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净化空气的公交站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69202发布日期:2019-05-15 22:55阅读:384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净化空气的公交站台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空气净化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净化空气的公交站台。



背景技术:

空气污染,又称为大气污染,按照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定义,空气污染通常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足够的时间,并因此危害了人类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环境的现象。大气污染物对人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是呼吸道疾病与生理机能障碍,以及眼鼻等粘膜组织受到刺激而患病,是造成老年哮喘的慢性因素,肺气不足导致体力下降。

公交站主要是给乘客提供一个等待公交车的空间,目前城市中的公交站基本上都是开放式的,乘客在等公交车的期间,很容易吸入马路上路过车辆排出的尾气,以及在雾霾天气时,等公交车的人们即使戴上口罩也不能进行完完全的防护。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人们在公交站等车时容易吸入汽车尾气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净化空气的公交站台,该公交站台可以有效防止人们在公交站等车时吸入马路上的灰尘或者汽车尾气。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净化空气的公交站台,包括站台,站台是由支柱以及支柱上的顶板组成,支柱及顶板内部为相互连通的通风道,其中支柱一侧有进风口,进风口至顶板之间的支柱内部通风道中有空气过滤网和风机,顶板下表面分布有多个出风口。

所述站台是由多根支柱组成,每根支柱顶端均与顶板固定连接,且每根支柱内部均与顶板内部相互连通。

所述支柱是由依次首尾连接的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和第三侧板构成的三角形柱状结构,第一侧板上开有进风口,且支柱中的第一侧板靠近人行道一侧并与人行道平行设置。

所述空气过滤网倾斜固定在支柱的通风道中,其中空气过滤网顶部位于第一侧板顶部位置,空气过滤网底部位于支柱下底面的第二侧板与第三侧板交接处,空气过滤网两侧分别纵向与第二侧板及第三侧板内侧固定连接,风机位于支柱与顶板内部连接处。

所述第一侧板的一侧与第二侧板的一侧通过转轴连接,第一侧板的另一侧与第三侧板的一侧通过锁扣连接。

所述第二侧板和第三侧板外侧距离地面高度为40cm处设有自动回弹座椅。

所述第二侧板和第三侧板外侧均设有透明板,透明板与第二侧板之间或透明板与第三侧板之间设有公交站牌或广告牌。

所述顶板底部设有红外人体感应设备,红外人体感应设备与风机电连接,风机与市政供电电连接。

所述顶板的通风道内设有多个挡板,挡板分别位于相邻两个支柱之间的顶板内,挡板呈竖直方向固定且挡板四周与顶板内壁固定将挡板两侧的顶板内腔完全分隔,红外人体感应设备为多个,分别位于每一个支柱一侧,且与最近的支柱内的风机电连接。

所述出风口靠近立柱处分布疏散,远离立柱处分布密集。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该公交站台可以将站台内的空气进行过滤,将站台周围的含有汽车尾气的空气吸入后,经过台站内部的过滤,将过滤后的干净的空气吹入到站台内,使站台内的空气保持洁净,避免了乘客在等车时吸入经过的汽车产生的尾气,保护了在公交站台等车的乘客的健康。

2.进风口靠近人行道且与人行道平行设置,可以避免进风口吸入更多马路上的灰尘或者汽车尾气,使进风口吸入的空气尽可能干净一些,使过滤后的空气更加干净,并且可以延长空气过滤网的使用寿命。

3.空气过滤网倾斜设置可以增大空气过滤网的面积,可以过滤更多的空气,且使用时间更长,可以延长空气过滤网的清洁时间。

4.人体红外感应设备可以感应是否有乘客在公交车站内,当无人在公交车站内时,可以将风机关闭,节省电力。

5.挡板的设置可以将顶板分成若干个封闭的小区域,挡板的设置可以使有一两个乘客在等车时只开启该乘客所站位置附近的一个风机,避免了只有一两个乘客在等车时开启全公交车站的风机进行整个公交车站内空气的净化,节省了电力。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后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顶板,2.进风口,3.空气过滤网,4.风机,5.出风口,6.第一侧板,7.第二侧板,8.第三侧板,9.自动回弹座椅,10.透明板,11.红外人体感应设备,12.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如图1-4所示,一种可净化空气的公交站台,包括站台,站台是由支柱以及支柱上的顶板1组成,支柱及顶板1内部为相互连通的通风道,其中支柱一侧有进风口2,进风口2至顶板1之间的支柱内部通风道中有空气过滤网3和风机4,顶板1下表面分布有多个出风口5。

由于风机4的吸力作用,道路上的空气通过进风口2被吸入进支柱的通风道内,通过空气过滤网3后被净化,净化后的空气通过风机4后进入到顶板1的通风道内,最终通过顶板1上的出风口吹入到车站内。

该公交站台可以将站台内的空气进行过滤,将站台周围的含有汽车尾气的空气吸入后,经过台站内部的过滤,将过滤后的干净的空气吹入到站台内,使站台内的空气保持洁净,避免了乘客在等车时吸入经过的汽车产生的尾气,保护了在公交站台等车的乘客的健康。

实施例二:

如图1-4所示,所述站台是由多根支柱组成,每根支柱顶端均与顶板1固定连接,且每根支柱内部均与顶板1内部相互连通。

所述支柱是由依次首尾连接的第一侧板6、第二侧板7和第三侧板8构成的三角形柱状结构,第一侧板6上开有进风口2,且支柱中的第一侧板6靠近人行道一侧并与人行道平行设置。

顶板1可以根据不同车站的大小设置成不同的长度,设置多根支柱可以更好的支撑顶板1,当某个公交车站设有较多公交车停靠站时,可以将顶板1设置长一些,同时设置多根支柱支撑顶板1,当某个公交车站设有较少公交车停靠站时,可以将顶板1设置短一些,同时设置较少的支柱支撑顶板1,可以节省材料。

进风口2靠近人行道且与人行道平行设置,可以避免进风口2吸入更多马路上的灰尘或者汽车尾气,使进风口2吸入的空气尽可能干净一些,使过滤后的空气更加干净,并且可以延长空气过滤网3的使用寿命。

实施例三:

如图2所示,所述空气过滤网3倾斜固定在支柱的通风道中,其中空气过滤网3顶部位于第一侧板6顶部位置,空气过滤网3底部位于支柱下底面的第二侧板7与第三侧板8交接处,空气过滤网3两侧分别纵向与第二侧板7及第三侧板8内侧固定连接,风机4位于支柱与顶板1内部连接处。

所述第一侧板6的一侧与第二侧板7的一侧通过转轴连接,第一侧板6的另一侧与第三侧板8的一侧通过锁扣连接。

空气过滤网3倾斜设置可以增大空气过滤网3的面积,可以过滤更多的空气,且使用时间更长,可以延长空气过滤网3的清洁时间。

当需要对空气过滤网3进行清洁时,打开第一侧板6,空气过滤网3上的灰尘或污染物吸附在空气过滤网3下面,清洁人员可直接进行清洁,无需拆卸空气过滤网3,方便省事。

实施例四:

如图1和图4所示,所述第二侧板7和第三侧板8外侧距离地面高度为40cm处设有自动回弹座椅9。

所述第二侧板7和第三侧板8外侧均设有透明板10,透明板10与第二侧板7之间或透明板10与第三侧板8之间设有公交站牌或广告牌。

自动回弹座椅9可以方便人们在等车时休息,当人们离开时自动回弹座椅9自动弹回至第二侧板7或第三侧板8上,可以节省占用面积,自动回弹座椅9高度设置为40cm是大多数人适合坐的高度,使人们在坐下等车时更加舒适。

第二侧板7朝向公交车驶来的一侧,第二侧板7和透明板10之间设置有广告牌,方便该方向驶来的车辆看到,有利于广告的宣传,第三侧板8和透明板10之间设置有公交站牌,方便人们查看公交车停靠站,并且使人们在查看公交站牌时方便看到驶进公交车站的公交车,避免了人们在查看公交站牌时错过公交车。

实施例五:

如图4所示,所述顶板1底部设有红外人体感应设备11,红外人体感应设备11与风机4电连接,风机4与市政供电电连接。

所述顶板1的通风道内设有多个挡板12,挡板12分别位于相邻两个支柱之间的顶板1内,挡板12呈竖直方向固定且挡板12四周与顶板1内壁固定将挡板12两侧的顶板1内腔完全分隔,红外人体感应设备11为多个,分别位于每一个支柱一侧,且与最近的支柱内的风机4电连接。

所述出风口5靠近立柱处分布疏散,远离立柱处分布密集。

当人们在公交车站等车时,红外人体感应设备11感应到有人在公交车站内,风机4开启,公交车站内开启空气净化,人体红外感应设备11可以感应是否有乘客在公交车站内,当无人在公交车站内时,可以将风机4关闭,节省电力。

挡板12的设置可以将顶板1分成若干个封闭的小区域,当某个小区域下有乘客时,只开启该区域内的风机4即可。挡板12的设置可以使有一两个乘客在等车时只开启该乘客所站位置附近的一个风机4,避免了只有一两个乘客在等车时开启全公交车站的风机进行整个公交车站内空气的净化,节省了电力。

乘客一般都会选择在公交车站内等车,出风口5靠近立柱处分布疏散,使乘客在等车时不会被出风口5吹出的风过多的吹到,同时还能使公交站内有干净的空气吹出,出风口5远离立柱处分布密集,可以在公交车站周围形成一道风屏幕,避免了马路上的灰尘或者汽车尾气进入公交车站内,保护了在公交车站内等车的乘客的健康。

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发明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