期混凝土浇筑于预先埋设的上、下木盒的凹槽中,使预留止水带1与后期混凝土板(墙)5结构浇筑成整体,保证伸缩缝4两侧混凝土结构连接的整体性与防水性;同时上、下木盒承担了后期浇筑时产生的侧向力,发挥了良好的支撑保护作用,避免止水带1发生移位,甚至开裂断裂。

基于上述伸缩缝止水带保护装置的止水带安装方法的步骤优选如下:

s1:搭建先期结构钢筋,并将止水带1部分埋设于先期混凝土板(墙)2结构中,进行浇筑混凝土支模时在止水带1裸露部分的上下两侧分别埋设上支撑凹槽6与下支撑凹槽6,上、下支撑凹槽6的开口端正对伸缩缝4放置;

s2:支撑板7上下两端开设允许受力钢筋8穿过的通孔,将支撑板7穿过受力钢筋8的出露端,紧贴放置在上、下支撑凹槽6的开口端;

s3:将多个固定条9以一定的纵向间隔粘贴在支撑板7上;

s4:固定板10上下两端开设允许受力钢筋8穿过的通孔,将固定板10穿过受力钢筋8的出露端并通过螺杆11进行压紧固定,将螺杆11焊接在受力钢筋8上;

s5:依次将螺杆11、固定板10、固定条9和支撑板7拆除,将后期混凝土浇筑于上、下支撑凹槽6的凹槽中,使止水带1与后期混凝土板(墙)5结构浇筑成整体。

相比于现有的止水带保护装置,本发明提供的伸缩缝止水带保护装置承担了浇筑混凝土产生的侧向力,对止水带的保护效果好,相比箱型挡板,本发明采用的木盒、方木条、胶合板和槽钢占用空间更小,并且能够增强伸缩缝两侧抵抗不均匀沉降的能力,使结构更好的沿长方向做水平伸缩。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