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用立柱及建筑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10097阅读:196来源:国知局
建筑用立柱及建筑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部件,特别是一种建筑用立柱及建筑组件。



背景技术:

立柱,在建筑领域,主要用于支撑其他部件,是一种用于承重的重要建筑构件。其他建筑部件往往需要设置在立柱上,依次实现稳固支撑。如何提升立柱对其他建筑部件的稳固支撑性能是始终需要考虑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组装便利、能够提供对诸如承重梁的稳定支撑的建筑用立柱及建筑组件。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建筑用立柱。所述建筑用立柱包括支撑件及多个连接件。所述支撑件包括多个支撑壁;多个所述支撑壁依次首尾连接,并围成一容腔。所述连接件自所述容腔外穿过所述支撑壁。且部分所述连接件延伸至所述容腔内地设置。至少两个所述连接件在所述容腔内紧固连接设置。所述连接件用于支撑承重梁。

优选地,所述连接件包括彼此连接的连接部及承压部。一个所述连接件的连接部与另一个所述连接件的连接部均容置在所述容腔内,并彼此紧固连接地设置。所述承压部设置在所述容腔外,以用于支撑承重梁。

优选地,所述承压部包括第一承压板及第二承压板。所述连接部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承压板及第二承压板。所述第一承压板及所述第二承压板分别延伸至所述容腔外,以分别支撑承重梁。

优选地,至少两个所述连接件在所述容腔内焊接连接一体地设置。作为变形,至少两个所述连接件在所述容腔内通过紧固件连接一体地设置。

优选地,至少一对所述连接件彼此轴对称或旋转对称地设置。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建筑组件。所述建筑组件包括前述中任一项所述的建筑用立柱及一个或多个承重梁。所述承重梁设置在所述容腔外,并固定设置在所述连接件上。

优选地,所述承重梁由依次连接的第一板、第二板及第三板构造为“工”字形。所述连接件与所述承重梁的第二板焊接连接一体地设置。作为变形,所述连接件与所述承重梁的第二板通过第二紧固件连接一体地设置。

优选地,所述连接件的顶壁、底壁分别与所述第一板及所述第三板接触设置。

优选地,所述承重梁与所述支撑件的支撑壁焊接连接一体地设置。作为变形,所述承重梁与所述支撑件的支撑壁通过第三紧固件连接一体地设置。

优选地,至少一对所述承重梁彼此轴对称或旋转对称设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连接件穿过支撑件的支撑壁,并相对于支撑件向外突出设置,从而在容置腔的外部以可承载诸如承重梁的其他建筑部件。所述连接件穿过支撑件的支撑壁,延伸至所述容置腔内,并在该容置腔内与另外的连接件固定连接,从而提升彼此稳固性能,进而提高对承重梁的稳固支撑性能。所述建筑件可以在容置腔内灌注混凝土,从而提升稳固性能,受力均衡,并且可以降低了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建筑用立柱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包括图1的建筑用立柱的一种建筑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描述: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1,其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建筑用立柱101。所述建筑用立柱101包括支撑件10及多个连接件30。多个所述连接件30均设置在所述支撑件10上,并用于支撑承重梁50。

所述支撑件10用于给所述连接件30提供稳固支撑。具体地,所述支撑件10包括多个支撑壁11。多个所述支撑壁11依次首尾连接,并围成一容腔18。所述支撑壁11的数量及所述容腔18的具体形状根据需要而选择,只要能够实现对所述连接件30的支撑即可。在本实施例中,四个支撑壁11、11b、11c、11d依次首尾连接,并围成一矩形管腔。所述支撑壁11具有平板状。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件10为矩形钢管一体件。所述支撑壁11上可以预先设置通孔(图中未标示),以供所述连接件30穿过,并通过围成通孔的通孔壁实现对连接件30的支撑及保持。

所述连接件30自所述容腔18外穿过所述支撑壁11,并延伸至所述容腔18内地设置。所述连接件30的数量根据所要支撑的承重梁50的数量而决定。其中,至少两个所述连接件30在所述容腔18内紧固连接设置。在本实施例中,两个连接件30b、30c分别与连接件30紧固连接。具体地,所述两个连接件30b、30c相对于所述连接件30彼此轴对称设置。为了便利于实现稳固连接,所述两个连接件30b、30c呈L形板状。所述连接件30的具体形状及构造只要能够支撑相应构造的承重梁50即可。在本实施例中,连接件30可以为平板状。

更具体地,所述连接件30包括彼此连接的连接部32及承压部34。一个所述连接件30的连接部32与另一个连接件30的连接部32均容置在所述容腔18内,并彼此紧固连接地设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30的所述连接部32与连接件30b、30c的连接部32b、32c紧固连接。连接部32b、32c与连接部32可以通过焊接而紧固连接。作为变形,连接部32b、32c与连接部32可以通过紧固件(图中未示出)紧固连接一体。

所述连接部32、32b、32c的具体形状根据需要而选择。在本实施例中,连接部32呈平板状。连接部32b、32c大致为容置在所述容腔18内,并与所述连接部32连接的L形板状。相应地,连接部32b、32c与容置在所述容腔18外且呈平板状的承压部34b、34c连接成整体呈L状板状的连接件30b、30c。

所述连接件30、30b、30c各自对应的承压部34、34b、34c设置在所述容腔18外,以用于承载承重梁50。为了便利地实现对承重梁50的稳固支撑,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承载部34、34b、34c均为平板状。为了进一步提升稳固支撑,所述承载部34、34b、34c可以与承重梁50焊接连接一体。作为变形,所述承载部34、34b、34c可以与对应的承重梁50通过第二紧固件(图中未示出)紧固连接一体。

进一步地,为了提升节省材料且便利于实现多个连接件30之间的稳固连接,所述承压部34包括第一承压板341及第二承压板342。所述第一承压板341及所述第二承压板342分别设置在所述连接部32的两端。具体地,所述第一承压板341、所述连接部32及所述承压板342依次连接一体。所述第一承压板341、342分别延伸至所述容腔18外,以分别支撑承重梁50。所述第一承压板341与所述第二承压板342具有相同的结构或不同结构。

实施例二:

请参阅图2,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建筑组件103。图中的上下方向即为所述建筑用立柱101的上下设置以承受承重梁50的重力方向。所述建筑组件103包括如实施例一记载的所述建筑用立柱101及承重梁50。所述承重梁50设置在所述容腔18外,并固定设置在所述连接件30上。

所述承重梁50用于支撑其他建筑部件。所述承重梁50的具体构造只要能够实现相应的支撑即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承重梁50为工字钢,或H型钢材。具体地,所述承重梁50包括第一板51、第二板52、第三板53。所述第一板51、所述第二板52及所述第三板53依次连接,并构造为“工”字形。所述第一板51、所述第二板52及所述第三板53均为平板。为了提升所述承重梁50的稳固性能,所述承重梁50的第二板52设置在所述连接件30的所述承压部34上。进一步地,所述承重梁50与所述连接件30焊接一体,或通过第二紧固件(图中未示出)紧固连接一体。具体地,所述承重梁50的所述第二板52与所述承压板34焊接一体或通过第二紧固件紧固连接一体。

进一步地,为了提升所述承重梁50的稳固性能,所述承重梁50的第一板51与所述连接件30的顶壁346接触设置。所述承重梁50的第三板53与所述连接件30的底壁348接触设置。具体地,所述第一板51与所述承压部34的顶壁346接触设置。所述第三板53与所述承压板34的底壁348接触设置。所述接触设置,可以为彼此限位设置,或彼此抵接设置。

为了进一步提升所述承重梁50的稳固性能,所述承重梁50固定设置在所述支撑件10上。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承重梁50与所述支撑壁11通过第三紧固件63紧固连接一体地设置。作为变形,所述承重梁50与所述支撑壁11可以焊接连接一体地设置。具体地,所述承重梁50的所述第一板51或第三板53与所述支撑壁11紧固连接。为了均衡相应的受力,根据需要,至少一对所述承重梁50彼此轴对称、中心对称或旋转对称设置。在本实施例中,一对(两个)承重梁50的第二板52分别位于所述连接件30的不同侧地设置。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并不用于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任何在本实用新型精神内的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都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