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下部空间需要的桥跨支撑高支模体系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54391发布日期:2018-06-08 22:49阅读:452来源:国知局
一种适用于下部空间需要的桥跨支撑高支模体系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结构支撑体系,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能够适用于下部空间需要的高支模施工的大空间桥跨支撑体系。



背景技术:

伴随着我国建筑水平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建筑的要求不再仅仅满足于生活需求,先进的施工技术、新型材料的应用,使得很多造型迥异的大跨度大空间建筑物得以呈现,高大支模体系频繁的应用在建设施工工程中。所谓高支模系统,即搭设高度8m及以上;搭设跨度18m及以上,施工总荷载15kN/m2及以上;集中线荷载20kN/m2及以上的模板支撑体系。

目前,高大支模系统成熟的工艺为满堂脚手架搭设结构或门式型钢结构,满堂脚手架是在上部结构施工前,使用落地式脚手架为上部结构施工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操作平台,适用于架体搭设平台稳定、平整,无地上障碍物的情况;门式型钢结构是在地上障碍物周围,根据施工架体的立杆纵横向间距用型钢柱、钢梁等构件制作出一个安全、稳定的钢骨架,在钢骨架上部搭设施工用脚手架,脚手架与钢骨架必须有有效连接,防止发生侧滑。现有满堂脚手架搭设结构和门式型钢结构存在以下几点不足:(1)杆件密集,架体下部无可使用空间,对于有下部空间要求的支撑体系不适用;(2)使用杆件较多,造成资源浪费;(3)型钢结构使用钢材较多,且需要外部加工,造成工期延长。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适用于下部空间需要的桥跨支撑高支模体系,该体系具有较强的整体稳定性、竖向承载力和水平抗弯曲性能,能够满足狭小空间内支撑体系下部需要设备安装和人员通行等特殊情况下的施工情况。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适用于下部空间需要的桥跨支撑高支模体系,包括竖向承重结构和水平承重结构,所述竖向承重结构与所述水平承重结构围成下部障碍物所需下部空间;

所述竖向承重结构设置在所述下部障碍物周围,由水平支撑杆件和竖向承重双杆相互搭接而成;在所述竖向承重结构中,所述水平支撑杆件和所述竖向承重双杆的节点在水平方向通过水平稳定杆件斜向连接、在竖直方向通过竖向稳定杆件斜向连接;所述竖向承重双杆上部延伸至所述水平承重结构范围内;

所述水平承重结构设置在所述下部障碍物和所述竖向承重结构上方,由水平支撑杆件和竖向承重杆件、竖向承重双杆分别相互搭接而成;在所述水平承重结构中,所述水平支撑杆件和所述竖向承重杆件相互搭接构成所述水平承重结构位于所述下部障碍物上方的部分,所述水平支撑杆件与所述竖向承重结构的竖向承重双杆上部相互搭接构成所述水平承重结构位于所述竖向承重结构上方的部分;所述水平支撑杆件和所述竖向承重杆件的节点、所述水平支撑杆件和所述竖向承重双杆的节点共同在水平方向通过水平稳定杆件斜向连接、在竖直方向通过竖向稳定杆件斜向连接。

其中,所述竖向承重双杆包括两根立杆,该两根立杆分别在所述水平支撑杆件的横纵搭接节点处对角设置。

其中,所述水平稳定杆件和所述竖向稳定杆件均以45度方向倾斜设置。

其中,所述竖向承重双杆在所述下部障碍物周围设置有三至六排。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充分利用常见的建筑材料,在传统的施工方法上积极改进,通过建立四周的竖向承重结构和顶部的水平承重结构,形成具有较强的整体稳定性、竖向承载力和水平抗弯曲性能的结构体系,确保上部结构安全的前提下,在体系下部制造一个可利用的空间,满足下部空间需要的特殊情况下的高支模支撑结构的要求;无需采用型钢结构即解决了下部空间需要的技术难题,降低了操作难度,节约了投入成本,加快了施工进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桥跨支撑高支模体系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桥跨支撑高支模体系的正立面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桥跨支撑高支模体系的侧立面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桥跨支撑高支模体系中竖向承重结构的立体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桥跨支撑高支模体系中竖向承重结构的正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桥跨支撑高支模体系中竖向承重结构的附视图;

图7是竖向承重双杆详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桥跨支撑高支模体系中水平承重结构的立体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桥跨支撑高支模体系中水平承重结构的俯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桥跨支撑高支模体系中水平承重结构的正视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桥跨支撑高支模体系施工过程示意图。

上述图中:1、竖向承重结构;2、下部障碍物;3、水平承重结构;4、水平稳定杆件;5、水平支撑杆件;6、竖向承重杆件;7、竖向稳定杆件;8、竖向承重双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特点及效果,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适用于下部空间需要的桥跨支撑高支模体系,利用现场常用的建筑脚手架、卡扣分别搭设成四周的竖向承重结构1和顶部的水平承重结构3,竖向承重结构1与水平承重结构3围成下部障碍物2所需下部空间。施工时,先进行竖向承重结构1的搭设,然后由竖向承重结构1与水平承重结构3的交接部分起始,再进行顶部的水平承重结构3的搭设作业。竖向承重结构1与水平承重结构3均以建筑常用脚手管和卡扣为原材料,现场搭设,无需外部加工。

如图4至图6所示,竖向承重结构1设置在下部障碍物2周围,由水平支撑杆件5和竖向承重双杆8相互搭接构成,并且竖向承重结构1中,在水平支撑杆件5和竖向承重双杆8的所有节点处,其水平方向利用45度设置的水平稳定杆件4作为剪力撑对节点进行斜向连接,其竖直方向利用45度设置的竖向稳定杆件7作为剪力撑对节点进行斜向连接,从而将竖向承重结构1编织成增强型支撑结构,以加强竖向支撑体系的整体稳定性。

竖向承重结构1在下部障碍物2周围一般设置三至六排竖向承重双杆8,目的是为了增加竖向承重结构1的承载力。如图7所示,竖向承重双杆8包括两根分别在水平支撑杆件5横纵搭接节点处对角设置的立杆,每根立杆采用与竖向承重杆件6相同的结构。一般来讲,竖向承重双杆8所设范围的依据为:竖向承重结构1每一侧的竖向承重双杆8横向或纵向形成的宽度不小于下部障碍物2在该方向上宽度的三分之一。竖向承重双杆8上部超出竖向承重结构1的水平支撑杆件5,并延伸至水平承重结构3范围内,用于与水平承重结构3的水平支撑杆件5相连接。

如图8至图10所示,水平承重结构3设置在下部障碍物2和竖向承重结构1上方,即包括位于下部障碍物2上方的部分和位于竖向承重结构1上方的部分。水平承重结构3由水平支撑杆件5和竖向承重杆件6、竖向承重双杆8分别相互搭接而成,水平支撑杆件5中部与水平承重结构3的竖向承重杆件6搭接,水平支撑杆件5端部与竖向承重结构1的竖向承重双杆8搭接。水平支撑杆件5和竖向承重杆件6相互搭接构成水平承重结构3位于下部障碍物2上方的部分,水平支撑杆件5与竖向承重双杆8的上部相互搭接构成水平承重结构3位于竖向承重结构1上方的部分。并且,水平承重结构3中,在水平支撑杆件5和竖向承重杆件6的所有节点处、水平支撑杆件5和竖向承重双杆8的所有节点处,其水平方向利用45度设置的水平稳定杆件4作为剪力撑对节点进行斜向连接,其竖直方向利用45度设置的竖向稳定杆件7作为剪力撑对节点进行斜向连接,从而将水平承重结构3编织成增强型双向桁架结构,从而保证水平承重结构3的水平抗弯曲性能。

可见,水平承重结构3的水平支撑杆件5同时与水平承重结构3的竖向承重杆件6和竖向承重结构1的竖向承重双杆8搭接,并在所有节点上连接水平稳定杆件4和竖向稳定杆件7。水平承重结构3的水平支撑杆件5、竖向承重杆件6、水平稳定杆件4、竖向稳定杆件7与竖向承重结构1的竖向承重双杆8、水平稳定杆件4、竖向稳定杆件7均连续布置,不在交接位置形成断开,保证了整个体系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如图1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适用于下部空间需要的桥跨支撑高支模体系,其施工过程如下:

(1)搭设竖向承重结构1:首先在下部障碍物2周围根据设计要求的竖向承重双杆8间距、水平支撑杆件5步距、水平稳定杆件4与竖向稳定杆件7位置等,搭设竖向承重结构1。竖向承重结构1搭设至水平承重结构3的下面一层水平支撑杆件5位置时,开始准备搭设水平承重结构3;

(2)安装操作平台:水平承重结构3搭设前,首先在下部障碍物2和已成型的竖向承重结构1之间做临时操作平台,临时操作平台不可妨碍高支模体系的整体作业;

(3)搭设水平承重结构3:临时操作平台搭设完成后,根据设计要求的竖向承重杆件6间距、水平支撑杆件5步距、水平稳定杆件4与竖向稳定杆件7位置等,搭设水平承重结构3,同时将水平承重结构3的水平支撑杆件5与竖向承重结构1的竖向承重双杆8连接;

(4)拆除临时操作平台:待水平承重结构3的所有水平支撑杆件5、水平稳定杆件4、竖向支撑杆件6、竖向稳定杆件7均搭设完成,且与竖向承重结构1交接部位亦连接完成后,拆除水平承重结构3下方的临时操作平台;

(5)此桥跨支撑高支模体系完成。

尽管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并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在不脱离发明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以作出很多形式的具体变换,这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