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墙壁折角的抹泥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28978阅读:332来源:国知局
适用于墙壁折角的抹泥刀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装修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适用于墙壁折角的抹泥刀。



背景技术:

抹泥刀又名抹泥板是建筑装潢领域中广泛应用的一种工具,适用于房屋、建筑、桥梁等修理,用于抹平填敷泥灰,让水泥沙更平整、更均匀地覆盖在墙壁上,从而使墙壁看起来更美观。

现有技术中,公开号为CN203008336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抹泥刀,包括刀片、手柄、连接柱和连接板,所述手柄与刀片通过连接板及连接柱相连,所述连接板与所述刀片通过铆钉连接,所述铆钉是以压平方式嵌入到所述刀片中的。

上述抹泥刀的抹泥刀片是平直的,因此当使用抹泥刀对有弧形墙面或接缝处进行涂抹时,上述抹泥刀就无法有效的涂抹,往往需要在弧形面处进行反复涂抹、休整,加大了作业人员的施工难度,且难以保证弧面部位的涂抹质量,给使用者带来不便。

针对上述不足,现有技术公开了一种可调节抹泥刀的中国专利,其公开号为CN204266558U,包括刀柄和抹泥板,刀柄通过连接架固定在抹泥板上,抹泥板由水平板和弧形板组成,抹泥板的前端为弧形板,抹泥板为柔性材料制成,弧形板弧度可调节,抹泥板表面为镜面层,手柄内设置有沉腔,水准泡安置于沉腔内。

上述抹泥板由水平板和弧形板组成,解决了现有技术不能对弧形面进行有效涂抹的弊端,其中,水平板适用于水平面的涂抹,弧形板则方便弧形面的涂抹,而当遇到墙壁折角时,上述抹泥刀并不能对墙壁折角进行有效的涂抹,往往需要在墙壁折角处进行反复涂抹、修整,加大了作业人员的施工难度,且难以保证墙壁折角的质量,给使用者带来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墙壁折角的抹泥刀,方便对墙壁折角进行有效的涂抹,给使用者带来便利。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适用于墙壁折角的抹泥刀,包括手柄,手柄下方设有安装板,手柄固定设置于安装板上;在安装板的下方设有抹泥刀片,在抹泥刀片与安装板之间设有连接块组件;在抹泥刀片上开有滑槽,连接块组件下端滑接于滑槽内,连接块组件上端可拆卸设置在安装板上;抹泥刀片包括采用柔性材料制成的第一抹泥刀片和第二抹泥刀片,第一抹泥刀片与第二抹泥刀片中间铰接设置,两侧分别通过折角调节机构活动连接,折角调节机构对称设置,用于调节第一抹泥刀片与第二抹泥刀片所形成的折角角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抹泥刀片与第二抹泥刀片可以折成多种角度,根据实际需求调节折角,从而方便不同墙壁折角处的涂抹;第一抹泥刀片和第二抹泥刀片采用柔性材料制成,有韧性,适应一定的变形与胀缩,不易开裂,设置连接块组件,通过改变连接块组件与第一抹泥刀片之间的距离,改变第一抹泥刀片的弧变量,从而满足不同弧形墙面或接缝处进行涂抹的工作需要。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抹泥刀片两侧对称设有定位孔,第一抹泥刀片两侧对称设有调节槽,折角调节机构一端通过销轴转接于定位孔内,另一端通过销轴滑接于调节槽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折角调节机构两端分别设置销轴,一端销轴转设于定位孔中,另一端销轴可以沿着调节槽滑动,通过改变折角调节机构的位置,使第二抹泥刀片绕着销轴与第一抹泥刀片折成不同角度,调节方便,操作简单。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抹泥刀片上表面对称设有锁紧槽,锁紧槽与调节槽连通设置,在锁紧槽内插设有用于固定折角调节机构的锁紧螺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锁紧螺栓使折角调节机构在使用的过程中不容易移动,结构稳定。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折角调节机构包括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第一连接杆上设有插销,第二连接杆上设有插槽,插销插设于插槽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折角调节机构结构简单,制造容易,安装和拆卸方便。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连接杆侧壁开有条形槽,条形槽内设有定位插销的定位螺钉。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活动连接,通过条形槽与定位螺钉的配合调节实现。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块组件两侧对称设有滑轮组件,滑轮组件上端固定于安装板上,下端滑接于滑槽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第一抹泥刀片的上表面设置滑槽,并将滑轮组件滑设于滑槽中,方便滑轮组件位置的调节,从而对第一抹泥刀片不同位置的抵接和支撑。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滑轮组件包括固定设置于安装板下表面的固定架,设置在固定架上的转轴,转设于转轴上的支撑架,以及设置在支撑架上的两个滑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调节支撑架的位置可以实现支撑架上一个滑轮与第一抹泥刀片抵接,或者支撑架上两个滑轮与第一抹泥刀片抵接两种状态,实现对第一抹泥刀片下表面不同位置起到支撑作用,在抹泥操作时,能平衡第一抹泥刀片表面的受力。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块组件包括第一调节块、第二调节块和调节螺栓;第一调节块的顶部开有第一螺孔,中间设有开口槽;第二调节块中间开有第二螺孔,两侧对称设有限位口,第二调节块通过限位口滑设于滑槽内;调节螺栓穿设在第一螺孔、第二螺孔内并分别与两者螺纹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对弧形墙面或接缝处进行涂抹时,减小第一抹泥刀片与安装板之间的距离,第一抹泥刀片受到连接块组件向上的拉力,使第一抹泥刀片发生形变,弯成弧面,方便对弧形墙面或接缝处进行有效的涂抹,减小了作业人员的施工难度,改善了弧面部位的涂抹质量。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其一,第一抹泥刀片和第二抹泥刀片铰接设置,使得第一抹泥刀片和第二抹泥刀片可以折成多种角度,从而根据实际需求调节折角,方便墙壁折角处的涂抹;

其二,第一抹泥刀片和第二抹泥刀片采用柔性材料制成,有韧性,适应一定的变形与胀缩,不易开裂,设置连接块组件,通过改变连接块组件与第一抹泥刀片之间的距离,改变第一抹泥刀片的弧变量,从而满足不同弧形墙面或接缝处进行涂抹的工作需要;

其三,第一抹泥刀片的上表面开有滑槽,并在滑槽中设置滑轮组件,通过调节滑轮组件位置,从而对第一抹泥板不同位置的抵接和支撑。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抹泥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施例调节杆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本实施例调节块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施例滑轮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施例中第一抹泥板和第二抹泥板成折角的状态示意图;

图7为本实施例第一抹泥板呈弧形状态示意图。

图中:1、手柄;2、安装板;3、抹泥刀片;31、第一抹泥刀片;32、第二抹泥刀片;4、连接块组件;41、第一调节块;42、第二调节块;43、第三螺栓块;44、第一螺孔;45、第二螺孔;46、开口槽;47、限位口;5、滑槽;6、折角调节机构;61、第一连接杆;62、第二连接杆;63、插销;64、插槽;65、条形槽;66、定位螺钉;7、滑轮组件;71、固定架;72、转轴;73、支撑架;74、滑轮;8、定位孔;9、调节槽;10、锁紧槽;11、锁紧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种适用于墙壁折角的抹泥刀,参照图1,包括手柄1,手柄1下方设有安装板2,手柄1固定设置于安装板2上。

在安装板2的下方设有抹泥刀片3,抹泥刀片3包括采用柔性材料制成的第一抹泥刀片31和第二抹泥刀片32。

第一抹泥刀片31与第二抹泥刀片32中间铰接设置,两侧分别通过折角调节机构6活动连接。

折角调节机构6对称设置,用于调节第一抹泥刀片31与第二抹泥刀片32所形成的折角角度。

参照图3,折角调节机构6包括第一连接杆61和第二连接杆62,第一连接杆61上设有插销63,第二连接杆62上设有插槽64,插销63插设于插槽64内。

第二连接杆62侧壁开有条形槽65,条形槽65内设有定位插销63的定位螺钉66。

第二抹泥刀片32两侧对称设有定位孔8,第一抹泥刀片31两侧对称设有调节槽9,折角调节机构6一端通过销轴转接于定位孔8内,另一端通过销轴滑接于调节槽9内。

参照图2,第一抹泥刀片31表面对称设有锁紧槽10,锁紧槽10与调节槽9连通设置,在锁紧槽10内插设有用于固定折角调节机构6的锁紧螺栓11。

参照图4,在抹泥刀片3与安装板2之间设有连接块组件4;在抹泥刀片3上开有滑槽5,连接块组件4下端滑接于滑槽5内,连接块组件4上端可拆卸设置在安装板2上。

连接块组件4两侧对称设有滑轮组件7,滑轮组件7上端固定于安装板2上,下端滑接于滑槽5内。

参照图4,连接块组件4包括第一调节块41、第二调节块42和调节螺栓43;第一调节块41的顶部开有第一螺孔44,中间设有开口槽46;第二调节块42中间开有第二螺孔45,两侧对称设有限位口47,第二调节块42通过限位口47滑设于滑槽5内;调节螺栓43穿设在第一螺孔44、第二螺孔45内并分别与两者螺纹连接。

参照图5,滑轮组件7包括固定设置于安装板2下表面的固定架71,设置在固定架71上的转轴72,转设于转轴72上的支撑架73,以及设置在支撑架73上的两个滑轮74。

参照图6,当遇到墙壁折角时,调节折角调节机构,改变第一抹泥刀片31和第二抹泥刀片32所折成的角度,来满足不同墙壁折角的涂抹需求,使墙壁折角位置得到有效的涂抹,减小了作业人员的施工难度,从而改善了墙壁折角的质量。

参照图7,当对弧形墙面或接缝处进行涂抹时,调节连接块组件,从而改变第一抹泥刀片31和安装板2之间的距离,且第一抹泥刀片31采用柔性材料制成,当第一抹泥刀片31与安装板2之间的距离减小,第一抹泥刀片31受到连接块组件4向上的拉力,发生形变,弯成弧面,方便对弧形墙面或接缝处进行有效的涂抹,减小了作业人员的施工难度,改善了弧面部位的涂抹质量,给使用者带来便利。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