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吊挂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56340发布日期:2018-07-04 03:56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一种吊挂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机械装置领域,特别是涉及吊挂组件。



背景技术:

现有附着式升降脚手架多由电动葫芦及吊挂组件组成,悬挂电动葫芦后接通电动葫芦电源,通过缩短或伸长电动葫芦的上、下吊钩之间的链条长短,来实现架体的上升和下降。附着式升降脚手架其电动葫芦按照提升方式多为偏心提升、中心提升式。这两种安装方式各自提升特点:偏心提升,电动葫芦在带动架体升降的同时,电动葫芦自身也随架体一起升降,中心提升时下吊钩挂在架体底部吊挂组件,上吊钩装附墙支座下部,来实现提升作业,但防坠落装置与升降设备没有分开,都集中于附墙支座上面。因此,增加了墙面的承重,存在安全隐患,况且移动电动葫芦不够便捷。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此,本发明旨在提出一种吊挂组件,基于吊挂组件,以实现降低墙面的承重,提高了安全性能,并且移动方便快捷。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吊挂组件,包括:竖向主框架;上牵引件和下牵引件,均安装于所述竖向主框架侧部;和链条,所述链条为环形;其中,所述链条套在上吊勾和下吊勾,所述上吊钩与所述上牵引件连接,所述下吊钩与所述下牵引件连接,电动葫芦穿在所述链条上,以使所述电动葫芦随着所述链条的正转和反转提升或下降。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选地,还包括套在所述链条上的提升传力装置,以使所述电动葫芦在提升或下降过程中将荷载传递给建筑物。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选地,所述上牵引件、所述下牵引件均和所述竖向主框架进行可拆卸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选地,所述可拆卸连接的方式包括:所述上牵引件、所述下牵引件均和所述竖向主框架螺栓连接;或,所述上牵引件、所述下牵引件均和所述竖向主框架以插销插入插孔的方式连接;或,所述上牵引件、所述下牵引件均和所述竖向主框架以卡头卡入卡槽的方式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选地,所述上牵引件包括;悬挂组件和连接组件,所述悬挂组件与所述连接组件相连接;在所述连接组件安装有受力缓冲组件;其中,所述悬挂组件包括第一固定方管和第一连接件,所述连接组件包括第一连接方管,所述受力缓冲组件包括弹簧,所述弹簧下端与所述上吊钩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选地,在所述连接组件的下端设有第一安装环,用于和所述上吊勾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选地,所述下牵引件包括:第二固定方管和第二连接方管,所述第二固定方管与所述第二连接方管通过第二连接件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选地,在所述第二连接方管的上端设有第二安装环,用于和所述下吊勾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均为锯齿形状。

本申请的吊挂组件,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将上牵引件和下牵引件安装在竖向主框架侧部降低墙面的承重,提高了安全性能,并且移动方便快捷。进一步地,链条套在上吊勾和下吊勾上,该上吊钩与上牵引件连接,该下吊钩与下牵引件连接,电动葫芦穿在链条上,该电动葫芦随着链条的正转和反转提升或下降,可提升电动葫芦运行稳定,操作便捷。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申请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申请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吊挂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吊挂组件中上牵引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吊挂组件中下牵引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考虑到目前吊挂组件不安全问题多发,事故率居高不下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了安全性能高的吊挂组件

一种吊挂组件,其包括:竖向主框架,上牵引件和下牵引件均安装于竖向主框架侧部。还包括链条,该链条为环形,其中,链条套在上吊勾和下吊勾,上吊钩与上牵引件连接,下吊钩与下牵引件连接,电动葫芦穿在链条上,以使链条形成循环穿链、并且电动葫芦随着链条的正转和反转形成电动葫芦的提升或下降。

通过将上牵引件和下牵引件安装在竖向主框架侧部降低墙面的承重,提高了安全性能,并且移动方便快捷。进一步地,链条套在上吊勾和下吊勾上,该上吊钩与上牵引件连接,该下吊钩与下牵引件连接,电动葫芦穿在链条上,该电动葫芦随着链条的正转和反转提升或下降,可提升电动葫芦运行稳定,操作便捷。

下面结合对该技术进行详细描述:

吊挂组件,如图1所示,包括了竖向主框架1、上牵引件2和下牵引件8,竖向主框架1与常规的竖向主框架1没有太大差别,规格和尺寸也近似。重点在于将上牵引件2和下牵引件8安装在竖向主框架1的侧部,这样可以使防止坠落装置与吊挂组件不在同一面,因此,减少了墙面的承重,在拆装时防止坠落装置和吊挂组件不会相互影响,可有效提高拆装工作效率,节省大量人力财力。链条6套在牵引件2和下牵引件8上,电动葫芦4和提升传力装置5套装在链条6上,该电动葫芦4和提升传力装置5相对设置,两者在工作时不发生任何接触,当电机葫芦4向上提升时该提升传力装置5下降,当电机葫芦4下降时该提升传力装置5将自动下降,电机葫芦4和提升传力装置5保持相反运动,有效降低提升和下降难度,从而实现了升降操作便捷,并在稳定升降过程中将荷载传递给建筑物本身。

为了更充分,最大程度的利用竖向主框架1的具体结构,使上牵引件2和下牵引件8连接牢固并且方便拆卸。该竖向主框架1与上牵引件2、下牵引件8可以是多样化的可拆装方式,比如:上牵引件2、下牵引件8均和竖向主框架1螺栓连接;又比如:上牵引件2、下牵引件8均和竖向主框架9以插销插入插孔的方式连接;又比如:上牵引件2、下牵引件8均和竖向主框架以卡头卡入卡槽的方式连接。

无论采用何种连接方式,在连接处都需要设置驱动件,以避免竖向主框架1与上牵引件2、下牵引件8意外分离,只有通过该驱动件才能驱动二者分离,有效提高了安全性能,完全避免了竖向主框架1与上牵引件2、下牵引件8意外分离。

其中,如图2所示,上牵引件包括;悬挂组件110和连接组件130,悬挂组件110与连接组件130相连接;在连接组件130上安装有受力缓冲组件120;其中,悬挂组件110包括第一固定方管21和第一连接件24,连接组件130包括第一连接方管22,受力缓冲组件120包括弹簧25,弹簧25下端与上吊钩3连接。在该连接组件22的下端设有第一安装环23,用于和上吊勾3连接。悬挂组件110、连接组件130和受力缓冲组件120为一体,缺一不可,缓冲组件120中的弹簧25减少构件的受力缓冲,在受力缓冲影响电机葫芦4和链条6受力同链作用。

第一连接件24为锯齿形状,该第一连接件24两侧分别与悬挂组件21、连接组件22焊接,用于提高安全性能。如图3所示,下牵引件8包括第二固定方管81和第二连接方管84,第二固定方管81与第二连接方管84通过第二连接件82连接。第二连接方管84的上端设有第二安装环83,用于和下吊勾7连接。链条6通过上吊勾3和下吊勾7与下牵引件8与上牵引件2连接,在链条6正转和反转形时,电动葫芦4随着提升或下降,连接更佳牢固。第二连接件82为锯齿形状,该第二连接件82两侧分别与第二固定方管84、第二连接方管84焊接,用于提高安全性能。

本申请附着式升降脚手架将吊挂组件安放于竖向主框架1侧面,每个竖向主框架1位置配备一套吊挂组件,该吊挂组件包括上牵引件2和下牵引件8,上牵引件2和下牵引件8均使用方管焊接而成,并且通过高强度螺栓与竖向主框架1的预留装配位置孔组装在一起,在建筑施工现场根据实际安装需求判断是否有升降阻碍,吊挂组件安装于竖向主框架1的左侧或右侧。在竖向主框架1首次组装完成时,吊挂组件即可完成组装,安装固定后经过正常提升时间段(主体建造开始直至封顶)结束后才完成拆除。满足侧提升另一个要求改进电动葫芦4的循环穿链方式,并增加提升传力装置5,将电动葫芦4上吊钩3挂在上牵引件2,下吊钩7挂在下牵引件8。电动葫芦4在提升或下降的时候,竖向主框架1荷载通过电动葫芦4的链条6预紧传递给提升传力装置5,并在稳定升降过程中将荷载传递给建筑物本身、侧提升设计思路简洁,缩短人工周转工期,节省大量人力财力,电动葫芦4穿链条6、提升传力装置5,操作简单明了,安全性高的技术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