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力型钢后浇带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76499阅读:8673来源:国知局
传力型钢后浇带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后浇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传力型钢后浇带结构。



背景技术:

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建设规模日益宏大,结构形式更趋复杂多样,特别是超长、超深地下室结构以及高层主楼和底层或多层裙楼相连接的结构形式很多。为了确保结构的整体性和地下室结构的抗渗性,设计通常会采用后浇带形式,作为现浇整体刚及混凝土结构中留置的临时性变形缝。一般后浇带内的型钢的两端分别穿在两侧的混凝土结构中,但是在后浇带施工后两侧的混凝土结构仍会有相对上下的移动趋势,此时位于混凝土结构中的型钢的端部将会对混凝土结构施加向上或者向下的力进而损坏混凝土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传力型钢后浇带结构,具有减小型钢对两侧混凝土结构损坏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传力型钢后浇带结构,包括设置在两个混凝土结构之间的若干型钢,所述型钢的两端分别设有封头板,所述封头板通过转轴上下转动连接在混凝土结构上,所述混凝土结构上开设有供封头板转动的移动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两个混凝土结构之间有相对上下移动的趋势时型钢设在两个混凝土结构之间,起到传力的作用,使得一个混凝土结构在受力向下移动时,型钢将力传递到另一个混凝土结构上,减缓了混凝土结构的移动,减小了两个混凝土结构沉降的差异,在型钢传力时,型钢的两端封头板通过转轴铰接在混凝土结构上,使得其中一个混凝土结构在向下移动时,位于两个混凝土结构之间的型钢的两端可以相对混凝土结构产生转动,减小型钢的两端在混凝土结构向下移动时对混凝土结构产生的损坏,利于型钢在两个混凝土结构之间的传力。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移动槽的槽底内设有缓冲件,所述缓冲件的一端与移动槽的槽底固定,另一端与封头板抵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其中一个混凝土结构相对于另一个混凝土结构有向下移动的趋势时位于两个混凝土结构之间型钢的两端封头板会与混凝土结构之间产生转动,此时缓冲件对封头板的移动产生阻力,对封头板产生与运动相反的力,减缓封头板的转动,进而减小混凝土结构的向下移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缓冲件为弹簧或者橡胶垫。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弹簧或者橡胶垫均具有弹性,在受压后具有弹性恢复力而对封头板产生与转动相反的力。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混凝土结构在型钢上端铰接有具有弹性的拉伸杆,所述拉伸杆远离混凝土结构的一端铰接在型钢上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拉伸杆具有弹性,在型钢的一端向下移动时对型钢产生拉力,减缓型钢的移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各个所述型钢之间通过加强杆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强杆的设置加强了型钢之间的连接,使得其中一个混凝土结构在向下移动时,各个型钢之间将力传递到另一个混凝土结构上,进而减缓了混凝土结构的移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型钢为工字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工字钢的抗弯能力强,在两个混凝土结构有相对移动趋势时,减小了型钢的弯曲变形。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型钢与封头板之间设有若干角钢,所述角钢的一端固定在型钢上,另一端固定在封头板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角钢增加了型钢和封头板之间的连接,使得型钢在传力过程中带动封头板转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将型钢设置在两个混凝土结构之间,且型钢的两端铰接在混凝土结构上,使得混凝土结构在向下移动时型钢的两端在传力的同时也随着转动,减小型钢对混凝土结构产生的损坏,进而使得型钢能够更好的减小两个混凝土结构之间的沉降差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施例的用于体现弹簧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施例的用于体现橡胶垫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混凝土结构;12、型钢;121、封头板;122、转轴;13、移动槽;131、弹簧;132、橡胶垫;14、拉伸杆;15、加强杆;16、角钢。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种传力型钢后浇带结构,如图1,包括设置在两个混凝土结构1之间的型钢12,型钢12起到传力的作用,使得一个混凝土结构1在受力向下移动时,型钢12将力传递到另一个混凝土结构1上,型钢12减小了两个混凝土结构1沉降差异的问题,但是当两个混凝土结构1有相对移动的趋势时,如图2,为了减小型钢12的两端对混凝土结构1的损坏,因此在型钢12的两端分别设有封头板121,可以将型钢12的两端分别焊接在封头板121上,封头板121通过转轴上下转动连接在混凝土结构1上,混凝土结构1上开设有供封头板121转动的移动槽13,在其中一个混凝土结构1相对于另一个混凝土结构1有向下移动的趋势时,型钢12在两个混凝土结构1之间传递力的同时型钢12的两端封头板121与混凝土结构1产生转动,减小型钢12的两端在混凝土结构1向下移动时对混凝土结构1产生的损坏,利于型钢12在两个混凝土结构1之间的传力。

如图1,为了加强型钢12和封头板121的连接,在型钢12与封头板121之间设有若干角钢16,角钢16的一端固定在型钢12上,另一端固定在封头板121上,使得型钢12在传力过程中带动封头板121转动。

如图2和图3,在其中一个混凝土结构1相对于另一个混凝土结构1有向下移动的趋势时位于两个混凝土结构1之间型钢12的两端封头板121会与混凝土结构1之间产生转动,封头板121会移出或者移入移动槽13内,此时移动槽13的槽底内设有缓冲件,缓冲件可以为弹簧131或者橡胶垫132,将缓冲件的一端与移动槽13的槽底固定,另一端与封头板121抵触,使得封头板121在进入移动槽13内时受到缓冲件的抵触而给封头板121施加了与移动方向相反的力,减缓封头板121的转动,进而减小混凝土结构1的向下移动。

如图2,为了进一步减缓混凝土结构1的向下移动,因此混凝土结构1在型钢12上端铰接有具有弹性的拉伸杆14,拉伸杆14远离混凝土结构1的一端铰接在型钢12上端,在两个混凝土结构1的最上端平面位于同一高度时,拉伸杆14处于被拉伸的状态,对型钢12的两端提供向上的拉力,减缓型钢12的移动,进而减小混凝土结构1的移动。

如图1,将型钢12设为工字钢,工字钢的抗弯能力强,在两个混凝土结构1有相对移动趋势时,减小了型钢12的弯曲变形,将各个型钢12之间通过加强杆15连接,提高了型钢12的整体性,使得其中一个混凝土结构1在向下移动时,各个型钢12之间将力更好的传递到另一个混凝土结构1上,进而减缓了混凝土结构1的移动。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