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停车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29893发布日期:2018-08-21 19:16阅读:25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主要涉及泊车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智能停车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私家车的数量越来越多,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相当多的烦恼,其中停车难便是其中最主要的烦恼之一,现在无论是小区还是公共场所均需要面对这个问题,虽然地下停车场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停车难的问题,但是很多没有建地下停车场的小区或公共场所,经常出现乱停、违停的现象,不仅妨碍交通,也不方便管理,如何有效的利用地面有效的停车空间,有序的停放车辆是近年来社会研究的热点之一。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智能停车系统,能够有效利用地面有效的停车区域,有序的停放车辆。

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智能停车系统,包括进口闸机、收费亭和若干个停车区域,所述停车区域包括墙体,所述墙体上设置供车辆进出的开口,所述墙体上设置隔板,所述停车区域相对位于隔板的两侧各设置两个支撑柱,同侧的两个支撑柱之间设置第一固定板,两个第一固定板之间设置丝杆,所述丝杆通过联轴器与第一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所述第一电机通过第三固定板安装在支撑柱上,异侧的两个支撑柱之间设置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二固定板上设置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上设置第一滚轮,所述第二固定板上设置与第一滚轮相配合的第一滑轨,所述支撑板的底端设置与丝杆相配合的丝母,所述支撑板上设置安装壳,所述安装壳内对称设置两个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上设置若干个绕线筒,两个第一转轴之间设置安装座,所述安装座上设置第二转轴,一个所述第一转轴上设置传动齿轮,所述传动齿轮与第二电机输出轴上的主动齿轮啮合,所述第二电机安装在安装壳内,两个所述第一转轴上错位设置第一传动轮,所述第二转轴上设置两个位置与第一传动轮相配合的第二传动轮,所述第二传动轮分别通过皮带与不同第一转轴上的第一传动轮连接,所述绕线筒上设置吊绳,所述吊绳通过通孔伸出支撑板向下延伸,所述吊绳远离安装壳的一端设置吊板,远离墙体的两个支撑柱设置与隔板等高的第四固定板,吊板的四个角上均滑动设置导向柱,地面上设置与导向柱相适应的第二滑轨,所述导向柱的另一端与支撑板连接。

所述导向柱的底端设置第二滚轮。

所述支撑板的宽度不小于同侧的两个支撑柱之间的距离。

所述墙体、第四固定板上均设置防撞垫。

对比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在隔板的上下两侧以及吊板的下方均可均设置车位,吊板在第一电机的带动下,可以在两个异侧的支撑柱之间移动,只需要在两个异侧的支撑柱之间预留一个空闲车位,便可确保隔板上的车位随时进行泊车或者将车位上的车辆开走,本来只能设置两排车位的空间,可以停放三排车辆,增加停车区域的利用效率,有效的利用地面有效的停车空间,有序的停放车辆。

2、本实用新型导向柱的底端设置第二滚轮,方便导向柱沿第二滑轨滑动。

3、本实用新型支撑板的宽度不小于同侧的两个支撑柱之间的距离,能够方便安装第一滚轮。

4、本实用新型墙体、第四固定板上均设置防撞垫,避免车辆撞在墙体或第四固定板上,损坏车辆。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停车区域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3是附图2的A处放大图;

附图4是安装壳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5是支撑柱的俯视图;

附图6支撑柱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7是附图6的B处放大图。

附图中所示标号:1、进口闸机;2、收费亭;3、停车区域;4、墙体;5、隔板;6、支撑柱;61、第一固定板;62、第二固定板;63、第一滚轮;64、第四固定板;65、支撑板;66、第一滑轨;7、丝杆;71、第一电机;72、第三固定板;73、丝母;8、安装壳;81、第一转轴;82、绕线筒;83、第二转轴;84、传动齿轮;85、第二电机;86、第一传动轮;87、第二传动轮;88、安装座;89、吊绳;9、吊板;91、导向柱;92、第二滑轨;93、第二滚轮。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一种智能停车系统,包括进口闸机1、收费亭2、停车区域3,所述停车区域3包括墙体4,所述墙体4上设置隔板5,所述停车区域3相对位于隔板5的两侧各设置两个支撑柱6,同侧的两个支撑柱6之间设置第一固定板61,两个第一固定板61之间设置丝杆7,所述丝杆7通过联轴器与第一电机71的输出轴连接,所述第一电机71通过第三固定板72安装在支撑柱6上,异侧的两个支撑柱6之间设置第二固定板62,所述第二固定板62上设置支撑板65,所述支撑板65上设置第一滚轮63,所述第二固定板62上设置与第一滚轮63相配合的第一滑轨66,所述支撑板65的底端设置与丝杆7相配合的丝母73,所述支撑板65上设置安装壳8,所述安装壳8内对称设置两个第一转轴81,所述第一转轴81上设置若干个绕线筒82,两个第一转轴81之间设置安装座88,所述安装座88上设置第二转轴83,一个所述第一转轴81上设置传动齿轮84,所述传动齿轮84与第二电机85输出轴上的主动齿轮啮合,所述第二电机85安装在安装壳8内,两个所述第一转轴81上错位设置第一传动轮86,所述第二转轴83上设置两个位置与第一传动轮86相配合的第二传动轮87,所述第二传动轮87分别通过皮带与不同第一转轴81上的第一传动轮86连接,所述绕线筒82上设置吊绳89,所述吊绳89通过通孔伸出支撑板65向下延伸,所述吊绳89远离安装壳8的一端设置吊板9,第一电机71带动丝杆7转动,带动支撑板65移动,进而吊板9可以在第一电机71的带动下,可以在两个异侧的支撑柱6之间移动。泊车时,车辆可以直接停在隔板5下方的车位,如果想泊入隔板5上的车位,首先通过吊绳89下方吊板9,将车辆停在吊板9上,然后通过第二电机85带动吊板9上移,使吊板9与隔板5等高,司机便可将车辆停在隔板5上,泊入下一辆时,通过第一电机71移动吊板9,使吊板9对准隔板5上的另一个车位,便可再次进行泊车;如果将车辆从隔板5上开离,首先将吊板9移动至需要开离的车位处,将车开到吊板9上,此时如果吊板9下方没停车辆直接将吊板9 下放即可,若吊板9下方的停有车辆则通过第一电机71移动吊板9,使吊板9 移动至预留车位的上方,再下放吊板9使吊板9接触地面,将车辆开走。只需要在两个异侧的支撑柱6之间预留一个空闲车位,便可确保隔板5上的车位随时进行泊车或者将车位上的车辆开走,本来只能设置两排车位的空间,可以停放三排车辆,增加停车区域3的利用效率,有效的利用地面有效的停车空间,有序的停放车辆。远离墙体4的两个支撑柱6设置与隔板5等高的第四固定板 64,吊板9的四个角上均滑动设置导向柱91,地面上设置与导向柱91相适应的第二滑轨92,所述导向柱91的另一端与支撑板65连接,吊板9可以沿导向柱 91上下移动,不能产生水平位移,防止移动支撑板65或车辆停放过程中吊板9 发生晃动,移动支撑板65时,导向柱91可以随支持板在两个异侧支撑柱6之间移动。

优选的,所述导向柱91的底端设置第二滚轮93,方便导向柱91沿第二滑轨92滑动。

优选的,所述支撑板65的宽度不小于同侧的两个支撑柱6之间的距离,能够方便安装第一滚轮63。

优选的,所述墙体4、第四固定板64上均设置防撞垫,避免车辆撞在墙体 4或第四固定板64上,损坏车辆。

实施例:

一种智能停车系统,包括进口闸机1、收费亭2、停车区域3,所述停车区域3包括墙体4,所述墙体4的中间设置隔板5,所述停车区域3相对位于隔板 5的两侧各设置两个支撑柱6,同侧的两个支撑柱6之间设置第一固定板61,两个第一固定板61之间设置丝杆7,所述丝杆7通过联轴器与第一电机71的输出轴连接,所述第一电机71通过第三固定板72安装在支撑柱6上,异侧的两个支撑柱6之间设置第二固定板62,所述第二固定板62上设置支撑板65,所述支撑板65的宽度不小于同侧的两个支撑柱6之间的距离,所述支撑板65上设置第一滚轮63,所述第二固定板62上设置与第一滚轮63相配合的第一滑轨66,所述支撑板65的底端设置与丝杆7相配合的丝母73,所述支撑板65上设置安装壳8,所述安装壳8内对称设置两个第一转轴81,所述第一转轴81上设置若干个绕线筒82,两个第一转轴81之间设置安装座88,所述安装座88上设置第二转轴83,一个所述第一转轴81上设置传动齿轮84,所述传动齿轮84与第二电机85输出轴上的主动齿轮啮合,所述第二电机85安装在安装壳8内,两个所述第一转轴81上错位设置第一传动轮86,所述第二转轴83上设置两个位置与第一传动轮86相配合的第二传动轮87,所述第二传动轮87分别通过皮带与不同第一转轴81上的第一传动轮86连接,所述绕线筒82上设置吊绳89,所述吊绳89通过通孔伸出支撑板65向下延伸,所述吊绳89远离安装壳8的一端设置吊板9,远离墙体4的两个支撑柱6设置与隔板5等高的第四固定板64,所述墙体4、第四固定板64上均设置防撞垫,吊板9是四个角上均滑动设置导向柱91,地面上设置与导向柱91相适应的第二滑轨92,所述导向柱91的底端设置第二滚轮93。所述导向柱91的另一端与支撑板65连接。本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在于:导向柱91的底端设置第二滚轮93,方便导向柱91沿第二滑轨92滑动;支撑板65的宽度不小于同侧的两个支撑柱6之间的距离,能够方便安装第一滚轮6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