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合梁及其生产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4043978阅读:92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叠合梁及其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在建筑工程技术领域,装配式建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传统的预制外墙板内置有保温层,预制梁与预制外墙板是分开设置的,为确保保温效果,现场装配时,常常需要将外墙板挂于预制梁外侧。

传统的外墙板设有挂钩座,预制梁设有套筒,在装配时,通过连接螺钉将挂钩座与套筒连接,以将具有保温层的外墙板装配于预制梁,现场施工时所用构件较多,连接繁琐。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外墙板与预制梁现场施工时所用构件较多从而导致连接繁琐的问题,提供一种具有保温效果且连接简单的叠合梁及其生产方法。

一种叠合梁,所述叠合梁内预埋有沿所述叠合梁纵向截面方向延展的第一保温层,所述第一保温层沿所述纵向截面方向延展于所述叠合梁的局部,所述叠合梁预制成型。

本发明提供的叠合梁,叠合梁内预埋有第一保温层,第一保温层保证了叠合梁的保温效果,由于叠合梁内预埋有第一保温层,则不必在梁外侧挂设具有保温层的外墙板,在使用时,叠合梁可直接装配于上预制墙板与下预制墙板之间,不需要借助外部构件连接,连接简单。同时,第一保温层沿纵向截面方向延展于叠合梁的局部,适用于冬天不太冷地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叠合梁内还预埋有第一加固件,所述第一加固件设于所述第一保温层的两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加固件包括沿所述纵向截面方向分布的纵向钢筋及与所述纵向钢筋连接的沿横向截面方向分布的横向钢筋,其中所述纵向钢筋与所述横向钢筋相垂直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叠合梁内还预埋有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穿设于所述第一保温层并具有分别伸出所述第一保温层两侧的第一端与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分别位于所述第一保温层与所述第一加固件之间,或所述第一端和/或所述第二端与相对应的所述第一加固件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叠合梁还包括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一端预埋于所述叠合梁内,所述第二连接件的另一端伸出所述叠合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叠合梁内沿所述纵向截面方向还预埋有灌浆套筒,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一端锚固于所述灌浆套筒内,所述第二连接件的另一端伸出所述叠合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叠合梁内预埋有多个所述灌浆套筒,所述灌浆套筒沿横向截面方向均匀间隔设于所述叠合梁内,所述叠合梁包括多个所述第二连接件,多个所述第二连接件沿所述横向截面方向均匀间隔设置,多个所述第二连接件分别锚固于相对应的所述灌浆套筒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叠合梁包括分别位于所述第一保温层两侧的内预制层及外预制层,所述叠合梁内还预埋有第二加固件及第三加固件,所述第二加固件沿所述纵向截面方向预埋于所述叠合梁的内预制层,所述第三加固件从所述叠合梁的内预制层绕过所述第一保温层的端部并延伸于所述叠合梁的外预制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加固件的一端预埋于所述叠合梁的内预制层远离所述第一保温层的一侧,所述第二加固件的另一端伸出所述叠合梁,所述第三加固件靠近所述第二加固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加固件预埋于所述叠合梁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加固件的另一端从所述叠合梁的内预制层绕过所述第一保温层的端部并延伸于所述叠合梁的外预制层。

一种用于如上述所述的叠合梁的生产方法,包括步骤:

在叠合梁生产用模具内布设钢筋;

在所述叠合梁生产用模具内沿纵向截面方向布设第一保温层,且所述第一保温层的两端与所述叠合梁生产用模具的内侧面之间具有间距;

在所述叠合梁生产用模具内浇筑混凝土,以成型叠合梁。

本发明提供的叠合梁的生产方法,成型后的叠合梁内预埋有第一保温层,第一保温层可以保证叠合梁的保温效果,由于叠合梁内预埋有第一保温层,则不必在梁外侧挂设具有保温层的外墙板,叠合梁可直接装配于上预制墙板与下预制墙板之间,不需要借助外部构件连接,连接简单。同时,第一保温层沿纵向截面方向延展于叠合梁的局部,适用于冬天不太冷地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装配式外墙体系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装配式外墙体系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叠合梁的生产方法的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装配式外墙体系的施工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参阅图1,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叠合梁10,叠合梁10内预埋有沿叠合梁10纵向截面方向延展的第一保温层11,第一保温层11沿纵向截面方向延展于叠合梁10的局部,叠合梁10预制成型。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叠合梁10,叠合梁10内预埋有第一保温层11,第一保温层11保证了叠合梁10的保温效果,且由于叠合梁10内预埋有第一保温层11,则不必在梁外侧挂设外墙板,在使用时,叠合梁10可直接装配于上预制墙板与下预制墙板之间,不需要借助外部构件连接,连接简单。同时,第一保温层11沿纵向截面方向延展于叠合梁的局部,适用于冬天不太冷地区。

具体地,上述纵向截面方向即为叠合梁10在装配后的上下方向。

参阅图2,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叠合梁10内还预埋有第一连接件12及第一加固件13,第一加固件13设于第一保温层11的两侧,第一连接件12穿设于第一保温层11并具有分别伸出第一保温层11两侧的第一端与第二端,第一端与第二端分别位于第一保温层11与第一加固件13之间或第一端和/或第二端与相对应的第一加固件13连接。即第一连接件12的两端可以分别位于第一加固件13与第一保温层11之间,或者是第一连接件12其中一端与相对应的第一加固件13连接或两端均与相对应的第一加固件13连接。

第一加固件13可以增加第一保温层11在叠合梁10内的稳固性,且第一连接件12与第一加固件13相结合可以将第一保温层11牢固地固定于叠合梁10内。

具体地,第一连接件12为玻璃纤维连接件,玻璃纤维具有耐热性强、抗腐蚀性好及机械强度高的优点。更具体地,第一加固件13为钢筋。

更具体地,第一加固件13包括沿纵向截面方向分布的纵向钢筋及与纵向钢筋连接的沿横向截面方向分布的横向钢筋,其中纵向钢筋与横向钢筋相垂直设置。

进一步,叠合梁10还包括第二连接件40,第二连接件40的一端预埋于叠合梁10内,第二连接件40的另一端伸出叠合梁10。第二连接件40伸出叠合梁10的一端可以与外部预制墙板连接。具体地,第二连接件40为钢筋。

具体地,叠合梁10包括分别位于第一保温层11两侧的内预制层及外预制层,第二连接件40锚固于叠合梁10的内预制层内,第二连接件40将叠合梁10的内侧与外部预制墙板连接固定,以使叠合梁10与外部预制墙板连接固定。

进一步,叠合梁10沿纵向截面方向还预埋有灌浆套筒14,第二连接件40的一端锚固于灌浆套筒14内,第二连接件40的另一端伸出叠合梁10以与外部预制墙板锚固。具体地,灌浆套筒14锚固于叠合梁10的内预制层内。

进一步,叠合梁10内预埋有多个灌浆套筒14,灌浆套筒14沿横向截面方向均匀间隔设于叠合梁10内,叠合梁10包括多个第二连接件40,多个第二连接件40沿横向截面方向均匀间隔设置,多个第二连接件40分别锚固于相对应的灌浆套筒14内。

具体地,上述横向截面即为叠合梁10在装配后的左右方向或者前后方向,横向截面方向与纵向截面方向相垂直。

进一步,叠合梁10内还预埋有第二加固件15及第三加固件16,第二加固件15沿纵向截面方向预埋于叠合梁10的内预制层,第三加固件16从叠合梁10的内预制层绕过第一保温层11的端部并延伸于叠合梁10的外预制层。

具体地,第二加固件15位于第一保温层11的内侧的第一加固件13远离第一保温层11的一侧,第三加固件16的一端与第一加固件13的横向钢筋连接,第三加固件16的另一端与第二加固件15连接。

更具体地,第二加固件15为箍筋,第三加固件16为弯折的钢筋。更具体地,第二加固件15的形状为矩型,第三加固件16的两端部均设有弯钩,以保证第三加固件16的连接强度。

参阅图3,本发明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叠合梁的生产方法,包括步骤:

s110:在叠合梁生产用模具内布设钢筋;

s120:在叠合梁生产用模具内沿纵向截面方向布设第一保温层11,且第一保温层11的两端与叠合梁生产用模具的内侧面之间具有间距;

s130:在叠合梁生产用模具内浇筑混凝土,以成型叠合梁10。

本发明提供的叠合梁的生产方法,成型后的叠合梁10内预埋有第一保温层11,第一保温层11可以保证叠合梁10的保温效果,由于叠合梁10内预埋有第一保温层11,则不必在梁外侧挂设具有保温层的外墙板,叠合梁10可直接装配于上预制墙板20与下预制墙板30之间,不需要借助外部构件连接,连接简单。同时,第一保温层11沿纵向截面方向延展于叠合梁10的局部,适用于冬天不太冷地区。

本发明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装配式外墙体系,包括上述的叠合梁10及分别装配于叠合梁10上端与下端的上预制墙板20及下预制墙板30。

本发明提供的装配式外墙体系,叠合梁10内预埋有第一保温层11,第一保温层11保证了叠合梁10的保温效果,由于叠合梁10内预埋有第一保温层11,则不必在梁外侧挂设具有保温层的外墙板,叠合梁10可直接装配于上预制墙板20与下预制墙板30之间,不需要借助外部构件连接,连接简单。同时,第一保温层11沿纵向截面方向延展于叠合梁10的局部,适用于冬天不太冷地区。

进一步,上预制墙板20内沿纵向截面方向预埋有第二保温层21,下预制墙板30内沿纵向截面方向预埋有第三保温层31,第二保温层21及第三保温层31均与第一保温层11相对设置。

具体地,第二保温层21沿纵向截面方向贯穿上预制墙板20设置,第三保温层31沿纵向截面方向贯穿下预制墙板30设置,以增加上预制墙板20及下预制墙板30的保温效果。

进一步,上预制墙板20及下预制墙板30的内侧面均与叠合梁10的内侧面平齐,上预制墙板20及下预制墙板30的外侧面均与叠合梁10的外侧面平齐。上述上预制墙板20及下预制墙板30的内侧面即为上预制墙板20与下预制墙板30位于室内的侧面,上述叠合梁10的内侧面即为叠合梁10位于室内的侧面;上述上预制墙板20及下预制墙板30的外侧面即为上预制墙板20与下预制墙板30位于室外的侧面,上述叠合梁10的外侧面即为叠合梁10位于室外的侧面。

进一步,叠合梁10的第二连接件40伸出叠合梁10的一端伸入位于下预制墙板30内侧面的墙板现浇层内,以使叠合梁10与下预制墙板30连接固定。

进一步,上述装配式外墙体系还包括位于上预制墙板20与叠合梁10之间或位于下预制墙板30与叠合梁10之间的垫块50。

进一步,在上预制墙板20与叠合梁10之间或在下预制墙板30与叠合梁10之间还填充有水泥砂浆a,以将上预制墙板20与叠合梁10或将下预制墙板30与叠合梁10连接固定。具体地,在上预制墙板20与叠合梁10之间靠近外侧的位置或在下预制墙板30与叠合梁10之间靠近外侧的位置设有防水胶b。

进一步,上述装配式外墙体系还包括楼板预制层60及楼板现浇层70,楼板预制层60搭接于叠合梁10上部,楼板现浇层70浇筑于楼板预制层60上部。

进一步,第二加固件15的一端伸出至叠合梁10与楼板现浇层70对接区域80,并与楼板现浇层70的面筋连接,楼板预制层60的底筋伸出至叠合梁10与楼板现浇层70对接区域80,该对接区域80与楼板现浇层70通过浇筑混凝土一体成型。

参阅图4,本发明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装配式外墙体系的施工方法,包括步骤:

s110:吊装下预制墙板30;

s120:在下预制墙板30上吊装叠合梁10;

s130:吊装楼板预制层60搭接于叠合梁10上;

s140:在楼板预制层60上浇筑混凝土以形成楼板现浇层70;

s150:在叠合梁10上吊装上预制墙板20。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装配式外墙体系的施工方法,由于叠合梁内预埋有第一保温层11,第一保温层11可以保证叠合梁10的保温效果,由于叠合梁10内预埋有第一保温层11,则不必在梁外侧挂设具有保温层的外墙板,叠合梁10可直接装配于上预制墙板20与下预制墙板30之间,不需要借助外部构件连接,连接简单。

进一步,在步骤s110与步骤s120之间,还包括步骤:

在下预制墙板30的凹陷部浇筑混凝土以形成下墙板现浇层90。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