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室内装修系统及装修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292438发布日期:2018-08-29 01:03阅读:21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室内装修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室内装修系统及装修方法。



背景技术:

建筑物在完成建设后,需要进行装修,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在进行装修时,侧墙、顶面、地面均需要进行装修,设置面层来达到装饰的效果。但是,在装修的过程中,装饰面层与顶面的连接处、装饰面层与地面配合处的施工难度较大,影响施工效率。首先,装饰面层与顶面的连接处连接效果较差,平整度低,且长期使用后易出现开缝现象。其次,装饰面层与地面配合处平行度难以保障,经常出现踢脚线无法安装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施工容易、效率高的室内装修系统及装修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室内装修方法,包括地面结构、顶面结构及侧面墙体;所述侧面墙体下部设有与所述地面结构相配合第一构件,所述侧面墙体上部设有与所述顶面结构相配合第二构件,所述侧面墙体与所述第一构件之间设有装饰面层找平层。本发明中通过第一构件实现装饰面层与地面之间的连接,且通过第一构件实现对地面的找平,无需在施工的过程中进行地毯式的测量,极大程度的降低了工人的工作量,省时省力;直接在毛坯地面结构上铺设水泥并刮平即可,施工操作简易,极大程度的缩短了工程周期,提高施工效率;其次,由于地面结构平整度得到了有效保障,当装饰内嵌式的踢脚线时,地面结构与侧墙底面之间可实现平行,实现安装踢脚线的空间处处等距,有效避免了踢脚线无法安装或踢脚线与侧墙底面之间需要进行填缝情况的发生,对于踢脚线的安装非常方便,极大程度的降低了施工难度;

侧面墙体与顶面结构之间直接通过第二构件进行连接,对连接处的施工操作简便,极大程度的降低了施工难度;且连接处的结构稳定,即使长期使用后,也不会出现开缝的情况;同时,当侧面墙体与连接构件的颜色不一致时,两者之间无需进行粘接操作,对连接处的施工操作非常简便,极大程度的降低了施工难度,提高了施工效率,缩短了工程周期。

进一步的,所述地面结构包括找平层和设于找平层上的面层,所述第一构件与所述找平层相配合;第一构件直接给予找平层提供平面基准,相较于传统的误参照物的找平方式而言,找平层上表面的平度度高;且由于有基准存在,使得找平过程中无需重复进行多次的测量,极大程度的降低了工人的工作量和施工的技术难度,提高施工效率。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构件具有与所述找平层相配合的第一延伸部;设置了第一延伸部,可实现对地面结构的快速找平;当安装好连接构件并保证第一延伸部与水平面平行后,直接在地面结构铺水泥,待水泥铺满至第一延伸部所在位置后,通过木板或钢条刮除多余的水泥;刮除时,将木板或钢条两端分别置于左右两个连接构件的第一延伸部上,之后沿延伸部移动,即可保证完全沿水平线对水泥进行刮平,从而可保证完成后的地面结构完全平整和水平;该种方式下,刮平后的地面结构具有绝对的平整度,无需在施工的过程中进行地毯式的测量,极大程度的降低了工人的工作量,省时省力;直接在毛坯地面结构上铺设水泥并刮平即可,施工操作简易,极大程度的缩短了工程周期,提高施工效率;且由于第一延伸部与构件本体垂直,可保证安装完成后的装饰面层与地面保持垂直。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构件上设有与所述顶面结构相配合的第二延伸部;可通过第二延伸部直接实现对顶面结构的找平,安装完成后的顶面结构保持表面平整,从而提高阴角处的平整度,避免连接处不平整的情况发生,墙体外形更为美观。

进一步的,所述侧面墙体外设有装饰面层,所述第一构件上设有与该装饰面层相配合的第三延伸部;该第三延伸部与装饰面层相配合的面设置为粗糙面;所述第三延伸部上表面设有多个凹槽以形成所述的粗糙面;通过第三延伸部的设置,使得侧面墙体上的装饰面层采用层或板结构进行安装,摒弃了传统的多次涂墙、坯平的过程,装饰面层可直接在市面上购买,也可直接在工厂加工完成后运输至施工现场,从而极大程度的缩短了工程周期,提高施工效率;且安装装饰面层时,对连接构件的位置进行固定后,只需将层或板结构的装饰面层直接堆叠至第一延伸部上即可,对于工人的施工技术要求低,减小了对技术工人的需求,极大程度的降低用工成本;同时,装饰面层表面平整,保证了安装完成后的装饰面层具有良好的平整度,且免去了施工过程中对装饰面层人工找平的工序,进一步提高施工效率。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室内装修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对侧部墙体进行坯平或者通过装饰面层找平层进行找平,并在左右两对面的侧墙下部分别安装第一连接构件,第一连接构件下部与地面之间具有间距;

(2)将装饰面层安装至侧面墙体上,装饰面层的底部由第一连接构件进行支撑;

(3)在地面铺设水泥直至铺满至第一连接构件所在位置,之后通过工具以第一连接构件为基准刮平水泥层,以使得水泥层形成找平层;

(4)将地板铺设至找平层上,并将踢脚线装入至地板与第一连接构件之间。

本发明中通过设置连接构件来充当基准,以连接构件的底面来充当基准面,从而在铺好水泥之后,对多余水泥进行刮除,保证水泥层上表面与连接构件的底面保持平整即可实现对地面的找平,找平快速,工作效率高;刮平后的地面结构具有绝对的平整度,无需在施工的过程中进行地毯式的测量,极大程度的降低了工人的工作量,省时省力;直接在毛坯地面结构上铺设水泥并刮平即可,施工操作简易,极大程度的缩短了工程周期,提高施工效率;

其次,由于地面结构平整度得到了有效保障,当装饰内嵌式的踢脚线时,地面结构与侧墙底面之间可实现平行,实现安装踢脚线的空间处处等距,有效避免了踢脚线无法安装或踢脚线与侧墙底面之间需要进行填缝情况的发生,对于踢脚线的安装非常方便,极大程度的降低了施工难度。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构件包括构件本体,该构件本体一侧与所述侧面墙体相配合,另一侧上设有与所述找平层相配合的第一延伸部;在进行施工时,只要保证延伸部与水平面保持水平,即可实现对地面的找平,找平操作简便,且精准度高,可保证完成后的地面结构完全平整和水平。

进一步的,进行刮平水泥层时,取木板或钢条并将木板或钢条的两端分别置于左右侧壁上的两个第一连接构件的第一延伸部上,之后控制木板或钢条沿延伸部长度方向进行移动,即可保证完全沿水平线对水泥进行刮平。

进一步的,安装所述第一连接构件时,先在坯平后的侧部墙体或装饰面层找平层上画出一条水平线,之后将连接构件以第一延伸部保持于该水平线平行的状态固定在侧部墙体上;水平线可通过墨线等加工得到,从而可方便的调整画出的水平线与水平面为平行状态,从而连接构件可以水平线为基准进行安装,实现延伸部与水平地面的平行,保证通过延伸部找平的找平层具有良好的平整度,误差率低。

进一步的,还包括步骤(5):

a:在室内的四面侧墙的上部分别安装第二构件,四个第二构件之间的位置保持一致,且第二构件的顶部与顶面之间具有间距;

b:将顶面装饰板对应于四面墙体上的部分先安装至第二构件上,通过龙骨将上述顶面装饰板与顶面墙体相连;

c:将中间部分空缺的顶面装饰板补充完整。

该种操作下,侧面墙体与顶面之间直接通过第二构件进行连接,对连接处的施工操作简便,极大程度的降低了施工难度;且连接处的结构稳定,即使长期使用后,也不会出现开缝的情况;同时,当侧面墙体与连接构件的颜色不一致时,两者之间无需进行粘接操作,对连接处的施工操作非常简便,极大程度的降低了施工难度,提高了施工效率,缩短了工程周期。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c中,用于填补中间部分空缺的顶面装饰板同样采用龙骨吊装在顶面墙体上,相邻顶面装饰板之间通过胶水粘接。

进一步的,还包括步骤d:在上述顶面装饰板上再铺设一层顶面装饰板,两层顶面装饰板之间通过螺钉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构件本体11上设有第三延伸部,所述装饰面层的下端面与该第三延伸部粘接,装饰面层的侧面与所述侧面墙体或装饰面层找平层粘接;通过第三延伸部的设置,使得侧面墙体上的装饰面层能够采用层或板结构进行安装,摒弃了传统的多次涂墙、坯平的过程,装饰面层可直接在市面上购买,也可直接在工厂加工完成后运输至施工现场,从而极大程度的缩短了工程周期,提高施工效率;且安装装饰面层时,对连接构件的位置进行固定后,只需将层或板结构的装饰面层直接堆叠至第一延伸部上即可,对于工人的施工技术要求低,减小了对技术工人的需求,极大程度的降低用工成本;同时,装饰面层表面平整,保证了安装完成后的装饰面层具有良好的平整度,且免去了施工过程中对装饰面层人工找平的工序,进一步提高施工效率。

进一步的,所述构件本体上设有与所述踢脚线相配合的连接凸部,该连接凸部为中空结构设置以形成用于容纳胶水的腔室,该连接凸部侧壁上设有开口;腔室能够储存更多的胶水,实现其与踢脚线之间的牢固连接,对于踢脚线的定位更为牢固和稳定。

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1、装饰面层与顶面、地面之间的连接处施工操作简易,降低了施工难度,缩短了工程周期,提高施工效率;2、刮平后的地面平整度高,不易出现误差;3、施工操作简易,工程周期短;4、踢脚线安装方便,降低施工难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侧墙与地面第一种配合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中侧墙与地面第二种配合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第一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中侧墙与顶面第一种配合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中侧墙与顶面第二种配合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第二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中侧墙与顶面第三种配合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第二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的理解本发明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

如图1-8所示,一种室内装修系统,包括地面结构、顶面结构、侧面墙体11以及设于侧面墙体11外的装饰面层12;所述侧面墙体11上设有第一构件13和第二构件14,且所述第一构件13设于所述侧面墙体11下部,与所述地面结构相配合;所述第二构件14设于所述侧面墙体11上部,与所述顶面结构相配合;通过第一构件实现装饰面层与地面之间的连接以及对地面的找平,踢脚线的安装非常方便,极大程度的降低了施工难度;侧面墙体与顶面结构之间直接通过第二构件进行连接,连接处的结构稳定,不易开缝;连接处的施工操作非常简便,极大程度的降低了施工难度,提高了施工效率,缩短了工程周期。

具体的,所述侧面墙体11可为水泥墙、砖墙、轻钢龙骨墙等;于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经过坯平之后的水泥墙、砖墙等;于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是在水泥墙、砖墙、轻钢龙骨墙等建筑物建设完成后的原墙上设置装饰面层找平层15找平之后的墙体;装饰面层12为市面上直接购买的瓷砖贴成的,瓷砖的型号和材质不做具体限定;所述的装饰面层找平层15可采用木工板、石膏板、硅酸钙板或其他用于装饰面层施工的材料中的一种,其中优选为采用硅酸钙板,可使装饰面层具有良好的防火、防潮、隔音、隔热的效果;当然,上述材料并非是对保护范围的限制,其他满足条件的材质或材料均可使用。

如图2所示,所述地面结构包括面层22、找平层21以及地基层23,所述面层设于所述找平层上;所述第一构件13由铝合金或不锈钢制成,且整个第一构件13为一体成型制成,制造简便且牢固强度大;所述第一构件13由铝合金或不锈钢制成,且整个第一构件13为一体成型制成,制造简便且牢固强度大;所述第一构件13一侧与所述侧面墙体11相配合,另一侧上设有第一延伸部132,该第一构件13上设有螺孔,从而可通过螺钉将第一构件13安装在侧面墙体上;所述第一延伸部132由该第一构件13直接向外延伸形成,且第一延伸部132垂直于所述第一构件13设置;所述第一延伸部132与所述找平层21相配合,且找平层的上表面与第一延伸部132上表面平齐,该找平层可由水泥制成,也可为其他用于找平的材料制成。

所述面层22可为地板、瓷砖、石材、岩板等其中的一种;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构件13上设有踢脚线10,通过该踢脚线10对装饰面层与地面之间的连接处进行保护;所述踢脚线可采用金属、木饰面、石材、岩材等材料制成。

于其他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为了更好的固定踢脚线,我们在所述第一构件13上设置了与所述踢脚线相配合的两连接凸部134,安装踢脚线时,踢脚线的侧壁与连接凸部134相连,实现对踢脚线的牢固安装;为了使得踢脚线与连接凸部的粘接更为牢固,我们将所述连接凸部设置为中空,从而使得连接凸部内形成了容纳胶水的腔室,能够储存更多的胶水,连接凸部侧壁上设置开口,胶水可通过该开口与踢脚线粘接,实现其与踢脚线之间的牢固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构件13上设有第一定位部135和第二定位部136,且该第二定位部136位于所述第一定位部135下方;所述第一定位部135与所述第一延伸部132之间的间距为15mm,所述第二定位部136与所述第一定位部135之间的间距为12mm;当然,于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定位部135与所述第一延伸部132之间的间距也可直接设置为12mm,从而不设置第二定位部136;当然,上述提及到的数值均为最优方案,并非对于保护范围的限定,具体数值可根据施工的需要自行进行调整。

于其他实施例中,如图4-5所示,所述第一构件13上设有第三延伸部133,第三延伸部133同样由第一构件13侧面直接向外延伸形成;作为优选,所述第三延伸部133与所述第一延伸部132平行设置;所述第三延伸部133设置在第一延伸部132上方,且第三延伸部133与所述第一延伸部132之间具有间距,用于安装地板及踢脚线;所述的连接部134、第一定位部135、第二定位部136均设置在第三延伸部133与所述第一延伸部132之间。

所述装饰面层设于该第三延伸部133上,由于两者之间需要粘接,为了增强两者的粘接效果,我们将第三延伸部133与装饰面层相配合的面设置为粗糙面;具体的,所述第三延伸部133上表面设有多个凹槽以形成所述的粗糙面,该多个凹槽均为条状,且沿第三延伸部133的宽度方向上间隔均匀的分布;凹槽内可容更多的胶水,从而保证了装饰面层与第三延伸部133之间能够进行牢固的连接。

作为优选的,所述第三延伸部133下表面上设有一挡部138,所述第一构件13上设有两连接凸部134,安装踢脚线时,踢脚线室上端插入至挡部138与第一构件13之间的间隙内,侧壁与所述连接凸部134相连,实现对踢脚线的牢固安装。

施工时,先对侧部墙体4进行坯平或者进行找平,在左右两对面的墙上分别安装连接构件,安装前需要在坯平后的侧部墙体上画出一条水平线,之后将连接构件以延伸部保持于该水平线平行的状态固定在侧部墙体,之后将装饰面层安装至侧面墙体上;之后直接在地基层铺水泥,待水泥铺满至延伸部所在位置后,通过木板或钢条刮除多余的水泥(也可采用石膏等其他材料);刮除时,将木板或钢条两端分别置于左右两个延伸部上,之后沿延伸部移动,即可保证完全沿水平线对水泥进行刮平,从而可保证完成后的水泥层完全平整和水平,上述水泥层即成为找平层;带水泥层干燥之后,将面层22直接铺设至找平层上,待地板铺设完成后,将踢脚线10安装入地板与装饰面层之间的空间内即可。

如图5-9所示,所述顶面结构包括顶面墙体31和顶面装饰板32,且顶面装饰板32设置为一层,顶面装饰板32通过龙骨与顶面墙体相连;其中,所述顶面墙体31为进行室内装修之前的原墙,如水泥墙、砖墙、轻钢龙骨墙等;所述的顶面装饰板32可为石膏板、硅酸钙板、吊顶板或其他用于装饰面层施工的材料中的一种,其中优选为采用硅酸钙板,可使装饰面层具有良好的防火、防潮、隔音、隔热的效果;当然,上述材料并非是对保护范围的限制,其他满足条件的材质或材料均可使用。

所述第二构件14的内侧与所述侧面墙体11相配合,外侧向外延伸形成一第二延伸部142,且优选的,该第二延伸部142垂直与第二构件14设置,从而保证阴角为90°的直角;所述第二构件14上设有螺孔,可通过螺钉将第二构件14安装在侧面墙体上。

如图6所示,为了使得第二构件14对顶面装饰板的定位更为稳定,我们在所述第二构件14上还设有了一定位边143,该定位边143设于所述延伸部上方,且由所述第二构件14的外侧直接向外延伸形成;定位边143与延伸部之间的间距刚好等于顶面装饰板的厚度,从而通过定位边143与延伸部可对顶面装饰板的上下表面均进行定位,进一步保障了顶面结构的平整度和水平度。

所述装饰面层上端与第二延伸部142下表面相接触,当装饰面层为白色时,需要将装饰面层12的上端与所述第二延伸部142下表面相连,防止出现间隙,露出第二构件14的原色而影响整个装饰面层的美观;从而,需要将装饰面层12的上端与所述第二延伸部142之间通过胶水粘接,优选的,我们将所述第二延伸部142与装饰面层12相连的一面设置为粗糙面;具体的,所述第二延伸部142下表面设有多个开口槽以形成所述的粗糙面,该多个开口槽均为条状,且沿第二延伸部142的宽度方向上间隔均匀的分布;开口槽内可容更多的胶水,从而保证了装饰面层12与第二延伸部142之间能够进行牢固的连接。

于其他实施例中,如图6、8所示,所述顶面装饰板32也可设置为两层,两顶面装饰板32分别设于延伸部的上下侧,且两顶面装饰板32之间通过螺钉相互连接;优选的,螺钉穿过所述延伸部,连接更为牢固。

于其他实施例中,如图6-9所示,所述第二构件14上设有与该装饰层12相配合的连接部144,该连接部144由所述第二构件14直接向外延伸形成,且连接部144垂直与第二构件14;所述装饰层的上端面与该连接部144相抵或粘接,当装饰面层为白色时,需要将装饰面层12的上端与所述连接部144下表面相连,防止出现间隙,露出第二构件14的原色而影响整个装饰面层的美观;从而,需要将装饰面层12的上端与所述连接部144之间通过胶水粘接,优选的,我们将所述连接部144与装饰面层12相连的一面设置为粗糙面;具体的,所述连接部144下表面设有多个开口槽以形成所述的粗糙面,该多个开口槽均为条状,且沿连接部144的宽度方向上间隔均匀的分布;开口槽内可容更多的胶水,从而保证了装饰面层12与连接部144之间能够进行牢固的连接。

为了增强美观性,如图8-9所示,我们将所述第二延伸部142设置为两个,下部的第二延伸部142与所述连接部144相邻,且该第二延伸部142与连接部144之间设置了间隙以形成一装饰槽145,从而在装配完成后,侧面墙体上部将具有一条水平的直线槽,满足装饰需求,外形美观;作为优选的,所述连接部144的外端向上弯折形成了第一弯折部146,所述的下部的第二延伸部142的外端向下弯折形成的第二弯折部147,从而使得装饰槽的外形更为美观;当然,第二延伸部142的个数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为两个以上,不再一一列举。

安装时,先对四侧的侧面墙体进行坯平,或者在侧面墙体上加找平层进行找平;之后在四侧的坯平的侧面墙体或找平层上分别画出一条水平线,且四侧的水平线保持连贯;并将第二构件14的顶面重叠至该水平线上,并将第二构件14固定在侧面墙体或找平层上,使得四侧的第二构件14保持位置一致;之后将顶面装饰板置于第二构件14的延伸部上,并用龙骨与顶面墙体相连,并将剩余中心部分的顶面装饰板补充完整,相邻顶面装饰板之间采用粘接连接;之后将装饰面层对准第二构件14的外侧安装至侧面墙体上,并保证装饰面层顶面与延伸部下表面相抵或相平行即可。

一种室内装修系统及装修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对侧部墙体11进行坯平或者通过装饰面层找平层15进行找平,并在左右两对面的侧墙下部分别安装第一连接构件13;具体的,先在坯平后的侧部墙体11或装饰面层找平层15上画出一条水平线,之后将连接构件以第一延伸部132保持于该水平线平行的状态固定在侧部墙体上,安装完成后的第一连接构件13下部与地面之间具有间距;

(2)将装饰面层12安装至侧面墙体11上,装饰面层12的底部由第三延伸部133进行支撑,所述装饰面层的下端面与该第三延伸部133通过胶水粘接,装饰面层12的侧面与所述侧面墙体11或装饰面层找平层15粘接;

(3)在地面铺设水泥直至铺满至第一延伸部132所在位置,之后取木板或钢条并将木板或钢条的两端分别置于左右侧壁上的两个第一连接构件13的第一延伸部132上,之后控制木板或钢条沿延伸部长度方向进行移动,保证完全沿水平线对水泥进行刮平,以使得水泥层形成找平层21;

(4)将地板铺设至找平层21上,并将踢脚线10装入至地板与第一连接构件13之间;进一步的,所述踢脚线10与所述连接凸部134通过胶水粘接,粘接时部分胶水被容纳至腔室内,且胶水通过连接凸部上的开口与踢脚线粘接,对踢脚线进行定位;

(5)a:在坯平或者通过装饰面层找平层找平后的四面侧墙的上部分别安装第二构件14,四个第二构件14之间的位置保持一致,且第二构件14的顶部与顶面之间具有间距;具体的,安装时先在四侧的坯平的侧面墙体或找平层上分别画出一条水平线,且四侧的水平线保持连贯;之后将第二构件14的顶面重叠至该水平线上,并将第二构件14固定在侧面墙体或找平层上,使得四侧的第二构件14保持位置一致;

b:将顶面装饰板32对应于四面墙体上的部分先安装至第二构件14上,通过龙骨将上述顶面装饰板32与顶面墙体31相连;

c:将中间部分空缺的顶面装饰板补充完整,用于填补中间部分空缺的顶面装饰板32同样采用龙骨吊装在顶面墙体31上,相邻顶面装饰板之间通过胶水粘接。

作为优选的,所述顶面装饰板32可设置为两层,也就是说可以在装配完成的顶面装饰板32上再铺设一层顶面装饰板32,两层顶面装饰板32之间通过螺钉相连。

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