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断热桥作用的导水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77685阅读:396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断热桥作用的导水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外墙保温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断热桥作用的导水条。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节能减排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进而国家对建筑物的外墙保温提出了强制性的保温标准,倡导工厂化生产,简单化施工。为了实现外墙保温,当前各建筑施工单位大多采取用保温板进行保温施工,施工过程中,通过粘接砂浆和其他固定件实现对保温板的固定。但是上述做法有以下缺点:渗入到保温系统中和墙体之间的水汽难以排出,容易造成室内渗水、保温系统发霉等现象。

对于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申请号为201020504139.7、发明名称为一种新型封导水条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具有防水功能的新型封导水条,由基条和压条组成,基条是完全封闭的型材,可以阻断水从分割缝中进入保温系统;压条通过紧扣结构与基条连接在一起,其上开有供配水的小孔,墙体和外保温系统之间的水可以通过小孔排出;具有防水功能,可以阻止雨水从分割缝处渗入外保温系统内;具有排水功能,可以把从其它位置进入外墙保温系统和墙体之间的水排出,此外还具有很好的装饰作用。但是上述专利只考虑到外墙保温系统的导水功能,而没有考虑到分格缝部分没有填充保温介质,使热量从分格缝中逸散,其次封导水条与基层墙体粘结时形成热桥,加剧外墙的散热,减弱外墙保温系统的功效。

因此,针对以上不足,本实用新型急需提供一种具有断热桥作用的导水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断热桥作用的导水条,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因使用泡沫棒和密封胶密封而造成外墙保温系统渗水或发霉的问题,同时还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导水条与基层墙体形成热桥,使基层墙体的热量向外逸散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下述方案:

一种具有断热桥作用的导水条,包括:背板,所述背板呈条状设置,其中所述背板的左端面与下端面分别对应基层墙体和下层保温板安装,上端面为自左向右的下倾斜面;和疏水板,所述疏水板包括腹板和折边,所述腹板的一侧与所述背板的右端面形状相同并贴合在所述背板的右端面上,所述折边设置在所述腹板的另一侧并自连接端向下倾斜,用于将所述基层墙体的水汽沿所述背板上端面至所述折边导出。

如上所述的一种具有断热桥作用的导水条,进一步优选为,所述背板选用保温板制成。

如上所述的一种具有断热桥作用的导水条,进一步优选为,在所述折边的上方还设置有一端与所述腹板连接的导水板,所述导水板的另一端设置有向上的凸缘,在所述凸缘内侧设置有漏水孔。

如上所述的一种具有断热桥作用的导水条,进一步优选为,所述折边的自由端还设置有向下翻折的翼板,用于保护所述导水条下方安装的保温板。

如上所述的一种具有断热桥作用的导水条,进一步优选为,所述背板的上端面上还设置有保护层,用于防止水汽进入所述背板中。

如上所述的一种具有断热桥作用的导水条,进一步优选为,所述背板的上端面与所述背板的左端面之间的夹角为30°-70°。

如上所述的一种具有断热桥作用的导水条,进一步优选为,所述背板的上端面与所述背板的左端面之间的夹角为45°。

如上所述的一种具有断热桥作用的导水条,进一步优选为,所述背板的厚度为5-20cm。

如上所述的一种具有断热桥作用的导水条,进一步优选为,所述疏水板为一体成型设置。

如上所述的一种具有断热桥作用的导水条,进一步优选为,所述疏水板与所述背板通过环氧胶或粘接砂浆固定。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一种具有断热桥作用的导水条,包括背板和疏水板,其中疏水板固定设置在具有一定厚度的背板上并通过背板与基层墙体固定,疏导基层墙体的水汽。通过背板的设置,一方面阻断了基层墙体与疏水板组成热桥,阻断了基层墙体与室外空气之间的热交换,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基层墙体温度的稳定;另一方面,具有一定厚度的背板本身就能够保护基层墙体的温度,实现了本实用新型中导水条的热断桥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有断热桥作用的导水条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部分的结构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导水条,2-上层保温板,3-基层墙体,4-下层保温板,5-背板,6-腹板,7-折边,8-导水板,9-凸缘,10-漏水孔,11-保护层,12-翼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具有断热桥作用的导水条1,包括:背板5,背板5呈条状设置,其中所述背板5的左端面与下端面分别对应基层墙体3和下层保温板4安装,上端面为自左向右的下倾斜面;和疏水板,疏水板包括腹板6和折边7,腹板6的一侧与背板5的右端面的形状相同并贴合在背板5的右端面上,折边7设置在腹板6的另一侧并自连接端向下倾斜,用于将基层墙体3的水汽沿背板5上端面至折边7导出。本实施例中,导水条1主要用于外墙保温系统中的保温板之间的缝隙中,用于将上层保温板2与基层墙体3之间的水汽导出保温系统之外,防止水汽在保温系统中集积而造成室内渗水以及保温系统霉变等问题,为此,设置了包括腹板6和折边7的疏水板,水汽流经腹板6,并顺着斜向下的折边7导出保温系统之外。此外,本实施例还设置了背板5,疏水板与背板5右端面的形状相同并固定在背板5上,并通过背板5的左端面固定于基层墙体3,而背板的下端面则放置在下层保温板4之上,接触即可,无需胶接贴合。为了贴合保温板之间的缝隙,背板5呈条状设置,为了便于基层墙体3的水汽流出,背板5的上端面设置为自左向右的倾斜的斜面,而上层保温板2则对应背板5的斜面做适应性调整,使其覆盖背板5的上端面。通过背板5的设置,一方面阻断了基层墙体3与疏水板组成热桥,阻断了基层墙体3与室外空气之间的热交换,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基层墙体3温度的稳定;另一方面,具有一定厚度的背板5本身就能够保护基层墙体3的温度,实现了本实用新型中导水条1的热断桥作用。

如图1-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背板5选用保温板制成。背板5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隔绝了与室外空气的接触,保护了基层墙体3的温度,而采用保温板则能够使其对基层墙体3温度的保护效果更佳。优选的,采用与外墙保温系统中保温板相同的材质制成背板5,如此,则使导水条1与下层保温板4之间因材质相同而更容易粘接,增强粘贴的强度。

如图1-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在折边7的上方还设置有一端与腹板6连接的导水板8,导水板8的另一端设置有向上的凸缘9,在凸缘9内侧设置有漏水孔10。疏水板的设置用于将基层墙体3中的水汽导出,而导出的水汽则是呈水珠状沿折边7向下流动,进而落在外墙保温系统的外侧面,若保温系统中导水条1安装的较为密集,则很容易造成外墙保温系统的外侧面挂满水珠,不仅有碍美观,同时还具有一些其他的隐患,例如光反射等。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实施例在疏水板的折边7上设置了一具有凸缘9和漏水孔10的导水板8,如此,则零星的水珠聚集在水沟中而非向下流出,聚集的水珠将在空气中慢慢蒸发;只有在大量水珠聚集时,才通过漏水孔10落到折边7上进而排出。

如图1-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折边7的自由端还设置有向下翻折的翼板12,用于保护下层保温板4。在本实施例中,导水条1安装在上下相邻的两块保温板之间,基层墙体3的水汽顺着导水条1向外流,折边7设置在下层保温板4的上方,很容易将水落入下层保温板4中。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实施例中将折边7的自由端向下翻折形成翼板12,翼板12将下层保温板4保护在其内部,避免落入下层保温板4中,同时,向下翻折的翼板12更利于水珠向下滚出,避免水珠的长时间停留,进一步保护了下层保温板4。

如图1-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背板5的上端面上还设置有保护层11,用于防止水汽进入背板5中。背板5的上端面用于将基层墙体3的水珠导出,再此过程中,水珠很容易直接被背板5吸收而无法顺利导出,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施例通过在背板5的上端面设置保护层11,以避免背板5吸收水汽。保温系统的安装时,保温板和导水条1均通过粘结砂浆和其他部件固定于基层墙体3上,为了节省导水条1的加工步骤,可直接在其安装施工时使用粘结砂浆涂覆于背板5的上端面,以形成保护层11。进一步的,保护层11应同时覆盖腹板6的上端面,避免水汽从腹板6和背板5的连接处渗入。

如图1-2所述,在本实施例中,背板的上端面与背板的左端面之间的夹角为30°-70°;优选的,背板的上端面与背板的左端面之间的夹角为45°。本实施例中,上端面的倾斜设置使其与左端面具有一定的夹角,角度的大小同时影响着背板5上部的厚度即保温性能和水珠导出的流畅性,因此综合考虑上述两种因素,则将其夹角设置为30°-70°;优选的,上端面与左端面的夹角为45°,如此,则水珠的重力和支撑力的合力与粘滞摩擦力在同一直线上且方向相反,利于水珠的滚出,同时,45°夹角的设置也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背板5上部的厚度,保证了背板5上部的保温性能。

如图1-2所述,在本实施例中,背板5的厚度为5-20cm。背板5的厚度是根据外墙保温系统的厚度相应调节的,其中,导水条1的折边7略微伸出外墙保温系统,通常情况下,疏水板的厚度比较小,而在疏水板的厚度一定的情况下,背板5的厚度则跟随外墙保温系统厚度的变化而变化,而保温系统厚度则是根据建筑施工的要求而设定的,一般情况下,外墙保温系统的厚度为8-25cm,相应的,背板5的厚度为5-20cm。

如图1-2所述,在本实施例中,疏水板为一体成型设置;进一步的,疏水板与背板通过环氧胶或粘接砂浆固定。

同时,本实施例中的具有断热桥作用的导水条不仅用于普通的外墙保温系统中,还适用于复合保温装饰一体板的外墙保温系统中。

与现有技术相比,使用本实用新型中所公开的一种具有断热桥作用的导水条1具有以下优点:

1、通过疏水板的设置将基层墙体3中的水汽导出保温系统,防止外墙保温系统因使用泡沫棒和硅酮密封胶密封而造成的渗水或发霉的问题;

2、通过背板5的设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导水条1与基层墙体3形成热桥,使基层墙体3的热量向外逸散的问题,保证了基层墙体3温度的稳定;

3、通过疏水板中折边7的翼板12的设置使得水珠不在折边7上过度停留,避免水汽渗入到下层保温板4中。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