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园林景观雨水收集及循环用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88660阅读:80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园林灌溉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特别涉及一种新型园林景观雨水收集及循环用水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在绿植景观园林内为了避免水涝情况的出现,一般会在园区内设置多个下水井,园区内雨水、雪水会通过下水井排放到市政排污系统中,经过市政污水处理系统的过滤净化后,再通过市政用水输送管道输送回园区内用于绿植灌溉。

在现有技术中对于雨水的收集、处理都需要依靠市政水处理系统,这样不仅会增加管道铺设的工程量,还会增加园区灌溉对于市政供水系统的依赖性,如果市政供水系统出现供水故障,则会影响园区的绿植灌溉。



技术实现要素:

(一)技术问题

综上所述,如何提供一种适用于绿植景观园林的雨水回收系统,成为了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园林景观雨水收集及循环用水系统,该系统包括:

屋顶雨水收集组件,所述屋顶雨水收集组件包括有用于设置到屋顶房檐上的雨水槽,所述雨水槽的底部连接有第一管道,所述第一管道的末端设置有管路切换装置,所述管路切换装置包括有电控式三通阀、控制器、内置电源、雨水感应器以及外壳,所述控制器与所述电控式三通阀控制连接,所述内置电源与所述电控式三通阀、所述控制器以及所述雨水感应器电气连接,所述电控式三通阀、所述控制器以及所述内置电源均设置于所述外壳内,所述雨水感应器设置于所述外壳的外侧面上,所述雨水感应器与所述控制器信号连接,所述电控式三通阀包括有进口、第一出口以及第二出口,于所述第一出口上设置有第一支路,于所述第二出口上设置有第二支路;

地面雨水收集组件,所述地面雨水收集组件包括有下水井,于所述下水井上设置有井盖,于所述下水井的底部设置有与其连通的第二管道;

蓄水池,所述蓄水池与所述第一支路连通,所述蓄水池上设置有用于雨水排放的第一排水管,于所述第一排水管上设置有第一水泵;

净化水池,所述净化水池内设置有过滤网,所述净化水池包括有底壁,所述过滤网与所述底壁间隔设置、并形成有沉淀过滤空间,于所述净化水池上设置有用于雨水排放的第二排水管,于所述第二排水管上设置有第二水泵,所述第二支路以及所述第二管道均与所述净化水池连通。

优选地,所述底壁倾斜设置,于所述底壁的高端设置有所述第二排水管。

优选地,所述第一管道、所述第二管道、所述第一支路、所述第二支路、所述第一排水管以及所述第二排水管均为PVC管。

优选地,所述蓄水池包括有蓄水池主体,于所述蓄水池主体的上侧设置有蓄水池盖;所述净化水池包括有净化水池主体,于所述净化水池主体的上侧设置有净化水池盖;所述蓄水池主体为PVC塑料结构或水泥砼结构,所述净化水池主体为水泥砼结构。

(三)有益效果

通过上述结构设计,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园林景观雨水收集及循环用水系统能够对雨水进行回收。本实用新型可以将屋顶洁净雨水与地面浑浊雨水分开收集,同时可以利用净化水池对浑浊雨水进行沉淀净化,本实用新型独立于市政用水系统,其设置在园林内可以收集雨水并将其作为水源为园林提供绿植灌溉用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新型园林景观雨水收集及循环用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在图1中,部件名称与附图编号的对应关系为:

雨水槽1、管路切换装置2、下水井3、蓄水池4、净化水池5、

过滤网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能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考图1,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新型园林景观雨水收集及循环用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园林景观雨水收集及循环用水系统,该系统能够对雨水进行收集并能够将回收的洁净雨水对绿植进行灌溉。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该系统具体包括:

第一部分、屋顶雨水收集组件。

屋顶雨水收集组件包括有用于设置到屋顶房檐上的雨水槽1,雨水槽1为长条状槽,雨水槽1悬挂在屋顶房檐上,其能够将降落到屋顶的雨水进行回收。雨水槽1的底部连接有第一管道,第一管道采用PVC管或者金属管,第一管道沿房屋构造进行布局(一般是沿着屋檐或者墙角进行铺设)。一般情况下,屋顶会飘落有落叶等杂物,经过雨水冲刷很快就能够冲洗干净,因此,本实用新型在第一管道的末端设置了管路切换装置2,通过管路切换装置2将下雨初期较为混浊的雨水以及下雨中后期较为洁净的雨水(下雨一定时间后的雨水,例如开始下雨十分钟以后的雨水)进行分离。

具体地,管路切换装置2包括有电控式三通阀、控制器、内置电源、雨水感应器以及外壳,控制器与电控式三通阀控制连接,内置电源与电控式三通阀、控制器以及雨水感应器电气连接,电控式三通阀、控制器以及内置电源均设置于外壳内,雨水感应器设置于外壳的壳体上,雨水感应器与控制器信号连接,电控式三通阀包括有进口和第一出口以及第二出口,于第一出口上设置有第一支路,第二出口上设置有第二支路。

控制器具有控制以及计时功能,雨水感应器能够对雨水进行感应,本实用新型中所使用的雨水感应器与汽车上的自动雨刷所使用的雨水感应器结构相似,当下雨开始后,雨水感应器能够将监测信号发送给控制器,控制器计时开始,经过设定时间段后,控制器控制电控式三通阀切换,从而完成浑浊雨水与洁净雨水的分离。

第二部分、地面雨水收集组件。

地面雨水收集组件包括有下水井3,于下水井3上设置有井盖(下水井3井蓖子),于下水井3的底部设置有与其连通的第二管道。地面上的雨水经过下水井3直接进入到第二管道内。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二管道可以为PVC管或者是水泥管。

第三部分、蓄水装置。

在本实用新型中,蓄水装置具体包括有蓄水池4以及净化水池5。蓄水池4与第一支路连通,蓄水池4上设置有用于雨水排放的第一排水管,于第一排水管上设置有第一水泵;净化水池5内设置有过滤网6,净化水池5包括有底壁,过滤网6与底壁间隔设置、并形成有沉淀过滤空间,于净化水池5上设置有用于雨水排放的第二排水管,于第二排水管上设置有第二水泵,第二支路以及第二管道均与净化水池5连通。

蓄水池4与净化水池5可以采用金属罐或者采用水泥砼结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蓄水池4为由金属板材焊接而成的金属箱体,其放置在地面上,在蓄水池4的底部设置第一排水管,通过第一排水管将其内部的洁净雨水进行排放。净化水池5主要是用于地面雨水的收集、净化。在本实用新型中,净化水池5设置到地面以下,首先在地表挖出一个地基,在地基上构建一个水泥池,在水泥池顶部设置一个塑料的或者金属的净化水池盖。当本实用新型使用一段时间后,打开净化水池盖对净化水池5进行清理。

通过上述结构设计,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园林景观雨水收集及循环用水系统能够对雨水进行回收。本实用新型可以将屋顶洁净雨水与地面浑浊雨水分开收集,同时可以利用净化水池5对浑浊雨水进行沉淀净化,本实用新型独立于市政用水系统,其设置在园林内可以收集雨水并将其作为水源为园林提供绿植灌溉用水。

具体地,净化水池5的底壁倾斜设置,于底壁的高端位(底壁倾斜设置,其一端较高为高端位,其另一端较低为低端位)设置有第二排水管。将净化水池5的底壁倾斜设置,这样可以避免杂物堵住第二排水管的情况出现,同时,还便于底壁的清理。

具体地,第一管道、第二管道、第一支路、第二支路、第一排水管以及第二排水管均为PVC管。

具体地,蓄水池4包括有蓄水池主体,于蓄水池主体的上侧设置有蓄水池盖;净化水池5包括有净化水池主体,于净化水池主体的上侧设置有净化水池盖;蓄水池主体为PVC塑料结构或水泥砼结构,净化水池主体为水泥砼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为了示例和描述起见而给出的,而并不是无遗漏的或者将本实用新型限于所公开的形式。很多修改和变化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选择和描述实施例是为了更好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际应用,并且使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实用新型从而设计适于特定用途的带有各种修改的各种实施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