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薄石材地砖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58670发布日期:2018-07-31 20:53阅读:437来源:国知局

该实用新型涉及石材地砖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石材地砖,根据石材的材质不同,可以分为大理石、花岗岩、板石、砂岩、碎石,无论是哪种石材,其抗压性能都比较优良,抗折弯效果比较差,即,性能比较脆。

在使用石材作为地砖使用时,不可避免的会有车辆碾压,例如,在中心广场中,由于路灯围护的需要、以及一些违章车辆的碾压,造成石材的大面积损坏。通过统计学发现,石材作为地砖使用时,失效和破损的主要问题如下:

1、断裂,该断裂主要发生在石材的长度方向的中间位置,也就是说,中央位置石材的强度最低,容易发生断裂,通过图1所示的原理可以看出,这是由于,石材的下方为砂石灰料,砂石灰料层是非凝固式结构,在遇到雨水等情况下,容易发生沉降坍塌,这时,会在石材的下方形成空洞。在路面重物的作用下,石材容易被折断,由于石材为脆性材料,抗折性能很差,所以发生脆性断裂的石材数量极大。现有技术中,往往通过预留和增加石材厚度来解决,但是石材厚度的增加意味着成本的增加,所以基于陈本的考虑,普通行人路面的石材一般为30毫米厚,车行路为40毫米厚。厚度再增加,抗折性能增强,但是成本急剧增加,所以实际中应用的并不多。

2、脆性磕碰,当石材局部,尤其是边角部位容易发生磕碰,造成损坏,虽然不影响使用,但是影响外观。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超薄石材地砖,用于提高整体的强度,同时降低成本。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超薄石材地砖,其中超薄石材地砖中石材部分厚度小于15毫米,其特征在于,包括石材本体、垫片和承载体,所述石材本体厚度小于15毫米;

所述承载体为工程塑料件,包括底板、框部、下凸部和支撑部,所述底板的侧上方边沿处设有框部,所述底板的下部为自中心向四周高度逐渐变小的下凸部,所述下凸部是由若干长条状的肋条组成的,在底板下侧的四个转角处设置支撑部,所述石材本体放置在框部所组成的空间内,且在石材本体和框部之间设置垫片,所述垫片为沥青层。

进一步地,所述框部具有一个向内预设的弧度。

进一步地,所述承载体为矩形、方形、三角形或者菱形中的一种。

进一步地,所述下凸部高度为石材本体厚度的2倍。

进一步地,所述底板的上表面设置有凸点。

进一步地,所述底板上设置有上下通透的方孔或者圆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通过承载体的设置,在石材的底部形成一道有效的承载面,提高了石材的承受能力,且能够有效的提高石材的使用寿命。降低了石材的用量消耗,使得超薄石材在地砖上应用成为了可能。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正面)。

图2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背面)。

图3为承载体的立体图。

图4为石材的立体图。

图中:100 承载体,110 底板,120 框部,130 下凸部,140 支撑部,200 石材,300 沥青层。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参考图1至图4,包括石材本体、垫片和承载体。

石材根据尺寸规格通常为400×400(毫米),400×600(毫米),600×600 (毫米),600×800(毫米),600×1000(毫米),这种石材具有较大的表面积,厚度通常设计为30毫米,具有一定的抗折弯性能。本实用新型旨在降低石材的厚度,利用超薄石材进行替代,本实用新型中所指的超薄石材是指,厚度小于 15毫米的石材。石材厚度降低50%后,石材成本至少降低一半。石材厚度降低后,石材整体的抗折弯效果会变差,通过垫片、承载体的组合使用,提高整体的抗折弯性能。

承载体100,整体选用高强度、耐腐蚀的工程塑料制作,也可以采用具有高的抗折弯效果的木塑材料,以工程塑料件为例,可以采用废旧塑料进行二次再生,降低能源消耗,同时提高废旧塑料的利用效果,环境友好。

承载体100整体为一个矩形板状结构,整体一体成型,为便于描述进行如下划分,包括底板110、框部120、下凸部130和支撑部140,其中底板为网格状,也就是说,底板110上设置有若干规则的方孔、圆孔或者其他孔,孔的存在,使得本承载体具有较好的透水、透气性能。在底板的侧上方边沿处设有向上的框部120,框部厚度通常设计为0.5毫米到1毫米,框部的高度约等于石材的厚度。在底板的下部为自中心向四周高度逐渐变小的下凸部130,下凸部130 是由若干长条状的肋条组成的,每一个肋条具有一定弧度,中间高,两边低,像一张弓。设置方向为沿着长度方向,例如,400×600(毫米)规格中,就是沿着600毫米的方向进行布置,该下凸部130的存在,有效的提高抗折弯效果。下凸部的存在,尤其是肋条的存在,形成多个缝隙,可以使得砂石垫层中的砂石料可以充分的与本地砖进行充分的接触,提高地砖的强度,有利于找平作业。

在底板下侧的四个转角处设置有四个支撑腿,形成支撑部140,支撑腿的长度与下凸部的总高度相当,这样在运输过程中,支撑腿还可以起到支撑作用,便于打包和运输。

在石材200的四个侧面处,也就是厚度方向的表面处通过热贴合工艺粘贴有沥青层300,具体工艺为,将热的沥青通过专用涂覆设备或者人工涂覆方式在石材的四个侧面处均匀的涂覆有厚度为0.5毫米左右的沥青,冷却后,在石材的四周形成均匀的沥青层300,沥青涂层的存在,使得石材与承载体的框部之间形成一个缓冲垫片,当有外力对石材的边、角、棱处冲击时,可以保护石材边角处破损。

通过上述的方式,冷却后的沥青形成垫片的作用,围绕在石材的四周,用于缓冲石材和承载体之间的硬性接触。

本石材地砖的制作工艺,首先,承载体为工程塑料或者木塑结构,一般在工厂通过专用模具定制,石材为石材厂切割后形成的半成品,首先在石材的侧面热涂覆沥青并带沥青冷却后形成沥青涂层,然后在石材的背面均匀的涂覆热的沥青,形成厚度在0.5毫米至1毫米左右的沥青涂层,快速涂覆,立即将石材放入到本承载体的石材安装槽中,沥青起到粘接和放水的作用,沥青在石材和底板之间形成粘接,同时在底板的孔中形成封堵,具有防水效果。

为起到较好的安装效果,上述承载体的框部具有一个向内预设的弧度,可以保证框部与石材侧面之间具有一个良好的贴合效果。

实施例二,

在下凸部高度不高的情况下,例如设计为石材厚度的2倍,可以省略支撑腿的设置,同样可以起到类似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原理为,通过将超薄石材镶嵌在承载部内部,形成保护,当地面上有重物作用时,力通过石材传递给承载体,由于承载体下方的砂石垫层相对松软,承载体压迫砂石垫层避让,进而保护石材免于折断。由于承载体的底板为相对平整度较高的产品,使得石材的下表面与底板之间为面接触,避免石材折弯,进而有效避免石材折断。

实施例三

在底板的上表面,也就是与石材接触的底板表面处设置有凸点,凸点为多个,均匀设置在表面处,与石材接触时,形成密集的点状接触,使得石材与底板之间接触更加均匀。通常该凸点的高度不大于0.1毫米,也就是足够少的高度,当有重物压在石材上时,会使得凸点局部崩坏,进而避免石材的损害。

上面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相关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扩如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