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抗震填充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03727阅读:439来源:国知局
非抗震填充墙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技术领域,具体为非抗震填充墙。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住宅建筑产业化的概念逐渐为国家和社会所接受,并快速发展,与以往的现浇建筑施工相比,装配式结构建筑现场安装作业量较少,施工速度快,人工需求量少,产品质量可靠,能有效提高生产效率,缩短施工工期,减少污染降低噪声,符合国家促进住宅建筑产业化的政策。

但是装配式结构工程设计存在的关键问题在与墙体的连接设计,装配式墙体连接的整体性、刚度和承载能力一直是制约装配式结构的重要因素,传统的墙体连接设计整体性、刚度和承载能力较差,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了非抗震填充墙。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非抗震填充墙,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非抗震填充墙,包括墙体,所述墙体的左侧面和上表面均匀固定安装有两个插接装置,所述插接装置包括L形插接柱和插板,所述L形插接柱的凸起处上表面中心处固定安装有插板;

所述墙体的右侧面和下表面均匀开设有两个第一凹槽,且第一凹槽与插接装置配合使用,所述第一凹槽的内腔上壁开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的内腔上壁开设有第三凹槽,且第三凹槽、第二凹槽和第一凹槽交错分布,所述第一凹槽的下端插接有活塞块,所述活塞块的上表面固定安装有连接杆,且连接杆的左侧为L形,所述连接杆的左侧下端活动插接于墙体中,且连接杆的左侧下端穿过墙体与下夹紧块相连,下夹紧块位于第一凹槽中,所述第二凹槽的内腔上壁的右侧固定安装有上夹紧块,且上夹紧块的前表面和右表面分别与第二凹槽的内腔前壁和右壁相粘贴,所述上夹紧块的中心处横向开设有插接槽,且插接槽的宽度与插板宽度相同,所述第一凹槽中插接有L形插接柱的柱身,所述第二凹槽中插接有L形插接柱的凸起,所述第三凹槽中插接有插板,且插板的上端与活塞块相接触,所述下夹紧块和上夹紧块分别与L形插接柱柱身的下表面和上表面相接触。

优选的,所述L形插接柱的宽度是插板的宽度的3倍。

优选的,所述下夹紧块为凹槽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设计了非抗震填充墙,通过把插接装置插入到第一凹槽后移动,来实现两块墙体的相互卡接,完成墙体的组装,本实用新型安装方便,整体性、刚度和承载能力较强,符合现代人们的需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墙体的上表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墙体的右表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插接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插接装置插入第一凹槽的结构示意剖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插接装置卡接于第一凹槽的结构示意剖图。

图中:1墙体、2插接装置、21 L形插接柱、22插板、3第一凹槽、31第二凹槽、32第三凹槽、33活塞块、34连接杆、35下夹紧块、36上夹紧块、37插接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图2、图3、图4、图5和图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非抗震填充墙,包括墙体1,所述墙体1的左侧面和上表面均匀固定安装有两个插接装置2,插接装置2卡接在墙体1中,实现两个墙体1的相互连接,所述插接装置2包括L形插接柱21和插板22,所述L形插接柱21的凸起处上表面中心处固定安装有插板22,第一凹槽3中插接有L形插接柱21的柱身,第二凹槽31中插接有L形插接柱21的凸起,第三凹槽32中插接有插板22;

所述墙体1的右侧面和下表面均匀开设有两个第一凹槽3,且第一凹槽3与插接装置2配合使用,所述第一凹槽3的内腔上壁开设有第二凹槽31,所述第二凹槽31的内腔上壁开设有第三凹槽32,且第三凹槽32、第二凹槽31和第一凹槽3交错分布,使得连接杆34的左侧下端不穿过第二凹槽31,所述第一凹槽3的下端插接有活塞块33,所述活塞块33的上表面固定安装有连接杆34,且连接杆34的左侧为L形,活塞块33的移动带动连接杆34随之移动,所述连接杆34的左侧下端活动插接于墙体1中,且连接杆34的左侧下端穿过墙体1与下夹紧块35相连,下夹紧块35位于第一凹槽3中,下夹紧块35随着连接杆34上下移动,所述第二凹槽31的内腔上壁的右侧固定安装有上夹紧块36,且上夹紧块36的前表面和右表面分别与第二凹槽31的内腔前壁和右壁相粘贴,上夹紧块36用来和下夹紧块35配合,用来夹住L形插接柱21,对L形插接柱21进行卡接固定,所述上夹紧块36的中心处横向开设有插接槽37,且插接槽37的宽度与插板22宽度相同,当插接装置2插入时,插板22通过插接槽37进入到第二凹槽31中,所述第一凹槽3中插接有L形插接柱21的柱身,所述第二凹槽31中插接有L形插接柱21的凸起,所述第三凹槽32中插接有插板22,且插板22的上端与活塞块33相接触,所述下夹紧块35和上夹紧块36分别与L形插接柱21柱身的下表面和上表面相接触。

具体而言,所述L形插接柱21的宽度是插板22的宽度的3倍,保证了L形插接柱21被上夹紧块36卡在第二凹槽31中,实现两块墙体1的组装。

具体而言,所述下夹紧块35为凹槽形,凹槽形的下夹紧块35可以减轻下夹紧块35的重量,方便被连接杆34提起,同时保证对插接装置2的夹持。

工作原理:在安装墙体1时,把第一块墙体1的插接装置2插入到第二块墙体1的第一凹槽3中,插接装置2上的插板22从插接槽37进入到第二凹槽31中,向上移动第一块墙体1,使得位于第一凹槽3中的L形插接柱21的凸起插入到第二凹槽31中,使第二凹槽31中的插板22上移,带动活塞块33插入到第三凹槽32中,活塞块33上移,连接杆34随之上移,连接杆34右端拉动下夹紧块35随之上移,直到L形插接柱21的上表面与上夹紧块36相接触,这时下夹紧块35也与上夹紧块36相接触,下夹紧块35和上夹紧块36相配合,实现对插接装置2的夹持,第一块墙体1的插接装置2被卡在第二块墙体1中,按照上述原理横向拼装,拼装成多个墙体1组成的单行墙体条,把多个单行墙体条按照上述原理,相互拼接在一起,成为墙体1整体,完成整片墙体1的安装,本实用新型安装方便,整体性、刚度和承载能力较强,符合现代人们的需要。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